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薦:高郵,歷史上的那些事

精彩推薦:高郵,歷史上的那些事

精彩推薦:高郵,歷史上的那些事

精彩推薦:高郵,歷史上的那些事

高郵,就像如水的女子,流動著裡下河的色調與景緻。她與水靈犀,輕輕觸碰,就能汩汩涓涓,細流成你心中的思緒。舉手投足之間,盡情地彰顯婀娜多姿,散發出獨特的文化韻味,溫婉,深情。她從煙雨裡走來,帶著一絲神秘,承載了諸多的故事。(高郵:世界遺產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

精彩推薦:高郵,歷史上的那些事

1萬年前,這裡是一處淺海灣,而後逐步衝擊成陸地。此後的3000年裡,一部分陸地受到海水浸淹,成為南黃海淺海灣;另一部分陸地則逐漸成為蘆葦叢生、水草茂盛、水網發達的沼澤溼地平原。7000至5000年前,先民們就居住在這片溼地平原上,他們網漁、打獵,飼養家畜,種植水稻。5000至4000年前,因海平面上升,加上大洪水爆發,部分淺窪之地再次被海水浸沒,先民們開始向山東方向山丘地帶和淮河的上中游遷徙。隨著時間的推移,過了氣候變化的節點,海水漸漸退去,陸地重現,重新有人在此棲息。

精彩推薦:高郵,歷史上的那些事

商朝末年,紂王瘋狂殘殺、掠奪裡下河地區的東夷族人,激起族人的反抗,他們聯合起來與商朝的軍隊進行武裝鬥爭,這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周武王伐紂的成功,因而在周滅掉商之後,周武王為了安撫裡下河地區的東夷族人,讓他們在裡下河地區建立了邗國。到了春秋晚期,邗國被吳國所滅。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為攻打北方的齊國,開鑿溝通長江和淮河的邗溝,用於運送部分兵馬、糧草,穿境而過。秦王嬴政二十四年(前223),秦國滅掉楚國,在此地築高臺置郵亭(在今九里村),境域得名“高郵”,又名“秦郵”。秦始皇統一全國後的第二年(前220),修築以咸陽為中心,通往全國各地的馳道,其中聯繫關中和東南地區的濱海道途徑這裡,並在境內築成驛道,高郵成了初具規模的人口聚居地。

精彩推薦:高郵,歷史上的那些事

西漢初年,允許私人制鹽,諸侯王可在封地內自主經營,收入無須上繳。吳王劉濞抓住機遇,大力發展鹽業,為了最大限度實現繁榮經濟、流通物資,吳王劉濞除疏通、利用邗溝水道進行交通運輸外,還新開一條運鹽河,並向東延伸,高郵運鹽河有了雛形,至此,境內初步形成一縱一橫“丁”字形水上交通格局。同時,隨著由京師長安經洛陽,循荷水,入淮泗,進邗溝而達長江沿岸的主幹驛道的開通,位處主幹驛道線上的高郵亭也越發重要,這些都為境內行政區域劃分和地方政權的設置提供條件。

精彩推薦:高郵,歷史上的那些事

元狩五年(前118年),兼有行政和郵傳雙重職能的高郵亭被升為高郵縣,屬廣陵國,並設學官教授儒家經典。同時,元狩年間境內子嬰溝開鑿,高郵成了江淮間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要邑,一直延續到東漢。東漢末年,轟轟烈烈的黃巾起義雖被鎮壓,但它卻沉重地打擊了腐朽的東漢王朝,加劇了政權的分崩離析。鎮壓黃巾起義的過程中,各地州郡大吏獨攬軍政大權,地主豪強招兵買馬,他們佔據地盤,爭權奪利,常年戰爭不斷,加上曹操強令境內百姓北遷,致使建安十八年(213年),高郵縣廢置。

精彩推薦:高郵,歷史上的那些事

三國時期,因高郵地處吳、魏的邊界地帶,一段時間裡,高郵境內荒無人煙。直到太康元年(280年),西晉軍隊南下進攻建業(今南京),吳主孫皓出城請降,魏、蜀、吳相繼滅亡,天下出現了暫時的統一,高郵重新置縣。但西晉王朝短命,僅僅維持了五十一年(若以滅吳開始計算,只有三十七年),建興四年(公元316年)長安失守,西晉滅亡。次年,司馬睿便在建康(今南京)稱帝,建立了東晉。

精彩推薦:高郵,歷史上的那些事

明帝太寧年間(323年~325年),幽州流民被僑置在高郵境西三阿(今屬金湖縣)。孝武帝太元四年(379年),東晉名將謝玄在“三阿之戰”中大破前秦符堅並拉開了“淝水之戰”的序幕。隨著“淝水之戰”的獲勝,東晉乘勝北伐,收復一些失地,但因內部矛盾與權利之爭,北伐成果又無法鞏固,公元420年,東晉大將劉裕廢掉東晉皇帝,建立了宋(劉宋),天下進入南北朝時期。這個時期,各朝均設高郵縣。此外,南劉,還劃分高郵縣東北地區置臨澤縣;後魏,曾在高郵西部、天長東部設平阿縣;南梁,高郵縣又劃分竹塘、三歸二縣。

精彩推薦:高郵,歷史上的那些事

公元581年,北周靜帝讓位於楊堅,北周覆亡,楊堅建立了隋朝。開皇三年(583年),竹塘、三歸、臨澤三縣併入高郵縣。開黃七年(587年),隋文帝為討伐南朝陳後主陳叔寶,開鑿山陽瀆(今三陽河),境內出現兩縱一橫水上交通的新格局,為高郵政治地位的提升與城、鎮的出現、發展奠定基礎。隋煬帝為鞏固隋朝的發展,於大業元年(605年)三月,徵集包括高郵在內的十萬餘淮南民眾,開邗溝,把隋文帝開鑿的山陽瀆拓寬取直。八月,隋煬帝坐龍船到江都,船隊綿延200餘里。後因隋煬帝多次發動戰爭勞民耗財,最終引起隋末危機,各地紛紛發動叛變,隋朝統治集團開始分裂。

精彩推薦:高郵,歷史上的那些事

大業十三年(617年),農民起義軍將領杜伏威大敗陳稜的隋朝禁軍,攻克高郵。次年,唐國公李淵在長安稱帝建立唐朝,繼隋朝之後的又一次大一統。公元626年,李世民即位,採取了以農為本,厲行節約,休養生息,文教復興,完善科舉制度等一系列政策,使得社會出現了較為安定的局面。這一時期,江南地區的穀物與布帛的稅收通過邗溝高郵段渡淮北上,高郵增設水驛,備有紅船數只,水、馬驛並行,促進了高郵的經濟發展。境內開始興土木,建校舍,設縣學,作為教育和管理生員的機構,也是祭祀孔子的重要場所。

精彩推薦:高郵,歷史上的那些事

光宅元年(684年),武則天令左衛大將軍李孝逸在高郵湖西下阿攻打徐敬業,徐敬業大敗,其部將殺徐敬業、駱賓王,投降李孝逸。唐憲宗元和三年(808年),淮南節度使李吉甫駐節高郵侯館(原高郵亭),他率領民眾修築富人塘、固本塘、平津堰等水利工程,並置閘門調節蓄洩,灌溉農田近萬頃,還奏請朝廷,免去當地百姓數百萬石欠租。僖宗年間(874~888年),僖宗弟舉直禪師在高郵治所西南太平倉地基上建鎮國寺並在此修行,圓寂後其弟子建鎮國寺塔以藏其舍利子和經卷。

精彩推薦:高郵,歷史上的那些事

自天寶年間以後,唐王朝一直處於動盪之中。安史之亂的爆發,使得唐朝逐漸衰落;藩鎮長期割據,嚴重削弱了中央集權的力量;宦官專權,皇帝大權旁落;朋黨之爭,瓦解了統治集團的力量,最終在農民起義的爆發下,大唐帝國壽終正寢。天下隨即進入五代十國時期,南吳時,設高郵縣屬江都府。南唐時,設高郵縣屬東都。後周時,設高郵縣屬大都督府。公元960年,後周諸將發動陳橋兵變,擁立趙匡胤為帝,建立北宋。

精彩推薦:高郵,歷史上的那些事

太祖初年,高郵沿河口小丁莊(在今武安姜莊、丁莊附近)設冶坊和手工作坊,鑄造銅錢,製作兵器、農具。開寶四年(971年),因高郵地處軍事要地,北宋朝廷置高郵軍。為加強軍事防禦及解決治安問題,知軍高凝佑始築高郵城池,外形接近正方,東、西、南、北各開城門,四周開挖壕溝。至和二年(1055年),始建新學(荊公新學)校舍180間以及武學學堂。元佑元年(1086年),為便於東部鹽場的鹽運交通,境內又一道東西向的河道(今北澄子河)開挖,呈現“開”字形兩縱兩橫水上交通的嶄新格局,高郵政治、經濟地位繼續攀升。隨著北宋的滅亡,南宋時期的高郵又成了抗金前沿的陣地,戰略地位空前提升。

精彩推薦:高郵,歷史上的那些事

建炎四年(1130年),南宋朝廷升高郵軍為承州,同年,金左將軍完顏昌先佔揚州後佔高郵,包圍楚州(今淮安)。南宋朝廷驚恐萬分,宋高宗只得重用已被革職的岳飛,接到詔令的第四天,岳飛駐兵三墩(今三垛),一個月內與金兵交戰三次,三戰三捷,又沿江一路追擊金兵,粉碎了金兵南下的陰謀。但金兵仍不死心,多次侵犯高郵,紹興四年(1134年),金朝扶持的“偽齊”皇帝劉豫派其子劉麟糾合金兵南下。騎兵從淮泗直插揚州,步兵從楚州進攻高郵。張浚隨即派韓世忠部隊駐守高郵、楚州,並親自來高郵視察審閱,韓世忠領命,從鎮江進駐揚州,迎戰金兵,令解元固守高郵。解元利用高郵水網密佈的地理優勢,多次打擊金兵,並與成閔在北門合圍大敗金兵,粉碎了敵軍南下的進攻。戰後,韓世忠又令董旼積糧築牆,修造器械,恢復市井,保障民生。

精彩推薦:高郵,歷史上的那些事

雖然,宋軍對金兵取得了一定的勝利,但宋高宗與秦檜害怕不利於對金議和,解除了韓世忠、張俊、岳飛的兵權,甚至以“莫須有”的罪名害死岳飛,削弱了抗戰派的勢力。最終,在紹興十一年(1141年),南宋與金簽訂《紹興和議》,確定了宋金之間政治上的不平等關係,結束了長達十餘年的戰爭狀態,換來了恥辱性的和平。但小規模的衝突依舊存在,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金兵又從揚州侵擾高郵,進城掠奪後離去。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海陵王完顏亮撕毀《紹興和議》,發動“正隆南伐”再次大舉南下伐宋,急於奪取江南統一全國。同年,金世宗舉兵昭告金帝完顏亮罪過,率軍統一華北,並且停止南征滅宋之舉。此時,宋孝宗有意收復失地,發動“隆興北伐”,宋軍在取得了幾次小規模勝利之後,以一場大敗結束“隆興北伐”。

精彩推薦:高郵,歷史上的那些事

“隆興北伐”失敗後宋孝宗在內外政策上都轉向平穩,重視生產,勸課農桑,興修水利,南宋進入到一個興盛時期,受此恩澤,淳熙十二年(1185年),郡守範嗣蠡建高郵四門城樓,併為門、樓命名(東門武寧門,捍海樓;西門建義門,通泗樓;南門望雲門,藩江樓;北門制勝門,屏淮樓),同時開南、北水門引運河水通市河。開禧三年(1207年),高郵城四周壕溝引水注入成護城河。嘉定七年(1214年),金以南宋不再納歲幣為名,再次出兵南侵,為加強防禦,知軍汪綱督工重修高郵城,並在四面城門外增設庫城(甕城),因城基較高,四周低下,狀如覆盂,又用北宋秦少游“吾鄉如覆盂,地處揚楚脊”詩意,別名高郵“盂城”。紹定六年(1233年),宋理宗實現宋蒙滅金的戰略,次年,金國滅亡。但隨後,蒙古以南宋不講信用為由,舉兵南下。

精彩推薦:高郵,歷史上的那些事

端平二年(1235年),蒙古軍分兵南下,東路部隊直指江淮,同年,高郵守將榮全降蒙古軍,殺害不侍叛臣的官妓毛惜惜。隨後李虎率宋軍攻破高郵城,殺榮全等百餘人。毛惜惜事蹟被上報朝廷,宋理宗封其為“英烈夫人”,建祠紀念。南宋末年,高郵成了蒙宋交戰的重要戰場之一,為保護繁華的市井以及抵抗蒙軍,鹹淳元年(1265年),揚州制置使畢侯在北門外又築新城(土城)。德祐元年(1275年),南宋江淮招討使駐防高郵抗元,高郵成為守護南宋的前哨陣地。

精彩推薦:高郵,歷史上的那些事

德佑二年(1276年),正月,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被元軍圍困,文天祥與元丞相伯顏進行和談,因惹怒伯顏被拘捕,押送的過程中在鎮江被救。二月,柳嶽帶著軍械、糧草北上降元,路過高郵嵇家莊,統制嵇聳激於義憤,殺死了柳嶽。三月,文天祥被兩個樵夫用簣背到高郵,再僱小船行至嵇家莊。嵇聳熱情接待,又命心腹護送文天祥到泰州塘灣。四月,元軍騎兵將領阿術得知高郵仍向揚州的南宋朝廷交納糧餉,速派元軍苦徹、史弼部隊守管高郵。隨後,揚州城中缺糧,通州副都統姜才連夜趕路護送糧草,行至高郵丁莊時被元將史弼、苦徹、陳嚴所敗,劫去大米數千擔。七月,揚州被元軍侵佔,通州(今屬江蘇)、滁州(今屬安徽)、高郵軍等州縣相繼投降。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高郵軍為高郵路。為適應廣大領域的統治,便於高郵與中央的聯繫,元朝廷在高郵城西門外設高郵驛(後改名秦淮驛、秦郵驛),界首鎮西設界首驛。至元十六年(1279年)隨著“崖山海戰”的失敗以及小皇帝的溺亡,南宋覆滅,元朝實現南北統一。

精彩推薦:高郵,歷史上的那些事

兩宋時期,高郵的社會經濟高度發展,城內建築設施逐漸完善,行政禮儀類的衙署、高沙館(行衙)、文廟、明倫堂,以及元佑初年(1086年),朝廷撥款建設的官方園林——眾樂園等。南北門大街(今中山路)兼作驛道,西側的市河與其共同形成城區交通和商業中軸線,沿線民居市肆稠密。城外(北門外)為運鹽河與運河的交匯之處,官倉、稅務、宗教設施和居民最為密集。繁華的都酒務街(今復興西街、東臺巷)設迎華驛,街內商鋪林立,多寶樓橋更是波斯客商雲集,買賣奇珍異寶,一派繁華景象。

精彩推薦:高郵,歷史上的那些事

文教方面,高郵擴建儒學學宮、設立武學(1055年),創建淮海書院(1211年)。御史中丞、龍圖閣學士孫覺,婉約詞宗秦少游,喬竦、喬執中、陳造等文人名士輩出。歐陽修、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楊萬里等文壇巨擘先後蒞臨高郵,與地方名士頻繁交流。元豐七年(1084年)十一月,蘇軾與秦觀、孫覺、王鞏在泰山廟(976年)的高臺上四賢相聚,載酒論文傳為佳話,泰山廟從而得名“文遊臺”。此外,兩宋時期的醫學得到重視,從醫人員的地位得到提高,給人看病不僅成為一門職業,也是加官進爵的途徑。政和五年(1115年),高郵始設醫學教授,負責醫學教育,大夫、郎中的資格考試以及出版醫籍。

精彩推薦:高郵,歷史上的那些事

元朝統一後,大都(北京)一躍成為全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龐大的政治機構的運轉,需要眾多元素的支撐,“南糧北調”成了重中之重,開通南北向的直線運河則是必然之選,高郵仍是南北驛道和運河主航道上的重要城市。至元十四年(1277年)設高郵路,管轄高郵、興化二縣。至元二十年(1283年)改高郵路為高郵府,管轄高郵、興化、寶應三縣。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改江淮元帥招討司為上、中、下萬戶府,高郵為上萬戶府。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在元朝任職的馬可波羅,從運河南下來到高郵,盛讚這裡城市規模大,街道整齊,人口稠密,水產、禽類豐富。到了元末,由於地位的低下,加上底層官宦的壓榨盤剝,以及連續出現的嚴重自然災害,南方漢人的生活日益艱難,最終揭竿而起。

精彩推薦:高郵,歷史上的那些事

至正十三年(1353年),張士誠領著十八條扁擔造反,殺鹽吏、開府庫、濟鄉里,隊伍不斷壯大。為防張士誠攻佔高郵,高郵府知府李齊對宋城牆加以修築。五月,張士誠即已率農民起義軍攻克高郵,李齊進城勸降被殺。至正十四年(1354年)正月,張士誠在高郵承天寺(今復興西街內)稱王,國號大周。張士誠政權的建立,意味著即將切斷元朝賴以生存的江南稅賦和錢糧,元朝廷隨即派苟兒、石普前來平反,但都以失敗告終。不得已,丞相脫脫親率百萬兵力攻打高郵,眼看高郵外城(南宋在北門外所築的新城)被破,城內岌岌可危,脫脫卻被罷掉兵權。張士誠抓住機遇,打贏“高郵之戰”,重傷元朝。

精彩推薦:高郵,歷史上的那些事

此後的兩年間,高郵作為張士誠的王都,直到至正十六年(1356年)遷都平江(今蘇州)。與此同時,朱元璋的起義隊伍迅速發展,逐漸控制了長江中、下游地區,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徐達、常遇春、馮國勝攻下高郵,並廢除高郵府保留高郵縣。朱元璋隨即發表檄文聲討張士誠,次年攻下平江,張士誠被捕後自盡(也說被亂棍打死),接著又滅掉方國珍。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稱帝,國號大明。隨後,徐達、常遇春等將北伐,攻佔大都,元順帝北逃,蒙古在中原的統治就此告終。

精彩推薦:高郵,歷史上的那些事

明朝初年,元順帝雖被驅逐北返,但是北方相對沒有南方穩定,加上國家的錢糧賦稅都要靠南方支撐,應天府(今南京)恰恰又是東南地區的核心,於是,朱元璋選擇定都應天府。而作為緊鄰應天府的運河城市,高郵佔據重要的地理位置,加上高郵與朱元璋的家鄉鳳陽僅一湖之隔,朱元璋極為重視。洪武元年(1368年),將高郵縣升為高郵州,管轄興化、寶應二縣,同年,知州黃克明用大磚包砌加固城牆,城牆上增加瞭望樓和牆垛子,城底設窩鋪50座,四周都有護城河。洪武四年(1371年),升高郵守禦所為高郵衛,統五千戶所,管轄興化守禦所。隨著地方軍、行政機構等級的升高,往來的官員及公文信函增多,加強驛站建設,勢在必行。洪武六年(1373年)新建界首驛和界首遞運所(萬曆年間撤所)。洪武八年(1375年),知州黃克明又在通往南京的南門外運河邊(今館驛巷內)開設盂城驛,此外還有向南、北、東的十五個急遞鋪,與其形成完備的郵驛網。

精彩推薦:高郵,歷史上的那些事

永樂十九年(1421年),朱棣遷都順天府(今北京),將應天府作為陪都,此時的高郵扼守兩京驛道,戰略地位更加重要,漕糧食鹽、軍需物資、政令公文、官員士紳出入,大大促進了境內商貿服務業的繁榮。特別是南門外,裡下河地區糧食和淮南鹽場食鹽經南澄子河彙集於此,再經運河轉運南京及全國各地,形成沿盂城驛至南城門驛道分佈的繁華商貿大街——南門(外)大街。至此,高郵南起盂城驛,沿南北大街和市河中軸線聯繫南、北運河碼頭,並向東北延伸至文遊臺的“十里長街”格局完全形成。永樂年間(1403~1424年),朝廷還在高郵境內設屯田、牧馬草場,用於軍需、稅政。嘉靖元年(1522年),又置“公田”,用於填補官員俸祿及教育費用的缺口。弘治三年(1490年),戶部侍郎白昂開鑿康濟河,明清運河高郵段基本形成。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總河楊一魁主張“分黃導淮”,高郵西部地區眾湖聯併成一片,形成高郵湖。

精彩推薦:高郵,歷史上的那些事

漕運帶來的經濟繁榮,促進了高郵城市建設的進一步發展。洪武元年(1368年),知州黃克明在原軍衙地基上興建州署衙門,重建學宮。隨後衛署、吏目署、察院、南河廊署、軍器局、河泊所等官衙相繼建成。隆慶六年(1572年),知州範惟恭督工擴建杏壇,建青雲樓。萬曆四十年(1612年),知州衷詩章建成淨土寺塔。“南曲之冠”王磐、“詞譜鼻祖”張綖、“明朝詩學正宗”汪廣洋深受文壇推崇,為振高郵文風,天啟三年(1623年),鄉賢王自學等自發籌款,在高郵城牆東南角上建奎樓(魁星閣)。從此,鎮國寺塔、淨土寺塔,文遊臺、奎樓,作為高郵城的制高點和標誌性建築,形成了“東西雙塔、南北樓臺”的特色景觀。

精彩推薦:高郵,歷史上的那些事

明王朝建立時,日本正處於封建割據的南北朝時代。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北朝統一日本。南朝的武士、失意的政客和浪人失去了依託,於是流落海上,盤踞海島,形成了一股不小的力量,不時侵擾中國沿海,造成洪武末年日漸熾盛的倭患。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倭寇侵犯揚州,高郵知州趙河補築城牆缺口,抵禦倭寇進犯。次年五月,倭寇侵犯高郵,東、南、北門外房舍和盂城驛被燒燬殆盡。隆慶二年(1568年),知州趙來亨在南門外按舊制重建部分驛舍和皇華廳,並在驛旁新建秦郵公館一座。

精彩推薦:高郵,歷史上的那些事

朱元璋建立全國統一政權後,以八股文作為科舉取士的依據。一批知識分子,他們排斥八股文,轉而研究起醫學,依舊可被朝廷所用。洪武元年(1368年),高郵州就設立了醫學典科,負責為太醫院選送名醫、主持醫藥訴訟、診治疾病、大瘟疫流行時勸募施救。當時尊崇儒學,倡導孝悌,醫學又被視為履行孝悌的重要手段,洪武三年(1370年),知州趙原在熙和巷內開辦濟養院,收養貧病孤寡老人。在“不為良相,便為良醫”的環境中,高郵醫學取得一定成就,名醫王三樂著《治閩粵蠱毒諸方》、《運氣指明》,周從魯創制五加皮酒,用於治療風溼病,造福百姓。

精彩推薦:高郵,歷史上的那些事

縱觀整個明朝,初期歷經“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政治清明、國力強盛。到了中期,“土木之變”使得國力由盛轉衰,後期雖經“弘治中興”、“嘉靖中興”、“萬曆中興”國勢有所復振,但到了晚期,東林黨爭、天災外患導致國力衰退,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各地民變紛起。終在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自縊殉國,明朝滅亡。同年,駐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降清,攝政王多爾袞率領清軍入關,順治帝遷都北京,大清成為全國的統治者。

精彩推薦:高郵,歷史上的那些事

順治二年(1645年),高郵被清兵攻佔,境內推行“剃髮易服令”,同年,清朝廷在高郵設州。乾隆九年(1744年),正值天下太平,盛世昌隆,知州許松潔奏請戶部撥銀修繕舊城,並將東、西、南、北四門城樓分別改為挹春樓、寧波樓、朝陽樓、迎恩樓。隨著“黃河奪淮”的日益嚴重,清朝沿用“束水攻沙、蓄清刷黃”的治理方略,黃、淮、運相交的南河一帶形勢複雜。洪澤湖、高郵湖和運河水位升高,成了工部的重點治理地區,並在高郵設工部分司(1678年撤銷)。後續雖採取了歸江、歸海的系列引河工程,運河仍然頻繁潰壩,造成高郵和裡下河地區嚴重水災。為此,康熙、乾隆年間先後在高郵城外建造護城堤數百丈,康乾二帝南巡時,還先後12次經過或駐蹕高郵,督察河工視察災情。

精彩推薦:高郵,歷史上的那些事

康乾盛世,高郵城市的發展進入新階段,城內街巷格局基本穩定,人口增長,商業繁榮。在揚州等地興築園林風氣的影響下,明末清初重臣王永吉在城內東南修建了一座佔地數十畝的私家園林——蝶園,與奎樓融為一體。王府、孫府、夏府、賈府、楊府等私家花園也各具特色。同時,隨著城市的發展,高郵的慈善機構逐漸完善,南施藥局(1656年)、北施藥局(1721年),相繼開設。乾隆元年(1736年),知州傅椿又在南施藥局開辦普濟堂和育嬰堂,收養棄嬰兼診病施藥。文教方面,順治年間(1638~1661年),"江北名醫"袁班(史可法的幕僚)著成《證治心傳》(1643年)及《醫學心傳》傳於後世。乾嘉時期的王念孫、王引之父子,留下“高郵王氏四種”(王念孫的《廣雅疏證》、《讀書雜誌》,王引之經義述聞》、《經傳釋詞》的)在訓詁學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

精彩推薦:高郵,歷史上的那些事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英軍侵佔鎮江,揚州地區告急,淮揚道臺恩齡速派兵駐防高郵,在西門灣(今鎮國寺塔所在)、三十里鋪東岸、五里壩東西兩岸,修建炮臺4座。同年,左輝春任高郵知州,當時的高郵城垣坍塌嚴重急需修繕。正值“鴉片戰爭”的戰敗,清政府財政困難,左輝春拿出養廉銀(俸祿)並率高郵紳富捐款重修城垣。次年,城垣修繕竣工後復立舊門額,四座城樓再次改名(東、西、南、北四門城樓更名:觀稼樓、小黃樓、歌薰樓以及拱辰樓)。到了晚清,內憂外患。朝廷的衰敗,太平軍的起義,帝國主義的侵略,中國逐漸變為一個半封建、半殖民的國家。咸豐八年至十一年(1858~1861年),境內多次發生太平軍與清軍的交戰。光緒七年(1881年),高郵運河東堤始豎電杆,用於軍政通訊。中法戰爭,高郵軍隊盡調邊疆。中日戰爭,江南轉運官員在高郵設局,日夜忙於軍火運輸。

精彩推薦:高郵,歷史上的那些事

各種辱國條約的簽訂,清朝政府割地賠款,國庫虧空,高郵境內各種稅收名目、稅金增加,民不聊生。如同這腐朽的清政府,高郵的驛站也逐步走向了衰亡。康熙十年(1671年),蒲松齡代筆撰寫《高郵驛站》呈文,懇請挽救運轉艱難的盂城驛,成效甚微。清中葉以後,驛站職能逐步改由州署行使,盂城驛站轉賣給趙姓地主。清末,由於近代郵政的發展,驛站傳統功能逐漸衰退。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高郵設輪船局,次年設三等郵局,取代了驛站多種業務。民國元年(1912年),省都督應郵傳部要求下令裁撤省內驛站,次年春天,高郵境內驛站、遞鋪均被裁撤。

精彩推薦:高郵,歷史上的那些事

宣統三年(1911年)十月,隨著“武昌起義”的一聲炮響,革命風暴席捲全國,清朝統治迅速崩潰,駐清江浦(在今淮安)的清軍猝然兵變,高郵隨即奉揚州軍政分府之令,組織光復。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於南京宣佈立國,頒行陽曆,統一地方名冊,改高郵州為高郵縣,2月12日,帝溥儀被迫頒佈退位詔書,清朝滅亡。

精彩推薦:高郵,歷史上的那些事

民國初期(1912~1927年),高郵境內汽車、輪船等現代運輸業,郵政、電話等現代通訊業,銀行等現代金融業陸續興起,但因軍閥混戰,城市格局沒有新的發展。民國四年(1915年)二月,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簡稱巴拿馬賽會)在美國舊金山舉辦。高郵縣參展的物品在會上分獲二、三、四、等獎。文教方面,從清代,高郵境內先後恢復或創辦了珠湖書院、致用書院、時雨書院(贊化書院)和義學。到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七月,停止科舉後,高郵教育開始近代化轉型,先後建立教育會,設勸學所,辦師範傳習所,廣設學校,創辦淮海、育才、贊化等三所公立小學堂和一所私立公益小學堂,再到民國時期,興辦女學、創立了縣立初級中學、縣立初級師範,成為高郵師範學校的前身,高郵重教興文的傳統,有了很好的傳承。

精彩推薦:高郵,歷史上的那些事

民國二十年(1931年)夏季,高郵遭受罕見的大水和颱風襲擊,國民政府腐敗無能、貪官勒索,淹死人畜、房屋無數,霍亂流行,高郵城內蕭條淒涼。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十月二日,日寇侵佔高郵,高郵淪陷後日寇多次轟炸,肆意燒、殺、搶、掠,任意拆毀店鋪民房,還先後成立兩個“統制委員會”和五十多個“洋行”,從事各種經濟掠奪,城內民居簡陋,道路失修,市政和共用設施停滯,百業凋零,給高郵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國難當頭,中國共產黨率領抗日武裝和高郵民眾,團結各階層人士和國民黨部隊中的愛國官兵,奮起抗敵,前仆後繼,一直到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十二月二十六日,“高郵戰役”取得勝利,高郵境內獲得第一次解放。

精彩推薦:高郵,歷史上的那些事

然而,還未來得及分享這勝利的喜悅,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夏天,國民黨軍隊就在美帝國主義的援助下進攻解放區,全面內戰爆發,人民解放軍隨即進入戰爭狀態,從第一階段的戰略防禦,再到第二階段的戰略進攻。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一月十八日,人民解放軍取得“淮海戰役”的徹底勝利,駐高郵的國民黨軍當夜全部倉皇逃離。次日,高郵城解放。中共高郵縣委、高郵縣政府機關隨之入城辦公,高郵從此進入光明的歷史新時期。

精彩推薦:高郵,歷史上的那些事

新中國成立後,高郵人民走上社會主義道路,成為生產資料的主人。人民政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對城市進行改造、建設,城北及北門大街一帶成為市中心。50~60年代,1956年11月至次年6月對大運河進行整治,高郵城西區部分(含西城牆)被拆,城市中心從北門大街沿人民路向東發展,人民路、珠湖路一度繁榮。70~80年代,高郵縣城向東擴展,商業網點主要分佈在中山路、中市口、縣府街(今府前街)、北門大街和通湖路一帶。90年代,1991年,高郵撤縣建市,高郵市建立。城市建設及經濟區繼續向東、北、南方向拓展,城區經濟中心東移至環城北路(商業街)、通湖路、文遊路一帶。新的世紀裡,高郵城鄉的發展仍在繼續,而高郵的歷史,也猶如這流淌千年的大運河,會一直延續下去……

精彩推薦:高郵,歷史上的那些事

精彩推薦:高郵,歷史上的那些事

精彩推薦:高郵,歷史上的那些事

精彩推薦:高郵,歷史上的那些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