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大物博的楚國,面對秦國,為何輸的慘烈?

戰國縱橫家歷史


我是小林。我來回答此問題。


楚國曾經是春秋時期的強國,進入戰國之後依然不弱,楚國地域廣大,人口眾多。歷史上楚國進行過改革,但是收效並不顯著,但仗著是人口大國和領土大國,楚國也是個“難啃”的骨頭!


楚國的徹底衰落始於楚懷王。前期楚懷王曾有過一番作為,國家在他的治理下國力有所增強。但是到了後期,他開始親近佞臣,遠離賢臣(其中之一是愛國詩人屈原,屈原投江很大程度上因為這位國王的昏聵無能),搞得國力衰退,外交上他也昏招連連——中了秦國的奸計,葬送了和齊國的聯盟,打秦國又打不過。


經楚懷王這一折騰,楚國的大國地位不保,國勢江河日下。


歷史進入戰國末期,楚國的實力雖然有較大削弱,但仍然是一個地域廣闊,兵源眾多的國家。

但注意,此時的秦國已經今非昔比,儼然一副“超級大國”的架勢了。“大國”對戰“超級大國”,誰優誰劣?


1、秦國國力、軍力強大。經過數百年的積累,秦國的國力已經相當強大,其他國家難以望其項背。並且,秦楚決戰時,秦國還兼併了韓國、趙國、魏國、燕國的全部或者大部分地區,人口和資源大大增加。

2、秦國君臣上下一心,秦王嬴政雄才大略,,對手下的將領“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充分發揮每個將領的最大能力。此外,秦國兵多將廣,名將輩出,軍隊也是久經戰陣的精銳之師。相比之下,楚國的軍隊戰鬥力就要差很多。

3、秦將王翦指揮有方,一開始王翦的戰略思路就十分清晰:必須用大兵團作戰,以猛虎下山之勢打擊敵人;分析敵人的弱點,不輕敵冒進,打消耗戰,拖垮敵人再一舉兼之。楚國之前戰勝李信的軍隊,就是李信使用的軍隊人數少於楚軍,讓楚軍佔了人數優勢和突然攻擊的優勢。在王翦的指揮下,楚軍的優勢不存在了——人數和突然襲擊都不奏效,打消耗戰又打不國秦國。於是楚國的失敗成了必然。


不是楚國不經打,而是秦國真的太強大了!


小林品歷史


楚國擁有廣袤的土地,幅員遼闊,物產豐饒,超級多人口,帶甲百萬,戰車無數,是名符其實的萬乘之國。從春秋到戰國,楚國都是無可爭議的大國,最大時幾乎比其它國家的總和還大,但楚國卻一直很難稱得上真正意義上的強國!

為什麼?楚國沒有處理好自己的問題。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楚國的改革不徹底。

相較於其它國家,楚國是一個上古遺風特別重的國家,其國內氏族力量非常強大,比其它諸侯國大得多。楚國兵力除了一部分掌控在君王手中,其他大部分都分散在氏族手上。楚王想要調動他們,就需要徵求各個大氏族的意見,意見相左時往往會遭遇障礙。因此楚國雖大,卻是一個鬆散的集合體,導致行政效率很低。

正是因為看到這點,戰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來到楚國得到楚悼王的賞識,決意在楚國實施一場深刻的改革。改革主要有四個方面:廢掉世襲制度,推行封建法治,整理財政和鞏固國都。這樣的改革,尤其是前兩項無疑是動了氏族的利益,因而遭到很大反對。這樣的反對在楚悼王在世時還可以克服,但不幸的是,改革剛剛取得一定成效,楚悼王就逝世了。失去最大依靠的吳起,不僅改革事業法繼續,而且自己還遭遇了慘死的命運。這不僅是吳起的悲劇,更是楚國的悲劇,自此楚國失去了角逐天下的底氣。

其次是楚國缺乏明君和持久的治國方略。楚國也有非常了不起的君王,如一鳴驚人的楚莊王,銳意進取的楚悼王。但是這樣的明君比例還是太少。而且相較於秦國,楚國不僅明君少而且的沒有持續的治國方略。同樣是改革者遭遇橫死,但秦國的國君是一代代把改革進行到底;楚國則不然,在挑戰面前其君主往往選擇了妥協退讓,最後都變成了不思進取,安於現狀的庸君昏君。

第三,楚國缺乏一個明確的文明中心。一國之都必然是國家文明的中心,往往是國家最繁榮富庶也是權力最集中的地方。戰國七雄中,楚國是變換國都最多的。據不完全統計,楚國先後有7個都城,分別是丹陽(湖北枝江市)、郢都(湖北荊州市)、鄀都(湖北襄陽)、鄢都(湖北襄陽)、陳都(河南淮陽)、巨陽(安徽阜陽市北)、壽春(安徽壽縣)。楚國人愛遷都當然不僅是因為他們喜歡搬家,也是內外因合力的結果。但客觀上造成了楚國沒有形成一個長期連續的文明中心,這對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是極其不利的。一定程度上也導致了楚國的大而不強。


週週說古今


楚國輸在了昏君聽信佞臣遠忠臣,而且楚王好色好貪,楚國在威王時期是強盛的存在,可威王去世後楚懷王繼位前期確實不錯,但中後期由於鄭袖的到來楚懷王漸漸的不理朝政聽信小人,疏遠賢臣,秦昭王誘騙他去武關會面最後被扣留在秦國客死他鄉,楚頃襄王繼位仍然昏庸無道,三閭大夫曾建議出兵伐秦卻被當庭回拒,而秦國趁楚國內部混亂之時派白起率領秦軍攻楚,水淹郾城最終郾城跟郢都全部被秦國吞併,為秦國南郡,楚國遷都於陳都,繼續苟延殘喘,楚國在戰國後期的幾位國君基本都不中用,根本復興不了楚國的國力,到秦始皇時期楚國雖然有項燕這樣的名將但秦軍六十萬虎狼之師由王翦率領項燕也沒辦法,最後戰死,而楚國最終失敗的原因就是聽信佞臣疏遠賢臣,三閭大夫屈原有句話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他盡其一生忠心的楚國,在被白起率領的秦軍攻破郢都後,被迫遷都從此一蹶不振,他無奈懷抱大石跳了汨羅江



千古嬴政71


首先,秦國和楚國相比,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實力變化,我們要分期來看。

其次,秦楚相比,楚國立國早早於秦國(想多瞭解楚國曆史的朋友可以看下《楚國八百年》),在建國時間和國土面積上遠超秦國。

再次,秦楚實力對比,最核心的原因在國力,在歷代國君的努力和秦楚的民族性格。秦國自立國開始,雖然也經歷過亂世和國君昏聵的時期,但自商鞅變法開始秦國一直走在了向上的道路上。相比,楚國自楚文王,楚武王,楚莊王時期國力達到強盛,但之後開始走下坡路,逐漸衰弱。秦人地處西方,周邊有西戎和義渠等少數民族,使得秦人尚武,尤其是商鞅變法之後獎勵軍功的政策。楚人地處荊湘之地,性格更加偏於溫柔和浪漫。

最後,個人認為秦楚實力對比是一個變化的過程,不同的階段此強彼弱,最終的成敗取決於民族性格,地域,國君能力和改革的力度,及堅持的時間長短。

以上皆屬個人觀點,望交流指正。


孤陋寡聞的鄭先生


有一個不是很恰當的對比,地大物博的楚國和軍事戰力強悍的秦國猶如現代的地大物博的俄羅斯與目前還是世界老大的美國之間的關係,可能有些人會不認同這個對比。

秦國,戰國時期變法最徹底的國家

秦國雖不是戰國最先進行變法的諸侯,但是是變法進行最徹底的國家。變法極大地促進了秦國生產力的大跳躍,大發展,是能夠代表當時最先進生產力的。軍事上軍功制度,使秦軍蛻變成了虎狼之師,與六國的戰爭幾乎是戰必勝,攻必取。

或許,那時正好就是秦國這個國家的國家上升期,東方六國無論是怎麼合縱,也阻擋不了秦國的兼併。

楚國,更像一個鬆散的邦聯制國家

雖說楚國地大物博,儼然是戰國的龐然大物。但是研究楚國的國家統治構建,構建是非常的繁雜的。國內有大大小小的百越、山越部族,本身有很大的自治權利,像軍隊,稅收,儼然是國中之國。除此之外,世族們豢養府兵,相互之間勾心鬥角,彼此傾軋,楚王的命令一度不出郢都。如此這般,又如何合力抵抗虎狼一般的秦國。


歷史國仕匯


楚國幅員遼闊,帶甲百萬,當時在世界上也是一個超級大國。春秋時,楚國滅掉許多效果,曾經問鼎中原,引起北方諸侯的忌憚。在歷史上,楚國的明君很少,楚莊王是春秋五霸之一,有所作為。這個超級大國,在公元前506年被吳國居然攻入郢都,楚平王被伍子胥掘墓鞭屍,可見楚國當時政治黑暗,得不到百姓擁護。如果沒有申包胥到秦國請救兵,楚國早就不存在了。戰國時,各國都實行變法,李悝在魏國變法,商鞅在秦國變法,趙武靈王胡服騎射,都起到了富國強兵。名將吳起來到楚國變法,結果觸動了貴族利益被殺,楚國失去了一次崛起的機會。戰國後期,楚懷王信任奸佞,疏遠賢臣,被張儀所惑,喪師失地,秦國一再獲勝,屈原絕望自殺。楚懷王客死他鄉,被天下笑,原因是不納良言,不重用賢臣。原本齊國和楚國是唯一抗衡秦國的國家,楚齊聯盟,秦國不敢出兵,楚王自己出現了致命的外交策略,沒有看透秦國的狼子野心,斷絕齊國的聯盟,自絕後路。楚國在外交政策的出爾反爾,惹怒了韓趙魏齊的國家,越來越孤立,國家內部政治黑暗,得不到人民的支持,面對極其強勢的秦國,自然是被打得滿地找牙。


笑傲股林123


楚的失敗有太多原因了。人才方面楚國沿襲的是貴族世襲制。哪怕是有人才到了楚國比如吳起也就死於非命了。而秦一直都是知道自己的不足廣範去招攬人才。百里奚,商鞅後來的李斯呂不韋甚至包括開渠的鄭伯等等。自己的人才一個人伍子胥那樣恨楚王入骨一個是白起從一屆布衣到戰國軍神。而且楚在經濟上也毫無建樹。當時南方的土地開墾要遠難於北方。因為以草原為主的北方只要一把火就可以燒出良田而南方的叢林你燒了樹根還在要一點點挖出來平整。這也是隋唐以前北方經濟更發達的原因。也包括後來的吳越。楚地雖大卻一直要等到漢以後才有能力開發。而秦商鞅以後有了河西之地,又建立了鄭伯渠把四川變成天府。政策的連貫性也不如秦。秦雖殺了商鞅但是沿用了商鞅變法。但是楚國卻在幾次崛起後馬上就消沉了。至於後面被騙被坑被屠被滅國種種都是以上原因累計造成的大爆發。作為南方人我只能說楚人沐猴而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