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為躲避空襲,西南聯大學生挖坑保命,陳寅恪:見機而作,入土為安

西南聯大是抗戰時期,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聯合成立的一所臨時大學。這所學會,彙集了當時傑出的大學教授、民國大師,也彙集了當時國內最優秀的一批大學生。

楊振寧、李政道、郭永懷、馮友蘭等如今赫赫有名的大師,曾經都是西南聯大的學生。據說1948年評選的首屆81位院士裡,其中27位都是出自西南聯大。

那是一個真正搞教育的年代,那是一個真正有風骨的年代,但那個時代,也是求學最艱苦的時期。

為躲避空襲,西南聯大學生挖坑保命,陳寅恪:見機而作,入土為安

一、空難來襲,挖坑救命

雖然是三所知名大學聯合,西南聯大的教育經費並沒有很多。

國家不復,家何以安?

那時的中國,被炮灰席捲,有志青年為了救國,或是參軍,或是求學,沒有任何人可以在時代的災難中獨善其身。

與其說,是三所大學聯合成立西南聯大,不如說三所大學,為了保存星星之火,抱團取暖。

為躲避空襲,西南聯大學生挖坑保命,陳寅恪:見機而作,入土為安

西南聯合大學最初的校址,是在長沙,但最終還是不得已遷徙前往昆明。那時鐵路並不發達,遷徙校址意味著浩浩蕩蕩的人們,靠著步行,顛沛流離前往昆明。

可根據西南聯大相關的回憶錄,農學院一隻雞都沒有給日本人留,醫學院一個器材都沒有給日本人留。

師生齊心協力,浩浩蕩蕩,竟然真的將學校搬到了昆明。

為躲避空襲,西南聯大學生挖坑保命,陳寅恪:見機而作,入土為安

可昆明也不安全,偶爾也有日軍的飛機空襲。

那時,學生們都炮彈的襲擊都習以為常,學校的躲避空襲的警報聲時常響起。有人特地在院子裡挖了一個坑,上面蓋上很厚的木板,如果空襲來臨,人就可以躲在木板下。

西南聯大搬去昆明時,還特地請了梁思成、林徽因夫婦設計宿舍。當時的設計方案改了又改,校長甚至要求用茅草做屋頂。

為躲避空襲,西南聯大學生挖坑保命,陳寅恪:見機而作,入土為安

林徽因憤然:“茅草做屋頂,怎麼可以住人?”

校長卻只是長嘆:“徽因,國難當頭啊。”

據說,當時林徽因淚如雨下,連夜和丈夫梁思成一起,設計了以茅草為屋頂的房子,儘可能讓學生們住的舒服一點。

國難當頭,沒有人可以倖免遇難。

為躲避空襲,西南聯大學生挖坑保命,陳寅恪:見機而作,入土為安

二、面對苦難,幽默面對

如今來看西南聯大的求學環境,惡劣至極,可當時的師生卻都怡然自得。

或許,正是經歷過戰火,才懂得一方的安逸是多麼難得。

陳寅恪是國學大師,是著名的史學家。那時,他雙眼幾乎失明,腿腳也不便,卻堅持為學生上課。劉文典是陳寅恪的頭號粉絲,也是一位大師。

他曾說:“《莊子》,我是不懂的,但也沒有人懂。”

為躲避空襲,西南聯大學生挖坑保命,陳寅恪:見機而作,入土為安

一次空襲,警報響起,學生都四散而逃,準備躲避。劉文典則拽著陳寅恪跑,一邊跑還一邊喊:“國粹要緊!國粹要緊!”

是的,在劉文典心中,陳寅恪就是國粹。

此外,劉文典還特別不喜歡沈從文,更瞧不上沈從文空襲逃跑的模樣,曾經還大吼:

“我跑是為了講《莊子》,學生們跑是為了傳承文化,但是你沈從文跑什麼跑啊!”

而陳寅恪,也不是一個老學究。他和妻子的愛情,讓人感慨,也讓人羨慕。

一次,他看到學生為躲避空襲而挖的坑,一時興起,作了一副對聯:

“見機而作,入土為安。”

這樣的幽默,是西南聯大的日常。

為躲避空襲,西南聯大學生挖坑保命,陳寅恪:見機而作,入土為安

大家從未故意苦大仇深,反而用幽默化解苦難,然後專心做出自己的貢獻。

三、西南聯大,為何值得尊敬

如今網上總有人不愛聽西南聯大的故事,總有人挑起戰爭,說提西南聯大是刻意抹黑如今的大學,說西南聯大不過是被神話罷了。

可西南聯大,卻真的值得尊敬。

翻閱歷史的照片,報國情懷、堅強剛毅、寧折不屈這樣的風骨,清清楚楚寫在臉上。

為躲避空襲,西南聯大學生挖坑保命,陳寅恪:見機而作,入土為安

那時的條件艱苦,人心卻淳樸;那時的師生,不求回報,不問前程,只為趕走日軍,讓中國站起來。

國將不復,家何以安?

西南聯大是培養讀書人的地方,可讀書人亦有風骨。

為躲避空襲,西南聯大學生挖坑保命,陳寅恪:見機而作,入土為安

投軍熱潮下,西南聯大數百名學生毅然決然放下書本,投身軍旅。那個年代,能考上大學已是佼佼者,毅然決然放下書本,投身生死不定的前線,又是何等的風骨?

那個時候的前線,是真的生死戰場,是可能永遠回不來的地方,可他們義無反顧。

西南聯大為何不值得尊敬?

那是一個看似“象牙塔”,卻出了無數真英雄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