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找到了新式茶飲品類的創新寶庫,足以讓茶飲品類再撐十年

溫馨提示:本文約4233字,燒腦時間16分鐘,筷玩思維記者李三刀發於北京。

創新其實並不難,在如此龐大又被驗證過的產品庫裡,還有那麼多空白,對於茶飲店來說,創新,何其容易!

細數餐飲創業熱門品類的前三,新式茶飲當之無愧要被授予一席之地。雖然茶飲當下還是一個熱門品類,但大多數從業者卻又認為新式茶飲的“寒冬”要來臨了,一是業內品牌大幅同質化,二是創新乏力抄襲成風。

回望近期,樂樂茶涉嫌抄襲的新聞將茶飲創新難這一話題的遮羞布扯了下來,很多人紛紛表示,全國品牌抄襲地方品牌,這是茶飲行業發展歷程上的倒退嗎?

難道真如業界所說,茶飲創新真遇到瓶頸了嗎?

我們先來看看茶飲行業近些年具體的產品創新路徑。

1)、基本維度是食材升級,一是茶源升級,優質茶底代替香精茶底;二是奶源升級,優質奶源代替植脂末(奶精);三是糖以及小料的升級,如門店用更優質、更健康的輔料做茶飲。

2)、高維是模式升級,一是甜品茶飲化,如提拉米蘇、冰淇淋等產品的加入;二是便利店飲品茶飲化,如酸奶、養樂多等產品的加入。

筷玩思維(www.kwthink.cn)認為,從上述這兩大路徑看,食材升級可以歸類為“向內求式升級”,而模式升級可以歸類為“向外求式升級”,將兩類形式結合起來,我們就能發現一個浩瀚的茶飲創新寶庫:便利店飲品以及甜品店產品等的品質化、飲品化的形式、邏輯、場景等的組合式升級。

我們找到了新式茶飲品類的創新寶庫,足以讓茶飲品類再撐十年

✔先想清楚什麼是創新,再來談怎麼創新

且先將茶飲出新品的行為稱之為創新,在這個創新行為上,大多數人都在談創新的難度,但卻都忽略了應該先去思考何為創新,更忽略了從何而創新的問題。

在筷玩思維看來,所謂創新就是在原本不變的環境基礎上,產生了一定的內容或者形式上的變異。

比如說,一塊原本什麼都沒有的土壤,有一天卻長出了新芽。從生物學的角度看,這就是創新從無到有的一個轉變。

我們從這個案例中可以提煉出創新的兩大要素,一是在創新前要有一塊良好的土壤,二是這塊土壤要早早埋有一粒能發芽的種子。

種子破土而出,這叫“創”,種子長出來了,生根發芽,於環境而言,多了一顆幼苗,這就是“新”。

世人皆知先有創後有新,然而大多都忽略瞭如果土壤下沒有一粒厚積薄發的種子,再好的土壤和環境,也無法產生關鍵性的“創新行為”。

從漢字的角度看,“創”有三個要素,分別是“人”、“倉”、“刀”,一個“人”在“倉庫”中找到某個已有的要素,將之用“刀”改良,就成了“創”,有了創,才可以去談新;“新”指的是“親力親為”,而且要做到“斤斤計較”的程度。

✔我們在談“創新”的時候,其實是在談什麼?

創新二字,說起來簡單,執行起來卻極為艱難,否則也不會有那麼多人放著創新的事兒不做而去抄襲了。

但既然創新很難,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痴迷於創新呢?

要知道創新是“變態”而非“常態“,正常經營的餐廳基本不會主動去想著如何創新,因為創新是有成本的。

我們找到了新式茶飲品類的創新寶庫,足以讓茶飲品類再撐十年

我們將創新分為兩類,一是自主創新,二是被迫創新,而創新還有一個遠房親戚,名為“抄襲改良”。

1)、自主創新的土壤:偶然性、破壞性、成本威脅

假設有這樣的商圈:A開了一家茶飲店,B開了一家西餐館,C開了一家麵包店。

從飲品的角度看,茶飲店賣的是常規奶茶;西餐廳賣的是壺式奶茶、水果茶、咖啡;麵包店的飲品則比較簡單,無非酸奶、純牛奶之類。

茶飲店的老闆發現,同樣的顧客既喜歡來自己的店買奶茶,又喜歡喝西餐廳的水果茶,更喜歡買奶茶配麵包。

早些年的水果茶只有在西餐廳才見得到,但由於西餐廳的水果茶產品比較單一,又加了檸檬和紅茶,導致口感比較酸。有些茶飲店的老闆冒著被批不倫不類的風險將水果茶從西餐廳分離了出來,將之加入更多的水果,再將味型改成以甜為主的新式茶飲。

顧客看到這個新組合,覺得既好看又好喝,於是,以品質為根基的新式水果茶就興起了;有些老闆覺得顧客光喝奶茶不行,反正顧客也要吃東西,之後就出現了“麵包+茶飲”或者“茶飲+小吃”的新組合。

我們找到了新式茶飲品類的創新寶庫,足以讓茶飲品類再撐十年

對於一些麵包店來說,反正茶飲店都能賣麵包了,為什麼自己不能賣茶飲?

我們可以非常明顯的看到,多業態的競爭推動了市場的變化、升級與創新。

近些年號稱喜茶首創的芝士茶,其原型也是取了傳統茶飲和咖啡某些產品的“雪頂”和“奶昔”等組合創新而來。這就是由多業態競爭推動的自主創新,隨著新產品的面世,表面上改變了多個品類,其實大家都沒有做任何創新,不過是一種偶爾性的“移花接木”罷了。

2)、被迫創新的苦痛:競爭倒逼

兩家茶飲店挨在一起,假設一家偏奶香,另一家偏茶香。

假設A店主打茶香,生意不好的時候,老闆就會思考,是不是茶不夠香了呢?一家店這樣考慮,十家店這樣考慮,自然就打破了用劣質香精茶的行規。

對面主打奶香的老闆發現顧客在逐漸流失,他也思考是不是奶味不夠香?如果對奶精進行增量,味道就不正了,如果用純牛奶,則成本難以管控,老闆也嘗試用高品質的奶源,同時還漲了價……

老闆們發現,這一被動創新的行為,卻改變了整個行業的潛規則,正是品質化的升級,帶動了整個行業的消費力,才能讓傳統茶飲升級為新式茶飲。

3)、抄襲改良:開放的行業與道德逼迫

商業講利益,自然與道德毫無關聯,但大家又想盡量表現出講道德的樣子,於是就有了抄襲與改良。

比如說A店率先用牛奶替代奶精,B店想:你用牛奶打頭,我就用“牛乳”接著;C店用酸奶做奶蓋,D店看明白了後,於是在綠茶中加入了養樂多;X店用雨前龍井做底,Y店自然就用蒙頂甘露……

我們找到了新式茶飲品類的創新寶庫,足以讓茶飲品類再撐十年

抄襲是原罪,但改良卻和創新一樣是推動行業進步的動力源。

✔對創新的原點進行提煉後,我們找到了茶飲創新的產品寶庫

傳統茶飲步入新茶飲時代最大的變化就是品質升級推動的消費力升級。

茶飲最早的食材三元素:奶、茶、糖。奶和茶這兩大食材的升級是茶飲創新的寶庫,在茶和奶的升級之外,“鹿角兄弟”也推出了黑糖系列在業內爆紅……

在創新的時候,我們似乎得思考這個問題:直接將基本元素升級、重構的品質化就是創新的根本嗎?

其中,我們看到了品質升級、品牌升級、包裝升級、服務升級等不同形式的開店邏輯進入茶飲行業,但真正為顧客所需的,唯有品質二字。

品質是消費需求之一,也是餐飲業食材升級的根本,如果我們將品質這個標籤繼續往前推,就會發現其實品質升級就是消費需求的升級。

1)、從消費需求到消費選擇

筷玩思維一直認為,創新需要視野和格局,要做好創新,得“向外求”。

回到人們消費中式茶飲這一需求上,人們為什麼要喝茶飲?是口渴?或者是純粹想喝?

有一個問題非常重要:在茶飲消費這個事兒上,如果消費者不去茶飲店,他們會去哪裡?

這個問題就是打開了消費需求的大門,進而走向了需求的更深處:消費選擇。

同樣是解渴、同樣是喝飲料,消費者有兩種選擇方式:一是去便利店,二是去茶飲店。

我們發現,消費者在消費飲品的時候,不是去便利店的路上,就是在茶飲店的排隊陣列中。

我們找到了新式茶飲品類的創新寶庫,足以讓茶飲品類再撐十年

2)、從消費選擇反向推導創新

一個現實的問題是:同樣是飲品消費,便利店更便宜且出品更快,而茶飲店出品慢且價格更貴,但為什麼便利店少有排隊購買茶飲的現象,而茶飲店排隊卻是常態呢?

我們可以推導出兩個基本邏輯:一是便利店消費和茶飲店消費同屬於解決了飲品需求的消費選擇;二是消費者對茶飲店消費的選擇意願更高且付費能力更強。

此時,還有兩個基本事實:一是便利店行業飲品的SKU更多、更復雜、更多維;二是便利店行業的產品正逐漸流入茶飲店,如養樂多、牛奶、酸奶、果汁等。

如果將以上推導出來的基本邏輯和基本事實結合起來,就能發現一個新大陸:便利店行業成熟且多維的飲品庫就是茶飲行業創新可選的產品寶庫。

從便利店產品庫這一視角,新式茶飲店有多條路可以走,一是酸奶、養樂多、果汁、綠茶、紅茶、奶茶等產品的改良升級,二是酒品、零食(小吃、堅果、水果)等融入奶茶、茶飲的新組合升級,三是甜品飲品化的模式升級……

如果將便利店、健身房、家庭、旅遊等場景已有的飲品消費賦能到中式茶飲,這一龐大的產品寶庫,足以供茶飲店消耗很長時間了。

我們找到了新式茶飲品類的創新寶庫,足以讓茶飲品類再撐十年

✔結語

我們來談談“消費需求”這個詞,大多數人認為創新是順應消費需求,比如說顧客要喝特侖蘇做的茶飲,門店推出了,這就叫順應消費需求的創新;也有人認為不能老是思考如何順應消費需求,還得思考如何創造新的消費需求,但創造談何容易。

在筷玩思維看來,與其想著如何創造,不如去思考如何創新,因為創新和創造不同,創新更多是將已被驗證的消費行為做“場景嫁接”。

我們常說開店就是開便利,比如人們去海南,一定會喝椰子汁,那麼,能不能把椰子汁做成新式茶飲的某個飲品呢?肯定可以,因為麥當勞已經在這麼做了,而天下之大,椰子只不過是一個小產品罷了,肯定還有其它同樣有同等價值的產品等待挖掘。

再說健身,健身人群的必備需求之一是蛋白粉,這個產品既不好喝,沖泡又麻煩,那麼有沒有茶飲店可以解決這個需求呢?

又比如說芝麻糊、麥片、豆漿、豆奶等,這些都是很普遍的消費需求,賦能到茶飲店也可以說是順應了消費者本來的需求。

創新其實並不難,在如此龐大又被驗證過的產品庫裡,還有那麼多空白,對於茶飲店來說,即使不動腦,即使只是拿來就用,在便利店等場景的產品庫裡,這也夠茶飲店用很長時間了。

最後回到創新二字,茶飲從便利店等地方拿產品來創新的這個行為,其“土壤”就是人們在對飲品消費的強剛需,再對比茶飲店和便利店的產品,茶飲店明顯品質更高,茶飲品類借用便利店等產品庫創新的“種子”,就是品質二字。

具備了“土壤”和“種子”,依託產品庫式的創新就能落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