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地大物博的楚國,面對秦國,為何輸的慘烈?

春秋戰國歷史故事


客觀來說楚國輸的不算很慘,秦滅六國最難的就是趙國和楚國,秦都是傾國之力。滅老牌強國齊國確是最容易的。

楚國八百年完全就是一波河南人南下創業的奇蹟。論滅國數,開拓進取,春秋戰國楚國最強。

秦楚爭霸楚國失敗有多方面原因

首先,楚國南進北拓,入雲貴,進嶺南,勢力範圍大,影響大,但能夠動員的人力和物力並不如秦。楚發明縣制,最先探索中央集權,但不夠徹底,後來居上的秦先完成了徹底的中央集權改革,制度上東方六國已無法匹敵。

其次,楚悼王死的過早,運用吳起做的改革北攻三晉,西卻秦國,已初見成效,但後世沒堅持下去,吳起還被楚國貴族所殺……

其次,論地理優勢沒有比秦國更好的,秦國曆史上被東方六國輪番吊打,但只要守住了函谷關用不了幾年就能恢復國力,後來秦先於楚拿下了巴蜀,國力已經比六國都強很多了,統一六國進去了倒計時。

秦楚歷史上多次聯姻,未曾聽說秦女在楚國有何作為,楚女在秦國卻建功立業。楚女卻和秦合夥坑孃家。楚懷王按周禮會盟,竟然被自己族妹坑死。秦當真虎狼之國。

楚國的體制改革緩慢,雖比不上秦國徹底,但相對於其它六國還是很有優勢的,每次楚國北上,數個國家聯合起來才能遏制楚國,齊國等國在靠近楚國側修建了長城來抵擋楚國。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最後秦國沒多少年就被楚人徹底葬送。華夏的龍文化,也變成了龍鳳文化。


碼上春秋


看過紀錄片《大國崛起》嗎,裡面荷蘭、英國等國的崛起靠的是什麼?成功的改革,以及政府強烈對外的征服欲。春秋時期的大國中個人感覺比秦國有希望統一全國的還有兩個國家一個是晉國,一個就是楚國。為什麼說楚國有希望統一全國呢?一個是楚國當時的面積是最大的擁有南方大片土地,可以有機會積蓄力量,二是有發展人口的優勢。那為什麼最終是秦國統一了天下而楚國會滅亡呢?我們可以對照下兩國發展情況來尋找原因。一是秦國有商鞅變法,促使秦國內部開始改變,明確要靠軍功才是上升的途徑。而楚國並沒有類似的改革,在內部沒有進行改變。

二是君主因素。秦國自秦孝公以後歷代君主基本都是積極向外拓張土地,對外擴張已經成為秦國當時一個統一的認識。楚國君主除了楚莊王、楚悼王之外基本沒有賢能的君主,而且楚國在統一了南方之後對於向外擴張就不怎麼感興趣了沒有國家發展的目標和動力了。三是人才。秦國在商鞅變法之後,明確要有軍功才能晉升,湧現出了一批傑出的軍事人才和具有高素質的秦軍,像白起、王翦等。而楚國由於一直處於故步自封的狀態中,軍隊素質比不過秦國。


山中茅店


我是大話君,我來答。

先簡單科普一下:楚國是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之一。相傳楚國的遠祖是傳說中的火神祝融,而成為一國諸侯則是在周朝建立以後。

楚國的成長

對楚國的成長我給他們一個定義就是臉皮厚,不顧周禮傳統。不顧周天子分封,對周邊小國進行吞併。受到各方諸侯譴責時,無賴般地說:“我地處蠻夷之地,我就是蠻夷,你們管得著我嗎?”把那些滿嘴禮義道德的諸侯氣的夠嗆。簡單點說楚國崛起:楚國離周天子遠,周天子對楚國的掌控力度小。楚國人的心態就變成了:山高皇帝遠,我愛咋地就咋地,天子管不了。於是就瘋狂吞併自己周圍的小國。然後隨著大周的逐漸衰弱,楚國就自立為王,開創一方霸業。

春秋時期的楚國:楚國在楚成王、楚莊王的帶領下日漸強盛。前者任用子文(鬥谷於菟,楚國令尹)穩定楚國政局,解決百姓生活之難,為出國強盛做出極大貢獻。後者任用虞邱子、孫叔敖等人使得楚國不僅國力強盛兵力更是無人匹敵,北上問鼎中原、隨後打敗晉國稱霸於諸侯。

戰國時期的楚國:楚悼王、楚宣王、楚威王,前者任用吳起變法,繼承了春秋時的霸主地位,兵強馬壯。後二者開拓領土,劃分地域,使得楚國擁有天下最肥沃的土地,國庫裡奇珍異寶堆積如山,百姓安居樂業。或許在這些條件下,楚人爭霸天下的野心逐漸消失,變得安於現狀。自楚懷王始就出現了一代不如一代的國君,致使楚國的百年霸業拱手讓與秦人啊!

楚國輸於秦國的原因

秦人先祖從一個養馬的一步步成長為一方諸侯。秉承著崇文與尚武,任用人才,修訂法律,嚴於民利於兵。列代君王賢明刻苦,深知秦國來之不易,沒有任何怠慢之心。從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到秦昭襄王滅周伐趙伐楚,沒有絲毫享樂之心。

到秦始皇嬴政,借勢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氣勢盛為磅礴!反觀楚國,任用奸臣排斥賢臣屈原等,安於享樂,失敗與滅國是遲早的事罷了!

喜歡看歷史的讀者朋友可以關注我,不迷路喲!


淡墨青史


我是小林。我來回答此問題。


楚國曾經是春秋時期的強國,進入戰國之後依然不弱,楚國地域廣大,人口眾多。歷史上楚國進行過改革,但是收效並不顯著,但仗著是人口大國和領土大國,楚國也是個“難啃”的骨頭!


楚國的徹底衰落始於楚懷王。前期楚懷王曾有過一番作為,國家在他的治理下國力有所增強。但是到了後期,他開始親近佞臣,遠離賢臣(其中之一是愛國詩人屈原,屈原投江很大程度上因為這位國王的昏聵無能),搞得國力衰退,外交上他也昏招連連——中了秦國的奸計,葬送了和齊國的聯盟,打秦國又打不過。


經楚懷王這一折騰,楚國的大國地位不保,國勢江河日下。


歷史進入戰國末期,楚國的實力雖然有較大削弱,但仍然是一個地域廣闊,兵源眾多的國家。

但注意,此時的秦國已經今非昔比,儼然一副“超級大國”的架勢了。“大國”對戰“超級大國”,誰優誰劣?


1、秦國國力、軍力強大。經過數百年的積累,秦國的國力已經相當強大,其他國家難以望其項背。並且,秦楚決戰時,秦國還兼併了韓國、趙國、魏國、燕國的全部或者大部分地區,人口和資源大大增加。

2、秦國君臣上下一心,秦王嬴政雄才大略,,對手下的將領“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充分發揮每個將領的最大能力。此外,秦國兵多將廣,名將輩出,軍隊也是久經戰陣的精銳之師。相比之下,楚國的軍隊戰鬥力就要差很多。

3、秦將王翦指揮有方,一開始王翦的戰略思路就十分清晰:必須用大兵團作戰,以猛虎下山之勢打擊敵人;分析敵人的弱點,不輕敵冒進,打消耗戰,拖垮敵人再一舉兼之。楚國之前戰勝李信的軍隊,就是李信使用的軍隊人數少於楚軍,讓楚軍佔了人數優勢和突然攻擊的優勢。在王翦的指揮下,楚軍的優勢不存在了——人數和突然襲擊都不奏效,打消耗戰又打不國秦國。於是楚國的失敗成了必然。


不是楚國不經打,而是秦國真的太強大了!


小林品歷史


  楚國鼎盛時期的幅員遼闊,資源豐富,帶甲百萬,疆域包括今河南南部,山東南部,陝西東南部,安徽,江蘇,浙江,湖南,湖北,江西,貴州等,幾乎整個南中國。那麼,問題就來了,如此強大的楚國為什麼會被秦國滅掉?

  舊貴族勢力過於強大

  進入戰國,楚悼王任用吳起變法,一時間兵強馬壯,剛有稱雄之勢,楚悼王就死了,吳起也被舊貴族亂箭殺死,人亡政息,後面就再也沒有起來過。然後,秦國商鞅變法後,逐漸走向強大,雖然秦孝公死後,商鞅也被處死了,但是他的變法被延續了下來。在大秦帝國中秦孝公與商鞅的對話中,秦孝公問商鞅:大秦能否一統天下,商鞅答:堅守法治,代有名君,秦孝公:堅守法治,雖難,畢竟有法,代有名君,可是比登天還難!商鞅:隨波逐流,聽其自然,當然是代有明君比登天還難!可是,若把堅守法治當作長期國策,代有明君,不難!兩相比較,楚國是人亡政息,而秦國確是人亡政存,楚國被秦國所滅是必然的了。

  分封制的弊端

  楚國之所以有那麼遼闊的領土,主要是因為他不斷的擴張,整個春秋戰國時代,就楚國滅國最多,然而楚王卻將佔領的領土分封給有功之臣和氏族,部族首領不僅擁有很大的治權,還擁有自己的私人武裝,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尾大不掉的局面。楚王為了防止內亂,往往要將很大一部分兵力放在國內的穩定上。

  人才流失

  楚國的軍事政治被舊貴族完全壟斷,外來人想在這裡有所發展,幾乎是不可能,老將廉頗晚年在楚國為將,生前還感慨外來者根本就指揮不動楚國的軍隊。秦軍攻打楚國的將領名單看看,就會發現有不少是楚國人。在白起攻入楚國都城那一次,秦國的後盾魏冉是楚國人。王翦是滅楚的第一功臣,在他背後出謀劃策的李斯也是楚國人。衛國人吳起當年在楚國變法,最終被楚國貴族的射殺。齊國人田忌也曾到過楚國,最終因為沒有發展空間回了齊國。

  權利分散,軍隊缺乏凝聚力

  一個國家如果腐敗了,肯定是從上層開始的,楚國也並不例外,他的軍隊凝聚力不夠強,這是因為楚國的上層基本上都是那些新老貴族,楚王沒有絕對的權力,上面有提到,那些貴族是擁有自己私人武裝的,這就導致了軍隊不能同心同德,面對亡國之危時,短時間內還能做到同仇敵愾,但是時間一長,就肯定會出問題,這也是楚國滅亡很快的原因。

歡迎大家補充


西山秀才


楚國輸在了昏君聽信佞臣遠忠臣,而且楚王好色好貪,楚國在威王時期是強盛的存在,可威王去世後楚懷王繼位前期確實不錯,但中後期由於鄭袖的到來楚懷王漸漸的不理朝政聽信小人,疏遠賢臣,秦昭王誘騙他去武關會面最後被扣留在秦國客死他鄉,楚頃襄王繼位仍然昏庸無道,三閭大夫曾建議出兵伐秦卻被當庭回拒,而秦國趁楚國內部混亂之時派白起率領秦軍攻楚,水淹郾城最終郾城跟郢都全部被秦國吞併,為秦國南郡,楚國遷都於陳都,繼續苟延殘喘,楚國在戰國後期的幾位國君基本都不中用,根本復興不了楚國的國力,到秦始皇時期楚國雖然有項燕這樣的名將但秦軍六十萬虎狼之師由王翦率領項燕也沒辦法,最後戰死,而楚國最終失敗的原因就是聽信佞臣疏遠賢臣,三閭大夫屈原有句話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他盡其一生忠心的楚國,在被白起率領的秦軍攻破郢都後,被迫遷都從此一蹶不振,他無奈懷抱大石跳了汨羅江




千古嬴政71


楚國幅員遼闊,帶甲百萬,當時在世界上也是一個超級大國。春秋時,楚國滅掉許多效果,曾經問鼎中原,引起北方諸侯的忌憚。在歷史上,楚國的明君很少,楚莊王是春秋五霸之一,有所作為。這個超級大國,在公元前506年被吳國居然攻入郢都,楚平王被伍子胥掘墓鞭屍,可見楚國當時政治黑暗,得不到百姓擁護。如果沒有申包胥到秦國請救兵,楚國早就不存在了。戰國時,各國都實行變法,李悝在魏國變法,商鞅在秦國變法,趙武靈王胡服騎射,都起到了富國強兵。名將吳起來到楚國變法,結果觸動了貴族利益被殺,楚國失去了一次崛起的機會。戰國後期,楚懷王信任奸佞,疏遠賢臣,被張儀所惑,喪師失地,秦國一再獲勝,屈原絕望自殺。楚懷王客死他鄉,被天下笑,原因是不納良言,不重用賢臣。原本齊國和楚國是唯一抗衡秦國的國家,楚齊聯盟,秦國不敢出兵,楚王自己出現了致命的外交策略,沒有看透秦國的狼子野心,斷絕齊國的聯盟,自絕後路。楚國在外交政策的出爾反爾,惹怒了韓趙魏齊的國家,越來越孤立,國家內部政治黑暗,得不到人民的支持,面對極其強勢的秦國,自然是被打得滿地找牙。


笑傲股林123


楚國擁有廣袤的土地,幅員遼闊,物產豐饒,超級多人口,帶甲百萬,戰車無數,是名符其實的萬乘之國。從春秋到戰國,楚國都是無可爭議的大國,最大時幾乎比其它國家的總和還大,但楚國卻一直很難稱得上真正意義上的強國!

為什麼?楚國沒有處理好自己的問題。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楚國的改革不徹底。

相較於其它國家,楚國是一個上古遺風特別重的國家,其國內氏族力量非常強大,比其它諸侯國大得多。楚國兵力除了一部分掌控在君王手中,其他大部分都分散在氏族手上。楚王想要調動他們,就需要徵求各個大氏族的意見,意見相左時往往會遭遇障礙。因此楚國雖大,卻是一個鬆散的集合體,導致行政效率很低。

正是因為看到這點,戰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來到楚國得到楚悼王的賞識,決意在楚國實施一場深刻的改革。改革主要有四個方面:廢掉世襲制度,推行封建法治,整理財政和鞏固國都。這樣的改革,尤其是前兩項無疑是動了氏族的利益,因而遭到很大反對。這樣的反對在楚悼王在世時還可以克服,但不幸的是,改革剛剛取得一定成效,楚悼王就逝世了。失去最大依靠的吳起,不僅改革事業法繼續,而且自己還遭遇了慘死的命運。這不僅是吳起的悲劇,更是楚國的悲劇,自此楚國失去了角逐天下的底氣。

其次是楚國缺乏明君和持久的治國方略。楚國也有非常了不起的君王,如一鳴驚人的楚莊王,銳意進取的楚悼王。但是這樣的明君比例還是太少。而且相較於秦國,楚國不僅明君少而且的沒有持續的治國方略。同樣是改革者遭遇橫死,但秦國的國君是一代代把改革進行到底;楚國則不然,在挑戰面前其君主往往選擇了妥協退讓,最後都變成了不思進取,安於現狀的庸君昏君。

第三,楚國缺乏一個明確的文明中心。一國之都必然是國家文明的中心,往往是國家最繁榮富庶也是權力最集中的地方。戰國七雄中,楚國是變換國都最多的。據不完全統計,楚國先後有7個都城,分別是丹陽(湖北枝江市)、郢都(湖北荊州市)、鄀都(湖北襄陽)、鄢都(湖北襄陽)、陳都(河南淮陽)、巨陽(安徽阜陽市北)、壽春(安徽壽縣)。楚國人愛遷都當然不僅是因為他們喜歡搬家,也是內外因合力的結果。但客觀上造成了楚國沒有形成一個長期連續的文明中心,這對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是極其不利的。一定程度上也導致了楚國的大而不強。


週週說古今


這個好像跟現實有點關聯。。哈哈。我也來說下我的看法。楚國之所以無法戰勝秦國無非以下幾點:

1、秦始皇前幾代國君一直致力於國內的經濟政治改革,讓秦國的政治和經濟模式經濟結構更適合於進行戰爭的長期進行。並且國家政策有很好的延續性。

2、秦國佔領了蜀地以後讓他國力上升的非常快,獲得了很多的資源和人口。

3、秦國的軍事制度經過改革更能刺激軍人的殺敵慾望。

4、與遊牧民族的戰爭為秦國培養了很多優秀的士兵和將領。秦國國君也給了他們充分的信任和權利。

5、秦國武器的標準化生產使戰爭的成本和生產效率遠遠優於楚國。

6、楚國的改革失敗和國君的昏庸。

7、楚國在歷年佔領的疆土裡吸收消化並統一共識方面做得不行,整個楚國缺少必要的凝聚力。國都的一再更改加重了這種情況。

8、南方溫暖氣候和生產力的發展讓食物不再匱乏,同時也產生了安逸不思進取的生活態度。

9、楚國曆代有不少王室公主遠嫁秦國,讓秦國比較瞭解楚國的文化及特點。

但是作為八百年曆史的楚國,在惡劣的環境下從一個蠻荒之地發展成可以跟周朝並立的一個大國,融合了南方各族形成了特有的楚文化,已經非常的了不起了。為後人留下了豐富的精神文化遺產,留下了離騷這樣的不朽情懷也留下了“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熱血,同時為漢人的形成文化的統一作出了貢獻。被秦國擊敗是歷史的選擇,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中華大地的統一更加的重要也是歷史的必然。


龍69258242


楚國與秦國之間主要的較量集中在戰國。那麼我就根據戰國時秦楚交鋒的歷史來談一談這個問題。

首先要指出的是戰國時的楚國地大但物就不一定博了。很多時候我們都被楚國的疆域圖所迷惑,認為楚國那麼大的地方一定有很多的資源。但實際上不是的。我舉兩個例子,一個是西漢漢武帝曾遷民眾去江南,根據史書記載當時的江南依然是刀耕火種,這樣的生產效率與中原地區開發完備的農業區是無法相比的。第二個例子是三國時東吳政權的一個重要使命就是消滅,同化山賊。而所謂的山賊其實就是越民。到了戰國結束後的幾百年的三國了,南方的越民依然讓人頭疼,更別提幾百年前的楚國了。楚國對疆域的大部分地區其實只侷限於據點的形式的控制。楚國的基本盤也就長江中下游的平原。這就導致了楚國的能動員的軍隊相比起其他國家沒有那麼大的優勢。這隻能算強國之一,不能算超級強國。

那麼戰國時秦楚第一次有名的交手是張儀的離間計實行的時候。我們今天看起來楚懷王好像很傻。但實際上這一次交手雙方都在算計著對手。現在的史書中關於張儀欺騙楚懷王拆散齊楚聯盟的記載使我們覺得楚國失敗的原因在於主動放棄齊楚聯盟。但我們要知道的是齊楚聯盟本來就不穩定。當時天下最強的實際上是楚魏秦三國。齊國的國力是處於一個上升的勢頭,但並沒有強到日後和秦國齊名的地步。而齊國崛起最重要的抗拒力實際來自與他相鄰的楚國。十幾年前齊楚剛剛打過一仗,齊國慘敗。從後面的垂沙之戰和齊國後面的操作來看,齊楚同盟不過是一個形式而已,楚國盤算用圍棄不牢靠的盟約換土地,秦國則是指望藉機忽悠楚國,營造秦楚和善對抗魏國的假象並趁機咬一口楚國。從雙方最後的戰果來看這次交手秦國有所獲利,但絕對沒有我們印象中的那麼大。第一次交戰楚國確實損失了8萬人,但第二次交手楚國直接打到了藍田。藍田距離咸陽已經不遠了,秦國已經在那裡扎小人指望巫術退敵。秦國最後不得不賄賂韓魏讓其出兵才擊退楚國。試想如果秦國真得取得一面倒的勝利他還需要退到自己首都邊上嗎?

那麼真正使秦楚實力發生鉅變的是什麼呢?直接原因有兩個,秦楚之戰後那個原先和楚國結盟的齊國聯合其他國家對楚國發動的垂沙之戰和楚國內部的莊蹻所領導的叛變。這兩個事件徹徹底底的打傷了楚國。尤其是叛變使得楚國的大受創傷。在楚國外戰不利,內亂創傷的時候,秦國則是慢慢消化商鞅變法的福利,再出手與楚國交戰,這時候楚國元氣大傷,無力抵抗,才出現了輸的很慘的場面。而秦國對楚國的攻戰持續了幾十年,從懷王一直延續到了楚頃襄王,完全不給楚國修養的機會。期間楚頃襄王再送大禮,這位老兄是不折不扣的昏君。面對秦國的進攻連一點反制措施都沒有,割地,賠款。在他執政期間楚國迅速衰落,淪為二流國家。

不過這不代表楚國就沒有翻盤的機會。楚國在與秦國講和後吞併了越國和魯國,實力逐漸恢復。而在楚考烈王時秦國與趙國接連爆發了長平之戰,邯鄲之戰。秦國的國力大受損耗。有研究者稱為“秦趙在哭,楚魏在笑”。在此後的一段時間裡楚魏成了最強大的兩個國家。邯鄲之戰後魏國攻擊河東秦軍,楚國圖謀蜀地。秦王甚至打算放棄一切征戰而來的土地死守秦地。但是這次可能翻盤的機會以魏國叛離反秦聯盟,魏楚大打出手告終。這看起來有點不可思議,但站在魏國的角度來看,秦國在長平之戰,邯鄲之戰裡表現的戰力沒那麼厲害。長平之戰秦國在趙國不擅長的山地作戰尚且贏的勉強,邯鄲之戰更是慘敗。如果自己能夠趁秦國疲軟之際一統三晉,秦國對自己自然構不成威脅。從楚國的角度來看如果坐視魏國一統三晉,春秋時的噩夢又要重演,而秦國邯鄲之戰失敗在當時看起來已經虛弱不堪,因此魏國的威脅明顯更大。魏楚這次交手直接宣告東方六國再也沒有翻盤的機會。秦國修養恢復後迅速的發動了十年滅國戰爭。

因此楚國面對秦國輸的那麼慘是內因外因綜合的結果。儘管結果楚國是慘敗,但從過程來看秦國贏的也不輕鬆,楚國也不是沒有翻盤的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