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秉忠:不愛漢人愛元人

現在的北京有這麼宏偉的規模,說到頭來,還是謝謝元朝一手一腳的把這個不起眼的小城市發展成現在最偉大的首都。

1206年,成吉思汗帶領蒙古鐵騎建立大蒙古帝國。他的孫子忽必烈更上一層樓,則是建立了中國曆代王朝中領土最大的王朝——大元王朝。

忽必烈攤大餅似的佔地盤進取不斷,事業不斷做大做強,他原來的地盤--開平已經不適合作國都。想要遷都,就讓一個常年跟在自己身邊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牛人在中都建立新的都城,建好後改名叫大都。這樣,也就是今天的北京,自元朝起成為全中國的首都,稱為元大都,成為全中國的中心。

劉秉忠:不愛漢人愛元人

這位元大都(北京城)的締造者,按《周禮·考工記》中“九經九緯”、“前朝後市”、“左祖右社”的禮制,把街道象棋盤一樣進行方格分割規劃。新建街巷規劃極有規律,規模宏偉,中軸佈局,左右對稱,整個元大都的建築佈局都是圍繞皇宮這個中心展開的,正中設定了一條南北長達8公里十分明顯神奇的中軸線。北京城宮殿巍峨寺廟雄偉,街道寬敞左右對稱,規劃整齊氣象萬千,前後起伏恢宏壯美的建築格局,也正是圍繞這條中軸線而產生的。《易經》的陰陽八卦,天地相合,都在規劃佈局中得到運用,北京城的設計規劃絕對是匠心獨運。設計者絕對是世界建築史上當之無愧最偉大的設計師之一。

而忽必烈帝國的國號,也是這個牛人的建議,取《易經》中“大哉乾元”之意確定的,號稱“元”。

城市是他建的,國號是他提的,此人為誰?

劉秉忠:不愛漢人愛元人

這個人在許多年以後,成為另一個和尚的瘋狂崇拜者,另一個和尚幫助朱棣奪位成功,成就了明成祖,後來的和尚大家都知道了,叫姚廣孝。輔佐皇帝上位的把戲,在姚廣孝之前,早有人這麼幹過了,只是青史上沒這麼出名過了。

這個野和尚原名叫劉侃,秉忠這個名字是忽必烈賜給他的,和尚,道士,這兩個風牛馬不相及的職業,都跳來跳去做過了,是個儒、釋、道集於一身的牛人。

青年時的劉秉忠原來做著一名小吏。還沒有什麼發達的跡象,覺得這份工作就是抄抄寫寫,沒啥出息,決定辭了不幹,聽說道士沒這麼無聊,還能衣食無憂,就是這樣,1238年,這位頗有性格的小吏毅然決然棄官不做,上武安山入全真道教當了道士。

當道士的時間不久,又有和尚想挖他,天寧寺高僧虛照禪師瞭解到劉秉忠是個奇才,派弟子請他到天寧寺。經過幾番長談,他又當了和尚,虛照為其取法號子聰。

其實對於劉秉忠來說,道士也罷,和尚也罷,他根本不往心裡去,只是體驗一下罷了,對他來說都是過客,都是浮雲。他出家是假,想要找一個識貨的大佬,跟著他,讓他採取自己的意見,不知道有這樣的大佬能看得起自己這麼一個禿驢嗎?

劉秉忠:不愛漢人愛元人

等等吧,在找到識貨買家之前,劉禿驢跟著師父虛照禪師師徒二人開始雲遊天下,後在山西大同南堂寺住了下來。由於沒有來自社會的羈絆,他刻苦學習各方面的知識,於書無所不讀,尤其精於《易》和北宋人邵雍所著《皇極經世書》,本事大有長進。

1242年,北方禪宗臨濟宗領袖高僧海雲,奉召覲見忽必烈時路過大同,他聽說劉秉忠博才多學,特意與他見面,一番交談後邀其同行。劉秉忠認為自己出人頭地的時機到了,便出山隨同海雲去見忽必烈。《元史·劉秉忠列傳》稱他為“至於天文、地理、律歷、三式六壬遁甲之屬,無不精通。論天下事如指諸掌。世祖大愛之,海雲南還,秉忠遂留藩邸。”

忽必烈見這位二十多歲的青壯和尚於書無所不精,“天下事如指諸掌”,是一位經邦建國的蓋世奇材。忽必烈大為賞識,將他留在幕府參與軍政大事。劉秉忠得遇明主,自此改變了自己的軌跡,也改變了蒙古帝國的命運,也從此譜寫了兩人長達33年的君臣情誼。徐世隆評價說:“早識龍顏,情好日密,話必夜闌。如魚得水,如虎在山。易地諸葛,彌天道安。”

劉秉忠見忽必烈時才26歲,他的一身才華受到忽必烈的賞識。當時蒙古內部大汗皇位爭奪激烈,他建議忽必烈效仿周公,他說:“典章、禮樂、法度、三綱五常,從堯、舜時起就有了,治亂之道,主要是靠人。成吉思汗大帝起於大漠而降服了諸國,他將這個天下傳給子孫,就是希望子孫永繼。我聽說‘以馬上取天下,不可以馬上治’,周公是周武王的弟弟,他考慮天下大事夜以繼日,周能享有天下八百餘年,正是周公的功勞。您是當今君主的弟弟,應當效仿周公行事,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希望您不要失去。”對劉秉忠的這番話,忽必烈很是讚許。

蒙古到元朝諸帝都相信龜甲草占卜,忽必烈也信這一套。“粗算數,善推步,仰觀占候,六壬遁甲,易經象數,邵氏皇極之書,靡不周知”(王磐《神道碑銘》。王磐,忽必烈朝為翰林為學士,剛正不阿,死後追封“名國公”,諡號“文忠”。)劉秉忠的這一本事征服了忽必烈,被忽必烈奉如神明。張文謙(忽必烈朝左丞相,劉秉忠同學)在《行狀》中說:“帝曰:‘朕惟秉忠始終逾三十年,隨行跋涉,雖祁寒暑雨而未嘗有倦意。而又言無隱避,一皆出於忠誠。其天文卜筮之精,朕未嘗求於他人也。此朕之所自知,人皆莫得與聞。”

就這樣,穿著袈裟的和尚做了軍師,跟隨於忽必烈左右出智謀定方略,立法令明禮義,勸農桑建學校,他還為忽必烈設立“中統”、“ 至元”兩個年號,及後來的大元國號。建元紀歲、選拔人才、定都北京、擬定國號、制定典章等,只要劉秉忠一提出,忽必烈就立即採用。“頒章服,舉朝儀,給俸祿,定官制,皆自秉忠發之,為一代成憲”。

劉秉忠還建議薄賦、高薪、養廉、治貪、重教、輕刑,端正了國家和百姓的魚水關係。他提出要讓官員們全家不缺吃穿,為官者珍惜自己身份的聲譽。如此,再貪贓枉法,就可重懲。這條舉措,用現在的話就是“高薪養廉”。劉秉忠高薪養廉的建議,超越了他那個時代。

這些建議,為元帝國建設從政治、典章、法度、禮樂、教育諸方面打下了堅實基石。

劉秉忠輔佐忽必烈三十餘年,恪盡職守鞠躬盡瘁,不辜負忽必烈的恩寵和信任,“既受命,以天下為己任,事無鉅細,凡有關於國家大體者,知無不言,言無不聽”。

劉秉忠初跟隨忽必烈時,忽必烈還是個藩王,他掌管文案,他的光頭袈裟顯得他很另類,因為他的法號叫子聰,所以人們稱他為“聰書記”,這位和尚全然不計較這些。胸懷大志的忽必烈也不注重這個。“秉忠雖居左右,而猶不改舊服,時人稱之為聰書記”。直到忽必烈至元元年(1264)當了皇上之後,才下詔讓這位子聰和尚還俗,還姓他的劉氏,感其忠誠,賜名秉忠,拜光祿大夫、位太保、參領中書省事。劉秉忠位極人臣,可見元世祖忽必烈對他的重視與信任。

忽必烈雖是英主,但蒙古族人的生猛傳統,盛氣凌人德習性,再加上朝廷勾心鬥角的政治鬥爭已經讓劉秉忠感到厭倦。該做的都已經做完了,如果還賴在朝廷的話,說不定哪天,忽必烈不開心了,就咔嚓一聲,狡兔死走狗烹,那就不好玩了,還不如及時收手,功成名退,繼續做老本行,和尚也好,道士也罷,反正這輩子的理想都實現了,生活不愁,多好啊,再去修煉他的仙風道骨,悠遊快活一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