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真的是西戎國家嗎?

雲深不知處84787885


首先需要明確,這個說法不是蒙曼教授發明的。讀完本文了解到西戎與秦的密切關係,就覺得這樣說也不為過。

戎狄之國

雖然自秦襄公起就仰慕和學習華夏文化,但在西周和春秋時期秦一直被華夏諸國視為“戎狄之國”。如:

“秦者,夷也”—《春秋公羊傳》“狄秦也”—《春秋穀梁傳》“桓公西征,攘白狄之地,至於西河,而秦戎始服。”—《管子 · 小匡》"秦伯曰:晉國和乎?對曰:不和。......曰:’必報仇,寧事戎狄。'”—《史記 · 晉世家》

戎、狄是不同的兩個古代族群。秦國早期的大部分居民(或包括統治者)大部分應該是戎族出身,所以有此說。

秦還實行戎族的風俗制度,與華夏之邦多有不同,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如商鞅記載,秦人父子妻室同居一處,經變法才予以禁止。

還可以從

秦宣太后(即羋月)的雷人言行可見一斑。這位來自楚國的豪放女在丈夫惠文王死後與戎族義渠王相戀生子,還宣佈要自己的面首魏醜夫為她殉葬。更甚者,她在接見韓國使者時,繪聲繪色的用與丈夫的性生活現身說法:

“妾事先王也,先王以其髀加妾之身,妾困不疲也;盡置其身妾之上,而妾弗重也,何也? 以其少有利焉。今佐韓,兵不眾,糧不多,則不足以救韓。夫救韓之危,日費千金,獨不可使妾少有利焉。” —《戰國策 · 韓策》

西周後,中原諸侯國確立了分辨嫡長的繼承原則,而秦則是選擇最勇猛者立之,打仗按繳驗斬獲敵人首級的數量定功封爵,這也體現秦族的尚武精神。


戎與周:周族興起和西周滅亡的關鍵角色

戎族發源於隴山東西和涇渭、洛水流域,周族的發源地也在甘陝之間,與戎雜居,在與戎族的相互影響下發展起來,到古公亶父南遷岐下,才“貶戎狄之俗”。周建國後,仍與一些戎族部落保持婚姻和同盟關係。周穆王(前1054-前949)在位時,

王乃西征犬戎,獲其五王以東,遂遷戎於太原 。 —《竹書紀年》

這裡的太原指黃土高原東部,今天山西和陝豫部分地區,後來發展為太原之戎、徐戎、姜戎、條戎、奔戎、北戎等。經過這次遷徙,戎的活動範圍加大並且更接近華夏族。


周幽王寵愛褒姒,不惜烽火戲諸侯,並且廢太子—申後之子宜臼,改立褒姒之子。宜臼逃到申,周幽王伐申,申侯聯合西戎、繒殺幽王於驪山。戎佔領部分地盤,進入宗周之地。

根據研究,申國就是姜戎族的一個侯國,最初封地在郿(陝西眉縣),厲王就娶申之女生宣王。宣王時,將舅家申伯遷封於謝(河南南陽),稱申侯,西周末年勢力很大。宣王晚年(前789年)伐姜戎,發生千畝之戰,大敗而還。申侯嫁女於周幽王,就是申後。

繒目前有兩說,一說也為戎人之國,另一說為夏人後裔所見,姒姓。

宜臼繼位即後來的周平王,可見他是在申、繒、犬戎的支持下殺父自立。周宗室虢公立幽王別子準備對抗。之後平王遷都洛邑,東周開始。《史記》載原因是“避戎寇”,實際更像是為了充分依靠戎的力量和周宗室對抗。

秦王世系考

關於秦王的祖先可以確切追溯到胥軒,他生活在戎地,故又名戎胥軒。秦族有東來說和西來說兩種。西來說認為戎胥軒就是戎人,東來說是秦人祖先遷自東夷熊盈

一族。《史記》所載胥軒祖上世系為:

女修 → 大業 →伯益→ 大廉→?→中衍→?→胥軒

大業傳說是女修吞食了天上玄鳥殞落之卵,未婚而生。他是輔佐舜的十大名臣之一,司刑法。

伯益因協助禹治水有功,故受舜賜姓嬴。他原定為大禹的接班人,但夏啟攻殺伯益,開啟父子傳位的夏朝。

女修也記載成為顓頊(黃帝之孫)的孫女或後代,這樣秦族也是根正苗紅的炎黃子孫。其實這一點經不住推敲,很明顯女修的傳說反映了母系社會時期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特點。如果秦人源於東夷,那麼就和炎黃為主體的華夏分屬兩大部落集團。東夷對應大汶口/龍山文化區,炎黃對應仰韶文化區。只不過華夏集團融合東夷比較早,之後出現試圖融合兩個部族祖先傳說的版本,如把東夷的

太昊少昊納入五帝就是典型代表。

目前考古發現還是支持東來說的,如甘肅清水縣的西周早期秦人墓葬,葬俗更接近商,說明已經接受過中原文化。

不管秦族是東夷還是西戎,這實際上反映了中原諸侯國對於周邊文化程度較低的族群的歧視。如楚國王族也是黃帝子孫,但其地多三苗等當時的少數民族,所以長期被視為”蠻荊之國“。


秦與戎:糾葛中成就霸業

胥軒之後的秦王世系較清晰:

胥軒→中潏→蜚廉→惡來→女防→旁皋→太幾→大駱→秦非子→ 秦侯→ 秦公伯→ 秦仲→ 秦莊公→ 秦襄公→ 文公→ 寧公→ 出公→ 武公→ 德公→ 宣公→ 成公→ 穆公.......昭王→孝文王→莊襄王→秦始皇

胥軒娶驪山女,生中潏。據考證,驪山女即是姜姓戎,出自後來申侯的祖先。

中潏仍在戎地,保西陲。

蜚廉是中潏之子,此人以“善走”著稱於世,據說能夠“日行五百里”。生惡來

惡來與父親一併侍奉商紂王,後來在武王伐紂時期被殺死。惡來之弟季勝為趙王先祖。

非子善於養馬,在周孝王時做了弼馬溫一類的官,被封在秦地(甘肅清水)作附庸,稱為“秦嬴”。

秦仲大約在824B.C.,被周宣王任命為大夫,遂令其率軍進攻西戎。之前秦人與戎人關係融洽,從此時發生逆轉,秦人一步步向周朝政權傾斜。秦仲在交戰中,戰敗陣亡。秦與戎自此結怨。

秦莊公兄弟再領周兵反攻,收復

犬丘之地,並獲賜為封地。前789年,周宣王伐姜戎,在千畝之戰大敗。

秦襄公(前778-766在位)為莊公之弟,在位時發生幽王被犬戎攻殺,平王繼位之事。前770年,襄公護送平王東遷有功,被冊立為諸侯並把岐山以西戎族之地封給秦。此中有一個背景,就是策劃者申國與秦有傳統友誼,長期姻親,並曾為西戎之共主。申國最初封地也與秦比鄰。可以說這關鍵性的一步與秦國與西戎的聯繫和背景密不可分。

此後,文公、寧公時,秦佔據原屬戎人的岐、亳,武公時取邽 (甘肅天水)冀(甘肅甘谷)等地。

穆公(前659-前621在位)時,國力日盛與晉楚爭霸中原,同時與戎王交好,軟硬兼施,最後用宰相由余之計,兼併了西戎八國,獲得大片土地和人力。前638年,瓜州一帶的允姓之戎迫於秦人壓力向東遷徙,晉惠公誘其進入晉國,分別安置在南鄙稱姜戎、伊川稱陸渾之戎、陰地(伏牛山以北)稱陰戎。

昭王即位,前面提到的宣太后攝政之時,她與前272年設計殺老情人義渠王於甘泉宮,並滅其國。義渠戎在甘肅慶陽一帶,最初向周稱臣,趁幽王之亂宣告獨立,與秦撕纏多年。至此秦將今陝甘境內戎人併合淨盡。

秦就是在逐步兼併戎地的基礎上建國。縱觀春秋幾百年,維持霸主地位最久的是晉、楚、秦。他們共同的特點就是大量吸收了非華夏族的部落民,秦楚本身大部分居民就出身於非華夏族。那個年代善戰的人口和充足勞動力就是立國強國之本。所謂戎狄之國、蠻夷之國恰恰是他們最大的優勢所在,這幫助我們能夠更客觀看待這種說法。

戎族源流

戎族是我國古代獨立存在過的民族,其語言屬漢藏語系,文化習俗更接近於氐羌,經營農牧業為生。最初聚居地在西北方。其一個分支山戎到達河北北部。戎和北方的獫狁葷粥等屬於完全不同的族群。

據推斷,戎、氐、羌和華夏族先民有很大的同源性,與仰韶文化和甘青一帶的四壩文化、馬家窯文化等有關。

戎人部落除有名(氏)外,也有姓。如瓜州之戎姜姓、允姓,姜戎姜姓,魯渾之戎允姓,驪戎姬姓,己氏之戎自己姓等。

進入戰國,各支戎人基本就已經融入華夏族之中了。


文字波


秦國肯定不是西戎國家,是華夏國家;但另一方面,秦國的西戎色彩又比較重,往往被東方國家貶為戎狄。

關於秦人的起源,在《史記·秦本紀》中說秦祖大業是顓頊的孫女女修所生。近代開始懷疑《史記》中各民族始祖都繫於炎黃二帝。於是有王國維、蒙文通等認為秦國來自西戎,證據大概是秦一直生活在“西垂”,商代有先祖叫“戎胥軒”,所以是西戎。而傅斯年、顧頡剛等則認為秦國來自東夷,因為秦國嬴姓、鳥生傳說,這些記載比較符合東夷神話特徵。

在清華簡《系年》中,則明確提出秦人是來自東夷奄國,奄國在今天山東曲阜,後來的魯國所在地,為秦人東夷說提供有力證據。那麼,秦族的血統應該是夷,但自從被遷到西垂去,成為周王朝體系的一員,實際上慢慢華夏化了。另一方面,周把秦遷到西方確實是抗戎的考慮,而秦人又避免不了沾上戎狄的習俗。但是通過考古發現,在西周秦文化占主導地位的仍然是華夏文化。

而到了兩週之際平王東遷,把宗周故地全部留給秦國。秦人一方面慢慢收納故周遺民,一方面又開始漸漸征服戎狄。這時候的秦國的華夏化更明顯,最典型的就是秦文字是繼承周文字最好的。但因為秦作為西方霸主,一直不太服從東方,所以往往被東方國家貶為“戎狄”,這裡更多是政治上的貶低,而不是把秦國作為事實上的戎狄。


林屋公子


你這個提問可以從兩部分來解讀:一個是所處的地理位置,一個是血統與社會地位。

如果按地理位置劃分,它可以是西戎國家的一部分。它的領地在中原邊緣地區,長期與西戎作戰,後來強大時又統一了西戎12國,因此,從地理位置上來說,它是西戎國家。


如果是按血統及地位來劃分,它不是。因為秦是周天子親自分封的諸侯國之一,是華夏族建立的一個諸侯國。秦人是華夏族西遷的一支。秦國王族出自商朝名門,為商朝重臣惡來和飛廉之後。秦非子是嬴姓部落首領,秦始皇則是惡來的第35代孫。秦王族出自華夏,其先祖嬴姓部族早在殷商時期就是商朝鎮守西戎的得力助手。

秦國最初由於地處偏僻,不被其他諸侯國重視。直到秦穆公時先後滅掉西方戎族所建立的12個國家,開闢國土千餘里並穩定大後方以後,才奠定了其作為春秋四大強國的基礎。


文人藝術


秦國不管他是西戎還是別的什麼戌,他卻創造了以關中為中心的華夏文明,他強大到消滅六國,統一中華,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郡縣制的大秦王朝,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奠定了延續兩千多年的大中華一統天下。從西周文王武王到秦始皇,再到西漢隋唐,我大中華燦爛的文明都是這個什麼戎(包括蒙曼所說的犬戎)在關中創造的,這些輝煌歷史已經定格到中華歷史典籍之中,某些人有什麼不服的,經常以犬戎二字岐視關中人。說句實話,我大漢族是眾多少數民族融合而來的,現代的漢人誰也不敢保證自己就是純正的漢人後裔,很有可能就是匈奴.解卑.羯.氐、羌,女真.蒙古.突欮契丹等民族的後代,沒有理由歧視犬戎民族,歷史上生活在關中的人們不管他們當初是什麼族,都是值得尊敬的,有什麼理由貶低他們。況且我國本來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大家庭,絕不應當製造民族隔胲,影響民族團結。這個蒙曼在央視一次節目中大談什麼關中的秦人祖上是犬戎,成為一些人攻擊關中人的根據,起了很壞的作用,應受到批判。


二掌櫃的312


中華文明是多民族融合形成的!並不是單一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有很多民族消失,其實並不是滅亡,而是融合成為漢人。華夏族本身就是幾個部落融合形成的。目前可以說已經沒有100%純正的原始華夏族血統!不融合而獨立進化的民族只會逐漸消亡!有些蠢豬說陝西是犬戎,其實犬戎因為在很早的時期就已經融合成了漢族,是漢族的來源之一。隨著秦人統一全國而遍佈天下,尤其是遷居中原的最多。所以說部分洛陽人總在罵犬戎,殊不知洛陽當時80%以上的人口是從關中遷過去的(古時遷都不僅僅是政府搬遷,也會強令很多百姓搬遷)。罵先人在中華文化中是不可饒恕的!


似水流年25703854


秦風俗是在周文化的母體中,注入了戎狄之俗而孕育成的具有獨特風貌的風俗圈。秦國的高度集權,缺乏嚴格的宗法觀念,秦人獷野矯健的性格,尚武的習俗,恰好為秦平定六國、統一天下打下了最根本的基礎。下面,我們就來考察一下秦風俗的方方面面。

春秋戰國亂世,“禮崩樂壞”,社會的大動盪帶來社會構成的反覆組合,使社會習俗相應著發生深層次的推陳改新。

此時的秦國的地方風俗是怎樣的呢?此時已形成了地方風俗,即鄉俗。“民各有鄉俗,其所利及好惡不同[4]。”鄉里風氣,並非如“居住相樂,行作相和[5]”,那麼純正。其中有“鄙夫鄙婦相會於 陰[6]”,悅好私情者;有“同母異父相與奸[7]”者,有“甲、乙交與女子丙奸,甲、乙以其故相刺傷[8]”者。秦國鄉間道上,群盜出沒,路人遭殺。秦簡記鄉里的偷盜行為,則有“盜採人桑葉[9]”者,有“甲往盜丙,才到,乙亦往盜丙,與甲言,即各盜[10]”者。有“夫盜三百錢,告妻,妻與共飲食之[11]”者,等等,還有“父盜子,不為盜[12]”的俚語。那時,鄉里的鬥毆之風也十分酷烈。秦簡中所記的家庭成員毆打和鄰里糾紛械鬥,相當令人髮指。如言“妻悍,夫毆治之,決其耳,若折腦指, 體(脫臼)[13]。”“鬥以針、 、錐[14]”,什麼傢伙都使上。“或與人鬥,縛而盡撥其鬚眉[15]”,“撥人發[16]”,“士伍甲鬥,撥劍伐,軒人髮結[17]”,“或鬥,齧斷人鼻,若耳,若指,若唇[18]”等等;還有“毆大父母[19]”者。春秋時鄉里風氣,還強調宗親家族集團間的團結。而到了戰國,舊有成俗全面動搖。“秦之野人,以小利之故,弟兄相獄,親戚相忍[20]”。有“父子同居,殺傷父臣妾,畜產及盜之[21]”,“免老(六十歲以上老人)告人以為不孝[22]”,“假父盜假子[23]”,“夫、妻、子五人共盜[24]”等等現象發生,可見,家庭、兄弟、親戚之間的利益衝突已司空見慣。

再看一下飲食習俗,關於食物的保存,人們先後發明了許多方法,權貴們普遍採用了冰藏或井藏宮廷食品法。秦都雍城宮殿區發現的“凌陰”建築遺存,“凌陰”即冰窖,是由窖穴,五道槽門,屋架,簷牆,屋頂,迴廊及排洩冰融積水的水道等部分構成[25]。秦都咸陽宮殿區也發現七個窟室,均出有動物骨骼[26]。陝西寶雞茹家莊和灃西等地秦墓,還先後出土了一批春秋至戰國陶製貯糧“ ”的模型,頂呈錐尖,出簷,桶形。據其形制分析,實際建築物可能分高臺式,平地式和半地穴式三種, 體一孔一門,封閉性能好,便於通風對流和調節溫度溼度,於糧食入庫,核驗,翻倉亦均便[27]。“入禾倉,萬石一積而比黎之為戶[28]”,穀物入倉,以萬石為一積而隔以荊籬,設置倉門,見那時的蓄糧規模。飲食的定時定量,在商代已均為成俗,此制到春秋戰國時,仍舊社會所普遍習守。“食時辰(即7-9點),下市申(即15-17點)[29]”,即一日兩餐制,且食量亦有所分,大凡早餐吃得多些,午後一餐要少些。秦國推行的刑徒定量標準,比普通國民低得多,但亦因人而異,“隸臣妾其事公,妻臣月禾二石,隸妾一石半。小城旦、隸臣作者,月禾一石半石;未能作者,月禾一石。小妾,舂作者,月禾一石二斗半鬥;未能作者,月禾一石。嬰兒之毋母者,各半石;雖有母而與其母冗居公者,亦稟之,禾月半石。隸臣田者,以二月月稟二石半石,到九月盡而止其半石。舂,月一石半石[30]。”可見,定糧標準是按身分性別,成人與孩童,力作內容等區別對待,從事農業勞動的隸臣,在二月至九月的農作月份,每月可加發半石,月糧為2.5石。給官府服役者,男子最多的,月糧可達2石。女子可達 石,依身分高下逐次減等,最低者,月糧為一石。孩童月糧食為半石。如以日定量計,成人在 升至 升之間,孩童是 升。另外,每餐定量也有規定“城旦之垣及它事而勞與垣等者,旦半夕參;其守署及為它事者,參食之,其病者,稱議食之,令吏主。城旦舂、舂司寇、白粲操土攻(功),參食之,不操工攻(功),以律食之[31]。”即按一日兩餐制,凡城旦築牆和從事勞動強度與引相當的人,早餐為5升,下午一餐為 升;其他站崗、土作者,大致均為每餐“參食”(三分之一斗),即 升。

關於婚姻方面習俗,對於男子出妻,古代曾歸納為七條“婦有七去,不順父母去,無子去,淫去,妒去,有惡疾去,多言去,竊盜去[32]”。但在秦,卻與此不盡相同。據云夢秦簡《日書》甲乙兩種,列為出妻理由的有妻悍、妻多舌、妻不到(疑指無妻道,孟子有云:“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33]”,如不順舅姑不敬夫,均為無道之謂),妻善病、喜宮鬥、絕後毋子六項。可見是沒有把淫、妒、竊盜當成多大一回事。秦俗淫,秦簡中多有反映(詳見本文2頁13行至14行)。史書中還載有秦宣太后大言不慚講述自己的性生活:“先王以其髀加妾之身,妾困不支也,盡置其身妾之上,而妾弗重也[34]。”她還與魏醜夫私通,公然出令要魏子以後為她殉葬。可知秦社會不太以淫為恥。既然如此,妒就失卻了社會基礎。至於竊盜,在“禮崩樂壞”的大氣候下,更難成為出妻理由。

1] [2]《說文解字》中華書局1963年影印本 第74頁

[3]《史記·貨殖列傳》中華書局1982年版 第十冊第三二六一頁

[4]《睡虎地秦墓竹簡·語書》文物出版社,1978年版 第15頁

[5] [6]轉引自《中國全史·中國春秋戰國習俗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第31頁

[7] [8] 《睡虎地秦墓竹簡·法律答問》 第225頁

[9] 《睡虎地秦墓竹簡·法律答問》 第154頁

[10] 《睡虎地秦墓竹簡·法律答問》 第156頁

[11] 《睡虎地秦墓竹簡·法律答問》 第157頁

[12] 《睡虎地秦墓竹簡·法律答問》 第159頁

[13] 《睡虎地秦墓竹簡·法律答問》 第185頁

[14] 《睡虎地秦墓竹簡·法律答問》 第188頁

[15][16]《睡虎地秦墓竹簡·法律答問》 第186頁

[17] 《睡虎地秦墓竹簡·法律答問》 第187頁

[18] [19] 《睡虎地秦墓竹簡·法律答問》 第185頁

[20] 轉引自《中國全史·中國春秋戰國習俗史》 第25頁

[21] 《睡虎地秦墓竹簡·法律答問》 第197頁

[22] 《睡虎地秦墓竹簡·法律答問》 第194頁

[23] 轉引自《中國全史·中國春秋戰國習俗史》 第25頁

[24] 《睡虎地秦墓竹簡·法律答問》 第209頁

[25][26] 轉引自《中國全史·中國春秋戰國習俗史》 第112頁

[27] 轉引自《中國全史·中國春秋戰國習俗史》 第113頁

[28] 《睡虎地秦墓竹簡·倉律》 第35頁

[29] 轉引自《中國全史·中國春秋戰國習俗史》 第114頁

[30] 《睡虎地秦墓竹簡·倉律》 第49頁

[31] 《睡虎地秦墓竹簡·倉律》 第51頁

[32] 轉引自《中國全史·中國春秋戰國習俗史》 第158頁

[33] 轉引自《中國全史·中國春秋戰國習俗史》 第158頁

[34] 轉引自《中國全史·中國春秋戰國習俗史》 第158頁

毫無疑問,秦是犬戎國家。


小皮特快跑


蠻夷一說在周以前從未有過!到了周朝,早期指的洛陽以外的人,逐漸發展成指代商周貴族以外的人,到最後逐漸指代不服王化的地區。並不指代血統。


典型的就是o系分佈,王化之地和蠻夷之地的百姓血統並沒有什麼不同


大明終始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640, "file_sign": "09555b5c24d992853dea9edad9c31f2f\

天道TD


秦國是不是西戎國家?如果僅僅從史書記載去爭辯,很多時候都是口水戰。

那麼從考古證據去看看秦國究竟是不是西戎國家吧。


秦國中的商文化因素:

1、腰坑和殉狗習俗。在春秋到戰國早期的秦墓中,墓主人的身份等級越高,帶有腰坑和殉狗的比例就越高。根據統計,在士級秦墓中,帶腰坑的佔11.8%,殉狗的佔14.7%;在大夫級別秦墓中,帶腰坑和狗殉的佔44.4%。禮縣大堡子山M2、M3兩座秦公大墓均有腰坑和狗殉。禮縣西山坪4座西周秦墓有3座帶有腰坑狗殉。清水李崖20座西周秦墓有19座帶有腰坑狗殉。

2、人殉和人牲習俗。鳳翔縣秦公一號大墓有166具殉人。目前所挖掘的春秋時期大夫級別秦墓有六成有殉人,平均每座6—7人。禮縣大堡子山M2秦公大墓殉人19人;M3秦公大墓8人左右。

3、車馬埋葬方式。

現今挖掘的秦墓車馬埋葬方式為:把馬殺死後擺放進去、馬呈現跪伏狀態;馬在東、車在西(駕駛向東方,思念東方的意思?);馬和車呈現駕乘狀態,即以正在駕駛狀態埋葬車馬。如果是多輛馬車一起埋葬的:馬車呈現東西一字狀排列。馬車旁邊均有兵器和工具。禮縣大堡子山、禮縣圓頂山、甘谷毛家坪、靈臺景家莊、長武上孟村、鳳翔孫家南頭、鳳翔西村等秦墓遺址均是這種埋葬車馬方式。

4、商式風格陶器。

5、高大陵墓的傳統。最出名的就是秦始皇陵。

對秦、周、商陵墓面積做一個比較。大堡子山秦公大墓長88——115米,墓室面積141——241.7平方米。同時期:虢國國君墓墓室面積18.8平方米、晉侯墓墓室面積20平方米、被認為是周平王之墓的洛陽體育場路C1M10122號墓墓室面積50.25平方米。殷墟中商王陵墓墓室面積在314——359平方米,較大型墓墓室面積在160——168平方米左右,中型墓墓室面積在10——30平方米,小型墓墓室面積3平方米。

從上面秦、周、商的墓室面積來看,大堡子山秦公大墓和殷商較大型面積差不多,比商王面積小,但比作為天子的周平王之墓大出一倍多的面積。即秦國國君雖然是被西周封為諸侯,但在安葬上是按照殷商時的方國首領埋葬標準安葬的。作為諸侯的秦國國君之墓,竟然比周天子的陵墓更大更氣派,你能想象得到嗎?



秦國中的戎文化因素:

1、屈肢葬。清水李崖遺址中20座西周秦墓僅有1座墓主為仰身屈肢葬:仰身,雙腿委屈,股骨和脛骨夾角大於90度,1座墓葬無法辨認,其他18座墓主均為直肢葬。西山坪4座西周秦墓中,3座士級別的墓主為直肢葬,1座庶民墓主為屈肢葬。

2、金器。

1、使用黃金作為人體服飾和護甲。2、使用黃金裝飾馬車。典型出土的文物就是張家川馬家塬戰國戎王的滿是黃金裝飾的馬車。還有秦漢時期劉姓的以黃金裝飾的“金根車”3、秦西漢時期大量使用黃金作為貨幣。

下圖為出土的張家川馬家塬戰國戎王馬車

3、鐵器。

春秋中期之前的人工冶鐵製品主要出土於甘肅東部、關中和豫西地區。如甘肅靈臺景家莊M1出土的銅柄鐵劍、隴縣邊家莊春秋早期墓出土的銅柄鐵劍等。從出土的鐵器數量來看,秦國出土的鐵器多於東方國家,因此鐵器不大可能是由中原地區傳入,而是由西戎傳入。

近年在甘肅臨潭陳旗磨溝遺址M444和M633出土的兩節鐵條和一件鐵鏽塊,經證實其墓葬年代為公元前1430年到1260年,這個時期還是中晚商時期。這更驗證了鐵器在中亞出現比中原早的觀點。


結論:

在早期秦文化中商、周、西戎文化的主導變化如下:1、在秦襄公被封諸侯建國前,秦人的主導文化是商文化;2、周文化在非子和嫡子成二人被封為西周附庸後開始,在秦襄公封建建國後加速影響;3、西戎文化主要影響在中下層,主要是黃金使用、寫實動物紋、佩劍尚武風氣等。

商文化在秦人先祖被西周冊封之前佔據主導,在西周冊封后雖然慢慢失去主導,但依然在喪葬等貴族價值觀上佔據主導。簡單來說,對於秦人先祖來說,商文化,是價值觀;周文化,是現實形勢要求;西戎文化,是融入文化。

那麼秦乃西戎這個觀點正確嗎?從人口構成來說,秦國大部分人口都是西戎,嬴氏等貴族作為統治階級只是少數人;從價值觀來說,秦國嬴氏貴族依然堅持商文化價值。

如同梁雲教授所言:

“早期秦文化其實是在一種殷遺民文化的基礎上,大量吸收周文化和西戎文化因素而形成的。”

秦是以商文化為指導、以周文化為操作、以西戎文化為輔助的文化融合體。是商也非商,是周也非周,是戎也非戎。秦可能是第一個明確融合三種民族文化的國家。


歷史哨聲


這個我來回答,我本人是西戎國駐華辦事處武官,首先我都古西戎國人活動範圍是現在的陝戎省犬戎市,秦國跟我們國家人源遠流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