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夜晚”有什麼講究?除夕又有怎樣的歷史文化?

最溫暖是除夕,最開心的是年夜飯、“團圓飯”。大年三十的“團圓飯”,是許多中國人一年中最重要的晚宴。一方百姓、一灶鄉愁。無論是銀妝素裹的北國,還是瑰麗豐饒的江南,居家的親人,滿懷期盼,張羅籌辦,一爐人間煙火,攏起滿屋吉祥與喜氣。千家遊子,歸心似箭,漂泊再遠,舍不下的是對家的牽絆和盛滿親情的碟盤碗盞。男女老少整整一年的故事,都融在食物之中,觥籌交錯時的祝福,隨著唇齒間的豐腴飽滿,滑過舌尖,溫潤心田。煎炒烹炸千般美,人間至味是團圓。

從古至今除夕的“團圓飯”,品味的是年味兒,享的是親情,慶的是團圓,“年年有餘”,“招財進寶”,“節節升高”,每道佳餚,從菜名到菜式,從食材到吃法,從用心準備到吃下的每一口,都滿載全家人對新一年的祝願與期許,這是怎樣的情感將我們往日熟悉的飲食納入一場幸福的儀式。闔家團圓,辭舊迎新,因何成為我們世代相守,千百年不曾消退的文化情結,一元復始,家國同慶,又展示了中華民族哪些深層的文化信仰?

春節是名副其實的“中國第一節”

年夜飯也叫“團圓飯”,我們今天就從年夜飯說起。中國的民俗裡,春節是名副其實的“中國第一節”,它既是新一年的第一個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節日,新舊年的交替就發生在“除夕”之夜。“除夕”這個詞兒,有人說最早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記》,其實,在東漢應劭的《風俗通義》在這本書裡面就提到了“除夕”這個詞兒了。在應劭《風俗通義·祀典》有一段文字是這樣說的:

謹按,黃帝書,上古之時,有荼與鬱壘昆弟二人,性能執鬼,度朔山上立桃樹下,簡閱百鬼,無道理,妄為人禍害,荼與鬱壘縛以葦索,執以食虎。於是縣官常以臘除夕,飾桃人,垂葦茭,畫虎於門,皆追效於前事,冀以衛兇也。

在這段文字裡面已經出現了“除夕”兩個字了。神荼,鬱壘也就是最早的門神了,也就是他們善於抓鬼,度朔山上有桃樹,就在度朔山上的這個桃樹下面,兩個人就在這個樹下“簡閱百鬼”,“簡閱”其實就是拷問。如果他們發現“無道理”,“為人禍害”,那麼神荼和鬱壘就會“縛以葦索,執以食(si)虎”,這個“食虎”就是喂虎的意思,就是他會用葦索把這個鬼綁起來,把它逮住,用來喂老虎。

“年夜晚”有什麼講究?除夕又有怎樣的歷史文化?

清翟灝在《通俗編》卷三也引過周處的《風土記》,在《風土記》是這樣說:

除夜祭先竣事,長幼聚飲,祝頌而散,謂之分歲……至除夕達旦不眠,謂之守歲

除夕守歲,通暢有兩重含義,年長者圍爐夜話,閒憶家常,意在辭別舊歲,有珍愛光陰之意,年輕人熱鬧迎新,唯願家宅平安,祈福老人歲歲添福添壽。“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家家戶戶尚有多少祈祝吉祥的古老節俗延續至今。“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除夕守歲的講究和說法包含著哪些對於美好生活的希冀呢?

“除夕”之“除”到底怎麼解釋呢?現在比較多的解釋是說“除”應該是“去”的意思,是“更易”的意思,也就是“除舊迎新”的意思,其實“除”這個字可能還有另外一個意思,“除”可以當什麼講呢?當臺階講,比如說“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臺階也叫“除”,當然由臺階又可以引申為什麼?因為臺階是一級一級往上的,它又有“升”的意思。古代有個概念,一個是“升官”,它叫“除官”,其實“除官”不是“罷官”,“除官”就是“升官”,如果我們連起來說“除授”什麼樣的官職大家就更明白了。

我個人認為“除夕”這兩個字理解為“升級之夜”可能更好,為什麼呢?因為你看看,到了除夕夜的子時,人也長了一歲或者叫升了一歲了,所以在這裡我們要祝賀各位朋友添壽添福,步步高昇了。春節是一年的開始,因而有一個說法叫“一元復始,萬象更新”,那麼這個“元”有多個義項,“元”可以指人的腦袋,也指“頭”,“頭”也叫“首”,後來又從這兒引申出了“首次”或者“第一”,比如說“連中三元”,後來又有元月,元旦,元日,那就是一年的第一天,元宵那是第一個半月了。元女,元勳,元老都是指第一,都指老大的意思,由此就引申了其他的比如說“基本”這樣的義項出來,比如說元氣,元素,單元就有這樣的說法。“一元復始”的實質很好理解,事物的開始,從頭至尾就是自始至終,“一元復始”的“元”就指的是一年的開始。

“年夜晚”有什麼講究?除夕又有怎樣的歷史文化?

在《春秋公羊傳·隱公元年》就說過這樣的話:

元年者何,君之食始年也,春者何,歲之始也,

“元”是什麼意思呢?“元”是一個君主,比如說隱公元年,就是一個君主他繼位的那一年的開始。“春”是什麼意思?春天是一歲的開始,也就是一年的開始,萬般的景象都從這一天開始,新一輪的變化了,這就叫“一元復始,萬象更新”。有意思的是“元”這個字,後來就用到了錢幣上面,比如說一元,一元錢票面寫的“圓”,所以詞典上又說“元”同“圓”。一個自始至終的輪迴就是一個“圓”了,“一元復始”就是一個新的“圓”的開始,所以我們注意春節是大團圓的節日,全家團聚,一個都不能少,除非你是有特殊情況實在是回不了家,所以中國咱們一年一度的“春運”現象就跟這樣的一個文化情結,一個文化傳統就有關係了。

“團圓飯”最特別的講究

世上最美的風景是回家的路,天氣的寒冷,春運的擁擠擋不住歸心似箭。回家過年,簡簡單單的四個字卻是無數人一年的期盼,佳節的四年凝成一縷縷鄉愁,那是記憶中從不會走錯的蜿蜒小路,稚童的笑臉老屋的一縷炊煙,歸途中的遊子,家中的親人最心心念唸的就是提早張羅那餐“團圓飯”,人間煙火氣,最撫凡心,家中的美食是每個人心底最柔軟的期待,為過年準備的每一道菜品都被細心賦予了吉祥的寓意,人們對出席家宴的重視程度超過了365天中的任何一餐。儘管天南地北,口味各異,手法不同,但是在這一天,都必須把公認最好的食物,最好的手藝展示出來,山珍海味,地方名吃,鄉村特產,還有自家的拿手菜,悉數登場,有的豔紅奪目,喜氣洋洋,把聚餐的氣憤推向高潮,有的細膩清爽,甜香客人,是父母為兒女,貼心預備的私房美食。一桌團圓飯為何能成為過年的重要儀式,舌尖上的美味為何能成為幾千年薪火相傳的“家風”呢?

“團圓飯”是一年中最豐盛的晚宴,在傳統社會里面,咱們每家每戶都會把自己積攢的各種食物擺上了餐桌。在短缺經濟時代小孩就盼過年,大人就怕過年。小孩子會知道過年有很多好吃的東西,而且還要換上新的衣服,大人他的壓力很大,貧寒人家一般來說把過年都稱為“年關”了,現在不一樣了,這也已經過去了,社會都發展了,物質是高度豐富,幾乎我們天天都像過年,結果就感覺“年味”似乎就變淡了。其實過年在咱們中國多數人的心目中的分量依然是很重的,“年關”的時候採辦年貨,你看看還是城鄉最熱鬧的風景。

“年夜晚”有什麼講究?除夕又有怎樣的歷史文化?

除夕夜的“團圓飯”南北西東,各有不同,但是清潔,豐盛,吉祥,團圓的內涵卻是共性的。我們為什麼要清潔呢?因為年夜飯首先是用來祭神祭祖的,所以這頓飯菜是不可以不清潔的,否則就不夠神聖。那麼為什麼要豐盛呢?這裡當年有過年本身,固有的還有過年風俗的一個要求,因為年夜飯必須是吃剩有餘,你不能一頓吃光了,吃光的這個兆頭不太好,所以有些地方大年初一是不動刀砧的,沒有過正月初七,生米基本上不上灶。

各種食物的吉祥寓意

那麼為什麼要吉祥呢?因為新的一年的開始一定要有一個好開端。比如說要有雞,雞的意義是什麼?就是“吉”,它要有豬脷(豬舌),要叫做“賺頭”要叫“招財”,“吉”和“招財”合起來就是大吉大利。

團圓飯也少不了魚啊,這就叫做“年年有餘”。要有年糕,年糕意味著“年年高”、竹筍意味著節節高,腐竹就意味著富足,火鍋和紅燒肉就寓意紅紅火火。甚至年夜飯裡面還有豆芽,豆芽很有意思,豆芽長得像如意,它有吉祥如意這個含義。芹菜,勤則生財。菜頭意味著彩頭,生菜就意味著生財,廣東人喜歡用髮菜,也是“發財”的意思,還有蝦和蟹意味著“紅袍加身”,有的地方還要有團圓餅。

“團圓飯”每一個菜都體現了咱們中國人驅吉避害的文化心理。我們說年夜飯叫做團圓飯,就在於這一頓飯,必須是闔家老小集聚一堂,團聚而坐的,這是不能缺席的,如果是實在有人因為特別,特殊的原因缺席了,怎麼辦,有做法,家裡面會在這個桌上給他備用一副碗筷,這一副碗筷是不能少的,而且還要在這個座位上,披上一塊紅布,這叫“披紅”,有了家人沒有來團圓的一種缺憾,年夜飯的團圓飯是有很強很強的儀式感的,各種祭器,菜上桌以後要打開大門,燃放鞭炮,闔家老小依次地給祖先敬香,把門關上,一家人按照長幼之序入座,大人給小孩分發壓歲錢,這是大家高興的時候了,然後舉杯暢飲,那麼“團圓飯”也有不少的禁忌啊,長輩如果是給晚輩夾菜,你如果說我不需要的時候,你不能說不要,也不能說多了,你要說有了。“添菜”就是“添財”就是“添福”的意思,你不能說不要,你說有了有了,就行了。關門吃飯是什麼意思?關門吃飯是為了防止有人上門打擾,“踩年飯”,過去的人都懂得這個規矩,一定要等到人家家裡“團圓飯”結束以後,你就看,一般主人會把門打開,然後壓上一條縫,防止冷風進來,這個時候才可以進來串門。總而言之,歡歡喜喜,和和氣氣,團團圓圓,是咱們除夕夜的重大主題。

春節的核心價值

“每逢佳節倍思親”,故鄉和親人是我們心頭的牽掛, 舐犢之愛,反哺之情。家,是生長的根,是心靈的歸宿。《禮記》中說“父子篤,兄弟睦,夫婦和,家之肥也”,家中,除夕飯桌上,一雙小小的筷子也能傳承起中國人忠厚孝悌,夫妻恩愛,血脈傳承的良好家風。回家過年,讓我們重溫那些久違的儀式,新年裡的親情相守,源於何種,不曾消逝的深厚情結呢?

“年夜晚”有什麼講究?除夕又有怎樣的歷史文化?

除夕夜為什麼要講團圓?我曾經看過人民網刊登的一篇文章,內容主要是談春節的核心價值,其中說到過年最美好,最幸福的記憶不外乎舉家團圓,一起吃一頓餃子,聽聽父母嘮嗑,向父母說說工作,陪孩子嬉戲,玩耍,幾千年來,舉家團圓,親情交流,構成了春節最核心的價值。文章又說,不管有沒有錢,不管路途多麼遠,只要能回家和親人團聚,就能讓跋涉的腳步和漂泊的心靈得以休息,這就是春節的核心價值,也是傳統文化的精髓,這篇文章還引用了馮驥才先生說過話,數千年來,中華民族集體創造了一整套極其密集和豐富的年文化,年文化的本質是精神的,理想的,它是中華民族精神,文化,道德,價值觀和審美的傳承載體。

文章當中提到了春節的核心價值是團圓,但是它沒有繼續深入說明為什麼是團圓。我們說春節團圓是中國人一種極其執拗,極其頑強,而且數千年不曾消退的文化情結,所以這個情結的確是反映了咱們中華民族的深層的文化信仰和民族心理。

我們說為什麼這麼說,作為一種文化現象的春節團圓首先是從哪兒來的呢?是從中國人對“圓”的崇尚中來的,咱們中國先民認為天使圓的,人就生活在天地之間,於是形成了“天圓地方”的一個宇宙觀,而且天地運行的法則和它的軌跡也是圓的,日起日落,月圓月缺,四時更替,是一個圓形,人道順應天道,也就是人的一生度過是按照天的樣子來的,同樣也要遵從圓的運行規律,比如說春播,夏耘,秋收,冬藏,這是圓的。圓周而復始,生生不息,始終相接,有始有終,但又無始無終。人是象天法地,以應人事,所以在《易傳》就要一句話: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天地,它都是在剛健地運行,是沒有止息的,那麼君子應當怎麼度過一生呢?也是自強不息,也是沒有終止的,所以尚圓的觀念貫穿了咱們中國人的哲學思維和審美趣味。“反者道之動”就是任何事情走到一定的時候又會走回來,圓的文化情結在我們身邊處處流露出來,你看人生,事業要追求圓滿,美滿的婚姻象徵的符號是什麼?花好月圓吶。家庭最好的狀態是什麼?團團圓圓。

尚圓的觀念貫穿中國人的哲學思維和審美趣味

因為咱們中國語言中很多關於圓的成語,比如說處事要講,智圓行方,隨圓就方,長相要面如滿月,孩子走失了,兄弟離散了,那會不計代價地去找,一定要骨肉團圓,夫妻相處應該是鏡圓壁合。管理家庭,管理社會,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大功告成叫功德圓滿,以至於我們生活當中的一些物件也用圓形,銅鏡,水井,木桶,鍋碗瓢盆都是圓的。連我們有首歌裡邊都描寫人生的軌跡,也叫“畫他自己的圓”。

“年夜晚”有什麼講究?除夕又有怎樣的歷史文化?

大團圓的美滿理想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裡面表現得也非常地突出,不管這個作品的主人公境遇是如何悲慘,最終都會有一個令人歡喜的大團圓的結局,所以王國維曾經在《紅樓夢評論》中分析過這種現象,他說中國的悲劇充滿了樂觀主義色彩,著意於團圓之趣,比如說:

若《牡丹亭》之返魂,《長生殿》之重圓,其最著之一例也……吾國人之精神,世間的也,樂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戲曲,小說,無往而不著此樂天之色彩:始於悲者終於歡,始於離者終於合,始於困者終於亨。

最終一定是一個大團圓。

再說春節,春節就是一年圓的終結,是一年圓的完滿,又是新一年圓的開始,按照“人道順應天道”的觀念,一家人也必須以圓的姿態來一個大團聚,團團而坐,吃上一頓“團圓飯”,一起除舊迎新,一人在外,那是全家牽掛,在家庭情感和文化意象上就好像顯得不夠圓滿,因而在中國人的深層的精神情結和文化心態上,一年一度的春節團圓是至關重要的。

春節團圓的信仰

文學史生活的一面鏡子,“始於悲者終於歡,始於離者終於合,始於困者終於亨”,近代著名學者王國維在他關於戲曲,小說的評論中道出了中國人偏愛“團圓”的文化性格,闔家歡樂,其樂融融,在這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每一個幸福的家庭都稱得上中國人文化傳承的樣本,最質樸的生活期許,最精妙的處世之學,樂觀,含蓄的中國人,總是習慣於把埋藏最深的祝福,轉化於最具特色的飲食之道,春節團圓的情結,除了對“圓”的崇尚之外,還依託於何種深層的文化信仰呢?

大團圓我們要說的第二個緣由就是崇拜的觀念,那我們就要說到崇拜。崇拜是怎麼產生的?崇拜是恐懼加希望的產物,你看看,惡劣的天氣變化,各種自然災害,疾病,飢餓,漫漫的嚴冬,長夜都讓上古初民感到一種恐懼,人們會感到人類是非常地渺小,也知道大自然真是不可抗禦。如果僅僅是這樣的一個想法,人類幾乎就沒有辦法活下去了。大自然有更多的時候,又表現出它的美麗和溫情,它給予了人類生存,許許多多的恩賜,在恐懼和希望的一個交合裡面,人們慢慢就有了對天地的崇拜,對萬物有靈的崇拜,對神明,對祖先的崇拜,崇拜有產生了儀式,人們就希望通過一定的儀式溝通天地,溝通神明,溝通祖先,祈求神靈給予自己更多的福祉,保護自己減少或者是避免災難和疾病。

“年夜晚”有什麼講究?除夕又有怎樣的歷史文化?

咱們農業民族祈禱的內容主要是風調雨順,四季平安,稻穀豐收,吉祥如意等等。我們說“年”這個字起初不是一個時間的概念,最早的寫法是就是一個人揹負著成熟的稻穗的一個形象,表示的就是莊稼的成熟,後來的“年成”一詞就是從這裡來的,因此古代的字書就是字典,都是把“年”放在“禾”部。《春秋穀梁傳·桓公三年》裡邊這樣說:

五穀皆熟為有年也

“有年”就是豐收。《春秋穀梁傳·宣公十六年》說:

五穀大熟為大有年

由於禾,谷一般都是一歲一熟,一年一熟的,所以“年”和“歲”在時間上週期是相同的,因此到了夏朝就開始用年來表達“歲時”的含義,一年代表一歲,一到了歲末,不管年景怎麼樣都要舉行隆重的“報祭”,就是表達對神靈的崇拜,感激和敬畏。

在傳統說法除夕之夜是“萬神下界”

在傳統說法裡面,除夕夜這一天不止是什麼灶神爺,什麼臘月二十三或者二十四登天奏事,到年三十而返回到人間來,而是除夕之夜是“萬神下界”呀。諸神來到人間幹什麼來了,明察暗訪來了,他要視人之善惡,一個人的善惡行為來給他定一年的禍福修咎,在傳統社會是這樣認知的,因而除夕夜一定要全家人在一起,和和睦睦,和和氣氣,和和美美大團圓,共同來接受諸神的檢閱,除了這個嬰孩兒,小孩子以外,每個人都要徹夜不眠地守歲。為什麼要守歲不睡覺?不睡覺就是防止邪僻的事情進入你的夢裡面來,一到子時的時候,鳴放鞭炮了,家家戶戶那是通宵是爐火熊熊,燈燭高照,那要照亮室內的每一個角落,鞭炮聲那是此起彼伏,讓一切什麼瘟病無處藏身,一直到大年初一的早晨,吉時才開門焚香,朝當年所謂的吉方揖拜,民間的說法這個就叫“出方”了。

咱們中國人的信仰中,除了神靈崇拜以外,還有極為重要的祖先崇拜,這是咱們中國以血緣為紐帶,以家庭為核心的社會結構的一種反映,也體現了中國文化的個性特徵,對咱們中國人來說,祖先是保護家族的 神祇,父母是家庭的軸心,所以到了春節祭祖,是村落和家族祭祀的 重要的儀式。祠堂祖廳正中的牌位上通常要寫“天地君親師位”。按照荀子的《禮論》的說法:

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無天地惡生,無先祖惡出,無君師惡治。三者偏亡焉,無安人。故人,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是禮之三本也。

天地陰陽二氣交感,化生了萬物,所以它是人和萬物共同的父母或者是主宰,所以天地居上,是最尊的。中國古代也是家國同構,君是一國之主,他也是萬家萬戶的共主,沒有國就沒有家了,到了後來民國建立以後,皇帝被趕跑了,帝制結束了,君就改成國了。“親”才是咱們每家每戶姓族的列祖列宗,“師”當然指的是萬世師表孔老夫子,突出對文教的尊崇,所以咱們民間稱師,並且“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咱們不要小看農村相沿已久的祭祖的儀式,這個祭祖的儀式其實可以說是一個核心崇拜體系,體現的是咱們中國民眾“敬天法地,孝親順長,愛國,尊師重教”的價值取向,只是我們現今意識到的人不太多。

信仰是春節大團圓的粘合劑,一次次的大團圓在不斷地強化著人對他所歸屬的那個群的文化認同。一個祠堂讓一個姓族一個村落的父老弟子團聚到一塊兒,已故的高曾祖父,列祖列宗,還有在世的祖父母,父母,讓一家人團聚在一起,血緣紐帶維繫了族親的團結,然後在逐漸地往外放,以這個作為基點,推己及人,繼而與地緣結合起來,就有了鄉黨的概念,就有了國家的概念,就有了天下的概念。祖先崇拜,慎終追遠,愛國,愛家的傳統和鄉土情緣就這樣一代代地繼承,接續,所以每一個參加儀式的個體,他會逐漸地意識到我們每一個人自己其實你不是一個孤立的個體,他知道自己的“所從來”,你是從哪兒來的,他說有祖先的觀念的,他有家族的觀念,有倫理的觀念,秩序的觀念,他明白自己的人生,他的方向和責任在什麼地方,他也會勉勵自己和自己的子弟做合乎道德的事,有價值的事,做光宗耀祖,造福鄉鄰,有利於社會,有利於國家的事情,絕不能做什麼違法亂紀的事,以至於辱沒父母,辱沒了祖先,辱沒了鄉里,辱沒了國家。

“年夜晚”有什麼講究?除夕又有怎樣的歷史文化?

如果我們把春節團圓僅僅看成是回家吃一頓年夜飯,甚至有的人感覺得開始厭煩到試圖要破舊立新,擺脫這個“春劫”的“綁架”了,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我們就真的找不到我們的文化根脈,也找不到我們婉約的鄉愁了。年夜的“團圓飯”真是很值得我們用心地去品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