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大都時候的北京,是邢台人「劉秉忠、郭守敬、白圭設計的嗎?」

北京,大家都熟知。但邢臺,你未必知曉。但是如果我問:

北京城是誰規劃設計的嗎?

北京城的水系是誰規劃的嗎?

天安門是誰設計建造的嗎?

也許你知道,但是大多數人並不清楚。其實,元大都的規劃和設計是邢臺人劉秉忠,北京城的水系規劃和通惠河的通航是邢臺人郭守敬,天安門的設計建造是邢臺人白圭。北京與邢臺的源緣深厚。

那麼,邢臺……

臺,古來壘土為臺,意同屋室,敬天祭祖之地。也比喻公侯,例如三臺即三公。而邢臺,也是商紂王三公之一邢候的封邑之地。邢臺,據傳軒轅黃帝曾在“幹言崗”這個地方種地。之後《詩經•國風•邶風•泉水》說“出宿於幹,飲餞於言”。再後,黃帝與蚩尤九戰於邢臺的大陸澤,堯帝建都於邢臺的柏人城,並在大麓禪位於舜帝,大禹又在大陸澤治水。這個有文字記載以來3500餘年歷史的古城,一直是中原地區的北方門戶,其創造的璀璨的文明光耀神州史冊。

於邢臺歷史發展而言,元朝是最重要的節點。

元大都時候的北京,是邢臺人“劉秉忠、郭守敬、白圭設計的嗎?”

邢臺五傑之一郭守敬

在此,我必須盪開一筆,談一談邢臺的紫金山書院。書院,歷來是讀書、講學以及藏書之所在。始見於唐代,發展於宋,初多為民辦,後衍化為半民半官性質。大多書院以講授經學(諸家學說)為主。獨樹一幟的是紫金山書院,在經學之外,講授天文、地理、工程、曆法、數學等方面的知識,尤其以劉秉忠、郭守敬、張文謙、張易、王恂等“紫金五傑”為首的一批在科學及政治領域頗有建樹的人才,是我國政治、經濟、文化、天文、水利、科學的發展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大哉乾元一統疆,坤順至德是邢襄,

三十六臣安社稷,九公五傑定朝綱。

四道八僧不相讓,十三宿儒教學忙。

一代成憲標青史,四海測驗美名揚。

這首歌謠的最後兩句說的就是劉秉忠和郭守敬。金元之交,遍地狼煙。劉秉忠入幕忽必烈之後,建言仁政薄賦、尚禮治學、選賢任能、興利除弊、勸課農桑等一系列政策,邢臺很快“老幼熙熙,遽為樂郡”,史稱“邢州大治”,併成為元朝的治國範本,為忽必烈效法中原、建立元朝奠定了基礎。忽必烈特取《易經·坤卦》“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坤厚載物,德合無疆”之意,升邢為順德府,直接隸屬中書省。“順德十二景”中的“郡樓遠眺”“古剎春遊”“達活龍湫”等著名景緻就是從那時興起。當時年輕的郭守敬,參與了橋樑的勘測修建。

稱劉秉忠為元朝帝國藍圖的總設計師一點兒也不為過。忽必烈臨朝稱制之初,劉秉忠從政治、典章、法度、禮樂、教育諸方面做出了宏觀的規劃。1260年6月4日,忽必烈即位,聽從劉秉忠建議頒佈年號為“中統”,含中國正統之意,開元朝皇帝使用年號之先例。1264年,又改年號為“至元”,取自《易經》“至哉坤元”。並建議忽必烈,取《易經》中“大哉乾元”的寓意,將當朝政權更名為“大元”。以儒家經典為王朝國號,這在古代很罕見。劉秉忠不僅是極有遠見的政治家,還是世界一流的城市建設設計師。元朝兩座都城即上都和大都,都出自他手,這在中國乃至世界的城市建設史上,其成就令人驚歎。

元大都時候的北京,是邢臺人“劉秉忠、郭守敬、白圭設計的嗎?”

邢臺五傑之一劉秉忠

元大都的設計理念,以《周禮·考工紀》關於都城建設為指導思想,是我國封建社會歷代都城中最接近周禮之制的一座都城,即前朝、後市、左祖、右社之制。這座歷時之久建成的元大都,城牆周長28公里多,宮殿巍峨,寺廟雄偉,園圃美麗,街道寬敞,規模宏大,規劃整齊。街巷規劃也極有規律,大街寬24步,小街寬12步。除了大小街之外,還有384火巷、29弄通,蔚為壯觀,是當時世界最大的都市之一,也為近代北京城奠定了雛形。歐洲人馬可波羅在他的《行記》中對元大都有著詳細描述。

元大都時候的北京,是邢臺人“劉秉忠、郭守敬、白圭設計的嗎?”

元大都的設計部分圖稿

有一位叫傑弗瑞的美國當代規劃師遊歷了北京成之後感嘆說:“一個有著偉大城市設計遺產的國家,竟然如此有系統地否定自己的過去,當歐洲人還在和豬分享著陰暗的陋室時,古長安城已經成為世界上最恢弘的城市了,神奇的元大都,古老的北京城,以其震撼效應激發了馬可波羅心中的敬畏……北京不需要洋建築和洋建築師來確定自己的身份,僅憑自己悠久的歷史就足以激發起對它自己身份的信心。”

其實,劉秉忠還是一個著名的學者、詩人和散曲家,在天文、卜筮、算術、文學上頗多建樹,著有《藏春集》等四十五卷。其詩詞風格沉鬱豪邁,在元代文學中別具一格,“謂雄廓而不失之傖楚,醞藉而不流於側媚”是對劉秉忠詞風格的評定。猶記得他的《好事近》:“一曲竹枝歌罷,滿襟懷冰雪。”清冷出塵。

另一個對元朝統治影響深遠的是邢臺人郭守敬。這位元朝的天文學家、數學家和水利學家,曾擔任督水監,負責修建元大都至通州的運河,他還制定出當時世界時最先進的歷法《授時歷》。治國先治水,水是城市的血液。元定大都,經濟發展迅猛,人口驟增,水成為亟需解決的問題。初見元世祖忽必烈,他面陳六項水利事業,第一條建議就是修復從當時的中都(今北京)到通州(今通縣)的漕運河道。忽必烈批准了郭守敬提出的放棄金中都的蓮花池水系,引導高粱河水系進入積水潭,為未來的都城取得更豐沛的水源的設想。

元大都時候的北京,是邢臺人“劉秉忠、郭守敬、白圭設計的嗎?”

邢臺五傑之一白圭

郭守敬曾擔任都水監,負責修治元大都至通州的運河。叫通惠河,把大運河與北京城的水系連起來。同時,郭守敬配合他的老師劉秉忠參與了元大都水系的設計和修築。主要成就如下:1、將高梁河水系變為主要的水源。2、將昌平的白浮泉水,引入到頤和園昆明湖(時稱“甕山泊”),再由西直門的水門進入積水潭,這樣玉河的水系,又與通惠河相連接,這等於昌平的水和通州的水被北京城連接在一起。3、開鑿通航通惠河,把甕山泊流出的清河上源引向南面高粱河的河道。此後,河水西引到西山腳下,再沿西山往南,沿途接納支流沙河、清河,再經高粱河進入流向通州的運河。這樣不僅保證了航道水量,也解決了通州地勢低於大都的問題。通惠河的通航,既解決了運糧問題,又促進了南貨北銷,繁榮了大都城的經濟。北京有一座匯通祠,是明代永樂年間建造的紀念郭守敬的祠堂,紀念郭守敬為北京城規劃並開鑿了通惠河。

元大都時候的北京,是邢臺人“劉秉忠、郭守敬、白圭設計的嗎?”

雄偉的古建築

天安門,作為北京和中國的象徵,為全國和世界人民所矚目和嚮往。天安門的歷史,還得從元代的元大都說起。元大都自裡至外分別是宮城、皇城和大城。其中大城的靈星門與麗正門之間有一"T"形宮遷廣場,後來明清兩代的宮廷廣場基本沿用其舊址,並在中間建造了今天的天安門。天安門始建於明朝永樂15年(1417年),建成於明永樂15年,明代的天安門稱做承天門,做為皇城的正門,有著“承天啟運”和“受命於天”之意,反映了明代統治者的意願。明天順元年(1457年),承天門遭雷擊起火被毀。成元年(1465)年,由工部尚書邢臺人白圭主持重建,也就奠定了今日天安門的形制。

要把金針度與人,不容青史盡成灰。雖然我說兩個半邢臺人創建了北京城,初聽誇張,但也不誇大其實。

因此,邢臺與北京,由來是一體兩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