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歷史對明代宗朱祁鈺很不公平?

說史君


為什麼要說歷史對明代宗朱祁鈺不公平呢?在歷史的評價中,明代宗朱祁鈺從來都不是一個昏君,他在土木堡之變後於危難之際臨危受命,領導了北京保衛戰,挽救了大明江山,為大明朝又延續了二百年的壽命,他在位期間勤於政務,任用賢能,勵精圖治,廣開言路,革除了英宗時期的一些積弊,讓明朝出現了短暫的復興,這樣的皇帝往好裡說,說他是個中興之主都不為過的。

甚至於說就是他的侄子朱見深對他都是公平的,雖然他曾經為了想讓自己的兒子當皇帝,而廢黜了自己的太子位,但是他仍然還不計前嫌的撥亂反正,恢復了他的帝號,讓他重新可以被稱為皇帝。

真正對他不公平的是他的哥哥明英宗朱祁鎮,是他哥哥廢了他的帝號,賜他個"戾‘’這個惡諡,還不讓他葬入祖陵,他的哥哥只記得是他這個弟弟搶了他的皇位 ,破壞了他們從小的兄弟情誼,而不會覺得是因為自己的貿然出征,導致了土木堡慘敗,自己被敵方俘虜才丟失的帝位。

只記得自己從瓦剌回來後被囚於南宮,八年來被錯待的怨恨,卻不覺得如果不是他的弟弟關鍵時刻力挽狂瀾,他還有機會從瓦剌回來嗎?即使這八年他過的艱難困苦,總歸是留的一條命來,如果八年裡他的弟弟有一次不念手足之情,還會讓有機會發動奪門之變,成功復位嗎?

其實最不公平的應該是上天,或者是命運對他不公平,讓他年紀輕輕就英年早逝,只當了八年皇帝,而不能更多的在大明王朝上留下屬於自己更多的印記,讓他死了兒子從此絕嗣,自然沒有兒子可以繼承皇位,給他歌功頌德,造成他最後的悲劇,在封建社會家裡有皇位要繼承的有個自己的兒子真是太重要了。


隨豫而安2020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首先咱肯定一點明代宗朱祁鈺不是昏君,瞅人家幹事那架勢就算不是明君,那也是多半拉明君,和昏君還真就挨不到邊。

至於您說的不公平?要俺說,還真就不公平。

那麼咱今天把這事捋捋,然後說道說道這事。

事情的前因

今天這事主角有倆,一個是明朝第六任和第八任皇帝明英宗朱祁鎮,另一個就是咱要說的這位大明王朝第七位皇帝明代宗朱祁鈺。

瞅著這倆名字大傢伙就能猜到,這二位應該是兄弟倆,中間那個字都一樣是個祁字。

確實他倆是同父異母的兄弟,要是按照家譜來說明英宗是嫡子嫡孫,而這明代宗這就屬於旁支中的旁支,他的母親還是戴罪的奴婢,因為懷上了明代宗,這才被赦免,要論皇宮還沒她的位置,一直就住在太監的家裡。

所以就這身份,咋瞅都像個私生子的樣子,也因為這個原因他這人不被長輩待見,那麼處境是很尷尬的。

所以明英宗和明代宗最開始的時候,兩人的關係還不錯,堪稱兄友弟恭的榜樣。

其實說道根子上,就是這明代宗對於皇權這東西從心裡上就沒有啥特別大的想法。

畢竟皇權這東西,最為忌諱的就是被人窺視,被皇帝自己個握著這還好,一旦皇帝感覺有人窺視,他不收拾你,這都不可能。

既然這一點倆人能達成共識,所以關係好那是必然的。

但這事直到土木堡之變結束以後,這倆人的關係直接就扭轉了,變成了對立的關係,說道根子上,他還是皇權鬧騰的。

咋回事呢?

大傢伙也都知道,明英宗這人開頭狂的這都沒邊了,帶著大明王朝的全部精銳五十萬大軍,拉著大明王朝的一大堆的頂樑柱,什麼國公,什麼尚書等等,總之大部分有能力的文臣武將全帶上,喊著號子要收拾也先。

這傢伙可把個明英宗的寵臣王振樂壞了。

“哎呦喂!瞅瞅五十萬人,全聽俺一個人的,俺讓他們爬下,他們不敢站著,俺讓他們蹲著他們不敢爬著!”

話說王振壓根就是個連書都不會讀的人,堪堪中了舉人,感覺這輩子在仕途上沒啥蹦躂的,所以一狠心,拿著一把刀子就把自己個給閹了,就為了挨著皇帝近一點,再近一點,以期達到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目的。

現在王振終於完成了他的夙願,將一幫子文臣武將踩到了靴子底下。

您瞅瞅什麼成國公朱勇作為大將軍,什麼兵部尚書等等,他們也只配跪地上用膝蓋走路,走到自己跟前,這一刀真沒有白拉啊,值了!

就那戶部尚書非要請命回軍,一直跪到草叢裡,跪到了天黑才讓他起來。

王振已經陶醉在了權利的迷醉之中了:“大傢伙要求進入居庸關以保安全,俺王振就是不同意,俺一個人就頂你們一千個人一萬個人,皇上護著咱呢?”

當王振帶著大軍走到離老家不遠的地方,就打算帶著大軍繞個彎去瞅瞅,畢竟衣錦還鄉哪有他現在這麼精彩,五十萬人啊,還有皇上坐旁邊,家鄉的老少爺們咋瞧他?都得伸個大拇哥贊一個,不粉一個這都過不去。

而明英宗糊塗的都不知道自己在那飄著呢?王振說了想回去,他還能說個不字?不能夠啊!天地這麼大不就遛個彎嗎?所以他們去了。

就這麼一去不復返了,王振帶著一幫子早就人心不寧的隊伍被也先掐脖子給揍了。

王振被憤怒的護衛將軍用鐵錘將腦殼砸了個稀碎,但又能如何,腦袋都懵圈的明英宗這都不知道往那跑了,被人家也先薅著脖子就給抓了起來。

而這場災難當中能逃出來的沒幾個,有一個禮部左侍郎叫楊善的咱得記住了,因為後邊就是這貨把大明王朝給攪和了個天翻地覆,而歷史對其評價是為人圓滑。

那麼事情已經發生了,國不可一日無君啊!所以在於謙一幫大臣的勸說下,作為監國的朱祁鈺就做了皇帝,這就是明代宗。

而也先拿到了明英宗,這嘚瑟的不要不要的,就想著靠著一個人對明朝進行毫無底線的要挾,結果人家皇帝換人了,這美夢撲空了。

那麼明代宗取代明英宗就是這麼一個過程。

那麼後來明朝在損失了五十萬精兵和老多的將領的情況下,還是成功的守住了也先的進攻,而且治理的大明王朝還不錯。

後來的事

咋說呢?時間是最好的療傷藥,後來明朝和也先這塊關係緩和了,但明朝拒絕接明英宗回去,畢竟一個國家倆皇帝,這不打起來才怪呢?

那麼這事,有一個人可就上心了,這就是咱前邊提到的那楊善。

在一次去瓦剌,也就是也先地盤出使的時候,這楊善就自作主張把明英宗給接了回去。

您要知道當時明朝可沒有啥決定和旨意要把明英宗接回去,他就這麼幹了。

而且一路上還悄悄的進行,他也知道這事見不得光,所以回來的時候就一個轎子兩匹馬。

所以這事楊善做的不地道,他到是在明英宗明前賣了個好,但一個王朝倆皇帝擱這,不出事還好,一出事可就是大事。

而楊善卻撈了個好的名頭給自己的政治資本弄了濃厚的一筆,明英宗復位以後確實給了他很多的好處,當然這是後話了。

明英宗回來之後,就被明代宗奉為了太上皇,關了起來,這一關可就是七年。

您覺得明英宗的心裡能好了嗎?不能夠啊!所以在一些有心的大臣的幫助下發動了奪門之變。

成功的將明代宗給趕了下去,其實這奪門之變壓根就是多餘的,因為明代宗那個時候已經是疾病纏身命不久矣。

這幫子發動奪門之變的傢伙僅僅是想給自己撈點政治資本而已,情況確實是這樣的,明英宗繼位之後這幫子傢伙一個個都弄了不少的好處。

可時間證明,這幫傢伙沒有一個是好人,艱險小人一小撮,最後又被明英宗給殺了。

而明英宗在這件事上成功的背上了一口不大不小的黑鍋

在土木堡之變當中保住了大明王朝的于謙等大臣被明英宗下了大牢,以謀逆的罪名處死。

而明代宗背上“不孝、不悌、不仁、不義,穢德彰聞,神人共憤”的罪名,廢了帝號不說,還給了一個戾的諡號,不可謂不惡毒!就這事明英宗的親兒子都看不下去了,給於謙平反又給這明代宗恢復了帝號。

咋說呢?明英宗這人還真叫一無是處,瞧瞧他乾的那點子事,就在他第二個任期裡邊,還把河套給丟了。

楊善啊害人不淺啊!他到是得了個善終,活了七十多歲。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誠邀,我是子曰讀歷史。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是非功過都是後人評說。歷史上對明代宗朱祁鈺的評價大多負面,有失公允,特別是朱祁鈺死後的明朝。奪門之變後,英宗復位,打擊抹黑朱祁鈺的擁護者和政績,最明顯的就是誅殺北京保衛戰中居功至偉的于謙,汙衊代宗神人共憤。

  • 被明英宗抹黑

明英宗朱祁鎮復位後,下詔指斥朱祁鈺“不孝、不悌、不仁、不義,穢德彰聞,神人共憤”,並廢除其帝號,賜諡號為“戾”,稱“郕戾王”,這是一個惡諡,表示朱祁鈺終身為惡,還剝奪他死後葬入祖墳的權利,因而朱祁鈺是明朝遷都後唯一一個沒有入帝陵的皇帝。

  • 被孫太后下詔抹黑

孫若微孫太后廢除朱祁鈺的詔書上寫道:敗壞綱常,變亂舊制。放縱地淫亂、酗酒,信任奸人。毀壞宮殿,玷汙喇嘛,濫加賞賜、胡亂花費無尺度,橫徵暴斂無休止。國庫空虛,海內困窮。不孝、不弟、不仁、不義,臭名昭著,神人共憤,上天震怒,屢次降下預兆,朱祁鈺不知反省,拒絕進諫、文過飾非,造孽越來越厲害。

總之,怎麼荒唐怎麼惡毒就怎麼抹黑,孫太后汙衊朱祁鈺根本原因還是朱祁鈺不是她的兒子,她的兒子朱祁鎮被瓦剌活捉,眾大臣又擔心主少國疑,沒有擁立朱祁鎮的兒子當皇帝,而是讓他的弟弟朱祁鈺登基,孫太后勉強答應,內心反感。所以一旦自己的兒子朱祁鎮復位,怎麼惡毒怎麼抹黑朱祁鈺。其實,歷史上的朱祁鈺是一代明君,短短在位這些年,政治清明,政通人和,不像歷史所評價的昏君。

當大明王朝群龍無首之際,朱祁鈺站了出來,一邊重用於謙等老臣,一邊反對南遷,死守北京城,踐行“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祖訓。同時,頂住壓力,啟用正統以來被迫害的忠臣賢將,在一定程度上恢復了朝野清明,穩定了民心,也維護了大明江山的穩定。從大的層面上看,朱祁鈺的功績超過了朱瞻基,甚至超過了萬曆嘉靖,因為如果沒有他,大明早就名存實亡,天子都被俘虜了,重蹈靖康之恥的覆轍。一旦明王朝南遷,勢必和南宋小朝廷一樣,劃江而治,五胡亂華之禍又將重現,這一切,都不可抹煞的。因此大的層面上說,朱祁鈺就是一代明君,功垂千古德。當了八年皇帝后,他的身份已經得到了全國百姓的承認,若非他無子嗣傳位,若非奪門之變,他的功績會被後人認可的。

  • 總結

當然,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朱祁鈺的缺點在於戀棧權位,還將回國的英宗軟禁於南宮,執意廢掉侄兒朱見深的太子之位,企圖讓自己的後人登上九五之尊的寶座。這些也是人之本性,十全十美的人不存在的。終於,善惡終有報,自己的兒子夭折,自己病篤之時,小人趁勢而發,倉促間,不能全賢名於一生,足可嘆息。

【作者寄語:我是子曰讀歷史,喜歡我的小夥伴,點贊關注加留言。一曲肝腸斷,天涯何處覓知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