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理師說」996: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我們共同的選擇

8分鐘閱讀

馬爸爸的996言論,又讓朋友圈開始充滿了對加班、過勞的探討:企業對員工越來越不“友好”,要求越來越苛刻—— 8116+8,007……的各種說法尾隨而至。而馬爸爸也不得不出來澄清:有意義的工作會使生活更加快樂!有趣的工作就是生活,員工可以在工作中找到意義和價值,是自願加班!

996到底是企業“冷血“的管理?還是個人的自覺選擇呢?

「華理師說」996: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我們共同的選擇

996 過勞緣起

996,朝九晚九,每天工作12個小時,一週工作六天。一共72小時。依據國家勞動法中第三十六條規定:我國實行勞動者每日工作不超過八小時,平均每週工作不超過四十四小時的工時制度。顯然996的工作行為已經遠遠違反了勞動法的規定。

但在生活中,也並沒有幾個人以此去訟訴企業,更多地是默默地選擇加班,甚至還樂此不疲地在朋友圈“驕傲”(自豪)地宣告:加班時間和自己的勵志:一面是對996企業制度的“控訴”—血淚工廠,一面是選擇默默承受996的過勞—繼續加班,一面是宣告自己996行為的勵志……996是如此的糾結!

多面而矛盾的996是怎麼形成的呢?

從整個人類歷史來看,實際上總體的工作時間是在增長的——勞動時間延長,是整個人類社會的大趨勢:在狩獵時代,人們一般是工作狩獵兩三天後,休息兩三天,再工作——基本是工作休息對半。進入農耕時代後,人們的勞動量增加了不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反映了農忙時幾乎每天的工作都要從早到晚,當然一年之中也還有幾個月的農閒時分。而到了工業時代,人們開始每週至少要工作40小時:人類社會越發展,工作時間越長。

那是什麼在推動人類社會的發展——我們都知道是技術。我們在固有觀念中認為能幫我們減輕勞動時間長度和強度的技術,卻實實在在地延長了我們的勞動時間,直接導致過勞:技術的進步,使我們對勞動的收入有越來越確定的預期:狩獵時代,獵物是否能有所得,和我們守在那裡的時間並不成正比關係,這個熊今天會不會來,和運氣、天氣都有關係;而到了農耕時代,農民嚴格遵守作息時間,是因為大家知道,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秋收時一定會獲得大量的農作物。而到了工業時代,每一分投入,都會有更確定性的收入,且回報週期更短——按月結算的獎金和工資。

當我們的工作結果回報週期越來越短,獲得的結果越來越確定時,人們就更樂意付出更多。想像一下,你每工作一分鐘,都能看得到你的賬上馬上就增加相應的收入。估計大家也會“樂此而疲”地996吧。

「華理師說」996: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我們共同的選擇

當然,技術也曾經帶來過勞動時間的減少:20世紀30、40年代起,先進的生產技術普及,很多國家,尤其是發達國家,都出現了勞動時間縮短的趨勢。1930年,經濟學家凱恩斯曾經寫過一篇文章,預測21世紀 ,人們將進入閒暇時代,會因為太閒、無事可做而煩惱。1967年,在美國還有議員還設想過,到了90年代,人們只需要每天工作4小時,或者繼續工作8小時,但是把退休時間提前到38歲。而21世紀的事實證明,他們的設想是落空了。20世紀80年代開始,這個趨勢卻發生了逆轉:原本持續減少的勞動時間,突然出現了拐點,開始一路走高……

全球化 信息化 消費主義盛行

1980年之後,很多國家陸續出現了三大趨勢:全球化、信息化和消費主義盛行

全球化帶來的結果是全球貿易網絡、分工協作網絡,不僅僅是買賣雙方不受國界的限制,僱主和員工之間也同樣不受國界的限制。任何僱主,都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打破國界的選擇員工。所以,在能力同等的情況下,組織肯定會優先考慮工資低的人——降低成本,商業的基本原則。比如,戴爾的全球化供應鏈,根據成本最優化的原則,選擇將供應鏈中的每個點放到相應的地區,從全球化供應鏈的協作中降低成本;瑞典的宜家公司,它的工廠普遍都建在了勞動力成本較低的國家;還有德國的西門子公司,一共有40多萬員工,其中只有17萬是德國人。也就是說,我們在就業的過程中,競爭對手不僅僅是同城的、同國的人,世界各地的人都有可能在和你競爭著同一份工作(同一份工作的侯選人)。我們八千元錢不願意做的工作,在另一個地區、另一個國家,說不定就有一個和你學歷年齡相當的人,4千元錢就肯做了。結果就是,全球化的趨勢中企業不怕招不到物美價廉的員工。所以,出於競爭壓力,員工普遍會接受高強度的勞動。

「華理師說」996: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我們共同的選擇

信息化。信息技術的發展,使電腦和網絡成為了工作中的必備工具。過去,要分析一個市場現象,我們需要做大量的人工計算;現在只需要動動鼠標、敲幾下健盤,就能得到我們所想要的結果。在電腦面前工作時,時間就是彈指之間一天就過去了: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熟路效應----在旅遊時,我們都會覺得去的時間太長,而回程較短。因為,當你對路邊景物越來越熟悉時,就會不自覺的認為路變短了。而信息技術的資料普及,讓熟路效應,作用在了越來越多的人的身上——計算能力的提高,往往讓我們會獲得快速的反饋,這種及時的反應,又讓我們覺得駕輕就熟,對時間的感知程度下降,一不小心就容易工作過頭。這也是現在一坐電腦旁邊幾個小時就不知不覺地過去。最典型的就是打遊戲。

此外,信息技術的發展也讓我們的工作和生活沒有嚴格的界限。過去只能在單位完成的工作,現在,我們可以通過雲辦公軟件,隨時隨地實現辦公。微信、釘釘等技術手段的產生其實可以讓我們隨時待命於工作任務,對工作進程和結果進行彙報。

個人因素。可以從成功學、消費主義幾方面來詮釋。全球化、信息技術的發展,讓我們太容易看到這個世界在發生什麼,與周圍的人進行比較——結果更多的是激發人們的危機意識和成功慾望----你只有比別人更努力,才能被世界所承認;勤奮是唯一的路徑。而工作學習時間的延長無疑是我們對努力和勤奮的最直接投入——這也是我們自己主動學習的動力。

此外,消費主義的盛行也推動了我們的主動加班。物質產品的豐富和服務選擇的多樣化,使我們的生活不再只是為了滿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在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雖然提倡手機有個基本功能就行,但周圍的人包括你自己都會越來越多去購買更好的、更為社會認為是高端品牌的手機:從iphone到華為,這不能簡單地歸結於通常所說的炫耀性或攀比性消費,而是人類的本能,即我們都想知道自己在生存的環境中處於一個什麼樣的位置。而最可靠的辦法就是依靠數據來判斷——消費的價格,即消費能力往往會被作為衡量社會地位的指標。一旦發現別人的消費能力比自己強時,就會開始擔憂:自己的社會位置會不會被別人低估,由此就產生了攀比。於是想要獲得更多、更好的物質與服務,就得付出更多的勞動,延長了你的工作時間。

「華理師說」996: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我們共同的選擇

所以,從上面可以看到996並不只是企業家們單方“壓榨”員工的行為,而是人類社會發展推動之下,我們共同做出的選擇:總體上看技術推動了勞動回饋確定性的增加,我們越來越願意為迅速而確定的勞動收入付出更多的時間;全球化產生的分工協作網絡讓我們面對更多的就業競爭;信息技術的發展讓人們對時間的感知越來越模糊,熟路效應導致工作時間無意識延長;而成功學和消費主義盛行使我們個體主動做出了996的選擇。

關於作者 | 費鴻萍:上海財經大學管理學博士,華東理工大學商學院副教授。澳大利亞西澳大學、丹麥阿爾堡大學、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高級訪問學者,華理科技園創新創業導師,中國高校市場學會理事,中國上海自貿區諮詢專家,中經商學院走進名企課堂學術分享教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