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元上都、元大都的建筑设计和布局,足以看出古人的大胆创新

元朝时期有很多城池建筑,例如元上都、大都、中都以及元朝应昌路城、内蒙古黑城等,今天主要谈谈元朝时期的两个都城建筑,第一个都城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东20公里闪电河北岸,后迁至上都(在多伦诺尔),在北京正北1000里,第二座都城便是元大都,位于今天的北京。本文着重解析元上都和元大都的建筑布局以及规划,从元上都、元大都的建筑布局和规划看古人的智慧。

从元上都、元大都的建筑设计和布局,足以看出古人的大胆创新

元上都

上都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多伦诺尔西北80里处,这里的人们叫召司乃木城。

明朝末期整座城都被废弃,荒无人烟,所有房屋倒塌,1959年的春天,张驭寰先生曾到多伦诺尔进行考察,当时附近是一片荒地,有点草原,全城周围没有村庄。

元上都为平面方形,外城东西长一千三百米,南北长一千二百五十米,总面积近二十万平方米。全城分为三圈城,第一圈为寨城,平面方形;第二圈为内城,内城亦做方形城池,它紧靠外城东南角;第三圈为外城,也是方形的城。

外城的南城墙开两个城门,偏东的城门即与内城的南门合而为一,也是在内城的中轴线上。城外建方形瓮城,偏西的南城门即是外城的南城门,城门外又设立圆形的瓮城,西城门也是如此,这两座城门都建有圆形瓮城。

从元上都、元大都的建筑设计和布局,足以看出古人的大胆创新

而外城的北城墙也设立两个城门,均做方形瓮城,内城的东墙、西墙各开两个城门,北墙开一座城门,各城门已成为土堆,更没有什么城门的名称。

全城的布局规划严整,在宫城中只有丁字路,四周都有纵横交错的街道,城内之东侧还有小型湖池,可作为绿化用水。外城北半部有两条河流入,西半城的南部设有水池,城墙的外围也有护城河的痕迹,这些城墙都是有石块建筑,固若金汤。

内城用砖砌,是一座砖城,因为当时张驭寰先生在此地考察时,曾看见过一些残留的痕迹。

从元上都、元大都的建筑设计和布局,足以看出古人的大胆创新

《口北三厅志》也有记载:“外城石砌,……内城用砖砌。”

元上都城全部是由刘秉忠设计并规划的,刘秉忠本就是汉人,所以全城的设计以及布局,和北宋时期的东京城相似,元上都的内城偏于东南,这一点是独创的,引水入城也是参照北宋东京城的规划而设计的。

全城采取正方形,与《周礼·考工记》的王城图相差不大,外城建瓮城,方形的有4个,圆形的有3个,内城也建有瓮城,2个方形的,圆形的有4个。全城周围有护城河围绕,目前仅在东南角尚有护城河的痕迹,内城的宫门前有大道直通内城的东门、西门,并与天街相交,构成丁字街口。

元世祖忽必烈一开始居住在上都,这从书中记载便可以看出:

据《元史·地理志》58卷记载:“宪宗五年,命世祖居其地,为巨镇。……五年,以阙庭所在,加号上都,岁一幸焉。”

刘秉忠担任上都城的设计规划,以后他又到大都,担任大都城的设计规划。

从元上都、元大都的建筑设计和布局,足以看出古人的大胆创新

《元史·刘秉忠传》记载:“初,帝命秉忠相地于桓州东滦水北,……,继升为上都…四年又命秉忠筑中都城……秋八月,秉忠无疾端坐而卒。”

元上都在北京正北近千里,这里的天气极为寒冷,正如古人说的“上都六月凉如水”一样,哪怕是现如今的元上都城遗址,依然是寒冷之地,被称作是不毛之地,没有人们居住,周边全是沙丘,生态环境恶劣程度无法想象。

元大都

元世祖忽必烈于1271年建立元朝时,由于都城在上都(今内蒙古多伦诺尔),人员往来十分不便,后来决定迁都到北京。当时的北京是金中都,城东北是园林区,有湖、园子,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忽必烈决定建都北京,当时叫做大都城,也是汉人刘秉忠进行规划的。

从元上都、元大都的建筑设计和布局,足以看出古人的大胆创新

元大都呈正方形,南城墙设立三座城门,分别是丽正门、顺城门、文明门;

西城墙设立三座城门,分别是平则门、和义门、肃清门;

东城墙设立三座城门,分别是齐化门、崇仁门、光照门;

北城墙只设立两座城门,分别是安贞门,健德门;

整座城池的四面城墙全部为砖块筑成,城墙笔直,没有丝毫的弯曲,城墙上也设有马面,城门处为了保护城门,也设立了瓮城,这些瓮城大多采用圆形,唯独齐化门与和义门是方形,这也是根据实际情况出发的,这些城墙的周围都有护城河环绕。

全城的各个城门之间道路不直通,从丽正门进城后,正对皇宫,一直往北到海子,从文明门进城,往北到光照门内大街,相交成为丁字路。

从北部健德门进城后,大街往南直通海子,拐向东南;从安贞门进城,往南直通崇真万寿宫。

从元上都、元大都的建筑设计和布局,足以看出古人的大胆创新

东西方向的大街也不直通,从齐化门到平则门之间有皇宫、太液池相隔;从崇仁门到和义门之间有海子相隔;从光照门到肃清门之间有北宫相隔。

这些都是城内的干道,但不直通,城里有很多东西方向的胡同,在胡同内建四合院住宅,这就是元大都的“大街小巷”的布局方式。

元大都的建设可谓是将“城门不相对,道路不直通”的原则展现的淋漓尽致。

除了这些,城内的建筑也非常多,有官府、寺院、庙宇、宫廷、佛塔河流、湖、太液池穿插在全城之中,占去许多有效用地。

城内的皇宫甚大,根据《辍耕录》所记,长宽有480步,大体上与现在的故宫差不多大,丽正门是元大都的正南门,从天街可以直通。

看完这些,似乎都有些北宋东京城的影子在里面,确实,元大都的很多建设都是根据东京城设计的。

从元上都、元大都的建筑设计和布局,足以看出古人的大胆创新

因为元大都的设计同样是按照《周礼·考工记》里面的王城图样式而建筑的,元大都作为一座对称式的大型城池,里面设有很多湖,湖的位置以及形状大小都不同,这种设计方式非常好,至今许多外国人都在赞美中国人的大胆创新。

而这种设计方式也是历朝历代的设计师都不曾想到的,在这之前的城池也没有这样的做法,足以体现出古人的设计智慧原来越大胆。

全城的水道也有总体规划,先规划好城内的水道系统,然后才施工建设,这样的施工设计方式,是中国古代哪一个城池都未能做到的。

当时除刘秉忠之外,郭守敬也参与了设计,到今天,700多年过去了,上下水道仍然畅通,这说明我们祖先的技术水平是相当高的。

其实元大都原本有300多个小巷子,只是这些巷子在元朝末年因为北城失火,全部被烧毁,又没有时间修缮,直到后来明朝规划北京城时,才开始修缮,但是因为烧毁太过严重,便将元大都北城墙以南5里处全部废弃。

元大都城内的园林、苑囿很分散,对城池的防卫有很大的意义,但是太分散了,以致无法管理,此外,元大都的水井特别多,大部分遗留到明清时代,甚至到今天还在使用,例如至今还保存的东、西苦水井、小甜水井、水关、大井沿等。元大都的很多建筑别具风格,以游牧生活为主题,体现出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在宫廷中还保留了蒙古包,就连一些宫廷、寺院都采用方柱,甚至包上毡毯。

从元上都、元大都的建筑设计和布局,足以看出古人的大胆创新

总结语

通过对元上都和元大都的城池建筑分析以及设计和布局,足以看出古人的大胆创新,古人在建筑城池方面,他们所采用的方式大多是相似的,都是借鉴以前的建筑,从而进行大胆改革创新,精益求精,这时候的城池更为牢固,因为大部分会采用石块,夯土的较少。

同时这两座城池的城墙、城门以及内部的一些建筑群,它们的设计在以往的城池基础上又有了不同的做法,尤其是在城池内部认为设湖,这使得整座城池看上去更加气派、宏大,刘秉忠根据以前的城池防御,从具体情况出发,四周城墙不再是单个城门,而是设立多个城门,这样也会让整个城池更加高端大气,如今我们看到的北京城便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建立的。

北京城其设计规划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化的最高成就,被称为“地球表面上,人类最伟大的个体工程”,然而这些成就,元大都的建设功不可没。

《元大都平面规制复原的研究》赵正之

《中国古代建筑史》刘敦桢

《中国城池史》张驭寰著

《元史·地理志》58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