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內城西北缺角之謎,答案原來是這樣

元朝末年,就是元至正28年(公曆1368年)夏天,明朝的朱元璋派遣大將徐達和常遇春率軍隊北征,這年7月攻克了通州。消息傳到都城裡,元順帝知道大事不好,因為他很清楚自個身邊的這些人是根本抵擋不住明朝大軍的,所以元順帝就在至正28年(農曆的)7月27號夜裡,帶著妻兒老小以及身邊的隨從,偷偷地從都城的北門健德門出城,朝居庸關方向逃跑到上都去了。元順帝溜走,守衛都城的軍隊也紛紛以保護元順帝為名,都逃往上都了。

至正28年的八月初二就是陽曆的1368年的9月14號,明朝大軍攻下了元大都的齊化門——也就是現在的朝陽門。進城一看,是座空城。徐達知道元順帝逃跑了,馬上就安排兵分兩路,一路人馬就出健德門,去追擊元順帝;另外的人馬在元大都城裡安撫民心。同時,徐達又派快馬往南京給朱元璋送信報捷。

北京內城西北缺角之謎,答案原來是這樣

1900年,八國聯軍進攻京城,日俄軍隊轟毀的朝陽門箭樓。甕城外關廂的俄軍官兵。

北京內城西北缺角之謎,答案原來是這樣

1902年,朝陽門甕城內,城樓破敗。

元大都當時是元順帝的老巢,也是中國北方最大的重鎮。因為元順帝從建德門跑掉,徐達又安排人從健德門追,所以當時徐達就決定把健德門改為德勝門,以慶賀明朝大軍佔領了元大都。這就是德勝門這個詞兒最初的來源。不過,當時說的德勝門實際地點不是現在德勝門所在地,而是現在健德門的地方。

德勝門從健德門挪到現在德勝門的位置,是三年之後的事。這是後話了。當時明朝大軍佔領元大都的消息傳到南京,朱元璋心中大喜,馬上通令嘉獎各位戰將,犒賞三軍,同時決定把元大都改名為北平府。這就是北京最早叫北平這個稱呼。

北京內城西北缺角之謎,答案原來是這樣

1870年代,德勝門箭樓南面,甕城內賣柿子的小販。

徐達佔領北平府之後,為了提防元朝的軍隊捲土重來,就親自察看元大都的都城——尤其是防禦設施。仔仔細細的察看了一遍,徐達作為軍事家,一看就發現了漏洞,最大的漏洞就在都城的北側。如果蒙古的元人反攻,肯定是從北邊來,北邊是重要的防線。然而,他發現北城居民稀少,視野空曠,從軍事角度看,很不利於防守作戰。為什麼不利呢?因為古代打仗要有依託,就是說你防守作戰,如果城裡面居住著很多老百姓,就可以為守城的軍隊軍人提供水飯。

北城這麼荒涼,對於作戰是非常不利的,這道防線容易被攻破。為什麼北城地廣人稀,和南城南部中部差距那麼大?因為北城這裡原本不是都城,是劉秉忠新建的都城,1285年開始,老百姓陸續從金中都遷過來。金中都大概就是現在的廣安門一帶。雖然陸續遷過來,可是老百姓都願意住在繁華熱鬧的市中心,也就是鼓樓一帶,它購物也方便,所以老百姓都不願意搬到北邊去,結果就導致北城的居民非常少。

面對這種情況,徐達佔領北平不久,就考慮要設一個第二道防線。什麼是第二道防線?就是在城裡面距離北門城牆往南五里地的地方,新建一道城牆,當時是洪武元年,就是1368年,徐達安排他手下的大將華雲龍來完成這項工程,而且要求年底之前一定要建完。就是由於建這道防線土城牆,元大都的都城形狀由原來長方形口子行,變成了日字形,多了裡面這一橫。

這道土城牆就是現在的北二環路一線。當初的土城牆按照徐達的安排,本是一條東西筆直的城牆。可是它靠西邊這一段是高粱河的故道,在河道里頭用土壘起的城牆,還沒壘高就塌了,壘了兩次都塌了,華雲龍就很著急。因為徐達給的時間是要求年底之前建完,華雲龍向徐達請示,說在河道里建城牆不是不可以,但必須對地基反覆碾壓夯實,這麼做工期就要延長。

如果要想保工期,就只有把城牆從河道里頭改到河岸上邊。這樣城牆就不是東西筆直的,到西半部是斜的。當時徐達非常擔心被推翻的元朝軍隊捲土重來,覺得戰事緊急,為了早日建好防禦工事,徐達就決定寧可城牆斜也要按時完工。

北京內城西北缺角之謎,答案原來是這樣

北京內城西北缺角

就這樣,華雲龍按照徐達的安排,把西部的城牆從河道里挪到了河岸上。這斜的城牆壘起來後,再也沒有垮塌過。包括後來明朝對城牆幾次大修、砌磚,都沒有再對城牆進行調直,這就造成了明朝城牆西北缺角的格局,也就是現在經常在網上看到大家說的北京內城西北缺角之謎。

剛才說完了北京內城西北角的缺角之謎,其實明朝城牆還有一個更大的謎團,就是在洪武四年(1371年),明朝決定把元大都都城的北部城門都給廢棄了,包括東邊的安貞門、西門的健德門,以及東、西城牆上最北邊的光熙門和肅清門。這四座城門不但廢棄了,而且連城樓箭樓、甕城裡的房子都給拆除了。這是為什麼?我們下期再來把謎團解開。

來源丨北京日報▪舊京圖說

主講 | 趙振華(一把駁克槍)

文字整理 | 楊麗娟

錄音整理 | 馬玉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