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過後的車市三疑問

最近這段時間,有一類話題頻繁出現在不同的App和社交平臺上,引發的關注度和評論數量也很高,主題大概就是“疫情之後的XX行業會如何發展?”我們自然也會開始思考在疫情結束後,汽車行業到底會受到什麼樣的影響,會如何發展?但是汽車行業覆蓋面很廣,涉及的細分領域很多,因此我們想在參考一些行業專業意見後,從其中幾個點去聊聊自己的判斷。

疑問一:疫情風波讓我們對汽車有了什麼新認知?

為什麼會從這個話題說起呢?因為就在疫情剛剛爆發的時候,很多沒有買車的小夥伴都會發出類似“是不是應該有輛自己的車啊,這樣至少不涉及坐公交地鐵了,多少會安全點”的感慨。雖然不能代表所有人的想法,但至少也從側面證明因為疫情的原因,人們會重新思考私家車存在的意義——除了交通工具的屬性外,在防止交叉感染方面的確比公共交通工具更安全。

風雨過後的車市三疑問

其實留意一下近些年在全球範圍內爆發的公共衛生事件便可以知道,無論是SARS、手足口病、MERS、禽流感、非洲豬瘟……還是當下的新型冠狀病毒,雖然致死率不高,但傳染性極強,且普遍缺乏有治療效藥物。而我們可以做的,就是儘可能減少外界接觸,創造一個防止交叉感染的環境。

隨著國人對防止流行性疾病傳播認識的提高,購買一輛私密性和對外隔離效果更好的私家車一定會納入更多無車家庭的考慮範圍。從這個意義上說,當風波過後,是否會激發出消費者新的汽車消費需求?

疑問二:疫情結束之後,車市會熱鬧起來嗎?

如果按照上面的邏輯來看,似乎之後應該會爆發一輪購車潮,但事實真的會這樣發展嗎?對此,有業內人士認為會存在兩個關鍵因素:

一是汽車廠商的傳播思路,即如何讓消費者認識到你的產品有哪些優於他人的優勢,特別是如果再遭遇到類似緊急情況的時候,你的產品能否提供足夠的安全保障。

二是消費者的消費能力問題,通俗點說就是在眼下經濟形勢遭受影響的時候,如何讓消費者打開錢包、甚至藉助金融工具買車。

風雨過後的車市三疑問

從心理因素上來說,此次事件確實會激發一部分人的購車慾望。但我們不得不從經濟角度來看,疫情反而有可能會打消更多人的短期購車念頭。全國有很多行業受到了全面的挑戰,不少公司都在努力支撐,一些服務性行業中的中小企業也受到了不小的衝擊,在連生存都成問題的前提下,自然會導致民眾的保守消費趨勢,購車熱情也會大幅削減。舉例,那些原本打算用年終獎換新車的人群,他們的買車慾望和目標價位都將進一步下調,甚至取消換車計劃。

風雨過後的車市三疑問

專業研究機構的預測也說明了這一點,威爾森針對中國乘用車市場的發展給出的預測是:2020年第一季度銷量很有可能同比下降50%以上;而第二季度的四月仍然受疫情影響,同比降幅也大概率超過10%;上半年受挫,下半年逐漸迴歸正常。但即使被壓抑的剛需延遲到第三季度爆發,也很難追回2020年預期銷量,除非國家能出臺有效的經濟刺激政策。

疑問三:此次事件會影響汽車行業發展的方向嗎?

理性來看,此次事件註定會對整個社會的經濟造成不小的影響,汽車行業也是一樣。不過,消費者能夠維持對私家車的需求依然存在,這也會促進中低端汽車市場的擴容,重新拉動汽車消費。所以,一些汽車企業在大力支援武漢的同時,也在努力尋找“解憂”的辦法,而就目前來看,汽車健康技術無疑成為了全新的發展方向。

風雨過後的車市三疑問

其實2019年,出現在汽車行業最多的一個詞就是轉型,無論車企還是零部件供應商,都在探索從製造業向科技業的轉型之路,這次疫情也必然會進一步推動他們對新技術新科技的追求。

風雨過後的車市三疑問

有不少品牌的官方賬號表示,會更多地從技術方面來考慮此次疫情帶來的影響,甚至會考慮放棄一些傳統零部件業務,未來重心轉向高科技產品方向發展,例如開發從體溫、心率、血壓等方面對駕駛員身體健康監控的預警系統。在這方面,國內兩大汽車集團吉利和廣汽也都明確表示將投入巨資去開發防病毒級別的空氣濾淨技術和車主健康監測技術。

拋開客觀角度和媒體的身份,我們當然是希望看到大家能夠在這場風波過後重新提升對未來車市的信心和關注度。同時經此一役,消費者們也能更加了解汽車產品和汽車行業,更加明確自己的購車需求,汽車廠家和經銷商也能提升今後應對類似事件時自我抗風險能力,整體的車市大環境會朝著健康和理性的方向持續發展。

你還有疑問嗎?歡迎留言,咱們一起來聊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