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唐代長安失落之後,再無緣成為“都城”?

記憶斑駁舊時光-


中國的歷史,就是一部封建王朝的演進史。總體上,中國封建王朝的政治經濟經歷了一個由西向東 ,自北向南發展的過程,而在這個過程當中,時間緯度上,歷史發展到了唐朝,空間維度上,座標定位到了長安,中國悠久的封建社會達到了最高峰。出現了“貞觀之治”,“開天盛世”兩個前無古人,後亦無來者的盛世場景。開創了自古仍為中國人津津樂道的大唐盛世。安史之亂之後,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大唐逐漸走向衰落 ,隨著政治經濟的專心逐漸東移,輝煌的長安也走向了沒落,這是不為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歷史規律。之後的朝代以及它們的都城,都沒有達到長安的歷史高度。長安作為中國人的心靈圖騰,永遠代表了最強盛,最開放,最自信,最文明的中國。


建章未央


其實長安不再被統治者選為都城只是一個結果,事實上都城由長安向中原轉移是歷史的一個趨勢。原因有以下幾點:

01 吃飯問題

個人認為這個是最重要的原因。簡單分析一下長安周邊的地理情況吧,長安位於我國的第二階梯,南邊是秦嶺,自身又位於黃土高原的邊緣。可供糧食生產的土地只有渭河平原,關中平原,在在秦漢時期全國人口才幾千萬,人地矛盾還沒有顯現出來。

後來隋唐國家穩定統一,可以說是古代最繁榮的時期之一,人口也是蹭蹭蹭的往上漲。在加上環境的破壞,這裡插上一句,黃土高原並非最開始就是今天的面貌,在古代其實也算樹榮峻茂,後來樹被砍的差不多了才出現水土流失,土地肥力下降問題。

糧食不能自給,就只能從南方通過漕運來輸送糧食(這裡就牽涉到了古代經濟重心南移問題。這裡就不展開說啦)。其實隋煬帝開造大運河的目的不單單是為了去江南玩女人,漕運也是重要因素,要不怎麼會說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呢?



而且吃不飽飯的問題並不是唐之後才有的,魏晉時期就已經顯現了,具體可以瞭解北魏孝文帝遷都(雖然北魏最初都城不是長安,但遷都原因裡也有糧食不能自給這一條)。所以關中一發生饑荒,皇帝就會拖家帶口的跑到洛陽住幾天,不單單是旅遊,最重要的是能吃口熱乎飯。

到了唐以後,統治者不想這麼折騰了,因為河道是需要常年維護的,否則會堵住,而且漕運也很麻煩。與其折騰自己,為什麼不把都城定到離糧倉近的地方呢?

02 加強對地方的控制

長安遠離中原,又不通高鐵,又沒有高速的,一旦下面不聽話,老大也沒招啊。所以統治者就需要考慮遷都,所謂得中原者得天下嘛。因為縱觀中國古代,南方一心一意搞GDP,不瞎折騰,倒是北方多戰亂,所以唐以後都城基本就定在中原一帶了,這也是元明清都城在北京的重要原因之一。

03 提高自身安全係數

長安實際上不是那麼安全,唐代安史之亂,唐玄宗不就是被安祿山史思明趕出長安了嗎?所以出於防止後院起火,皇上能和媳婦能睡個安穩覺的角度考慮,都城也就不選長安了。

04 地緣政治

唐以前,關隴集團是一股很強大的政治勢力。雖然古代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國家,講究君權至上。事實上也並不是皇帝一個人說了算,皇上只是董事長,而這些政治力量可以說是懂事了,還是有很大的話語權的。而經過魏晉南北朝的長期動亂後,這股勢力被大大的削弱了。皇帝也就不那麼受他們牽制了,這也是君權加強的一個表現哈。

綜合這些原因,唐以後長安也就不是都城競選城市裡的香餑餑了,漸漸被統治者冷落。


我是觀點君,喜歡記得點贊支持哦⊙∀⊙!


觀點君


唐代長安失落之後,再無緣成為“都城”?那我們先簡單回憶一下歷史吧。

陝西,中華民族之發祥地,亦是炎、黃子孫繁衍生息最早最廣的地方;

陝西,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有數不清道不盡的帝王將相,才子佳人,英雄豪傑出自此地。陝西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安當是;

長安,自周、秦至陏、唐,十三朝古都,何處能比?

長安,自古人才薈萃,文化底蘊深厚,唐詩興起,可見一斑;

長安,內連中原,外通西域,內有肥沃之原野,外有秦嶺作屏障,風水寶地也!

長安,古絲綢之路之始點,由此,佛教傳入中國,絲綢之路之意義不僅在歷史,更在當今;

……。

然而,唐代長安失落之後,為何再無緣成為“都城”呢?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政治的原因,經濟的原因,文化的原因,環境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建都者地域觀念的原因。如:

宋太祖趙匡胤祖籍洛陽,建都開封,開封離西安雖不是足千里,隔洛陽,與長安地域卻有很大差別;

明太祖朱元璋祖籍安徽鳳陽,建都南京,此時的南京,東吳、東晉、南朝的宋、齊、梁、陳皆在此建過都,已是六朝之都了,且南京離安徽近,風土人情亦相近;

元世祖忽必列定都燕京(北京市),改燕京為大都,內蒙與北京相近也!

明成祖朱棣由南京遷都北京,朱棣本是燕王!

満清入關建都北京,不言而喻。

古時,朝代之更替,都城之選擇,實際是佔地盤、擴勢力:為己者建,為己者立,無二也!


方178866052


自唐代以後進入了五代十國、宋朝的時期,長安基本被其他政權包圍或毗鄰,一旦發生戰爭無法形成縱深,所以無法被確立成都城。元明清時期其內部的政治勢力已經決定了長安都城位置的無緣。

自漢朝開始長安一直都被確立為都城的第一選擇,所以長安多次被戰火燃燒,漢長安至隋朝時已經徹底破敗,隋唐興建的都城也在後來破敗,如果定都需要再次興建修繕宮城。

自漢朝開始一直再向長安遷民充實城市,隋唐時期雖然沒有大規模的遷移,但是人口是處於上升期的,因此長安附近的人口是處於全國密度最大的。這極大地消耗了土地潛力,加上氣候條件的變化長安的耕地已經無法滿足人口的需要。

從魏晉開始了經濟重心的南移,至宋時期基本完成任務。經濟重心的位置決定封建王朝都城的位置,所以長安在經濟上失去了都城的條件。

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戰火的摧殘使門閥世族漸漸地消亡,士族勢力獲得了極大的發展。長安隨著門閥世族的消亡再也沒有興起過強大的政治勢力。


那一刻的對望


不是過去流行這麼一句古語嗎?長安雖好不是久留之地。這句話就充分印證了長安這個地方有好也有壞。長安在唐以前經歷了十幾個朝代建都,自唐以後歷代帝王不在將長安定為都城的首選。而是選擇其它地方,諸如燕京南京開封杭州等地方。都是根據當時封建帝王實地須要而選擇建都。比如歷代開國帝王手下都有能臣謀士,他們上知天文下曉地理。能看地脈風水。那個地方王氣十足就那兒建都。比如明朝起初建都在南京,後來由朱棣遷都北京,這其中的關鍵人物是姚廣孝起了作用。姚廣孝的才能和劉伯溫不差上下。有些地方過上若干年之後王氣衰退了不適合建都,會容易引起國家不穩和動亂。歷史上建過都城的地方有這麼幾個地方,長安,北京,南京,重慶,太原,城都,洛陽,開封,杭州,等地。


善緣善財


大致有兩個原因:

一是自北周至唐朝,無論朝代更迭,統治集團全出自於關隴貴族,這個貴族集團的根基就在陝西一帶,所以定都長安是無可厚非的。而唐朝之後,國家經歷了動盪的五代十國時期。關隴貴族集團已經失去了他的統治地位,所以並不在長安建都了。

二是地域問題,其實不管是隋朝和唐朝統治者都認識到,建都於陝西是不足矣控制住中原大地的,因為古代交通並不便利,長安位於西北地區。對於中原的影響與控制有限,和平時期還好,一旦中原發生動亂就比較危險了。所以隋唐兩朝都建有東都,如洛陽。洛陽位於河南,處於中原大地的中心,可以威懾東部地區,也能夠對江南形成有力的控制。

所以在唐朝之後,各個朝代建都都不在定都於長安了,而是結個自己政權的性質以及政治部署來建都。如明太祖將都城遷到北京,就是為了對北方遊牧民族形成震懾。


辰風起月落無聲


唐朝開始,地球進入小冰河紀,全球氣溫驟降。關中平原原本氣候溫潤,是魚米之鄉,從此變得寒冷乾燥,再也無法供應長安這樣的都會。再加上關中平原交通不便,外部資源只能通過人扛驢拉進入,運能單薄,甚至皇家都遇到食物短缺的問題,這才不得已遷都。而洛陽通過洛水,南方資源輕易以漕運載入,導致後世政治中心東移。


backorifice


朝代太多資源耗盡,生態被嚴重破壞,難以再承載大量人口。強盛的朝代都是絲綢之路暢通的時代,西安作為絲綢之路起點,貿易發達,唐後絲綢之路斷了西安位置顯得太偏西。航海技術的進步,南方經濟的發展,對外貿易可以走水路,糧食夠吃水陸交通方便。西安失去了都城的地位…


你是誰649


唐代以後經濟最繁榮地區已經已經慢慢向江浙一帶轉移了,而長安作為國度太久,資源已經消耗殆盡,古人又不注意對資源的再生利用,所以長安在唐代以後已經變得不那麼適宜了。


星空史話


1.經過周秦漢唐十三個王朝和五代十國站亂,關中地區的自然資源消耗殆盡,再無力承載一個王朝的更迭。2.鮮卑等的北方少數民族的不斷南侵,使得長安不再具有戰略意義。3.長江以南地區自唐朝以來日具開發的比較成熟,不再是蠻荒之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