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都在批判“996”,可悲的是你還全信了

最近幾天,馬雲對“996”公開支持的一番評論掀起了巨浪,目前社會輿論幾乎一邊倒地批判馬雲。

但絕大部分批判馬雲的觀點更多的是情緒的宣洩,缺乏說服力,難免誤導不少年輕人。

最近,為996辯護的主要是兩種理論,一是等價交換論,認為員工超長時間加班,企業支付了相應的報酬,員工想要更多的報酬,就應該996;

二是自由選擇論,認為市場經濟環境下,沒有企業能強迫員工,員工不願意996可以選擇不幹,員工996是他們自己的選擇。

現在又有了第三種理論——奮鬥論,996是奮鬥者在努力,不996則是不奮鬥。

馬雲在14日的個人微博裡認為,“996對不對”,自有法律做評判,不是問題的關鍵,關鍵是我們認真思考過自己的選擇了。

1、“996”並非強制

996工作制是指工作日早9點上班,晚上9點下班,中午和傍晚休息1小時(或不到),總計10小時以上,並且一週工作6天的工作制度。

我國《勞動法》規定,我國目前實行勞動者每日工作8小時,每週工作40小時這一標準工時制度。每一個企業對工作時間的明文規定都不允許違反《勞動法》。

《勞動法》反對強制“996”,但不反對自願的“996”,自願的“996”的工作現象是公司潛移默化形成的。“996”的工作制度更多地體現了一種工作文化,而非強制的制度。

契約精神和自願原則是勞動力市場的兩大原則,隨著互聯網招聘的興起,工作的轉換成本已經大大降低。

如今員工找工作更像是找女朋友,是一個相互匹配和適應的過程,如果員工中途對企業的工作文化不滿意,可以隨時協議“分手”。

2、互聯網行業工作辛苦,但工資高

全世界都在批判“996”,可悲的是你還全信了

得益於移動互聯網浪潮的出現,社會對計算機和軟件技術人員的需求劇增,因此軟件和信息行業的工資也水漲船高。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7年軟件與信息行業的平均工資為13.3萬元,超過金融行業,位列全社會第一名。

按照經濟學的理論,工資水平由你的勞動產出決定,而勞動產出由兩個因素決定,一個是自身的能力和努力程度,另一個是公司的商業模式和盈利能力。

一般來說,一個企業越是盈利能力強,越不需要靠大量人力投入增收,員工的平均工資越高。

3、魚和熊掌不可兼得

按照盈利能力和商業模式可以把社會各行業分為三類:

第一類行業增加收入非常依賴人力的投入,而且由於充分競爭,利潤率很低,例如餐飲業和物流業,這個行業的員工往往非常辛苦,工資還不高。

第二類行業主要是一些傳統壟斷行業,例如公立學校、央企等,這些行業競爭不激烈,企業日子過得挺滋潤,因此員工的工作時間通常是“955”,而且很穩定,但工資收入水平和增長速度沒有互聯網企業高。

第三類企業就是互聯網行業,社會需求和行業發展空間依然巨大,但競爭也異常激烈,為了不被淘汰,老闆們很拼命,員工都朝老闆看齊。

企業之間為了爭奪和留住人才,紛紛開出高薪。所以互聯網企業往往是高工資匹配高強度的工作。

在第一類企業工作的“性價比”明顯不如第二類+和第三類企業,當第三類企業的員工抱怨“996”時,他們其實是在羨慕第二企業的工作方式。

但其實第二類企業的員工也在羨慕互聯網企業的高工資。現實的情況是,魚和熊掌不可兼得。

對於一個到大城市打拼的年輕人,該怎麼選?

4、年輕人最重要的是投資自己

設想一個畢業不久的年輕人來到一二線城市,感嘆這裡豐富美好的生活,內心湧現三個字:“留下來”。但面對高高在上的房價,心中充滿了無力感和不安全感。

在《北京月入15000為什麼比武漢月入7500要“窮”》這篇文章說明了在北京這樣的城市若有房貸和小孩,一個月工資達到25000元才能勉強維持生活。

全世界都在批判“996”,可悲的是你還全信了

年輕人最重要的是投資自己,去BAT這樣的企業努力工作,積累工作經驗,則是最好的投資自己的方式。

即使辛苦點,但拿到高工資,每月交房貸而不是交房租,漸漸地,他的金融資產和個人的勞動力價值都在“複利”增長,人生也會越來越從容。

當然,“996”並不是奮鬥的代名詞,正如新華社文章所評論,它更多涉及法律與利益層面的問題。996的施行,更關鍵的還是要“切實拿出能讓勞動者心甘情願和企業同甘共苦的利益保障制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