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陳寅恪,為何為青樓女子立傳?

柳如是,明末清初名妓,「秦淮八豔」之一,文壇祭酒錢謙益之妾。

就是這樣一個出身卑微、在正史中難覓其名的風塵女子,卻得到史學大師陳寅恪極高的評價,並且陳寅恪在晚年失明、臏足的情況下,寫出長達80餘萬字的鉅作《柳如是別傳》。

陳寅恪為何如此不惜筆墨,要給一個小人物立傳?

明白特邀青年學者、北京大學歷史學博士王珊老師,為我們講述《柳如是別傳》背後的歷史故事。

01.

因緣而生,消遣而作

《柳如是別傳》是陳寅恪晚年的封刀之作。寫作此書時,陳寅恪雙目已盲,又摔斷了腿,因而只得以口述的方式,由助手黃萱輯錄而成。

晚年陳寅恪,為何為青樓女子立傳?

▲寫作《柳如是別傳》時,陳寅恪與助手黃萱在廣州中山大學寓所中工作。

然而,王珊老師卻將艱難成書的《柳如是別傳》定義為陳寅恪晚年的自我「消遣之作」。

這一點,可從陳寅恪本人的創作心路中得到印證。他在《柳如是別傳》第一章《緣起》中,借清代詞人項廷紀之語「不為無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表達了時下著書的心境。

當時的陳寅恪已不再受到任何學術規範、規則教條的束縛,只專注於寫一本給自己的書。

因此,在《柳如是別傳》中,陳寅恪一改以往簡潔的風格,採用「長鞭式」的寫作方法,詳盡,甚至繁瑣地羅列並闡釋材料,以至此書篇幅浩大,可能超過了他一生中其餘作品之和。

王珊老師認為,陳寅恪身上包含著雙重身份:一個是他青年時代立下的志向,要做一名「史學家」;另一個來源於他從小接受的傳統士大夫教育,即父親帶給他的「詩人」影響。自構思《柳如是別傳》起,「史學家」陳寅恪就退場了,而「詩人」陳寅恪開始登上人生舞臺。

正因為如此,陳寅恪在《柳如是別傳》中大量運用了詩歌來抒情、考證與研究。在《緣起》中,陳寅恪開篇即以一首七律《詠紅豆》,解釋了自己寫作《柳如是別傳》的起因。

 東山蔥嶺意悠悠,誰訪甘陵第一流。

 送客筵前花中酒,迎春湖上柳同舟。

 縱回楊愛千金笑,終剩歸莊萬古愁。

 灰劫昆明紅豆在,相思廿載待今酬。

1940年代,旅居昆明的陳寅恪從舊書商手中購得一粒據說出自錢謙益故園的紅豆,二十年顛沛流離,而紅豆仍在。陳寅恪心生感慨,而有了「釋錢柳因緣詩之意」。

因此,《柳如是別傳》既是陳寅恪與一枚小小紅豆的緣分,也象徵著錢、柳二人的伉儷情緣。

02.

柳如是與明清縮影

那麼,陳寅恪如何以及塑造了怎樣的柳如是呢?

在《柳如是別傳》中,陳寅恪這樣評價道:

「夫三戶亡秦之志,九章哀郢之辭,即發自當日之士大夫,猶應珍惜引申,以表彰我民族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何況出於婉孌倚門之少女,綢繆鼓瑟之小婦,而又為當時迂腐者所深詆,後世輕薄者所厚誣之人哉!」

晚年陳寅恪,為何為青樓女子立傳?

▲《柳如是別傳》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出版時間: 2015年

可見在陳寅恪心中,柳如是雖是一介青樓女子,但其精神與思想卻堪稱典範。

王珊老師指出,陳寅恪在《柳如是別傳》中使用了三種方法,以展開系統性的詩歌研究。

一是排列年譜,即把詩歌的次序羅列出來;

二是考訂古典和今典,在古代典故中加入新的切身情感和體會;

三是將歷史背景與人物生平相結合,從而更能理解人物的個性和選擇。

在這樣的探索中,陳寅恪讓正史中沒有充分展現的柳如是的形象,變得立體、豐滿起來。

在其後幾章中,陳寅恪從柳如是幼年家道敗落,被販賣給「吳江故相」周道登開始寫起,到柳如是因性格剛烈被周家賣出,流落輾轉,周旋於各名士之間,又與錢謙益結為夫妻,而最終自縊身亡的故事,完整呈現了柳如是波折而堅毅的一生。

王珊老師解讀柳如是的人物特徵時,特別提到她的性格——剛硬、急躁、激烈。

正是這樣的性格特點,註定了柳如是以悲劇落幕的命運。

而也正是由這般性格衍生出的品質和氣節,打動了陳寅恪,令他「感泣不能自己」。

在陳寅恪的筆下,柳如是雖為名妓,但她交遊名士,並非依靠外表,而是不斷學習。唱歌、彈琴、書法、繪畫、賦詩、作文,柳如是樣樣精通。

而且,柳如是選擇伴侶時,也與重地位和錢財的主流標準相悖,她青睞的,是心繫國家和百姓命運、有政治抱負的文人。

於是先有「雲間孝廉」陳子龍,後是「東林黨」領袖錢謙益,兩人都是一代文壇風雲人物。王珊老師認為,陳子龍和錢謙益實際上代表了整個江南的文士群體。在陳寅恪白描式的勾勒中,明末清初的江南氣象躍然紙上。

03.

既是「史家」,又是「詩人」

在王珊老師看來,通過陳寅恪對柳如是個人經歷的考據,我們不僅能從中閱覽明清江南文士的生活畫卷,更能瞭解陳寅恪對明清時代的獨特情感。

陳寅恪以《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奠定起中國中古史研究的大師地位,但他最關注的時代,其實是明清。出身於晚清士大夫家族的陳寅恪,他的家國之悲、身世之感,都只能在與自己相距最近、乃至息息相關的明清過往裡找到依託。

晚年陳寅恪,為何為青樓女子立傳?

▲陳寅恪全家福

然而,身為「史學家」的陳寅恪,一直不願輕易涉足明清歷史。在他看來,因為聯繫太過緊密,因為身處其中,所以自己面對明清歷史的時候,很難保持中立和理性,評價也會因傾注情感而不甚客觀。但是到了晚年,在自知命不久矣的艱難境況中,「詩人」陳寅恪登場了。此時的陳寅恪拋棄雜念,把目光直接轉向明清。

陳寅恪以小人物柳如是為剪影,在詩詞的線索裡追根溯源,串聯了柳如是顛簸複雜的生活軌跡及她交往的人群,表達了對300多年前這位具有「女俠氣質」的女子的欣賞。

同時,長期積累的深厚史學基礎仍然在潛意識中影響著陳寅恪,因此,他刻畫人物之時,也構建起明清社會生動的長幅畫卷。王珊老師指出,當畫卷徐徐展開的時候,陳寅恪便又迴歸了「史學家」的身份。

對這一部「史」「詩」交織的《柳如是別傳》,學術界褒貶不一。但陳寅恪真的在乎嗎?當一個鮮活、有血有肉的個體形象在他筆下誕生時,他寫作的目的和心願就已經達成了。

正如王珊老師總結道:

「這是一本奇書,這是一個老史學家在晚年放棄了史學家立場,用於消遣自己的書,但是他最終還是達到了一個現在我們的史學研究都很難達到的目的,呈現出一個時代的風貌,呈現出人性在這樣的時代大變局當中的複雜性。」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