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訪東嶽之主——兼論大荔美食文化之淵源

秋訪東嶽之主——兼論大荔美食文化之淵源


雖然一直對美食有著濃厚的興趣,不僅喜歡吃,還喜歡做。每做一道菜的時候,我都要從刀工、烹飪及創新上想辦法。自從加入吃在大荔團隊之後,我接觸了陝西東府更多的美食及美食名家,發現陝西美食的精粹不在西安,而在大荔。因而,大荔被中烹協授予“陝菜之鄉”的美譽。可是,為什麼大荔美食有如此的魅力和水平,卻沒有多少人能夠說得明白。於是,我有了要尋找大荔美食作為“陝菜之鄉”根源的想法。

大荔歷史悠久,物產豐饒,要準確地找到大荔美食的源頭及傳承過程,就必須找到一個精準的切入點。我想到了號稱“東嶽廟主”的大荔著名歷史遺址“岱祠岑樓”的文物管理員李潤倉老師。幾年前,我曾隨著馬行健老師拜訪過他,並答應為他寫一篇文章,但因為之前馬老師和雷寧俠老師都給他寫過傳記和報道,我無從下筆,就沒能完成這個承諾。剛好,在八月底與劉志義老師、李登峰先生去西安開會的途中,我又說到了這個心願,於是達成一致意見,在八月十五前找一個日子,約上八九位大荔的文化名人,到岱祠岑樓聆聽李潤倉老師講解老朝邑歷史,從中探尋大荔美食的淵源和傳承。可是,因為每天都是忙忙碌碌的,根本就騰不出時間。眼看就要到八月十五了,再不去,就少了一些意味。9月5日,我加班加點處理完手頭的事,為去岱祠岑樓騰了一天時間。於是,9月6日這天,我和《龍尾堡》的作者嚴步青老師、《三河潮》雜誌董事長劉志義老師、陝西吃在大荔策劃服務中心負責人吳兢先生、大荔知名作家焦孟濤、田健民兩位老師、朝邑鼎盛飯莊董事長李登峰先生及嚴步青老師兄長、吳兢先生的三位朋友,來到岱祠岑樓,品著清茶,沐著清風,坐在岑樓二樓的東南角上,聆聽李潤倉老師解說歷史。大家隨著李潤倉老師的講述,穿越在了朝坂的古今故事之中,彷彿已化作了其中的商人、士子或平民。


秋訪東嶽之主——兼論大荔美食文化之淵源


東嶽之主

東嶽之主是李潤倉老師的網名。他出生於1953年,朝邑鎮大寨子村人。他們一家三代都與岱祠岑樓有著不解的緣分。

他祖父李善楚,朝邑書法家,早期為發展朝邑教育,一度興辦私學,桃李滿天下。四十歲開始學醫,懸壺救世,是當地頗有名望之人,提起李先生(醫生)人人皆知。

岱祠岑樓所在的院落曾經是“東嶽廟”,1978年,建廠時拆掉了廟裡的大部分建築。這一舉動引起了李老先生的不滿,他聯絡村裡的老人趕過來,阻止拆毀。在爺爺他們的保護下,只留下岑樓沒有拆除。

年輕的李潤倉先生在祖父的耳濡目染下,擔起祖父的遺訓——保護東嶽廟。他曾心酸而又深沉地說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資源,如果無人管理,這裡會變成荒野或化為莊基。”32歲時,他被縣文管會借調,做了岱祠岑樓的文物管理員,一干就是幾十年,在這幾十年裡,為了東嶽廟的保護,他貼人貼錢,拔草平地,把東嶽廟院落打理地乾乾淨淨;他無私無慾,用心保護著東嶽廟的一磚一瓦。2002年左右,不斷有文物販子來收購文物,曾經有一塊門墩石出口就是6000元左右,而這塊石頭是沒有存檔的,但是李先生不為所動;倒塌的後殿上有32塊墊柱石,80時代一塊就賣3000元,文物販子親自找到他,他沒有賣,用土把它掩埋好,完完整整地保存了下來,為後期的修復工程打下了很好的基礎。文物局蘇宏章局長曾高興地說:“你們把這兒保護的太好了,我實在無法用語言來形容內心的高興和感激。”

他說:“家有房屋千萬間,睡覺只需三尺寬”。從32歲起,他和老伴一直義務守護東嶽廟,沒有一分錢的工資,直到2008年,每月才領到300元,以後慢慢地增加到600元,800,直到現在的1500,雖然工資不高,但他已很滿足了,因為寂寞了多少年的東嶽廟終於有人過問了。

李潤倉年輕時學啥會啥,能開車,做電工,如果想發財,在改革開放那會兒,不論做什麼,日子都要比現在舒服。但是,他沒有,他離不開這個令他魂牽夢繞的地方,也忘不了祖父的叮嚀和期冀。他說,一生做了兩件事。一是32歲前把一生最旺盛的精力獻給了農機事業,二是之後把一生最富有的年華獻給了文保事業。

他給我們講解了岱祠岑樓的歷史。


秋訪東嶽之主——兼論大荔美食文化之淵源

岱祠岑樓

東嶽廟建於北宋政和八年(1118),古人有詩云:"岱祠靈結芮城胎,宋代岑樓勢壯哉",岱祠為東嶽廟的別稱,岑是小而高的意思。據清康熙五十一年(1717)《朝邑縣後志》(1959年朝邑縣合併為大荔縣)所載:"東嶽行祠,一名崇佑觀,宋政和八年 (1118)敕建,有碑記祠"。明代曾有重修,現存建築多系明代建築風格。具體重修年月不詳,只有清乾隆六年(1741)《重修東嶽廟記》雲:"東嶽廟不知建自何代,重修於唐,敕建於宋,再擴於明"。近從祠內發現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鐫刻石碑一通,上載此時祠內建築仍有"寢殿、座殿、獻殿、長春閣、香亭、牌坊、舞樂樓、東西戲臺"等。舞樂樓即岱祠岑樓,現東西戲臺等建築全部毀除,唯有岱祠樂樓獨存廟中。民國二十三年(1934),經我國著名建築歷史學家梁思成及近年陝西古代建築專家鑑定,認為此樓歷代重修,多照宋建法式複製,宋代部分建築構件仍被採用,並長期保留。樂舞樓內現存兩根金柱,粗壯而高,上下兩端各有三至五釐米的明顯收分,下端置有素覆盆式石礎,均系宋代建築原件。《朝邑縣後志·東嶽行祠》雲"知縣王兆鰲捐修事在康熙四十九年(1710)",為歷代修葺可見載者之一。

樂樓系臺基式建築,通柱式木架結構。通體高十餘米,臺基為長方形,基高兩米,四周築以矮牆,南面基沿正中修有門樓。

進門通過廊房可入樂樓正庭。樂庭亦呈長方形,長八點四五米、寬七點八零米,闊三間,進深亦三間。四周牆內豎落地木柱各四根,直通樓頂,撐起整體屋架。並以挑枋承托出簷,整體建築逐層收分,似成塔形。樓上為重簷三滴水歇山頂,琉璃筒瓦覆蓋,舉折平緩,釉彩牡丹砌合成脊,琉璃龍頭獸吻相對而立。兩邊山花均施釉彩龍虎裝飾。一、二兩層主樓四周環以迴廊,二層亦出挑迴廊和腰簷。一層廓柱與樂亭間距二點七五米。廊額上有卷頭而無斗拱。二層四周枋上各承一踩單昂斗拱十輔作,三層四周各置五踩雙昂斗拱五輔作。二、三兩層四角均施垂柱,與角拱及角梁相接,翹起角簷,出跳深遠。一、二兩層廊房脊上正中豎有琉璃彩牌一塊,上題"崇佑觀"三字。樂庭正中金柱兩根,上支棚木與樓板已毀,仰頭可直視樓頂。樂庭周牆與一層廊房等高,系文人雅士聽樂之處。二層有柱無牆,為民間奏樂祈神之所。

民國二十三年(1934),梁思成所攝樓照,樂樓南端廣場東西兩邊各豎有盤龍鐵旗杆一根,高至八米,今已無存。


秋訪東嶽之主——兼論大荔美食文化之淵源


李老師補充說明,岑樓是全國現存最大的戲樓。兩層三挑沿。通天柱,有通風口。八面牆,與道教八卦,相同。明代大地震,岱祠沒影響。北京的東嶽廟是仿製朝邑東嶽廟建的。

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自認為東嶽大帝是代替上天統治人間的唯一代表,而泰山,在那時的中國人眼裡,是離天最近的地方,為了表達對天的敬意,就形成了每年祭祀泰山的習俗。那時候,交通極度不便,為了祭祀泰山,各地的官員,往往要走上好幾個月的路程,耗費巨大,秦始王就是死在祭祀泰山的路途中的。後來,為了減輕地方官員負擔,最高統治者就命令各地官員在駐地建東嶽廟,就近祭祀泰山。大荔東嶽廟就是這麼來的。據初略統計,關中十三朝的漫長曆史中,計有300多個帝王來過朝邑東嶽廟祭祀泰山。

李老師繼續介紹,岑樓後有閣樓,叫長春閣,為皇室看戲的地方。一邊36間廊房,兩邊共72間。

1987年,他在岱祠岑樓門口栽了兩棵樹,國槐,現在一個人已經摟不住了,一個是龍形,一個是虎形,頗為神奇。他最大的心願,就是儘早把東嶽廟修復好,開發成旅遊區,為大荔的旅遊事業做出自己的貢獻。

李潤倉還自作詩一首:岱祠岑樓建千年,屹立岳廟偏南邊。雕樑畫棟雲龍案,雄偉壯觀插碧天。設計兩層三重簷,金剛元帥圍一圈。登樓遠眺中條山,再把周邊贊一番。南望華嶽多俊秀,北視蜿蜒鐵鐮山。俯瞰黃洛渭三河,萬頃良田展眼前。豐圖義倉世罕見,金龍寶塔立崖邊。如今岳廟得重建,寢殿修復追夢還。

隨後,我們相繼沿著岑樓中的木梯,爬上了二樓。透過後來裝上的鏤空格子木窗,向四面環顧。東面是無垠的黃河溼地,從春秋時起至一九五九年,黃河岸邊建有大慶關,關外有津蒲古渡,用浮橋和山西相連接,溝通了東西的文化和物流。南面是聞名天下的第一倉“豐圖義倉”。西面是沃野百里的渭河、洛河平原及沙苑。北面是正在重建的岱詞和金龍寶塔。

秋訪東嶽之主——兼論大荔美食文化之淵源


秋訪東嶽之主——兼論大荔美食文化之淵源

秋訪東嶽之主——兼論大荔美食文化之淵源



秋訪東嶽之主——兼論大荔美食文化之淵源


秋訪東嶽之主——兼論大荔美食文化之淵源


陝西美食看渭南,渭南美食看大荔,大荔美食看朝邑

從岑樓下來後,我們一行人又轉至李潤倉老師的簡易宿舍前的絲瓜棚下。碧綠的葉蔓把絲瓜架覆蓋地滿滿的,又絲絲縷縷地垂在周邊,一條條細長褐綠的絲瓜點綴其間,猶如綠色的敞篷。大家圍坐在架下的石板矮桌旁,品著茶水,繼續著有關古朝邑文化與大荔美食關係的話題。


秋訪東嶽之主——兼論大荔美食文化之淵源


在陝西流傳一句話,陝西美食看渭南,渭南美食看大荔,大荔美食看朝邑。這裡的朝邑不是狹義的朝邑鎮,而是歷史上的朝邑縣所管轄的區域。

中烹協去年在鄭州、今年在西安舉辦的兩次向世界發佈中國菜活動中,大荔有三大宴席被評為經典名宴。具體為一家春的“九品十三花”、黃河賓館的“黃河嘉宴”及老徐人家的五穀食坊的“五穀雜糧宴”。其中的“九品十三花”就是朝邑鎮鼎盛飯莊的老闆二十餘年前在流傳於原朝邑縣鄉村紅白喜事流水席的基礎上最早開發的宴席。九品十三花中的大菜帶把肘子、水磨絲、蜜汁軲轆及同州大燒,在這兩次中烹協舉辦的活動中,被授予了經典名菜榮譽。正因為“九品十三花”的魅力,在中國第二十六屆廚師節上,大荔被中烹協授予了“陝菜之鄉”的榮譽。


秋訪東嶽之主——兼論大荔美食文化之淵源


秋訪東嶽之主——兼論大荔美食文化之淵源


老朝邑縣域之所以能產生被譽為滿漢全席的陝西十大名宴之一的”九品十三花”,與她的豐饒的土地、便利的交通及悠久的歷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朝邑歷史悠久,在三門峽水庫修建之前,曾經作為獨立縣級建制存在了1600餘年之久。地處黃河、洛河、渭河金三角地帶。因黃、洛、渭三河的眷顧與滋養,水草豐茂,浩壤萬頃,有豐富的高質量的食材。嚴步青老師的家在東嶽廟下的村莊,他說歷史上著名的“上黨之戰”發生在春秋時期,秦國趙括和趙國白起打仗,雖然贏了,但傷亡差不多。之所以秦國會贏,除了趙將白起紙上談兵之外,更重要的是因為大慶關源源不斷地送糧食,後勤保障好。秦兵回國後,在津蒲古道朝邑這邊關隘慶祝大捷,所以朝邑津蒲古道這邊的關隘就叫大慶關。


秋訪東嶽之主——兼論大荔美食文化之淵源


勤勞智慧的朝邑人民把久遠深厚的農耕文明,通過人間煙火的千錘百煉凝結成精華,滿載於地地道道的特色美食中,造就了悠久的餐飲文化歷史和深厚的餐飲文化內容。為美食奠定了深厚的物質及文化基礎。特色小吃琳琅滿目、品種豐富,其色香味兼而有之,深厚的飲食文化聲譽遠揚。尤其是大荔傳統美食帶把肘子,在中國菜譜秦菜部分名列第一,享有大荔一絕、陝西特產美名;融合多民族飲食特色,被譽為陝西滿漢全席的“九品十三花”被評為陝西十大名宴之首。鼎盛飯莊董事長李登峰先生,繼承了老朝邑豐厚的美食文化及烹飪,為大荔餐飲事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是大荔鄉鎮餐飲企業的佼佼者。


秋訪東嶽之主——兼論大荔美食文化之淵源


這天,李登峰非常高興,就親自下廚為我們做了一道他的拿手菜,王膀魚,他20年都沒做了,我見證了他做魚的過程,行雲流水,乾淨利落。王膀魚入口鮮嫩滑,是魚的原味,下喉後漸漸溢出了淡淡的馨香和麻涼。等到第二筷子魚肉下喉後,那種馨香和麻香涼就於不經意間就清晰起來,從喉嚨漾至口腔,非常受用。


秋訪東嶽之主——兼論大荔美食文化之淵源


李登峰為大家準備了一桌豐盛的宴席,除了王膀魚,還有鹽焗雞、醬羊排、脆皮肉、醬鴨子、燒吊子、豆腐絲等美味。大家一邊喝著大部優酒,一邊品著美食,非常高興。因為是提前過八月十五,所以,吳總就放的很開,逐一和大家划拳猜令,喝得非常盡興。


秋訪東嶽之主——兼論大荔美食文化之淵源


吃完飯,陝西沙苑釀造有限公司董事長張俊傑先生給李登峰先生贈送了兩桶用沙苑地下水和小米釀製的沙苑米醋,達成了友好的合作意向。

在朝邑東嶽廟相聚的日子雖短,但我的思緒卻已隨著老師們的講述和理論穿越了幾千年,讓我真正明白了大荔作為陝菜之鄉美名的真正來由。


秋訪東嶽之主——兼論大荔美食文化之淵源


快樂的日子過得真快,一轉眼就到了下午三點多。這次聚會取得了圓滿的成功。劉志義老師高興地寫了一首詩就作為當天活動的總結:

岱祠岑樓頌

中秋之夜月明空,

岱祠猶見銀河影。

巍巍千載立岳廟,

古今朝坂堪稱雄。

秋訪東嶽之主——兼論大荔美食文化之淵源


秋訪東嶽之主——兼論大荔美食文化之淵源

秋訪東嶽之主——兼論大荔美食文化之淵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