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市“寒冬”是化繭成蝶的陣痛

說起當下的汽車行業,十有八九會用到一個應景之詞——寒冬。在全球貿易摩擦加劇、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情況下,全球汽車行業面臨著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的最大動盪,車企和供應鏈企業裁員、賣廠、罷工、重組時有發生。前三季度中國、美國、印度、俄羅斯以及歐洲多國車市出現明顯下滑,日本市場雖有增長,但原因多來自於10月該國消費稅提高而出現的“搶購潮”。

2018年,中國新車銷量經歷了近28年來的首次下滑,步入2019年後依舊“跌跌不休”,截至9月已連續15個月呈現下滑局面。目前行業的預測是全年新車產銷量至少同比下降5%。此外,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汽車產業景氣指數,2019年三季度指數為9,較二季度降低3點,處於藍燈區“過冷”區間。據國家統計局數據,前三季度中國汽車製造業利潤總額下降16.6%,盈利車企中近八成呈利潤下降態勢,全年汽車製造業利潤總額或跌破6000億元。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庫存預警指數顯示,2019年以來經銷商庫存長期位於警戒線之上。

车市“寒冬”是化茧成蝶的阵痛

種種跡象表明:汽車行業的“寒冬”的確來了。但僅僅用“寒冬”來定義正在踏入的新階段,顯然是片面的。

從產業規律看,此前中國車市連續28年的高速增長,是伴隨改革開放經濟騰飛而出現的發展“奇蹟”之一。全球任何一個發達國家的汽車市場都沒有經歷過如此長週期、一成不變地“向上”。如今中國車市的趨冷與回調,是規律使然,是從起步邁向成熟階段的必然結果。震盪、起伏本就是一個強週期產業發展的常態走向。

經濟衰退憂慮早已蔓延至全球各個產業,作為大宗消費品的汽車不可能“獨善其身”。值得注意的是,儘管降聲一片,中國依然保持著全球最大的市場地位,擁有高城市人口、低千人保有量的市場特徵,以及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帶來的市場前景。中國依舊是各大汽車品牌最倚重的市場,甚至成為一些跨國車企在面臨生存壓力時的“押寶”市場。

從市場結構看,受消費升級影響,產品分級愈發明顯,中高端車市場擴容,低端車市場萎縮。與此同時,區域汽車消費的不平衡以及置換需求的增加,為二手車市場帶來機遇。可以看到,雖然新車市場遭遇“寒流”,但中國二手車市場近年呈現增長態勢,有預測稱,2019年市場交易額有望突破萬億元。

這些都讓我們有理由相信,“寒冬”是表象,調整才是本質。中國汽車產業的活力與潛力猶在,風險與機遇並存。

調整階段的中國汽車市場將呈現如下特徵:一是競爭加劇、優勝劣汰。尤其是在全面開放的環境下,汽車價格將不斷下探,汽車產品將不斷豐富,自主品牌、合資品牌、外資品牌同臺競技,加速分化。高增長時期誰都能分得一杯羹的好日子已經離去,弱勢企業將面臨前所未有的生存壓力甚至被淘汰。二是技術更迭、產業進化。在以5G、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輪技術革命推動下,歷經百年的汽車產業正煥發新生機,電動化、智能化趨勢將深度改變汽車產品形態和價值鏈,網聯化和共享化又將促使汽車出行和消費發生新的變革。

對於車企來說,順利度過這一調整階段,勢必要把創新作為換道發展的突破口,從產品、營銷、服務等多個層面創造新的競爭力與發展動能。對於政府來說,面對汽車產業升級的窗口期,應當順應變革趨勢,從政策、標準化、配套設施等多個角度,從對量的側重轉變為對質的鼓勵,為市場競爭營造良好的環境,必能助優勢企業獲得更長遠的發展。

可以樂觀判斷,面向“汽車將不止是汽車”的未來,眼下的“寒冬”正是化繭成蝶的陣痛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