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顆湯圓,都是人間小團圓


每一顆湯圓,都是人間小團圓

元宵節不話湯圓,好像大年三十的年夜飯少了餃子一般。

元宵節若是提起湯圓,無非也是老調重彈。

這種吃食,糯米糰成。圓圓滾滾的一身白衣,內裡的餡兒才是勾人饞蟲的靈魂。市面上的湯圓,多是玫瑰花生、桂花南瓜、棗泥砂糖、山楂紅果之流……也出現過巧克力與榴蓮醬、金糕丁配核桃仁,以及香蕉奶皇和紫薯蓮蓉類的。對我而言,我吃過的最好吃的湯圓,乃是在衢州一位朋友家,她母親親手做的湯圓。

每一顆湯圓,都是人間小團圓


那種湯圓是地方美食,分為鹹甜兩味。

甜味的是把黑芝麻炒熟碾碎混上白糖、豬油,拌勻之後裹上粉皮,清水煮熟之後盛在碗裡。乍看上去,它沒有機器加工出來的那麼圓潤,倒有點像白色的蟹粉獅子頭。一嘴咬下去,皮是皮,餡是餡,糯是糯,軟是軟,甜是甜,香是香,絲毫不覺得粘牙,也不覺得膩口。因為那位阿姨做湯圓下了大工夫。她包湯圓用的皮是挑了上好的糯米,在水裡浸泡幾天之後磨成粉,再反覆用力揉捏,最後揉出了勁勁道道又薄薄韌韌的粉皮子。對比北方人習慣性的滾湯圓,南方人像包餃子似的包湯圓,在口感方面更勝一籌。

每一顆湯圓,都是人間小團圓


說完了甜味的,再來說鹹味的。如果說甜味的湯圓讓人喜悅其美而不華、甜而不膩、香而不散,鹹味的則是讓人一口驚豔其鮮而不濃,辣而不烈、雜而不亂的五香宜人。鹹味的個頭要比甜味的大,尖頭圓肚,有點另類。一般是一個小碗裡只能放一個。鹹湯圓的皮和甜湯圓的皮一樣,餡料則由茭白、豆腐乾、鮮筍、瘦肉等切成碎末拌均勻。餡料雖然簡單,選用的都是當季最新鮮的食材,按照比例調配好包好,煮熟之後撈出來。再用另燒開的水做湯,湯裡撒上爆好的糊蔥花與醬油,再加一點點的香油,最後把湯圓擱進去。吃鹹湯圓必須得趁熱。越是趁熱吃越能領略那種鹹淡相宜,鮮美難言的滋味。

每一顆湯圓,都是人間小團圓


我吃的時候,對朋友的媽媽說:我第一次吃到這麼好吃的湯圓。此言並非誇張。由於教書的緣故,我每年都有兩個長假。宅在家中無聊,我習慣性去各地旅遊。也曾品嚐過金陵城出售的外觀有如雨花石的湯圓,也曾領略過上海豫園名聲大噪的鴿蛋圓子,也在超市裡買過米酒,自己動手做桂花酒釀湯圓……就是說不上來為什麼,它們似乎都沒有這個包著菜蔬蔥香的湯圓好吃。

每一顆湯圓,都是人間小團圓


朋友媽媽告訴我,這是她們家鄉有名的特產——龍游湯糰。我聽完微笑。心想她稱這種美食為糰子還真形象。圓子的叫法是從宋朝開始。南宋周必大的《元宵煮浮圓子詩》是我國最早描寫湯圓的詩:“今夕知何夕?團圓事事同。湯官尋舊味,灶婢詫新功。星燦烏雲裹,珠浮濁水中。歲時編雜詠,附此說家風。”周詩人筆下的“浮圓子”是取其煮熟之後浮在湯碗中,圓圓的好像一輪明月的形態而稱呼之。宋朝的元宵節和現在一樣,也是在正月十五。正月十五月亮圓,家家戶戶圖團圓,自然而然的,碗裡邊的吃食也要應景也要圓。宋朝的人們做湯圓,做的不是精緻玲瓏的小湯圓,就是一個一個的糰子。宋書《吳氏中饋錄》中記載:“砂糖入赤豆或綠豆煮成一團,外以生糯米粉裹,作大團。蒸或滾湯內煮,亦可。”但是人們還是習慣性的叫圓子多過糰子。除了圓子、浮圓子,湯圓還有“水圓、糖圓、糯米圓、粘元寶、燈圓、上燈圓子”等暱稱。到了元明清時期,南北方人們才對湯圓有了不同的說法,北方人統稱之為“元宵”,而南方人還是叫“湯圓”。參見明代劉若愚的《明宮史》:“吃元宵,其製法用糯米細面,內用核桃仁、白糖為果餡、灑水滾成,如核桃大小,即江南所稱湯圓也。”而在唐宋文獻書籍中,從未有將湯圓稱為“元宵”的記錄。

每一顆湯圓,都是人間小團圓


與此同時,南北方人們吃湯圓的時間也發生了變化。湯圓原本只是在元宵節吃。稀罕的是,南方人冬至就吃起了湯圓。清代的《晉江縣誌道光本》中記載過“冬至供湯圓子”。北方人則是在這一天集體吃餃子;後來,南方人在大年初一的早上也吃起了湯圓。明代的《西湖二集》中記載道“杭州風俗,元旦清早,先吃湯圓子,取團的圓之意”。北方人還是集體吃餃子。南北方人民唯一達到共識的,是元宵節這一天統統吃湯圓。至於是煮著吃還是炸著吃還是炒著吃還是清蒸著吃就看個人喜好了。

小時候,我比較喜歡吃油炸湯圓。在90年代的經濟背景下,小孩子有幾個是嘴不饞的?那時候,我的父母各自的工資也就一個月一百來塊錢。過年的時候,一大家親戚聚在一起,熱熱鬧鬧,紅紅火火。從大年初一到正月十六,大人們忙著打牌壘長城,小孩子們則是跳皮筋、砸沙包、玩老鷹做小雞。在我童年的記憶裡,春節期間沒啥讓我念念不忘的美食,除了元宵節那天能在外婆家吃到油炸湯圓。我外婆生了七個子女,幾乎每個子女都在元宵節拎著一包包湯圓回到她身邊。當然,他們買的湯圓都是不同餡料的。這就便宜了追求新鮮與不同的小孩們。我很喜歡與表弟、表妹們打賭,看誰吃到的湯圓口味不同的多。也屢屢因為爭強好勝,幾個小孩們比著比著就打成了一團。現在回憶,那年那月吃到嘴裡的湯圓是何滋味早已忘記。隱約記得的是外婆看著一個個哭鼻子抹淚的外孫與裡孫,左哄右哄,前罵後罵,哭笑不得,招架不住的窘態罷了。

到了青春期,我就怕胖,極少吃湯圓了。可能每個女孩子正在生長的時期,嘴上雖然極度饞,也為了在異性面前得到尊重而死死壓抑住她們對於甜食的渴望。在我十五歲到二十五歲的期間,我沒有吃過一次湯圓。甚至別說湯圓,連冰激凌、QQ糖、提拉米蘇與葡萄蛋撻都堅決不碰。我對甜食極度憎惡,哪怕學習壓力再大、工作任務量再多,忙得疲憊不堪了,我大不了用百歲山礦泉水泡著大紅棗,煮熟了就著窗戶外邊的鮮花香氣來打牙祭,也要在路過甜品店的途中目不斜視,心無旁騖。

什麼時候,我又開始吃湯圓了呢?應該是父親去世的那一年。

父親走得突然,令我猝不及防。白天我要應付繁忙的工作,晚上我要調整內疚不堪的心靈。說不清楚是為了讓自己精神振作,還是為了讓大腦的獎勵中心活躍,我肆意地咀嚼著一切能讓我興奮起來的食物。直到體重飆升得令自己忍無可忍,又開始用意志力控制自己遠離那些東西。但是那一年的元宵節,我再次捧起一碗熱騰騰的湯圓,輕輕咬破外層的皮,一股蜜流充斥在我的齒舌雙頰……不知不覺之間,我淚流滿面。

也是在那一年,我與衢州這位朋友溝通了非常非常多的內容。我是基督徒,她也是。我經歷了喪父之痛。她也經歷了。我在無數個黑夜向她傾訴自己內心的痛苦與無奈,她也向我表達了自己無力迴天的遺憾與虧欠。我們在整整五年的網絡交流裡,無話不談,成為摯友。直到我如願以償來到她的家鄉觀光,順便去她家做客。她和家人準備了好吃的飯菜招待我,其中有她媽媽最拿手的龍游湯圓。我釋懷了。如果說人間的家庭完整是一種大團圓,那麼暫時分離也是一種小團圓。宛如這些湯圓,密密實實、分分明明的聚集著。你咬破它的皮,吸取它的液,吞嚥它下肚,讓它與同伴們隔開。最終,卻都要在你的腸胃裡團聚。

所以,只要珍惜經營,自然天長地久。他日天堂再會,大家還是團圓美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