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了敗仗爲什麼叫「敗北」而不叫「敗東」,「敗南」,「敗西」?

用戶52675547304


北方的“北”字除了表示方向以外,它還有一個意思,就是打了敗仗而逃跑,有一個詞叫“敗北”,為什麼打了敗仗就叫敗北呢,為什麼不叫敗南或者敗西呢,其中就關係到“北”字的原意和引申的意思,以及中國的文化。這一點可以從漢字的角度來看一看。

我們看在中國最早的成體系的文字,殷商時期的甲骨文裡“北”是怎麼寫的,如下圖:

他的形象兩個人向背而立,這是一個很形象的字,好像兩個人因為意見不合而彼此之間誰也不理誰了,這就是“北”字的原意,表示意見相左,或者是一件事的想法和看法不一樣。

《說文解字》對北的解釋也很簡單。

“北,乘也,從二人向背”。

北的原意是意見相反,它的引申意就是人的後背,兩個人的意見不同,就會背道而馳,這樣回過頭就能看到他的後背,引申為“人的後背”是很合理的。

而打仗的時候,一旦失敗就會逃跑,逃跑就是把自己的後背留給對手,所以說失敗也叫“敗北”。這裡的北是失敗而逃跑的意思,是由“後背”引申而來。

這個北並不是指的方向,所以也就沒有了“敗南”或者“敗西”的說法了。

隸書裡的北字

另外由於中國的氣候原因,到了冬天一般會刮西北風,寒冷的風從北方吹來,所以房屋的建築都是正面朝南,背面朝北,目的是為了抵禦北方的寒風,享受南面的陽光,房屋的後背也有北的意思。

由此也衍生出一些詞語,比如“坐北朝南”、“南面稱帝”,也衍生出座位的尊卑次序。

楷書裡的北字。

我在山東這邊,每到稍微正式的場合,都會講究一下坐次,山東的每一個地區的說法也都不一樣,你們那邊坐次有什麼講究?


不二齋


“敗北”中的“北”並非方位詞,也不存在戰爭多南勝北敗的事實。實際上“敗北”出現在“東西南北”之方位詞之前,因為方位詞的出現,“北”不再是“北”,而成了“背”,但“敗北”卻留了下來。

甲骨文中,兩人相背是為“北”,在古代的戰場上,敵我面對面廝殺,一方不敵,想要逃跑,怎麼逃跑呢?轉過身去跑,也就是將背對著敵人跑,一跑要麼是戰敗而逃,要麼是佯裝戰敗而逃。由此,“北”引申出“戰敗”的意思。《戰國策·齊策·燕攻齊取七十餘城》中記載

:“曹沫……三戰三北……故去三北之恥。”此處的兩個北都是戰敗的意思。這個故事很有意思,曹沫是魯莊公時期的戰將(有人認為他就是著名的《曹劌論戰》中的曹劌),曹沫三次率魯軍與齊國決戰,三次戰敗,魯莊公不得不提出獻地給齊國,魯莊公帶著曹沫與帶著管仲的齊桓公在柯地會盟,齊桓公事事佔上風,突然,曹沫跑過去掏出匕首劫持了齊桓公,齊桓公最終不得不將得到的魯國土地還給魯莊公。同樣是在《戰國策》的這一篇中,還有一句話是“士無反北之心”,這裡的“反北”並不是“返回北方”的意思,而是“謀反背叛”,“北”的“背叛”之意同樣也是從“相背”而來,故事的背景是,燕國攻佔了齊國除莒和即墨兩地之外的七十多座城池,即將淪陷之際,樂毅被疑逃走,齊國田單依靠智謀利用火牛陣開始了收復失地的戰爭,但是聊城一直久攻不下,燕將與燕王失和,害怕回到燕國遭受懲罰,於是堅守聊城。魯仲連就寫了一封信給燕將,其中有一句話是
:您的士兵們都已經到了食人炊骨的悲慘地步了,但是都沒有謀反、背叛您的想法(“士無反北之心”),說明您是和孫臏、吳起一樣善於用兵的人。

先秦時期,“北”單獨用來指“戰敗”的情況很多,後來“敗北”一詞才出現,用來指戰敗,《史記·項羽本紀》中項羽說自己“未嘗敗北”。《過秦論》中有“追亡逐北,伏屍百萬”,這裡的“北”是指戰敗而逃的士兵。

值得一提的是,不管你是在哪個方位上戰敗的,也不管你往哪個方向逃跑,都是“敗北”,那麼,與“敗北”相對的勝利一方怎麼稱呼呢?四姑娘私以為應該是“凱旋”。“敗北”這個詞和方位沒有關係。“北”做為方位詞出現在“戰敗”之“北”的後面。

背陰抱陽,陰面為背面,即為北,陽面枝木茂盛,“草木至南方有枝任也”。北做為方位詞出現之後得到了廣泛應用,為了區別對待,原先用來指背部的“北”在下面加上了“肉”部偏旁,即“肉月旁”,成為“背”。

於是“北”成為方位詞,而“背”代替原先的“北”,但“敗北”這個詞卻一直流傳了下來,用來指戰敗或者競賽中的失敗。


蕭曉四姑娘


“中國杯首輪敗北”,“中國男足主場敗北”,我們經常會在網絡和電視報道看到聽到“敗北”一詞,大家都能明白這是打敗仗的意思,那麼“北”是指北方嗎?為什麼不叫“敗東”、“敗南”、“敗西”?



有人說這是因為古代戰爭通常是北方勝利而南方失敗,所以其實是“敗於北”的略寫,這種說法乍聽有道理,但是卻忽略了“敗北”一詞最早出現的時間。

《史記·項羽本紀》用到“敗北”一詞:

“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

秦末戰爭時,中國尚未進入北勝南敗的怪律,所以“敗北”並非如後人想象那般與南北方向有關。



“敗北”一詞,“敗”的本義指毀壞,引申指凋殘、衰落,又引申指事情未成功、失利,而“北”字本義是“背”,《說文解字》提到:

“北者、古之背字。又引伸之為北方”,“從二人相背。”

從身體的背部就容易理解為何“北”也有失敗的含義了,兩方打仗,失敗者逃跑當然是背向敵人的,所以先秦典籍很多時候都單獨用“北”字形容失敗一方,比如《戰國策·燕策一》就提到“燕兵獨追北,入至臨淄”,而《韓非子·五蠹》也提到“魯人從君戰,三戰三北”,《孫子兵法》也出現“佯北勿從”。



漢朝之後,文章遣詞造句不復有先秦的簡潔精煉,為了更準確表達意思,“敗北”逐漸成為常用的兩字詞語,後來更是引申為比輸失利等意思。

而“北”字更多指方位,幾乎無人用之指“背部”了。

以上解釋,不知您有何看法,歡迎大家留言討論,更多精彩,敬請關注:六甲番人。


六甲番人


“北”非方位,而是身體部位。

《說文解字》表述:

北。背也,二人相背。

因此,這裡的北是背的古義,指的是人體的部位,並非是方位。

在甲骨文中,北是兩人背向而坐,一人向左,一人向右。

敗北的意思是,打不過別人,那就轉過背逃跑。

所以,不管是往東、南、西,任何一邊跑,都稱為敗北。

敗北從秦漢就一直沿用,除了指軍事失敗,也指事情失利。

根據《史記·項羽本紀》記載:

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

如今敗北指競賽失敗,比如政治競選、商業競標,體育競技等等。


五味社


兩軍打仗,輸了的一方被稱為“敗北”;運動場上比賽,負方也是“敗北”。是否失敗者都向北方逃走呢?還是隻有向北方逃跑的才叫“敗北”呢?

其實這裡的“北”並不是指方向而言。因為打了敗仗逃跑時任何方向都是可能的,慌不擇路,哪裡還來得及找方向。但為什麼只有“敗北”一詞,而沒有“敗南”、“敗東”、“敗西”的說法呢?

這個“北”字很像兩個人背靠背之形,一個向左,一個向右,“北”字即古之“背”字,“背”字是後人為它加上肉旁而成的。“北”即為背,“敗北”就是背敵而逃,逃的方向不管是東、是南、是西,都叫“敗北”。當兩軍相接時,是正面相向的,激戰之後,敗方撤退,轉身逃跑,就成了背向敵方,這就是“敗北”了。勝方朝著敗軍背後銜尾窮追,這就是“追奔逐北”,逐其背也。

這樣看來,“敗北”一詞同北方根本就沒什麼關係。


圖漸


在孫武的《孫子兵法.軍爭》裡,有這麼四個字:佯北勿從。

什麼意思呢?佯:假裝。北:敗北,打敗仗。審慎地對待失敗之敵,不盲目予以追擊。

孫武是什麼時代的人?春秋末期。由此可見“北”,作為“敗北”的說法由來已久。

古代從來都是尊南貶北,比如帝王心術又叫南面之術,又或者叫“南面稱王”。由此可見南和北是相對的。

在古代,南為至尊,北則象徵失敗、臣服,所以,也可以從這方面理解。

這個“北”字很像兩個人背靠背之形,一個向左,一個向右,這個“北”字即古之“背”字。比如,《說文解字》中說:“北。背也,二人相背。”

北既為背,“敗北”就可以理解了。當兩軍相接時,是正面相向的,激戰之後,敗方撤退,轉身逃跑,就成了背向敵方,這就是“敗北”了。



中華鬼谷子智囊團


“敗北”一詞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為什麼就不能稱為“敗南”、“敗東”、“敗西”呢?


一、本意及引申意義。


原來“北”字的本義是“背”或“相背”,它是一個象形字,在甲骨文中,“北”字即為兩個人,一個向左、另一個向右背向而坐之形。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一書中亦說:“北,背也,二人向背。”這個“北”字很像兩個人背靠背之形,“北”字即古之“背”字,“背”字是後人為它加上肉旁而成的。


戰爭發生,兩軍相接,是正面相向的,激戰之後,敗方撤退,轉身逃跑。“北”即為背,就成了背向敵方,這就是“敗北”了。

勝方朝著敗軍背後銜尾窮追,這就是“追奔逐北”,逐其背也。


所以“北”這個詞後來就逐漸增加了“失敗”這一義項。“敗北”在古代常常被人們拿來作為打敗仗的代稱,也引申為做事不成功,競爭或競選失敗。


如在春秋末期著名的軍事理論家孫武所著的《孫子兵法》一書的《軍事》中就有這樣一句話:“佯北勿從。”在這裡,“北”即…是“敗”或“敗逃”,這句話的意思為“敵人假裝敗逃,不要盲目追趕”。


《垓下之戰》:“未嘗敗北。”打了敗仗往回跑。《過秦論》:“秦有餘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名詞)敗逃者。

二、自古以來,以南為尊。


北者,兩相背之,是不利之兆。古代把“南”視為至尊,而把“北”象徵為失敗、臣服。


所以正規性的建築物,比如宮殿和廟宇都是面朝正南,皇帝都被稱為“南面稱尊”,而敗仗之後的臣服之人都被稱為“北面稱臣”。


更為重要的是,中國傳統文化裡,陽生陰死。“南邊”是盛陽所在,“北邊”是極陰之地。於是,打仗時說的“敗北”,也就是指往死裡敗逃去了。


胡服騎射,萬里長城,金,遼,匈奴,鮮卑,西夏,元,後金,沙俄,小日本。一朝朝一代代的戰爭皆出自北方。中原政權與之交戰勝少敗多。


三、歷史原因。


“敗北”二字是和歷史上民族競爭有關,失敗的一方常常被驅趕到寒冷荒涼的北方,如匈奴、鮮卑等民族。


匈奴是夏禹王的後裔,是和我們同一起源的華夏兒女,由於夏朝滅亡,其後人就不能佔據中原富庶溫暖之地,退到河套地區和漠北荒原之地。


後來勢力強大時,又要打回中原,所以中原華夏屢受侵擾,至漢武帝時,才由英雄衛青霍去病一舉擊破,匈奴向北逃竄。


因此,只要弄清楚了“北”在古漢語中的意思,這個問題即可迎刃而解。

“因為“敗北”在此處的意思是(動詞)打了敗仗往回跑。關鍵的這裡的“北”並不是指方向而言。


因為打了敗仗逃跑時任何方向都是可能的,慌不擇路,哪裡還來得及找方向。這樣看來,“敗北”一詞同北方根本就沒什麼關係。

人生的“敗北”也是如此。不是因為你生不逢時。失敗是可怕的,它讓人們體會到了寒冷和心涼,就像北方的冬天,可怕在於失敗後的一蹶不振。


有一句諺語說得好,“困難裡包含著勝利,失敗裡孕育著成功。”有時候,“敗北”也沒有那麼可怕。你說呢?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


有書共讀


古時,“敗北”即為戰敗。


我們經常在電視劇、影視節目、書籍中看到“敗北”一詞,都知道這是失敗了的意思,但並非因為其逃跑方向在北就說是“敗北”。

追其緣由,《說文解字》中曾說過“北,背也,二人相背”。簡而言之,就是打仗打不過了,趕緊轉背跑路溜號。字形來看,“北”字就像兩個人背對背,一個向左,一個向右背向而坐。

古時兩軍交戰,一方打了敗仗必然向後逃跑,而一旦逃跑肯定是背部面向敵人,所以由此“北”就多了一層含義,即是失敗。


而以後的很多古代文獻都引用此意。《孫子兵法》中的“佯北勿從。”字面意思就是敵人使假裝敗退,不要盲目追趕。 《史記項羽本紀》中“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

而後到了如今的現代社會,很多比賽中,輸的一方就叫“敗北”。比如一龍和播求世紀之戰,播求曾敗給一龍,敗北而歸,即是。

而且古代把南視為至尊,北則意味為失敗、臣服。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宮殿、廟宇均是面朝正南,皇帝龍椅是坐北朝南,“南面稱尊,北面稱臣”即使如此。所以過去平常人家蓋房,房子都會略微偏東或偏西,免得犯了忌諱。而東、西,一般泛指“四方”或其他含義。

以此,敗仗即“敗北”。


木劍溫不勝


在古代打了敗仗,我們說“敗北”。之所以不叫“敗東”、“敗西”和“敗南”,原因其實很簡單,這裡的“北”並不是指代的方向,而是通假“背”。

▲ 薩爾滸之戰

最早在古文的《說文解字》中,提到“北,背也,二人相背”。我們可以看一下,“北”字的甲骨文寫法。

▲ 南雁北飛(甲骨文)

從圖中可以看出,“北”字的形狀像極了“兩個人背靠背”。再結合兩軍對壘,一方敗退,勢必會後背對著敵人,背向而馳。

“敗北”其實意為“敗背”。因此,“敗北”通常用來形容打了敗仗。

關於這個解釋,其實在歷史文獻之中還是比較多的。

如古代的兵書《孫子兵法》中講到:

兵有六者,將不能料敵,以少合眾,以弱擊強,兵無選鋒,曰北。凡此六者,敗之道也。

再如司馬遷所著《史記·項羽本紀》中描述道:

“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

其實網上還有一種說法,大意為古代大凡打仗,北方戰敗的居多,而南方戰勝的居多。

因此,北方人戰敗了以後,大多會選擇向北逃跑,因此才有了“敗北”的說法。

這個解釋,仔細一聽感覺很有道理,可仔細一推敲,就發現事實其實不是這樣的。

我們知道,自古兩軍交戰,東西方有之,南北方亦有之。北方強而南方弱者有之,如元、清入主中原。北方弱而南方強亦有之,自古的“北伐”鮮有勝利即可以證明。

因此來說,這種說法其實是不正確的。

“敗北”最開始的意思,僅僅表示“打了敗仗”。到了後來,所表示的意思被引申。一般來說,“敗北”也有形容“競賽的失敗”等含義。


奇點歷史


我們知道,現在在很多場合進行某種事情的較量時,輸的那一方往往被稱為“敗北”,如打仗、體育競技、競選、競標等等。用得最多、也最為廣泛的就是軍隊雙方,打敗仗的一方就被叫做“敗北”。
在《史記•項羽本記》中記載了這樣一句話:“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未嘗敗北。”
那麼“敗北”的起源究竟是怎麼來的呢?
在《學文解字》中這樣記載:北,背也,二人相背。就是說,北就是背,就是人的身體前胸相對應的背部。中國的漢字就是象形文字,祖先就是根據實物的形狀,畫出圖形,逐漸演變,形成了現在的文字。在甲古文中,“北”字,就是兩個人,一個向左,一個向右,背對背而坐。那麼,北即是背,這樣,“敗北”就好理解了。古人的解釋意思就是,雙方軍隊打仗時,敗的一方就會轉過身去,背對敵方,向前逃跑。需要指出的是,逃跑的方向不一定就是向著北方跑,可能是向各個方向跑。但不管向那個方向跑,都是要背對敵方的。因此,打仗輸了就叫“敗北”。
後來,人們將“敗北”一詞,引用到各種競技場上。
作者:“小方說歷史”團隊
歡迎關注公眾號“小方說歷史”
雲緋歷史號:故紙堆間
歡迎點贊和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