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哪些真正開戰後才掏出來的高科技?

雪兒的小老四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我這裡要說一件北宋的武器--床子弩。


北宋景德元年十二月底,澶州城。

當時澶州城外是遼國的軍陣大營,遼國太后蕭燕燕攜皇帝坐鎮大營,遼國元帥蕭咑凜統帥全軍。

澶州城只是一座破敗的小城,鎮守大將是北宋李繼隆。

為了應對遼軍來襲,李繼隆將北宋的獨門武器搬上了城樓--床子弩。

這是一種極端不人道的武器,老實說,它根本就不是用來對付人的。造它,是為了攻城。看看它的構造——顧名思義,它不是隨身攜帶、能隨時開弦射擊的。它是個相當巨大的固體裝置,由三張或四張強弓聯體作為動力,以軸轉車(即絞車)張弦開弓,弩臂上有七條矢道,居中的一條安放一支巨箭。



這支箭號稱“一槍三劍箭”。也就是說,它的外形根本就是一支標槍,長約三尺五寸,尾羽是三片鐵翎,就像三把長劍一樣。這樣的巨箭再加上旁邊矢道一起發射的稍短利箭,如果成排強力射出,轟然巨響之後,對方的城樓就已經搖搖欲墜。就算僥倖不塌,它們也成排成行地釘在了城牆上,宋軍士兵可以攀登它們,直接爬上敵樓。

那東西強到沒法由人去拉弦,更沒法用人的手去放箭,得用一隻鐵錘去用力敲打機簧,然後“一槍三劍箭”才會轟然巨響,撕裂空氣,射向它的目標……




很快,遼國大元帥蕭咑凜就很配合的出現了。

蕭咑凜在這時候出場是為了要觀察地形,仔細研究宋朝軍隊的兵力分配和強弱點佈局。

他也非常小心,離宋軍防禦線的邊緣已經足夠遠了,據說至少在七百步開外。也就是說,至少是現代的五百米遠。已經處在了宋軍弓箭手的射程之外。


不過,他不知道,對面的澶州城上佈置了不一樣的武器,更不知道那玩意的射程到底是多少。

蕭撻凜一行數十人盔甲鮮明,旗幟飄揚,史稱“異其旗幟,躬出督戰”。 就是要顯得與眾不同,成為敵我兩軍中最閃亮耀眼的焦點。就要這麼囂張,就要做得這樣完美。

歷史上早就無數次證明過了,越是兇殘的侵略者,越要強調自己的威嚴,彷彿他們有多光榮。

當時澶州城頭上有一個阿兵哥看到了蕭咑凜一行的盛裝出行,他是宋軍的威虎軍軍頭張緓。張緓這時候本來就凍得夠嗆,結果遠遠地就看到了一群金光閃閃、錦緞包裹的契丹人騎著馬轉來轉去,對著他的方向指指點點。

真是氣不打一處來,老子在這裡受罪還不是讓你們這些契丹人害的,在神氣什麼呢!

這時他發癢的手裡正拎著一隻不太大的鐵錘,床子弩就安靜地躺在他的腳邊。還等什麼?距離差不多,準頭沒法說,因為床子弩的射擊軌跡也是拋物線,是沒法精確瞄準的。

這時宋軍中的“一槍三劍箭”的數量可不怎麼多,只有三發炮彈。就算射不中他們,嚇他們一跳也划算,老子得出出氣! 何況七百步開外,是好幾十個契丹將星,就像扔塊磚頭砸向一堆雞蛋,總能砸碎一兩個的!

於是張緓手起錘落,床子弩瞬間劇烈震動,四五張強弓同時擊發,三尺五寸長的巨型利箭射向了契丹人的將軍群落。

很快,對面的契丹人亂成了一團,本來被圍在中心的那個人物已經落下馬去。



可惜七百步開外,城樓上的宋軍也不知道到底射中了誰,射中了哪裡,更不知道結果如何。

其實他們不知道,遼國大元帥蕭咑凜頭部中箭,當晚就死了。


這個事件加速了澶州之盟的達成,因為遼國已經打不下去了,只可惜宋朝方面不知道遼營中的這一重大消息,不然談判會更加有利。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館


納粹德國的四大絕響王牌-恐怖製造器V1飛彈

1944年6月13日,一道閃亮的火焰從法國北部的Hesdin德軍基地飛起。10分鐘後,這道火焰就飛到了英國。在這段時間內,英國的雷達站和海軍巡邏人員都發現了它。但是這些人都不知道,這個發出巨大轟鳴聲的火焰是什麼東西。很快,這條火焰飛到倫敦附近的達特福德(Dartford)的一塊田野中,一頭紮了下去,發出巨大的爆炸聲。第二天,當地英軍和居民發現此處被炸出了一個巨大的彈坑。

在當天,還有一道這樣的火焰落到了倫敦附近的貝斯納·格林(Bethnal Green),炸死了6個人,炸傷了9個人。

第二天,納粹德國的宣傳部長戈培爾得意洋洋的向國民宣佈:帝國最新式的毀滅性武器V1飛彈已經成功轟炸了倫敦,幾個月內倫敦就會被徹底摧毀。這是帝國對於盟軍大規模轟炸德國本土的復仇武器。如果英國人仍然執迷不悟的和蘇聯共產黨、猶太美國走在一起,那麼它國內所有的大城市都會像倫敦一樣,成為一堆廢墟和瓦礫。

英國首相丘吉爾同時向國民宣佈:根據情報,納粹德國使用了新式的V1飛彈轟炸倫敦,妄想通過對英國的轟炸嚇倒英國人,挽救自己滅亡的命運。但是,大不列顛子民絕對不會屈服於納粹的淫威,絕不會被一兩件新式武器嚇倒。

德國和英國的老百姓,在這一天才第一次聽到了V1飛彈這個名字,也才知道這是一種無人駕駛的飛行炸彈。

他們不知道的是,這是世界航空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實戰巡航導彈的使用。

而這個奇蹟,又是接近於崩潰中的納粹德國創造的。

巡航導彈的鼻祖V1飛彈

德國對導彈的研究,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就開始了。

根據《凡爾賽條約》的規定,德國不得發展傳統的火炮、坦克、飛機甚至重機槍等武器。條約目的自然是用來限制和壓迫德國,不讓它在短期內復興,再次對盟國構成威脅。就像約瑟夫.斯大林說的那樣,什麼都可以消滅,就是民族的力量無法消滅。戰後德國很快復興,而德國的有識之士不可能滿足於一支只有10萬人的守備部隊。

英法各國根據條約對德國監視的非常嚴格,德國高層也不敢公然違背,只能找一些空隙。凡爾賽條約也並非沒有漏洞,它對於新式武器方面並沒有限制。 德國國內的科學家們在火箭方面,已經有些初步的研究。德國軍事高層本能的感覺這個領域的巨大潛力,加上凡爾賽條約對其沒有限制,他們逐步加大對這方面的投入。

20年代末開始,德國陸軍炮兵局開始正式對火箭方面的研究,他的負責人是陸軍炮兵局研究與發展部主任貝克爾。

1929年,貝克爾正式制定計劃,開始對噴氣推進火箭以及運載炸彈進行系統研究。當時的目的很簡單,研究出一種可以補充炮兵和轟炸機的火箭武器。該項目由年富力強的火炮科學家瓦爾特·羅伯特·多恩伯格(Wernher von Braun)負責,他是柏林工業大學博士。瓦爾特·羅伯特·多恩伯格領導火箭研製中心和試驗基地長達15年之久,負責所有火箭武器系列和地空彈的研製和生產工作,成績極為優秀,先後獲得騎士勳章以及11枚其它軍功勳章。

當時火箭幾乎是和登月一樣的幻想玩意,根本沒有什麼完整的概念。多恩伯格在貝爾克等軍方高層支持下,在柏林庫莫斯道夫炮兵試驗場開始了正式的研究工作。

條件艱苦,好在德國擁有眾多專家。在數年內,多恩伯格招募了當時大名鼎鼎的德國火箭方面的科學家馮.布勞恩,內貝爾,克勞斯.裡德爾以及瓦爾特.裡德爾。

其中最有能力的自然是沃納.馮.布勞恩博士(Wernher von Braun)。這位出生在東普魯士的火箭大師,雖然1932年才從柏林大學畢業,由於自身出色的學識,很快成為多恩伯格的重要助手。

此人也是之後著名的德國導彈之父。

--------希特勒對導彈發展特別重視,他預感到這種武器在未來戰爭中的作用。希特勒將V1,V2飛彈的生產工作交給最信任的黨衛軍負責,足可見對其重視程度。下下圖是著名的瓦爾特·羅伯特·多恩伯格,他是二戰德國導彈研發項目的第一領袖。德國戰敗後,他因涉嫌戰爭罪被捕入獄,但1947年就被釋放,後移民美國,為美國服務直到上世紀60年代。左一是瓦爾德.多恩伯格上校,穿西裝的是馮.布勞恩。

他們在1933年1月成功研究出一臺液體火箭發動機,這是世界航空歷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同年,他們繼續開始試驗型火箭A-1和A-2火箭的研究。

1936年,導彈研發工作開始受到元首希特勒的重視和認可。

有了獨裁者的支持,一切都好說。

科學家們選擇了奧德河出海口處的一個名叫佩內明德的漁村,興建新的火箭試驗基地。

次年馮.布勞恩博士擔任大型火箭實驗基地技術部主任,統一管理V1和V2飛彈的研發工作,但實際布勞恩主要負責V2導彈的實戰化研究。

與此同時,FI-103無人駕駛飛行器也就是V1導彈的研究工作,也在該基地緊鑼密鼓的進行,負責人是勃列埃博士。

希特勒對這個項目還是非常重視的,他憑藉“直覺”感到導彈這種武器的強大潛力。

從1937年到1940年,希特勒下令給予導彈項目大量的投入,共投資了高達數億馬克的鉅額經費,其中納粹後期對V2飛彈一次就投入5000萬馬克。而同時期,也是極為重要的納粹原子彈計劃,僅僅得到1000多萬馬克。

由於V1導彈的技術相對簡單一些,它的本質上就是一架無人駕駛的自殺性飛機。1942年12月24日,V1導彈首次飛行試驗基本成功。根據研發進度,大約一年以後就可以大量投入使用。

但是,這些情況已經被盟國潛伏的情報人員掌握。1943年8月,盟軍出動570架蘭開斯特轟炸機,對佩內明德試驗場進行突襲和大規模持續轟炸。共投彈2000多噸,炸死基地工人和技術人員700多人,毀壞了大部分設備。

此舉大大出乎德國軍方的預料,也嚴重阻礙了V1和V2計劃。研發工作被迫轉入地下和山中工廠,浪費了大量的時間。

1944年2月15日V-1才進行第一次發射試驗,此舉宣佈V1實用化導彈研究成功,並且實現量產。3月開始進行大規模生產。

1944年6月13日,已經被開始被盟軍大規模轟炸的納粹德國,才正式啟用了V1導彈對英國首都倫敦進行了轟炸。就戰術上來說,這次空襲非常失敗。 發射的10枚V1飛彈中,有6枚沒有飛過英吉利海峽就自行墜毀;有3枚飛過海峽但都嚴重偏離目標,墜落在敦倫郊區野外;只有1枚有了戰果,造成傷亡也只有十幾人。

即便如此,納粹高層一樣欣喜若狂。納粹的宣傳部長戈培爾博士親自將此種新式兵器,命名為“V1火箭”。

V指的是德文的Vergeltungswaffe waffe(復仇武器)一詞縮寫,意味著德國要用這種新兵器味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失敗雪恥,並向已經開始大規模轟炸德國的盟軍復仇(盟軍每天要向德國本土轟炸3000噸炸彈)。

V1導彈是一種巡航導彈,也是現代巡航導彈的鼻祖。

它從本質上來說,就是一架安裝炸彈的無人駕駛飛機。從外表看,它就像一個有翅膀的炸彈,或者一架小型飛機。它的彈身直徑0.82米,彈翼翼展5.3米,彈長7.9米。

和飛機不同的是,在尾部的上方,裝有一個圓筒狀的發動機。這是一臺衝壓式噴氣式發動機,具有300公斤的強大推力。可以讓V1以644公里/小時的高速飛行。

要知道,當時最快的戰鬥機速度也就是這麼多。

V1導彈全重2噸左右,搭載850公斤高爆炸藥,最大射程280公里。可以從法國沿岸或者荷蘭境內,攻擊英國南方大部分城市。

V1導彈的核心部件就是制導系統和噴氣式發動機。

------V1導彈的外形酷似一架無人駕駛飛機。

V1的制導系統相對簡單,它由陀螺方位儀、空速計、高度計、機械計時器、油路切斷器構成。

發射導彈前,發射人員首先根據發射場地的地圖座標和轟炸目標的地圖座標,計算出導彈飛行方向和應該飛行時間。

導彈起飛以後,陀螺方位儀開始發揮作用,讓導彈保證向預定的方向飛行。

空速計、高度計在飛行中保證導彈的速度和高度,防止其由於速度過低或者高度過高被敵方攔截或墜毀。機械計時器,則保證導彈的飛行時間。

當到達飛行預定的時間後,機械計時器發揮作用,激活油路切斷器。該儀器切斷油路供應,導致導彈失去動力,同時打開阻流板,讓導彈大幅度減速。

此時導彈向下俯衝,擊中地面爆炸。

從這天起,英國開始連續數月遭受V1飛彈的襲擊。

優點

1. 相當實用的武器

就1944年末來說,英美盟軍已經掌握西線絕對的制空權,德國轟炸機已經無力升空轟炸英國本土,採用V1導彈從本質上來說是無奈之舉。

總體來說,V1飛彈起到的效果還算不錯。

納粹德國在二戰最後一年內,共向英國發射10500枚V1導彈,除去自己墜毀,偏離目標,被攔截的,大概有2500枚飛到倫敦,造成6184人喪生,176981重傷,前兩者總數大約2萬4000多。至於輕傷不計其數,無法統計。

而納粹使用V1導彈真正的時間,不過幾個月。

如果加上V2導彈造成的損失,兩種飛彈一共造成英國3萬5000人的傷亡。

在之前,德國空軍曾經動用巨大人力物力,從1939年不列顛戰役開始大規模轟炸英國,直到1944年,總共才造成英國12萬人的傷亡。

大家要注意,德國空軍對於英國的轟炸,還導致自身大量的損失。最初的44個航空團,不列顛戰役以後,就只剩下4個。幾年的轟炸,一共損失了上千架飛機和無數優秀飛行員,為了空襲更損耗了大量的資源和人力。

而V1飛彈是無人駕駛的。簡單來說,它損失掉了,也只是損失了德國一些少量的物資而已,不會造成人員和資源的大量損耗。

V1對歐洲大陸的發射(主要是比利時安特衛普港),還造成了大約5000人死亡,重傷1萬人。

這個算盤,每個網友也都能算過來。

-------------------V1飛彈是一種有效的戰略轟炸武器,它的性價比是很高的,攔截它則需要花費極大的代價。V1飛彈的發射,只需要一小截鐵軌!平時則存放在地下倉庫,極為安全。

V1還不只是造成傷亡這麼簡單。

由於德國空軍的轟炸相對比較容易預警,英國老百姓有足夠時間躲藏到防空洞。

V1導彈從飛躍海峽後到倫敦,只有10分鐘左右,而且由於彈體很小,又都是在夜間發射,發現它非常困難,預警難度極大。

對於很多V1飛彈,英國的雷達無法有效發現,即使發現了,10分鐘時間也很難作出有效的防空舉動。

倫敦人被迫進行了大規模的撤離工作,大約有100萬到150萬人撤離出城市。

人員撤離造成的效果非常明顯,英國工業產量迅速減少了四分之一。

如果在戰爭初期,這對英國來說又是致命的打擊。

除此以外,迫使英國大規模調整防空部署,有25萬人參與到對V1的作戰中,還有2500門高炮和數百架戰鬥機,耗費了大量的戰爭資源。

2. 性價比很高

V1飛彈製造量驚人,在德國東部的諾德豪森的山區死亡工廠裡面,工生產了大約3萬枚。

納粹強迫多拉集中營的6萬多人從事生產工作,這些人大部分是其他國家的奴工,戰俘還有所謂有種族問題的犯人。

他們吃不飽,穿不暖,時刻有殘忍工頭的斥責和毆打。如果稍有反抗或者試圖逃走,就立即會被處死。

這些人每天工作超過12個小時,幾乎每天都有人不支死去。僅在盟軍1945年發現工廠的時候,就從裡面抬出了3000具屍體。

利用這些奴工,V1飛彈仍然在不到一年內生產了數萬枚,相當驚人。

實際上,V1導彈造價非常低廉,僅僅為5000德國馬克。這個數字讓薩沙瞠目結舌,要知道,當時一把毛瑟K98步槍也要56馬克,一輛德國四型坦克要10萬馬克。

一枚V1飛彈的價格僅僅相當於幾十把步槍,或者二十分之一輛坦克。

這種廉價的飛彈造成英國如此嚴重的損失,這個性價比是非常非常高的。

--------------英軍被迫調整了防火火炮的佈局,釋放大量攔阻氣球,耗費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下下圖是英國飛行員試圖用翅膀挑翻V1飛彈。這極為危險,而且難度極大。但相比起來,直接對V1飛彈射擊的危險更大,爆炸的殘骸很有可能將戰鬥機擊落。

3. 較難被攔截

在1942年以後,盟軍就已經有效的阻止德軍對英國本土的轟炸。

到了1944年,德國空軍已經完全失去制空權,飛機在夜間也很難飛到英國上空。

V1飛彈則不用考慮這些問題。

前文已經說了,就算它被攔截擊毀了,最多也只是損失了一些零件,價值大約5000馬克而已。

英國人為了攔截廉價的V1導彈,花費了巨大的人力物力。

第一道防線,就是先發制人,出動空軍轟炸V1的發射基地、生產工廠、儲存倉庫和運輸線。

自1943年12月5日開始,盟軍對V1的發射基地進行多次大規模空襲,到1944年6月,共出動2.51萬架次。在襲擊中損失飛機154架,飛行員771名。

如此大規模轟炸的效果並不明顯,對發射基地的破壞很有限。由於V1發射僅僅需要一條50米長的鋼軌,而鋼軌又很難被徹底炸燬,V1仍然以相當高的數量發射(一天數百枚)。

德國人對鋼軌進行了有效的偽裝,還設置了大量的假目標,很多盟軍炸彈都扔在這些假目標上面了。

一些轟炸造成鋼軌的損壞,也很容易被修復(更換幾節備用鋼軌就ok)。

轟炸唯一起到的作用,就是全面破壞了運輸導彈的鐵路和公路。後方生產好的導彈,需要好幾天才能送到發射基地。這段時間,發射人員只能傻傻的等待。

由於轟炸效果不明顯,對於V1飛彈的攔截,主要倚靠後面三道防線。

第二道,就是海峽附近的英國戰鬥機。

這是最有效的手段,難度也最大。

V1飛躍海峽的時候,速度大約是547公里/小時,相當於英國主力戰鬥機噴火式(584公里/小時),颶風式(511公里/小時)。

但飛躍海峽之後,V1飛彈時速會增加到高達644公里/小時,超過英軍戰鬥機的速度。

也就是說,英軍主力戰鬥機,大約只有6分鐘的時間對V1飛彈進行攔截和射擊。

一旦超過這個時間,戰鬥機就無法繼續追蹤。

大家想想知道攔截難度之大。

6分鐘內,要在漆黑一片的廣闊海域上空發現飛彈,還要發動攻擊,談何容易。

英軍戰鬥機為了攔截V1,不惜一切代價的提高自身飛機的速度。他們拆掉了飛機所有裝甲和多餘的部件,連後視鏡都拆掉了。有些飛行員為了最大程度提高速度,甚至把飛機表面的油漆都掛掉了,磨光蒙皮,使用最好的航空汽油。

這樣讓飛機速度提高20到50公里,勉強可以超過V1飛彈在海峽上空的速度,可以追上並且進行多次攻擊。

---------德軍採用轟炸機空射手段發射V1飛彈,這種方式讓盟軍幾乎無法攔截。但是,這種發射的代價很明顯,導彈的精度和發射成功率急劇下降。

即便這樣,攔截難仍然相當困難。

首先,黑夜中發現V1基本都要倚靠雷達的引導。但,地處山區的英軍雷達(防止德軍轟炸)覆蓋面積有限,對V1這樣小且以900米以下低空飛行的目標追蹤能力不佳。

發射到英國的1萬枚V1飛彈,英軍探測到的僅有百分之七十左右,大約7000枚。

其次,盟軍飛機就算髮現V1導彈,仍然面對很大的問題。如果在較遠距離射擊,在黑夜中很難擊中目標。如果在較近距離,一旦V1導彈被擊中爆炸,其巨大的戰鬥部往往將戰鬥機摧毀。

僅僅在攔截的最開始6周,英軍有37架飛機受損,5架墜毀。

整個二戰中,英軍戰鬥機部隊共擊落了1846枚V1飛彈。大約佔到德軍發射總數的百分之二十,戰績馬馬虎虎。

最後一道防線,就是攔阻氣球網和高炮部隊了。

氣球網沒什麼可說的,部署面積雖大,效果不明顯,只攔截了232枚V1導彈。

高炮部隊就是最後防線,英軍有著全世界最有效的高炮部隊,這也是殘酷空襲經歷磨練出來的。經過多次大規模調整部署,數千門高炮最終起到比較好的效果。

在整個二戰期間,高炮部隊共攔截了1878枚V1飛彈,也約佔到百分之二十。

不過,英國軍方一些軍官對高炮攔截效果有嚴重的質疑。他們指出很多高炮擊中V1以後,V1爆炸後的殘骸仍然落入倫敦,造成同樣嚴重的損壞。

不管怎麼樣,高炮仍然是相對有效的攔截方式。

針對英國人的攔截,德國人很快推出了新的發射方式,讓英國人焦頭爛額。

他們利用亨克爾He 111s型轟炸機搭載V1導彈,從空中進行發射。每架戰鬥機可以搭載一枚飛彈,這種發射方式,讓V1導彈可以在任何地點發射,從很多方面刺破了英軍現有防空網。

英國空軍被迫擴大巡邏範圍,在海上四處尋找德國轟炸機,但這幾乎是無法完成的任務。

7個月內,德國人成功的從飛機上發射了1200枚飛彈,而英國人能做的就是擊落了16架德軍轟炸機。

缺點

1. 精度差

--------俯衝向目標的V1飛彈,它有800多公斤高爆炸藥,威力相當巨大。

V1導彈限於當時的技術,採用的是簡單的慣性制導,也就是通過簡單的機械工具,通過初期計算飛行時間,之後控制導彈實際飛行時間和計劃的時間相吻合,然後使得導彈下落,擊中目標。

這種制導方式顯然是很不準確的,導彈飛行時候,會受到非常多的影響,造成大的偏差,最常見的就是大風。受風阻力和氣候變化影響,很多導彈到了預訂爆炸時間,甚至離倫敦還有幾十公里的距離,就提前爆炸了。

況且,就算完全沒有任何因素影響,導彈飛行到目標上空的時候,也有644公里/小時的高速,也就是每秒鐘差不多要飛行200米。

而當時的油路切斷器是機械工具,切斷油路需要至少好幾秒的時間,往往有數秒的偏差。一旦有偏差,導彈就已經偏離目標數百米,不可能準確擊中目標。

由於制導技術的落後,V1飛彈一般偏差有3000米(3公里)。換句話說,如果單純根據命中幾率來說,V1導彈想攻擊一個戰術目標,比如一個數十米長度的兵營,要發射數萬發,才有可能1發擊中。

就算差不多40年後的海灣戰爭,伊拉克使用偏差300到1000米的飛毛腿導彈,仍然無法精確打擊敵方目標。根據偏差率估算,飛毛腿要發射 至少4000枚,才可以擊中一處戰術目標。所以飛毛腿只能採用類似於德軍的無目標戰略轟炸,戰果較低。比如向以色列發射的40枚飛毛腿,僅僅造成4人死亡。

而飛毛腿的精確要高出V1飛彈10倍,尚且如此,V1飛彈就更別說了。

所以說,V1飛彈只能做為戰略武器,轟炸倫敦這麼大的城市。方圓上百公里都是城市,房屋和各種公共建築都相隔不遠,有很多人口密集的居民區。

如1944年6月18日,一發V1飛彈落在惠靈頓軍營,當場造成121人死亡,傷數百人。但是,這樣的高效能毀傷是很少的。戰後統計,V1導彈要每發射5枚導彈才能造成3人死亡。

V1飛彈只具有戰略轟炸的價值,而不具備像今天戰斧巡航導彈一樣的戰術能力。

而所謂的戰略轟炸來說,V1飛彈的命中精度較低,無法相對精確打擊英國的一些比較有價值的軍事目標,也無法打擊軍事戰略目標。

它只能倚靠龐大的數量,進行無目地的轟炸。

為什麼V1飛彈的使用有這麼大的限制,主要還是技術上的落後。

現代巡航導彈的導航技術為:飛行初段採用平臺慣性導航,中段為平臺慣導+地形匹配+衛星導航,末段為平臺慣導+景象匹配導航。

其中中斷的地形匹配,需要極高的技術手段。在巡航導彈發射前,要對被攻擊目標以及沿途經過的地形地物特徵進行衛星或航空拍攝。在地形匹配飛行區域內選 出一條合適的飛行路線,並在多個匹配區域內預先偵測地形高度並繪製出數字地形圖,將衛星拍攝的照片放大成與巡航導彈飛行高度相對應的圖像,然後把上述資料 編成相應軟件存入彈上計算機。這兩項工作量大而繁瑣,需要大量硬件設備支撐,先後耗時近一個星期左右才能完成。

衛星導航則需要先進的GPS技術,而末段的景象匹配要求更高,需要首先獲取飛行實際位置偏差和相對預定航線的航向偏差,也就是獲得實測圖和參考圖之間的旋轉變換參數。

即使今天,很多世界發達國家仍然沒有掌握這些技術,更不用說60多年以前的,聽都沒有聽過計算機、衛星的納粹德國了。

要知道在1944年,V1的制導技術已經是全世界最先進的。

2. 毀傷效果較差,故障偏多

--------巡航導彈飛行相對穩定,速度快,高度低,如果不列顛空戰期間就使用這種武器,德國空軍就不可能有如此大的損失。

V1飛彈實行的戰略轟炸,並非精確的戰略打擊,而是通過無目標大規模轟炸,造成敵方大城市和居民的大量損失。這讓敵方感覺無法承受這種損失,被迫議和或者投降。

最好的例子就是德國攻打歐洲初期的若干轟炸,迫使荷蘭、丹麥等國投降。

另一個例子就是兩伊戰爭,雙方各向對方發射上百枚飛毛腿導彈,導致對方主要城市重大損失,各傷亡數萬人(基本是普通平民),毀傷上千棟建築物,但實際損傷的軍事目標幾乎沒有。由於感覺這樣打仗代價太大,雙方最終被迫停止戰爭。

V1飛彈即使遠遠脫離目標,100發內也會有30發擊中或者波及一些倫敦的建築物,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如果進行的是諸如蘇芬戰爭、中蘇中東鐵路之內的局部戰爭,雙方只是爭奪部分領土和特權,飛彈作用會很大的。如果是全面戰爭,飛彈造成的損失還達不到讓一個國家屈服亡國的地步。

以V1飛彈的精度來說,要想炸燬倫敦這麼大的城市,至少需要發射數十萬枚。而V1飛彈發射到倫敦的,一共只有不到3000枚,自然不能起到決定性的效果。

經歷了6年戰爭的英國已經接受了巨大的損失,V1導彈威脅雖大,不過數萬人的傷亡這種損失,還沒有讓英國人感到無法接受。

V1導彈以當時的技術條件來說,是無法扭轉戰局的,也不能迫使英國人投降。

另外,V1飛彈的機械故障也偏多,一些技術不成熟。

發射向英國的1萬500枚飛彈中,約有2000枚發射後幾分鐘內就自己墜毀掉,沒有飛過海峽,佔發射總數的百分之二十。

這個故障率,顯然太高了。

而通過飛機進行空中發射的1200枚飛彈,能夠成功飛到倫敦的只有66枚,成功幾率僅有百分之五,基本起不到什麼作用。

如此低的成功率,說到底,還是技術問題。

在1944年,V1飛彈的一切技術都是劃時代的,能夠達到這樣,已經算是很難得了。


薩沙


1941年7月14日,蘇聯重鎮奧爾沙火車站一片繁忙,德軍正在利用這個剛剛佔領的火車站將繳獲的物資向前線補給,下午2:30分,正在忙碌的德軍突然聽到淒厲轟鳴聲向他們襲來,這與普通火炮的聲音完全不同。

還沒有反應過來,一陣猛烈密集的炮火把火車站的德軍和物資列車全部送上了天,來也匆匆去也匆匆,不到10秒鐘,一切又陷於死寂。

事後,蘇聯四方面軍司令葉廖緬科在回憶錄中描述:4門絕密火炮進行齊射,戰果極大。我軍的某些官兵目睹了整個過程,有的人的耳朵都被震聾了。
德國第12裝甲師的秘密報告中寫道:“我們遭到不明型號火炮的攻擊,損失慘重……許多士兵將其稱為‘魔鬼火炮’”。

由於蘇聯將這種武器列為高度機密,德軍想盡各種辦法也沒有一點頭緒,直到莫斯科戰役期間,才繳獲一種焊接在卡車上的火箭發射裝置,德國人這才恍然大悟。

他就是今天的主角:客秋莎火箭炮。

高貴的出身

喀秋莎技術來源於蘇聯1922年就開展的火箭燃料和發動機的研究,本來用於飛機火箭彈技術,被蘇聯專家突發奇想的用在炮兵上,1938年,火箭炮車載試驗開始,試驗車上下兩排交錯排列,每排12條,就像兩排籬笆,經過不間斷的試驗,火箭彈的飛行讓人非常滿意,對於打擊暴露的密集敵有生力量集結地、野戰工事和集群坦克,效果尤其明顯。

差點胎死腹中

好事多磨,正當火箭炮取得令人滿意效果的時候,蘇聯炮兵局局長庫裡克元帥突然發難,他反對的理由讓人無語,他擔心這種火箭炮過於厲害,會將其他的火炮淘汰掉,這哥們千方百計阻撓火箭炮的研製和生產,直到1941年4月,蘇聯最高國防委員會出面干預才最終確定投產。

世界首個火箭炮兵連——弗廖羅夫炮兵連

蘇德戰爭爆發後,首批7輛火箭炮運到了西方面軍獨立炮兵連,連長是36歲的伊萬·安德烈耶維奇·弗廖羅夫大尉,經過1個多星期的緊急訓練,就掌握了操作方法。

由於高度機密,這個連隊被編入迫擊炮序列,全連都不知道這種火炮的正式名稱(真正的名字叫BM13火箭炮),看到炮架上有一個K字(共產國際工廠的第一個字母),戰士們就給他起了一個姑娘的名字喀秋莎。

對奧爾沙火車站的突然襲擊就是這個連隊第一次出手,一戰成名,作戰效果讓雙方都感到非常震驚。對於德國人來說,這只是一個開始,雖然德國高層不惜一切代價四處在尋找這種火炮,但是弗廖羅夫炮兵連躲過德軍的空中偵查和炮兵觀測隊,經常給德軍實施突然猛烈的襲擊,讓德軍聞風喪膽。

直到1941年10月,德軍發起進攻莫斯科的“颱風”戰役,弗廖羅夫炮兵連突然遭遇德軍先頭部隊,炮兵們沉著應戰,炮手使用火箭彈襲擊敵人,其餘人拼死抵禦德軍進攻,打光所有炮彈後,為了摧毀7門火炮,最終全連陷入包圍圈,包括連長在內絕大部分人員犧牲,蘇軍的第一個火箭炮單位就這樣悲壯的結束了戰鬥歷程。

連長弗廖羅夫被追授一級衛國戰爭勳章,1995年,葉利欽簽署總統令追授連長為聯邦英雄。

直到衛國戰爭勝利,蘇聯一共生產了1531門喀秋莎火箭炮,在戰場上發揮了加大的作用,有力打擊了德軍的瘋狂進攻,客秋莎火箭炮成了二戰德軍的噩夢。

隱姓埋名的喀秋莎

1941年5月,為了慶祝五一勞動節,蘇聯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式,閱兵式上展出了很多的先進武器,,德國軍官也觀摩了這次閱兵,但是喀秋莎並不在其中,德國情報機關對這種火箭炮一點消息都不知道,一個月後,德國發動對蘇戰爭,在快速的推進過程中,這一情報中根本沒有的武器突然出現了,以其高速度、高密度、大覆蓋的特點,讓德軍無處躲藏,只要聽到火箭炮呼嘯的聲音,就只能聽天由命了。

歡迎關注、評論、轉發,葛大小姐和你一起讀有趣的歷史!


葛大小姐


世界公認的第一臺電腦是1946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研製的,然而,英國在二戰期間研製的電子計算機卻要比美國人早了兩年,但是由於嚴格的保密原則,英國人對自己研製首臺電腦的榮譽始終保持著緘默。



隨著近年來相關檔案的解密,在英國倫敦西北約70公里的佈雷契萊莊園的秘密終於被大眾所瞭解,上千名密碼破譯人員在這裡從事著對德國的情報著破譯工作,其中就有現代計算機技術的奠基人,艾倫·圖靈。由於德國人發明的恩尼格碼極其複雜,它能變換出8萬億個密文字母,如果改動接線,它的變化將超過2.5千萬億。剛開始破譯工作完全由人力完成,每天有100多人用機械計算機運算,為了改變這一局面,圖靈提出:“用人力去和機械抗爭是無效的,必須要用機械對抗機械!”在波蘭人的幫助下圖靈研製出第一臺譯碼計算機——“圖林炸彈”



並在1940年的不列顛之戰中大顯身手,圖靈炸彈截獲了德國空軍可能對倫敦進行轟炸的情報,使得英國人很快就做好了應對,德國空軍在飛躍海峽的時候遭遇了英軍空軍。雖然出於劣勢,但是由於準備充分,使德國空軍遭到毀滅性打擊。經過這一戰,希特勒決定無限期推遲“海獅行動”,使英國得到了難得的喘息。

可是,好景不長,從1940年秋開始,德軍開始了對英國周邊海域的封鎖,由鄧尼茨元帥率領的潛艇部隊,不斷地在大西洋瘋狂地追殺盟軍的運輸船隊。到1941年4月,船隊損失達到65.4萬噸,1942年,使用這種戰術達到了活動的最高峰。該戰術難以防備的原因是無法探知德軍潛艇的位置,也難以通過破譯通訊預知埋伏的地點,因為德軍使用了比恩尼格碼機更先進的洛倫茲密碼機,這種密碼機相比恩尼格碼機要更復雜,該密碼機擁有159萬億種可能的加密方式,“圖靈炸彈”在面對這種密碼時就變得不太好用了。



為了破解德軍的洛倫茲密碼機,英國人從1942開始嘗試建造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巨人”。並於1943年建成,使用了1500個電子管組成十進制計數器,讀取速度達到了5000字符/秒。
由於“巨人”的出現,狼群的一舉一動都在盟軍的眼皮底下,對於德國潛艇來說大西洋的海面下已變得不再安全。直到戰爭結束前,巨人計算機一共製造了12臺,巨人計算機雖然是為破譯密碼而生的,但是由於其可導入外部數據,能夠進行邏輯運算,還能進行數據輸出,這完全符合對電子計算機的要求。只是保守的英國人,到二戰結束也不敢把這一創新公之於眾,丘吉爾更是在戰爭結束後下令銷燬了10部“巨人”計算機。


藍色大菠蘿


戰爭促使人類科技進步這句話不假,看到這個問題,老妖首先就想到了一戰中坦克的出現,並且在二戰中迅速成為主角之一。還有二戰的經典喀秋莎火箭炮。

1.塹壕戰的巨大傷亡,讓拖拉機裝上槍炮的主意得以實行。

一戰時期,塹壕戰給進攻方帶來非常大的傷亡,所以一種能在遍佈鐵絲網的戰場上前進並且能壓制對方火力,翻越壕溝的武器來打破僵局。

於是拖拉機上安裝火炮或機槍的主意被身為海軍大臣的丘吉爾注意到,並開始研發。

於是世界上第一代第一輛坦克“小遊民”誕生。後來英國又開發出了“馬克”型坦克。而且為了保密不讓德國人發覺,以海軍術語“水箱(Tank)”命名。

索姆河戰役時期,世界首批坦克正式亮相,而德國人恐怖的望著這個龐然大物,發現機槍對他不起作用,但是坦克卻越過鐵絲網與塹壕給他們帶來巨大的打擊。

不過第一代坦克同樣具有巨大的缺陷,除了自身不斷出問題,德國人也很快發現可以把陷阱挖的寬一些,深一些,英國人的坦克掉下去就上不來了。

最終坦克並沒有幫助英法軍隊,取得戰役上的勝利。但是坦克的出現,代表此後軍隊機械化的作戰方向,並被有遠見的軍事家發現其價值與意義。

才有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精彩絕倫的坦克作戰。

2.喀秋莎火箭炮——斯大林的管風琴

跟坦克一樣,火箭炮的誕生也是在極為保密的情況下進行。

火箭炮的最初想法也是在一戰時期,俄國人想在飛機上裝備威力更大的武器——航空火箭彈,但是由於技術問題一直未進行,直到蘇俄時期終於研發出了空軍的火箭彈。

而陸軍的火箭炮,就在空軍的火箭彈基礎上以載重卡車為平臺,也研製成功。

不過蘇德戰爭時期,火箭炮定性測試尚未完全成功,加上嚴格的保密措施,外界不知道蘇俄手中有這麼一個大殺器。

甚至紅軍士兵都不知道,只是炮架上刻著一個k字,所以士兵給它取了一個愛稱“喀秋莎”。

直到1941年7月,一直前進的德軍突然遭到強力的火力打擊,才逐漸瞭解蘇聯居然有如此強大的武器。雖然第一個喀秋莎火箭炮連最終與德軍遭遇並最終全部犧牲。

但是此後蘇聯的“共產國際”工廠收集一切可以使用的地盤生產火箭炮。甚至在三輪摩托與重機槍槍架上都放上火箭炮。

斯大林格勒戰役中1500多門喀秋莎發揮巨大的作用。隨著蘇軍在歐洲戰場的縱橫,喀秋莎也成為二戰期間永恆的經典。


人類在自相殘殺的時候,創造力才顯得格外活躍,


妖鬼雜談錄


這個就不得不說紅夷大炮了。

在明朝和後金的寧遠之戰中,紅夷大炮對明朝此戰的勝利,幾乎起到了力挽狂瀾的作用。

1.孫承宗被閹黨排擠,袁崇煥孤守寧遠。


努爾哈赤率領的後金,先後攻陷了大明的遼東重鎮遼陽和瀋陽,此時明朝在遼東的勢力急劇壓縮,在經略遼東的東林黨干將孫承宗的支持下,袁崇煥不斷加固寧遠城。

但是,閹黨想控制遼東兵權,不斷攻擊孫承宗,天啟五年,孫承宗無奈辭職。孫承宗去後,閹黨派遣自己人兵部尚書高第接替遼東經略一職。

這個高第膽小怕事,一來到遼東,就改變孫承宗在遼東的方略,下令錦州和右屯衛的守城將士撤回關內,不再固守這幾個大明在關外的要塞。袁崇煥據理力爭,但是高第不聽。並且他還想把寧遠和前屯衛的大明邊軍也撤走。遭到袁崇煥的拒絕,袁崇煥表示堅決與寧遠城共存亡。

不過,一旦撤走其他幾個衛所的明朝邊軍,袁崇煥堅守的寧遠衛也就成了孤城。袁崇煥和孫承宗辛辛苦苦經營的寧錦防線也就崩塌了。

2.努爾哈赤趁虛而入,寧遠之戰一觸即發。


努爾哈赤看到孫承宗被排擠,高第又膽小撤兵,寧遠成了孤城,認為這是一個絕好的機會,如果趁機打下寧遠,再借著明朝軍民撤回關內的混亂狀況,乘勢一舉攻下山海關,豈不是天賜良機。

於是,天啟六年,努爾哈赤傾盡後金所有兵力,帶領十三萬人馬,渡過遼河,浩浩蕩蕩殺奔寧遠城而來。

此時袁崇煥手下只有一萬兵馬。雖然袁崇煥是守城,努爾哈赤是攻城,但是雙方兵力13:1,有點太過懸殊了。

得到努爾哈赤將要攻打寧遠的消息以後,明朝朝廷束手無策,認為寧遠是守不住了。遼東經略高第和總兵楊騏也只是站在山海關上觀望,不敢發一兵一卒去救援。

3.寧遠大戰戰前動員,後金有攻城雲梯,大明有紅夷大炮。


努爾哈赤帶領大軍來到寧遠城外,駐紮在距離城牆5裡的地方。他一邊派大軍將寧遠城圍個水洩不通,截斷明軍的退路,一邊派人給袁崇煥送書信勸降。說自己帶領三十萬大軍來攻,勸袁崇煥趁早投降歸順。

但是袁崇煥不為所動。他召集手下大將,開了一次戰前動員會。到場的有總兵滿桂,副將左輔、朱梅,參將祖大壽(吳三桂的舅舅),守備何可剛,通判金啟倧等等,表示要誓死守衛寧遠城。並分配了各個將領守城位置。

為了表示決心,袁崇煥當著所有將士的面吃了一把草,並刺血寫書,所有守城將士被他的行為所激勵,表示願意一起誓死守城。

並且,袁崇煥明令通判金啟倧帶領民夫,將紅夷大炮抬上城牆,放置在城頭。安排好火藥,物料和炮手。

除此以外,明軍還有號稱萬人敵的一種火藥,就是把火藥油脂等易燃物捲到被子或席子裡,引燃了扔下城樓,讓它在後金軍隊裡生火爆炸,跟炸藥包汽油桶差不多。

4.寧遠大戰戰況激烈,紅夷大炮和萬人敵力挽狂瀾,改變戰局。


天啟六年正月二十四日夜裡,突然一聲炮響,後金開始對寧遠城發起進攻。努爾哈赤的八旗精兵漫山遍野向寧遠城湧來。浩浩蕩蕩,鬼哭狼嚎。

第一波攻擊被明軍的弓箭,石頭和大炮打退,努爾哈赤大怒,於是又派出第二波攻擊部隊。這批人全都身穿兩層重甲,推著鐵皮包著的攻城車和雲梯,又一次對寧遠城發起了攻擊。

這些攻城車,猛烈的撞擊寧遠城的城牆和城門,寧遠城在它們的撞擊下,搖搖晃晃。同時,一批後金兵馬推著攻城雲梯貼近寧遠城的城牆,向寧遠城發出一波猛攻。在這些雲梯的掩護下,後金八旗兵有的順著雲梯想爬上城牆,有的躲在雲梯底下,挖牆根,挖地道。弓箭石頭對他們失去了作用。



寧遠城到了關鍵時候,城牆搖搖欲倒,城門幾被攻破,寧遠城眼看就要失陷。

這時候,袁崇煥身先士卒,站了出來,他包紮好傷口,一邊帶領士兵搬石頭去堵住城牆被挖開的大洞,一邊派人去發射紅夷大炮和萬人敵。

負責紅夷大炮發射的是福建籍的工匠羅立,負責萬人敵的是通判金啟倧。在二人的親自參與和指揮下,大炮和萬人敵一起向城下的後金攻城大軍中發射出去。


一時之間,後金大軍中成了一片火海,後金士兵有被大炮炸死的,有被大火燒死的,有被大炮震暈的,有急忙忙救火撲火的,後金的進攻終於崩潰了。

這紅夷大炮的威力有多大呢?一炮下去上百人死傷,一條炮彈過去,就是一條血河,後金士兵一看炮彈要打來,就嚇得拼命逃竄。後來金啟倧也因引燃大炮誤傷自己而亡。

此戰連續打了三天,金軍三次猛烈的攻擊都被紅夷大炮和萬人敵擊退。由於金兵傷亡過重,努爾哈赤本人也身受重傷,無奈之下只好下令退兵。

努爾哈赤曾經說:“朕自二十五歲征伐以來,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何獨寧遠一城不能下耶?”

其實這其中有一個重要原因,明朝的紅夷大炮,在當時可是先進武器,高科技武器,威力巨大。即便努爾哈赤戰績輝煌,碰到紅夷大炮和萬人敵也得吃癟。

寧遠之戰,也稱為寧遠大捷,這是明朝後期一場小小的大勝利。努爾哈赤退兵幾個月後,也心情鬱悶,傷勢加重,不治而亡。


西堤君


按題主描述的高科技可以是當時新科技的武器的話是有很多的。二戰時期美軍使用的“無線電近炸引信”、英軍使用的“大滿貫”大當量航彈(炸彈之母)、蘇聯“反坦克航彈”(集束炸彈),德軍使用的“V-1/2導彈,噴氣式戰鬥機”。“原子彈”等

一戰時期的“坦克”也可以是。這些戰爭武器有些是戰爭前就有,有的是在戰爭期間開發出來的,或是被迫,或是技術突破。不過大多是戰爭期間發展並使用的。而在鋼鐵火器大碰撞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的,所以在此我例舉的都是一戰以後的武器。

高科技武器不僅要有新技術的特點,還要足夠有威懾力和殺傷力。美軍在太平洋戰爭中使用近炸引信是日軍最初所沒有察覺的,而且美軍對此也是高度保密,1943年使用127mm火炮發射此類彈種併成功擊落一架日軍轟炸機。雖然防空炮對空平均要打出非常多的彈丸才能擊落一架飛機,但是近炸引信可以使命中率提高四倍。

大滿貫航彈當量以噸計,而且大型轟炸機只能攜帶一枚,對於德軍的防空塔和大型橋樑毀傷力驚人。即便德國人的防空塔頂部混凝土有超過4m但是仍然被擊穿。



蘇聯的反坦克炸彈只需使用裝藥1.5kg帶有減速傘的炸彈碰炸到坦克頂部便可以一發報銷坦克,德軍之前坦克損失可以說大部為機械故障,那麼此時的損失則是實打實被擊毀的。

伊爾2可以投擲反坦克炸彈


V-1/2導彈最初飛躍英吉利海峽達到英國本土時,這種帶有發動機的炸彈給英國極大恐慌,雖說V-1可以被攔截,但是改進後的V-2擁有更高的速度,落地後即便沒有達到預定目標但是巨大的當量往往傷害驚人。

噴氣式戰鬥機最為典型的就是Me262戰鬥機,由於使用噴氣式發動機速度比盟軍戰鬥機更有優勢,最終戰損比約擊落509架自損100架的優勢。


原子彈不必說城市終結者,美軍投放之前日軍並不認為美軍有這種誇張的武器。直到原子彈巨大的破壞力,最終加速了日本的投降。


客觀評論的愛國者7


德國在二戰時期的花樣和手段其實是層出不窮,特別是德國的軍工科技更是讓人眼花繚亂,裝甲師的威力讓人震撼,而且德國人把武器運用得爐火純青,直接把戰爭的形式給改變,可以說德國在二戰時期在陸地上的戰爭方式是跨時代的。



唯一的遺憾就是德國在空中的力量的用心程度上花的太少,所以使得德國在飛機領域沒有非常突出的表現,更重要的是德國的一些高層大規模發展戰略轟炸機,這也是為什麼德國在歐洲戰場上吃大虧的原因,缺少戰略轟炸的支援。


但是德國在開戰以後弄出來的全世界第一種導彈V1飛彈,還有神秘的U型潛艇,V2火箭彈也就是彈道導彈的前身,傾轉旋翼機現代的美國魚鷹就是借鑑了德國的這種飛機,還有噴氣式飛機,包括噴氣轟炸機噴氣攻擊機噴氣式戰鬥機已及超高空偵察機,美國的U2高空偵察機就是借鑑了德國的技術。

還有垂直起降戰鬥機,以及GO229戰鬥轟炸機,美國的最先進隱形戰略轟炸機B2就是借鑑德國的技術研發出來的,還有大家最想不到的東西就是德國研製碟型飛行器,也就是大家口中的飛碟,只不過這些東西還沒有來得及在戰場上使用德國就輸了。



二戰在戰場上開戰後才掏出來的高科技,有德國的虎式坦克和U型潛艇,還有第一代導彈,以及日本的潛水艇航母,這種潛水艇可以潛水也可以浮出水面起飛飛機,德國噴氣式飛機me262暴風鳥,以及最有影響力的武器核原子彈,這些都是二戰開打以後才出現在戰場上的高科技武器,這些武器都都後來的世界武器裝備的快速進步起到了幫助作用。


無法超越的足跡


軍事技術一般在開戰前都會儲備很多,但是在開戰後拿出來在開戰前隱藏很好的技術比較少。很多國家在軍事技術方面都會提前研製,方向也都差不多很少出現太大的偏差,一般都是各自的能力問題決定技術的水平。真正隱藏比較好的在戰爭開始後發揮作用的新軍事技術我記得有坦克,火箭彈,突擊步槍,雷達,聲吶以及原子彈。


郭小曌


在這裡呢,小編就不仔細的跟大家說是什麼作用了,小編總結一下它的名字,如果有興趣的小夥伴可以去百度搜索詳細的瞭解一下。

(1)第一個呢!是在一戰時期的“塹壕戰”中 因為傷亡巨大,讓拖拉機機裝上槍炮的想法得以實行,可以說它是世界上的第一輛坦克的雛形想法, 可以說這也造就了,我們能在二戰時期看到的一場精彩絕倫的坦克大戰。


(2)“喀秋莎火箭炮”,可以說它是二戰中永恆的經典

以上是小編的個人看法(如有雷同,請聯繫小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