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我們汝陽的鍋盔

隨筆:我們汝陽的鍋盔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種食物養一種胃;故鄉的美食最能牽動遠方遊子的胃口。

武漢的街頭有賣荊州鍋盔的,但很薄很脆,不宜保存攜帶,其實就是安徽人做的俗稱“鞋墊兒”的烤餅的加大號,價格也不菲。而在我的故鄉汝陽,所賣的鍋盔,那才叫地道。

故鄉汝陽的鍋盔,有一掌寬、兩掌長、一拇指厚,呈長方形,一面軟軟白白,一面焦黃焦黃;面里加了鹽,有一絲適中的鹹味,一口咬下去,便見那截面是分層的,故而不是棒硬一塊。眼下最便宜的鍋盔只一塊五一個,大多是兩塊錢一個。一般成年人吃一個就飽了,飯量小的一個還吃不完呢!

小店鎮上有好幾家做鍋盔的,而且有年頭;祖傳的手藝,上百年曆史了。大約在我五六歲時的一年冬季,有一天我的伯父來接我上北溝去住。我是不願去的,那裡太苦了。只見伯父笑眯眯地彎下腰,手裡拿著一個鍋盔饃伸過來,我就跟狗兒瞅見骨頭似的,一蹦一跳地跟著他走了。那就是鍋盔的魔力。

稍大一點,我常跟著母親走路去看在城東煤礦上班的父親。記得有一回,我們到了地方,等了半天沒見父親身影。天都快黑了,母親給了我錢去買吃的。我跑到專門對外的小賣部買了個鍋盔,跟母親一人一半乾啃著吃了。那個鍋盔一直在我的腦海裡、心裡,忘不了。

在小店鎮,正對著鎮政府的街對面,有一個鍋盔鋪,家人經常去買。有次回來探親,跟著父親進了那家鋪子。屋裡中間有一個大鍋臺,上頭擱著一個平底大鐵鍋。做鍋盔的是個老頭,慈眉善目,一見我們進來,便開腔:

“弄點兒鍋盔?”

“是呀,多買點兒,往遠處帶。”

父親跟他很熟,於是就深一句淺一句拉呱起來。鍋臺左邊有一大案板,上面齊整整地擺滿生面坯。主人將它們擺到鍋裡面,放不放油擱不擱水不太清楚,蓋上大木鍋蓋,就彎腰往鍋臺肚裡送柴火……。時候不大,主人掀開鍋蓋,用鏟子將面坯一一鏟動,但絕不翻,再蓋起。又一會兒,主人湊近大鍋,鼻子一聞,說: “妥了!”鍋蓋最後一次掀開了,映入眼簾的是一鍋白生生、胖嘟嘟的鍋盔。我迫不及待地將傢什兒遞過去。主人連連擺手:

“別起急,跑跑熱氣!”

只見他用大竹夾子把鍋盔一個一個夾到旁邊的一個大簸蘿裡頭……

父親知道我好鍋盔這一口,於是每當我回來過年之前就買些備著,怕鍋盔鋪關門放假;臨走時,他又早早地想著拿鍋盔這事。

如今大多家裡都不蒸饃了,滾個米湯兒,炒個菜,去街上買倆鍋盔,就吃得可美了。喝羊肉湯、牛肉湯、胡辣湯的時候,就著鍋盔吃,那就別提有多得勁了,它們是絕配。

據說,鍋盔是古代打仗時發明的,宜製作攜帶,能長期存放;就著大蔥或大蒜,再弄碗湯兒,如沒有湯捧兩口泉水喝也中,肚子就飽了,就可衝鋒陷陣了。我們汝陽的鍋盔必定就是這種。在武漢做法官的老鄉侯先生讚道:

“北方的才叫鍋盔,厚重、品幹、小鹽、充飢、熱量足,適合長期作為乾糧,更有傳統文化的內涵!”

他說得深刻。我感覺吃鍋盔就是在咀嚼歷史。

鍋盔老少咸宜、貴賤都吃,外地人來吃了也說好。乾重體力活的人吃鍋盔頂餓,比如在建築工地,往往中午見那些打工的人蹲在地上,跟前擺一個大碗,裡面是湯,手裡捏兩個鍋盔,很舒服地吃,胃口大開……

汝陽一縣普遍產鍋盔,山北陶營鄉的鍋盔也是槓槓的。話說陶營鄉有個南寺村,村裡有戶範姓人家,家裡有個閨女,細眉大眼,長得好看。到了上世紀84年代,范家閨女去陶營鄉中讀初三,她爹老範二話不說就在陶營鄉中對面路口,盤下一個飯鋪,只一間屋子,兩扇不大不小的木門,屋後一個小過道支著一口大平底鍋,主營鍋盔饃和素面條。只是地方偏僻,不少人勸不弄,老範斬釘截鐵地說:

“為了閨女上學,就是賠錢也得叫娃兒下學吃上碗熱騰騰的飯!”

范家鍋盔兩毛一個,素面條一毛五一格簍(很大的碗);平常吃飯的人少,盼著五天一會就是趕集,人多生意好。閨女沒叫她爹操心,打小就學習好,這回更擱勁了;而且一下學不拐彎直接回飯鋪吃飯,還幫著賣鍋盔,碰見熟人還不好意思收錢呢。這時候,閨女已出落得花容月貌。今天唱歌的有“草帽姐”、“山楂妹”,老範他閨女可稱得上“鍋盔妹”。“鍋盔妹”頓頓素面條就鍋盔,果然實力大增,先通過考試預選,85年考上中專,上大城市洛陽讀幼師。可把老範喜歡得了不得,逢人就誇:

“俺這閨女不賴,考上大學了,得格勁賣鍋盔供她上大學咧!”

三鄰五村都知鄉中門口開飯鋪那老范家老五閨女考上中專了。打這時起,范家飯鋪可就紅火起來了。“鍋盔妹”暑假回來還幫她爹賣鍋盔,穿著校服,彆著校徽,可燒包了,成了一道靚麗的風景。

再說縣城往東有個古嚴莊,別號“蘿蔔莊”,在此莊西的澗河邊上,有一家賣鍋盔的,與小店的不同,他們是電烤的,成規模,大批量做出來。當然,這高科技的產品還是不能跟純手工的口感相媲美。每次從縣城返回武漢時,為了不耽誤事,我就把車停在這鍋盔店門口,一次買它幾十個,用食品袋裝好碼在紙箱裡,擱到後備箱裡;路過橋邊的菜市,再捎上一捆大蔥,這蔥很是便宜,跟鍋盔也是絕配。

五六個鐘頭後,我們便身在江城了。車子直接停在岳母家門口,親朋好友呼啦圍來,分享河南風味。鍋盔每家分倆兒,大頭兒被我珍藏進冰箱,想吃時,拿出來,切成小塊,平底鍋放油煎烤,又如剛出鍋的口感了。這一吃就能吃好幾個月,可解饞了。一口鍋盔一口蔥,慢慢地咀嚼,就不可抑制地生出故鄉的味道……

2017.3.1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