慢性腎臟病患者能吃豆製品嗎?該如何吃?

lovebenyao


慢性腎臟病患者能吃豆製品嗎?我是天津市泰達醫院腎內科的李青,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這麼多年,腎內科醫生一直諄諄告誡慢性腎功能衰竭病人要飲食控制——低鹽低脂優質低蛋白飲食,不能吃豆腐,不要喝豆漿。對此,大家已經約定俗成,無論是醫生還是病人也沒覺得什麼不對。

我也一直這樣跟患者交代的,直到2017年。

2017年8月16日,國家衛計委發佈了九項《國民營養計劃(2017-2030年)》,其中的《慢性腎臟病患者膳食指導》明確推薦慢性腎臟病人可以吃大豆蛋白。

臨床醫生診治疾病的依據,個人經驗服從於專家共識,專家共識服從於診療指南,診療指南服從於國家標準。這如同地方法規服從於國家法律,各個法律服從於憲法一樣。

《國民營養計劃》是國家標準,是最權威的結論。所以說,慢性腎臟病人可以吃大豆製品,這已經無可爭議。

我來逐步解釋這個問題。

我們用腎小球濾過率(通俗地說就是腎臟的濾過能力)來判斷腎功能和進行腎臟病的分期,正常腎小球濾過率大於90ml/min,濾過率越低,意味著腎功能越差,如果腎小球濾過率小於15ml/min,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尿毒症了。

一般的慢性腎臟病人,準確的說腎小球濾過率60ml/min以上者,腎臟的各個功能沒什麼大問題,基本接近正常人。這類患者,和正常人差不多,除了控制鹽之外,飲食上沒什麼禁忌,當然可以吃豆製品了。

慢性腎衰竭病人,準確的說腎小球濾過率<60ml/min後,腎功能減退,腎臟排鈉能力下降,導致鈉水瀦留和水腫;排磷能力下降,導致血磷升高;血肌酐、尿素氮和血尿酸等代謝廢物在體內蓄積,導致代謝性酸中毒和血肌酐和血尿酸升高等。

而血肌酐、尿素氮是蛋白質的代謝廢物,血尿酸是DNA的代謝廢物,血磷也主要來自於蛋白質,如果對蛋白飲食不加控制,會進一步導致血肌酐、血尿酸和血磷升高,加重病情。

所以慢性腎衰竭病人要低鹽、低脂、低蛋白飲食,目的是減輕上述併發症,延緩腎臟病的惡化。這如同一個水池子,下水口不太通暢,那隻能控制入水量了。

但是,蛋白質是人體新陳代謝的必需品,如果攝入少會導致營養缺乏。一方面要吃,一方面又不能多吃,如果解決這個矛盾呢?那就是優質低蛋白飲食。

通俗的說,就是少吃點,吃好點。

何謂優質蛋白呢?

蛋白質是由氨基酸組成的。無論是雞鴨魚肉,還是鮑魚海參,或者熊掌燕窩,這些外來的蛋白質都在消化道中分解成氨基酸,然後人體利用這些氨基酸再“組裝”成自己的蛋白質。

有些氨基酸人體能夠自己合成,有些氨基酸人體合成不了,而必需從食物中獲取,這些必需從食物中獲取的氨基酸叫必需氨基酸。

必需氨基酸含量高、氨基酸比例和人體接近的蛋白質我們稱之為優質蛋白質。牛奶、雞蛋、精肉等動物蛋白是優質蛋白,而植物中所含的蛋白是非優質蛋白。

但是,大豆蛋白是優質蛋白。

國家衛計委此次發佈的《慢性腎臟病患者膳食指導》衛生行業標準中指出:“將適量的奶類、蛋類或各種肉類、大豆蛋白等優質蛋白質的食品作為蛋白質的主要來源”。

由此可見,大豆蛋白是植物蛋白不假,但人家是優質蛋白,把人家排除在外有點冤枉人家了。

大豆蛋白質的質量比糧穀類所含蛋白質的質量要高,穀類食物中普遍缺乏一種必需氨基酸叫賴氨酸,但賴氨酸在大豆中含量卻很高。而且大豆氨基酸的組成更接近人體的需要,除蛋氨酸含量略低外,其餘必需氨基酸含量均較豐富,在營養價值上完全可與動物蛋白相媲美,也屬優質蛋白質。

大豆蛋白不但質量高,而且和牛奶一樣,大豆蛋白的消化吸收也非常好。

不過,不同的加工方法,大豆蛋白質的消化率則不同。煮大豆的蛋白消化率為65%,全脂豆粉的蛋白消化率為75%~92%,脫脂大豆粉的蛋白消化率84%~90%,豆腐的蛋白消化率為93%,大豆分離蛋白的消化率為97%。

此外,每100克大豆的磷含量為465毫克,磷含量與全脂奶粉、牛肉乾相當,並不太高,長期食用不用過多擔心高血磷問題;每100克大豆的鉀含量為1503毫克,鉀含量比蠶豆、胡蘿蔔幹、馬鈴薯、豬肝等要高,血鉀高的慢性腎衰竭患者長期食用要慎重。

新的膳食指導給大豆“平了反”,對慢性腎衰竭而言,原來不讓吃,現在鼓勵吃,整個“劇情”發生了大反轉。這更加說明,許多科學知識都是在探索中。

特別提醒:慢性腎衰竭病人,大豆食品可以放心吃,但不等於放開吃,畢竟慢性腎臟病人每日蛋白的攝入量是要控制的。具體怎麼吃應根據腎功能程度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


李青大夫


我認為適量吃可以,豆腐之類也是優質蛋白,關鍵在於控制。


大牙妹的生活


慢性腎病不能吃高蛋白的食品,比如,肉,蛋,奶,豆製品,還是不要吃,還有辣椒,和醃製的食品,吃多了會加大腎的負擔,還會加重病情。


對你愛愛愛不完


可以吃,儘量少吃,長時間不吃偶爾吃點是沒事的,只要不經常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