啪啪!車市“開門紅”?中汽協來打臉了

新春假期剛過,正值乍暖還寒之際,各大車企的2019年首份成績單便陸續公佈。

多家車企紛紛高調發布“開門紅”成績。然而,就車市整體來說,主要頭部車企的“開門紅”,卻無法扭轉1月車市整體慘淡的情況。

據中汽協最新公佈數字顯示,1月產銷量同比呈現下降,降幅均超10%,大多數車型產銷水平均低於上年同期。1月,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36.5萬輛和236.7萬輛,產銷量比上月分別下降4.7%和11.1%,比上年同期分別下降12.1%和15.8%。

可以說,車市在1月份所謂的“開門紅”,已經被啪啪打臉了!

啪啪!車市“開門紅”?中汽協來打臉了


啪啪!車市“開門紅”?中汽協來打臉了


啪啪!車市“開門紅”?中汽協來打臉了

值得注意的是,在節前購車潮的催谷下,以豐田、本田、吉利、比亞迪等為代表的多個強勢品牌均呈現了喜人的漲幅;但不容忽視的是,車市整體產銷所呈現出觸目驚心的跌幅也印證了“寒冬”的陰霾顯然沒有被一時的季節性增長所驅散。

事實上,由於春節對車市的特殊影響,單看1月份的數據往往無法對2019年車市作出客觀評價,等2月份數據出爐後,1月與2月相加的數字,才能真正顯示出今年車市的“底色”。

合資頭部車企普迎喜人增長

由於去年和今年一樣,春節假期定格在2月份。因此,車企同比增長率的“含金量”較環比率大。

從已公佈數據的合資品牌中來看,東風日產、廣汽豐田、廣汽本田、東風本田、北京現代、東風悅達起亞等企業均呈現了喜人的同比增長。

東風日產1月終端銷售新車100,190輛(不含進口車),同比增長2.1%,延續了2018年的增長勢頭。其中,去年“銷冠”的軒逸延續了良好表現,1月終端銷售達到42,188輛,同比勁增37.4%,逍客1月終端銷售17,388輛,同比也大增32.2%。

啪啪!車市“開門紅”?中汽協來打臉了

廣汽豐田則更加來勢洶洶,1月銷量達到79,700輛,同比激增75%,凱美瑞月銷近2萬輛,同比增70%;雷凌、C-HR等車型也漲幅喜人。

廣汽本田方面,1月累計銷售新車75,792輛,同比增幅達7%,尤為值得關注的是雅閣月銷2.3萬輛,銷售數次首次超越過去的中高級車之王——邁騰。去年換代改款的凌派,同比增長也達到了46%。

啪啪!車市“開門紅”?中汽協來打臉了

值得注意的是,韓系雙雄在1月份的表現也相當迅猛,復甦勢頭強勁。

其中北京現代在1月份實現終端銷售110,316輛,同比增長47%以上,為2017年來的最好單月銷量成績。單月數字甚至超越了老對手的東風日產。東風悅達起亞也在實現了45,884輛的單月成績,同比上漲高達48%。

啪啪!車市“開門紅”?中汽協來打臉了

自主“排頭兵”表現普遍不俗

自主品牌方面,吉利、長城、長安、奇瑞、比亞迪等均呈現出不同程度的升幅。

據吉利汽車官方公佈,1月共銷售新車158,393輛,同比增長2%,再次創下單月終端銷量紀錄。尤為值得一提的是,品牌旗下銷量過萬的車型多達9款。

啪啪!車市“開門紅”?中汽協來打臉了

長城汽車方面,旗下哈弗、WEY、長城、歐拉四大品牌合計售出新車111,715輛,同比增長1.52%。

比亞迪銷售新車近6萬輛,同比大漲77%。其中新能源(DM+EV)車型終端交付近32,000輛,同比暴漲342%,在比亞迪整體銷量中的佔比超過53%。

啪啪!車市“開門紅”?中汽協來打臉了

奇瑞品牌1月份銷量為5.87萬輛,同比去年增長55%;長安乘用車品牌銷售88770輛,同比增長10.1%。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1月銷量韓系車型大漲,其迅猛的復甦勢頭也必然會對自主品牌整體表現造成一定的影響。

而隨著SUV熱度退坡,汽車下鄉刺激政策的再次出臺,2019年自主品牌能否在品牌持續向上與汽車消費下沉之間尋找出新的突破點,仍是決定今年自主品牌整體走勢的一大影響因素。

豪華品牌增幅放緩,但仍跑贏大盤

至於豪華品牌方面,目前已公佈1月成績的品牌並不算太多。

其中奧迪在在中國市場(含香港)的銷量為6.4萬輛,同比增長5.1%,創下奧迪在華1月曆史最佳銷量成績。

啪啪!車市“開門紅”?中汽協來打臉了

而奔馳品牌單月銷量首次突破了7萬臺,同比增長近5%,並且超過奧迪,佔據豪華品牌1月銷量冠軍的地位。寶馬(含MINI品牌)在華共計交付新車6.31萬輛,同比增長15.5%。

凱迪拉克實現2.68萬輛銷量,同比增長3.1%;沃爾沃在華銷量則達11,957輛,同比增長3.6%;雷克薩斯1月銷量為14,403輛,同比增長5.3%。

儘管相較2018年1月份各大豪華品牌動輒兩位數字的同比增長,今年豪華品牌的增速也明顯進入到放緩的階段。當然,從整體來看,預計其增長幅度仍將跑贏大盤。

功夫拍案

結合中汽協最新發布的1月銷量成績,以及一大批頭部車企表現出的不俗成績,我們不難發現:汽車產銷在1月已經越發呈現出兩極分化的跡象,縱然頭部車企表現尚可,但更多不被媒體關注的弱勢品牌,確實呈現出了令人擔憂的跌幅,因而拖低了車市在1月份的整體表現。

正如我們開篇時所述,今年車市的“底色”到底如何?恐怕還要綜合2月份銷量才能有一個更為清晰的對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