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元上都、元大都的建築設計和佈局,足以看出古人的大膽創新

元朝時期有很多城池建築,例如元上都、大都、中都以及元朝應昌路城、內蒙古黑城等,今天主要談談元朝時期的兩個都城建築,第一個都城位於今內蒙古自治區正藍旗東20公里閃電河北岸,後遷至上都(在多倫諾爾),在北京正北1000裡,第二座都城便是元大都,位於今天的北京。本文著重解析元上都和元大都的建築佈局以及規劃,從元上都、元大都的建築佈局和規劃看古人的智慧。

從元上都、元大都的建築設計和佈局,足以看出古人的大膽創新

元上都

上都位於今內蒙古自治區多倫諾爾西北80裡處,這裡的人們叫召司乃木城。

明朝末期整座城都被廢棄,荒無人煙,所有房屋倒塌,1959年的春天,張馭寰先生曾到多倫諾爾進行考察,當時附近是一片荒地,有點草原,全城周圍沒有村莊。

元上都為平面方形,外城東西長一千三百米,南北長一千二百五十米,總面積近二十萬平方米。全城分為三圈城,第一圈為寨城,平面方形;第二圈為內城,內城亦做方形城池,它緊靠外城東南角;第三圈為外城,也是方形的城。

外城的南城牆開兩個城門,偏東的城門即與內城的南門合而為一,也是在內城的中軸線上。城外建方形甕城,偏西的南城門即是外城的南城門,城門外又設立圓形的甕城,西城門也是如此,這兩座城門都建有圓形甕城。

從元上都、元大都的建築設計和佈局,足以看出古人的大膽創新

而外城的北城牆也設立兩個城門,均做方形甕城,內城的東牆、西牆各開兩個城門,北牆開一座城門,各城門已成為土堆,更沒有什麼城門的名稱。

全城的佈局規劃嚴整,在宮城中只有丁字路,四周都有縱橫交錯的街道,城內之東側還有小型湖池,可作為綠化用水。外城北半部有兩條河流入,西半城的南部設有水池,城牆的外圍也有護城河的痕跡,這些城牆都是有石塊建築,固若金湯。

內城用磚砌,是一座磚城,因為當時張馭寰先生在此地考察時,曾看見過一些殘留的痕跡。

從元上都、元大都的建築設計和佈局,足以看出古人的大膽創新

《口北三廳志》也有記載:“外城石砌,……內城用磚砌。”

元上都城全部是由劉秉忠設計並規劃的,劉秉忠本就是漢人,所以全城的設計以及佈局,和北宋時期的東京城相似,元上都的內城偏於東南,這一點是獨創的,引水入城也是參照北宋東京城的規劃而設計的。

全城採取正方形,與《周禮·考工記》的王城圖相差不大,外城建甕城,方形的有4個,圓形的有3個,內城也建有甕城,2個方形的,圓形的有4個。全城周圍有護城河圍繞,目前僅在東南角尚有護城河的痕跡,內城的宮門前有大道直通內城的東門、西門,並與天街相交,構成丁字街口。

元世祖忽必烈一開始居住在上都,這從書中記載便可以看出:

據《元史·地理志》58卷記載:“憲宗五年,命世祖居其地,為巨鎮。……五年,以闕庭所在,加號上都,歲一幸焉。”

劉秉忠擔任上都城的設計規劃,以後他又到大都,擔任大都城的設計規劃。

從元上都、元大都的建築設計和佈局,足以看出古人的大膽創新

《元史·劉秉忠傳》記載:“初,帝命秉忠相地於桓州東灤水北,……,繼升為上都…四年又命秉忠築中都城……秋八月,秉忠無疾端坐而卒。”

元上都在北京正北近千里,這裡的天氣極為寒冷,正如古人說的“上都六月涼如水”一樣,哪怕是現如今的元上都城遺址,依然是寒冷之地,被稱作是不毛之地,沒有人們居住,周邊全是沙丘,生態環境惡劣程度無法想象。

元大都

元世祖忽必烈於1271年建立元朝時,由於都城在上都(今內蒙古多倫諾爾),人員往來十分不便,後來決定遷都到北京。當時的北京是金中都,城東北是園林區,有湖、園子,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忽必烈決定建都北京,當時叫做大都城,也是漢人劉秉忠進行規劃的。

從元上都、元大都的建築設計和佈局,足以看出古人的大膽創新

元大都呈正方形,南城牆設立三座城門,分別是麗正門、順城門、文明門;

西城牆設立三座城門,分別是平則門、和義門、肅清門;

東城牆設立三座城門,分別是齊化門、崇仁門、光照門;

北城牆只設立兩座城門,分別是安貞門,健德門;

整座城池的四面城牆全部為磚塊築成,城牆筆直,沒有絲毫的彎曲,城牆上也設有馬面,城門處為了保護城門,也設立了甕城,這些甕城大多采用圓形,唯獨齊化門與和義門是方形,這也是根據實際情況出發的,這些城牆的周圍都有護城河環繞。

全城的各個城門之間道路不直通,從麗正門進城後,正對皇宮,一直往北到海子,從文明門進城,往北到光照門內大街,相交成為丁字路。

從北部健德門進城後,大街往南直通海子,拐向東南;從安貞門進城,往南直通崇真萬壽宮。

從元上都、元大都的建築設計和佈局,足以看出古人的大膽創新

東西方向的大街也不直通,從齊化門到平則門之間有皇宮、太液池相隔;從崇仁門到和義門之間有海子相隔;從光照門到肅清門之間有北宮相隔。

這些都是城內的幹道,但不直通,城裡有很多東西方向的衚衕,在衚衕內建四合院住宅,這就是元大都的“大街小巷”的佈局方式。

元大都的建設可謂是將“城門不相對,道路不直通”的原則展現的淋漓盡致。

除了這些,城內的建築也非常多,有官府、寺院、廟宇、宮廷、佛塔河流、湖、太液池穿插在全城之中,佔去許多有效用地。

城內的皇宮甚大,根據《輟耕錄》所記,長寬有480步,大體上與現在的故宮差不多大,麗正門是元大都的正南門,從天街可以直通。

看完這些,似乎都有些北宋東京城的影子在裡面,確實,元大都的很多建設都是根據東京城設計的。

從元上都、元大都的建築設計和佈局,足以看出古人的大膽創新

因為元大都的設計同樣是按照《周禮·考工記》裡面的王城圖樣式而建築的,元大都作為一座對稱式的大型城池,裡面設有很多湖,湖的位置以及形狀大小都不同,這種設計方式非常好,至今許多外國人都在讚美中國人的大膽創新。

而這種設計方式也是歷朝歷代的設計師都不曾想到的,在這之前的城池也沒有這樣的做法,足以體現出古人的設計智慧原來越大膽。

全城的水道也有總體規劃,先規劃好城內的水道系統,然後才施工建設,這樣的施工設計方式,是中國古代哪一個城池都未能做到的。

當時除劉秉忠之外,郭守敬也參與了設計,到今天,700多年過去了,上下水道仍然暢通,這說明我們祖先的技術水平是相當高的。

其實元大都原本有300多個小巷子,只是這些巷子在元朝末年因為北城失火,全部被燒燬,又沒有時間修繕,直到後來明朝規劃北京城時,才開始修繕,但是因為燒燬太過嚴重,便將元大都北城牆以南5裡處全部廢棄。

元大都城內的園林、苑囿很分散,對城池的防衛有很大的意義,但是太分散了,以致無法管理,此外,元大都的水井特別多,大部分遺留到明清時代,甚至到今天還在使用,例如至今還保存的東、西苦水井、小甜水井、水關、大井沿等。元大都的很多建築別具風格,以遊牧生活為主題,體現出遊牧民族的生活習慣,在宮廷中還保留了蒙古包,就連一些宮廷、寺院都採用方柱,甚至包上氈毯。

從元上都、元大都的建築設計和佈局,足以看出古人的大膽創新

總結語

通過對元上都和元大都的城池建築分析以及設計和佈局,足以看出古人的大膽創新,古人在建築城池方面,他們所採用的方式大多是相似的,都是借鑑以前的建築,從而進行大膽改革創新,精益求精,這時候的城池更為牢固,因為大部分會採用石塊,夯土的較少。

同時這兩座城池的城牆、城門以及內部的一些建築群,它們的設計在以往的城池基礎上又有了不同的做法,尤其是在城池內部認為設湖,這使得整座城池看上去更加氣派、宏大,劉秉忠根據以前的城池防禦,從具體情況出發,四周城牆不再是單個城門,而是設立多個城門,這樣也會讓整個城池更加高端大氣,如今我們看到的北京城便是在元大都的基礎上建立的。

北京城其設計規劃體現了中國古代城市規化的最高成就,被稱為“地球表面上,人類最偉大的個體工程”,然而這些成就,元大都的建設功不可沒。

《元大都平面規制復原的研究》趙正之

《中國古代建築史》劉敦楨

《中國城池史》張馭寰著

《元史·地理志》58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