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不走我不走:摸魚式加班的風氣,正在毀掉職場年輕人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加班成了職場人會炫耀的事情。

每天半夜的朋友圈,你總會見到這樣的場景:一杯星巴克的咖啡加一堆表格的桌面,用CBD繁華夜景做背景,配上一句:“今夜,又是星辰與我作伴。”又有格調又免得自己上進。

很多人會說:“你以為我想加班嗎?還不是生活所迫。”

確實這些朋友圈都是僅領導可見的,也都是作秀給領導看的。表面上大家看起來都在很努力的工作,但很多人都在做著與工作無關的事情。

頁面開著十分鐘沒動過了,微博也已經刷了兩輪了,購物車也塞滿了。

你問我為什麼不下班?因為領導還沒走!

領導不走我不走:摸魚式加班的風氣,正在毀掉職場年輕人

1、職場人的“摸魚式加班”

最近網上流行了一個新詞,叫做“摸魚式加班”,意指領導不走我不走,以加班為名怒刷存在感的人。

很多職場人表示很無奈卻也無力改變。

在日劇《我要準時下班》中,女主高效率的完成了工作,卻因為每天按點下班被前輩教養:“大家都還在加班,你為什麼這麼早走?領導都還沒下班,你就不能再努力一點嗎?”

女主霸氣回答:“我已經完成了當日的工作,我不打算比現在更努力,我要準時下班。”

這大概是所有職場人的心聲了,這種無效的形式主義加班,正在悄悄的毀了我們的生活和工作。

微博上有位國企人這樣描述自己的工作狀態:

“如果領導八點走,你要等到他出辦公室的那一刻,看見的是你在讀文件或者奮力的敲鍵盤的畫面。如果問你,你還不下班啊,你就說還有點事要提起準備……”

我們的主動加班只為博領導一個點頭,我們的求生欲讓自己越來越頹廢,這樣的現象真的就會讓你被領導重用,從此升職加薪走向人生輝煌嗎?

未必!

領導不走我不走:摸魚式加班的風氣,正在毀掉職場年輕人

2、別讓“領導不走我不走”這句話,毀了你!

不可否認有的領導就吃這一套,但是在人人都摸魚的情況下,你有如何勝出呢?

通常摸魚式加班都只會自毀前程。

(1) 工作不再拼高效,而是拼演技

上班不積極,下班假勤奮的人,通常是工作效率比極低的。

他們想著,反正還要加班,那能拖就拖,不用這麼快的完成,給加班找點事情做。

做事高效率不再是優勢,你走的早反而成為了不合群的不上進的那一個。

大家都鉚足了勁在領導面前演戲,長此以往,個人的工作效率就會很低下,同時養成了做事拖拉的壞習慣,最後工作的激情也會消耗殆盡。

提醒所有職場人,不管你演技多好,都請記住:不要再假裝努力,結果不會陪你演戲!

(2)為人不再踏實,而是耍小聰明

工作效率變得低下是一方面,更可怕的是你的為人處世也隨之改變。

你再想著腳踏實地的工作,只想著䄦投機取巧,耍小聰明走捷徑。

在工作中渾水摸魚,總有一天就會摔跟頭。

一個人可以靠小聰明得逞一時,但要想走得更遠,靠的一定是真正的實力。

(3)你的加班不是努力,而是瞎忙

這種假裝的勤奮,其實浪費的都是自己的時間。

知名媒體人粥左羅說過:“你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工作節奏,不用推進的太猛,每天早點下班,週末也不用這麼拼。你空出來的是假除了休息好,就是用來自我成長。”

愚蠢的人用下班的時間演戲加班,而真正聰明的人贏在下班後的八小時,努力成為更好的自己。

領導不走我不走:摸魚式加班的風氣,正在毀掉職場年輕人

3、2招教你按時下班,領導還賞識你

不加班領導又覺得你沒認真工作,形式主義的加班又純屬浪費時間,那麼我們該如何能按時下班又讓領導覺得你工作很努力呢?

(1)設定待辦清單

摸魚式加班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工作中拖拉沒效率的問題。

我們可以學習《我要準時下班》中女主的工作方法,高效工作。

把今天要做的事情,一條一條記錄下來。

手寫出來後,就相當於在腦中整理了一遍,之後按照輕重緩急排列優先順序,決定今天完成的事一定要搞定。

給每一件事情設定所需要的時間,在規定時間內集中精力完成任務。

可以設定鬧鐘來提醒自己時間,保證高效準時完成工作任務。

(2)主動彙報工作

為什麼你工作完成了暗示下班,領導還會不滿意。因為你沒有主動彙報工作,領導不知道你的工作進展,自然覺得你在偷懶。

所以,在一天的工作結束後,一定要及時彙報工作。

這裡給大家的建議是養成寫工作日報的習慣,每天上班的時候,每做完一項工作就會在日報裡記錄,到下班的時候,就提早十分鐘把日報發給領導,然後你就可以心安理得的下班。

領導看到你高效的完成工作,而其他同事還在墨跡,自然會對你重視!

(3)態度決定一切

如果以上兩種做法,你的領導和同事覺得你是個“奇葩”,那麼這個公司就沒有你呆的價值。

道不同不相為謀,找一家認可你工作態度的公司,你才有好的發展前景。

4、寫在最後

職場上,摸魚式加班的工作是不可取的,我們不用跟風,做好自己就夠了。

在工作中提高工作效率,學會主動彙報工作,讓領導看到你的成果這遠比演戲瞎忙來的靠譜。

你是如何看待“摸魚式加班?”是無奈的接受還是大膽求變?

更多幹貨內容,請關注公眾號【這屆年輕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