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權更替時政局不穩,為何皇帝不提前幾年退位來幫助新帝穩定政局?

9eN7y_sky


中國歷史上為了替繼任皇帝穩定政局而提前退位的皇帝倒還真有,但是大部分結局都不怎麼樣,其根本原因就是在於老皇帝並不僅僅是靠著自己的個人魅力來支撐整個王朝的發展,而是在於建立完善的制度以及安排合適的王佐之才。

選擇退位以穩定新君統治的帝王,國史君(國史通論)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趙武靈王了。趙武靈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98年)五月趙武靈王將王位傳給了自己寵愛了太子趙何,自稱主父,趙何便是趙惠文王。但是趙武靈王退位不讓權啊,實際上他依然是趙國的最高統治者,擁有最高政治權和軍事權(吞併中山國、征服樓煩騎兵都是在他退位之後完成的),最終他又犯糊塗,覺得廢太子章太可憐了,於是封趙章為安陽君甚至要封他為代王,這就給趙國的內亂埋下了種子。趙武靈王最終在沙丘政變中被餓死,趙國也陷入混亂之中。

主動退位的太上皇一般都是退位不讓權(後世還有宋高宗趙構、清朝的乾隆等),所以他們退不退位都對繼任的皇帝沒有什麼實質性的幫助——當兒皇帝和當太子又有什麼區別呢?

被動退位的太上皇就有很多了,他們退位的目的都不是為了穩定繼任皇帝的政權,而是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最典型的就是唐高祖李淵了。

所以,老皇帝退位以輔助新皇帝穩定政局並不是一個高明的辦法,最高明的就是建立完善的制度,安排合適的王佐之才,讓大臣或者諸侯王們不敢反、不想反、不能反,其中最典型的應該就是劉徹、劉備、孫策等人的臨終託孤。而明太祖朱元璋靠誅殺有能力的功臣來給孫子朱允炆鋪路的方式就顯得低一個等級了。


國史通論


從我們現代人的眼光來看,總感覺古代帝王在傳位的時候,有一件事情做得不好。就是老皇帝去世以後新皇帝才繼位,這種做法,常常會引起一些動盪。

於是,這不由得讓我們思考一個問題,難道古代的皇帝不可以提前幾年退休。把皇位讓出來讓給新皇帝,扶他走一程嗎?這樣一來,權力不是可以完成平穩交接,國家的動亂變得很少嗎?

(趙武靈王)

這個主意,看起來是一個非常不錯的主意。不過說起來,在古代卻幾乎沒有實現的可能。

最重要一點。就是皇權具有極大的獨裁性。這種獨裁性,是一種為所欲為的特性,它決定著任何人都不願意把這種權力交給別人,就算是交給自己的親兒子,也不行。

不過,退一萬步說,就算皇帝願意把權力交出來,其實這種方式也是不太現實的。為什麼說不太現實呢?

其一,皇帝無法掌控自己什麼時候死。

皇帝如果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死,他提前兩三年退下來,讓新皇帝幹,他再扶持一下,也是可能的。兩三年的時間,完全可以讓一個新皇帝熟悉皇帝的各種事務。

但是,皇帝並不知道他什麼時候死啊。

如果老皇帝把權力交給新皇帝以後,過了兩三年,過了四五年,他還活著,這就是一件非常麻煩的事情。因為那時候,萬一他還想幹,那可怎麼辦呢?

歷史上真的就有這樣的事情。趙武靈王就提前把國君之位傳給了兒子。但是後來,他又想幹了。但又把權力奪不回來。於是,他就攛掇他的另一個兒子,和這個國君兒子鬥,他想漁翁得利。不過最終的結果是,由此引得趙國的朝廷一片混亂,而他也落得一個活活餓死的悲劇。

(乾隆畫像)

其二,皇帝不能平穩地把權力交出去。

為什麼說皇帝不能平穩地把權力交出去呢?首先,皇帝自己不願意交出去。因為皇權的誘惑實在是太大了,所以儘管老皇帝可以把新皇帝扶起來,但是他不願意把權力交給新皇帝,因此對新皇帝就沒有培養意義。

比如乾隆就提前把皇位給了嘉慶,但實際上他不願意把權力交出來。這樣嘉慶也就沒有得到培養。那時候,在整個朝堂上,嘉慶完全是看乾隆的臉色行事,乾隆笑,他才敢笑。乾隆把眉頭皺起來,他也必須表現出思考的樣子。否則的話,乾隆會懷疑嘉慶覬覦權力,隨時隨地都可以廢掉他。

其次,老皇帝不容易把權力交出來。之所以說不容易,是因為老皇帝身邊有一幫大臣,他們會圍著老皇帝轉,不願意老皇帝把權力交出去。有人可能會說,這些人去圍著新皇帝轉不就好了嗎?但這是不行的。古代對於“忠誠”有個概念,就是“從一而終”。如果你本身忠誠於老皇帝,而老皇帝還沒死的情況下,你又去忠誠於新皇帝。這樣,老皇帝就會認為你的心地不純淨,是“貳臣”。

和坤就是一個切實的例子。和珅那麼聰明的人,他為什麼不提前巴結嘉慶呢?如果他提前巴結嘉慶,不是就不會被處死了嗎?

但實際上,他沒有這種可能。

其三,皇帝無法扶新皇帝一程。

古代皇帝其實是很注意培養儲君的。他們在處理政務的時候,一般都會讓儲君站在旁邊,認真學習。

不過這種學習,其實對儲君的培養,沒有太大的用處。為什麼呢?因為儲君根本就不敢做主。儲君要做主,就得擴大自己的勢力培植自己的親信。他有了自己的勢力和親信,自然就有威信,權力自然就大了,地位自然就穩固了。

但如果儲君這樣做,又會遭到皇帝的猜忌,皇帝會覺得儲君在提前奪權。所以,儲君實際上啥也不敢做,那還培養什麼呢?

其四,皇帝來不及把新皇帝扶一程。

當皇帝去世以後,新皇帝的權威往往會受到威脅,保不住,一般情況,這是新皇帝的年紀比較小。

古代有非常多新皇帝的年紀都比較小。新皇帝的年紀比較小,原因主要是古代的醫藥條件不好,再加上皇子又是在錦衣玉食中長大,因此壽命都比較短。

另外,皇帝因為縱慾,因此他的生育能力不強。往往是老皇帝就要去世了,新皇帝還沒有長大。

如果是這種情況,老皇帝也不可能把皇位傳給那麼小的兒子。扶他一程,就是一句空話。

從以上四點分析就可以看出,雖然我們的想法是不錯的,但是在古代,真的無法實現。


張生全精彩歷史


你覺得老皇帝應該在活著的時候提前退位,帶一帶新帝,把最初這幾年平穩過渡,就可以解決政局不穩的問題。想法是好的,但實際上不可能實現。


理由很簡單的,皇權是排他性的。

有句話說的好,天無二日,國無二君,兩個權力中心是辦不成事的。

朝裡這麼多大臣,拉幫結派,你爭我奪,只有一個權力中心的存在,才能把他們暫時聚攏在一起。結果這下出來兩個皇帝,一個老皇一個新帝,你讓他們聽誰的?



所謂的大臣都算不上政治家,頂多算是一個政客,他們的政治信仰就是投機,換句話說叫自身利益最大化,所以面對兩個皇帝同時存在的局面,那就要開始站隊了。

支持老皇帝的說,新皇帝的權力不也是老皇帝給的嗎?再說,一朝天子一朝臣,新皇帝有自己的一套班子,一旦新皇帝掌了權,我不就完蛋了嗎?所以說啥也得抱著老皇帝的大腿,這樣才安全。

支持新皇帝的又說了,老皇帝老了,他遲早又一天得死,新皇帝遲早要乾綱獨斷。現在不站在新皇帝一邊,等以後老皇帝死了再投靠,人家才不會待見你。所以說啥也得抱著新皇帝的大腿,這樣才有前途。



你們大臣之間打來打去的不說,朝廷的事還要不要做了?別看皇帝坐在上頭一言九鼎,但其實還是要靠各級官員的配合和捧場,否則皇帝什麼事都做不成。所以,為什麼歷朝歷代的皇帝都那麼痛恨黨爭?一方面,拉幫結夥,皇權不易滲透;另一方面,黨爭加劇了內耗,致使朝局動盪,大家都專注於鬥爭,無人為朝廷和國家辦實事了。

但是皇帝有辦法啊,皇帝可以兩邊利用,互相制衡,這樣朝局穩定,大家也可以做些事。不過現在的新情況是,連皇權都分裂了,兩個皇帝搞起黨爭來,又怎麼能讓大臣們不繼續爭下去,所以也就沒人辦事了。



更何況,從個人情感上來說,誰也不希望自己大權旁落。老皇帝幾十年一言九鼎慣了,這下一退位,有事還要跟新帝商量著辦。新帝也是一樣,既然您退位了,我就是皇帝了,我得掌握實權,否則也憋屈。

時間一長,老皇新帝遲早火併,無論誰勝,都會導致朝局更加動盪,想要再穩定下來,那就更難了。

而且在歷史上,即便不是新帝,就算只是個太子,皇帝都要刻意提防他培植自己的勢力。但太子要辦事,自然會有自己的勢力,雙方關係一般都非常微妙和緊張,往往不是太子幹掉皇帝,就是皇帝幹掉太子。所以說,皇帝提前退位替新帝穩定政局這事兒根本不靠譜。


達摩說


首先,在中國歷史上出現過主動禪位,幫助新帝穩固政權的帝王,那就是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曆。除此之外,再無主動讓出皇權的帝王,對此種情況的出現,個人認為原因有三:

1、自古以來,封建王朝的帝王對於皇權維護、皇帝權威的保持和維護是最為關注和最為不惜手段的。為了皇權,皇帝們不惜動手處死親生子女,不顧親情、感情、友情,將“無情最是帝王家”這句話展現的淋漓盡致。在當時,皇權是不容挑戰和褻瀆的,哪怕是身體條件已經不再允許,哪怕皇帝年事已高,無法行駛皇帝權力。主動退位,不可能的,這輩子都不可能主動退位。當然,乾隆皇帝是一個例外。

2、從歷史經驗看,除了主動禪位,依然手握朝政大權的乾隆皇帝,中國歷史上所有被迫退位或者被逼成為太上皇的皇帝們不是被圈禁就是被百般凌辱,下場無一例外都不得善終。作為一代帝王,皇帝們對於歷朝歷代的經驗教訓再熟悉不過,他們知道如果主動讓位後,等待自己的就是悲慘、淒涼的下場,所以寧願冒著死後被“篡位奪權”的風險,也斷不會主動讓位。

3、皇帝主動退位,真就能對新皇有好處嗎?如果皇帝主動退位,也會像乾隆皇帝那樣牢牢地掌控朝政大權,也會繼續對自己的寵臣仰賴和信任,這也間接的導致了朝中黨派勢力的養成和對新皇權威的嚴重挑戰。朝臣們也要在太上皇和新皇帝之間選擇站位和政治倒向,選擇好了還行,如果選擇不當,定會造成朝局動盪甚至皇帝手下無人可用,無人可信的尷尬局面。這對於新皇帝把控朝政和掌握朝廷局面並沒有任何好處,從乾隆皇帝主動退位後,乾隆皇帝寵臣和珅被稱為“二皇帝”就能看出端倪。

綜上所述,皇帝不會選擇主動退位,哪怕已經無法正常行使皇權,這對於皇帝而言關乎皇權、威望和對朝局的理性考慮。


正說清代十二朝


縱觀兩千餘年的封建史,很少有皇帝主動退位的情況發生,只有極個別的幾個,唐高祖李淵(李世民玄武門之變後脅迫)。武周皇帝武則天(神龍政變大臣脅迫)。宋高宗趙構(退位後大權在握)。明英宗朱祁鎮(土木堡後被監禁)。清乾隆(退位後大權在握)。

皇帝這個位子充滿了意外,大部分皇帝不到死的那天不會放下手中的權力,而且在任中突然病逝的也不在少數。比如秦始皇東巡路上突然駕崩,趙高李斯矯詔立胡亥為皇帝,賜死長子扶蘇,將軍蒙恬。再比如明朝武宗正德帝落水感染風寒突發疾病駕崩,太后下詔命興獻王子朱厚熜即位,明光宗泰昌帝即位十天後突發疾病,內侍崔文升開了方子,皇帝服用後大瀉不止,昏迷不醒,鴻臚寺卿李可灼進獻仙丹,皇帝服後迴光返照,第二次服用後一命嗚呼(這就是明末紅丸案)。

還有明太祖培養的接班人太子朱標,竟在皇帝之前病逝,悲傷不已的洪武帝立朱標之子朱允炆為皇太孫,洪武帝殯天之後燕王靖難攻佔南京城即位大統。

終其原因,皇帝是孤家寡人,是不可能在活著的時候放棄手中的權力,有的時候又突發事變去世,天家無親情。


叫我李白把丶


自秦始皇兵吞六國之後,建立皇帝制度後,皇帝權力巨大,沒有特殊原因不會退住,中國古代太上皇屈指可數。皇帝生前明確太子人選,不會發生大亂。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四處巡狩,結果死在巡狩路上。太監趙高與李斯勾結,竄改始皇遺言,讓秦二世繼位。扶蘇材能突出,有較強的治國能力。

扶蘇不會容忍趙高,趙高為自保。
李斯怕在扶蘇面前不受重用,跟趙高秘謀讓秦二世上臺。秦二世什麼都不懂,便於控制,便假詔逼死了扶蘇。因為秦始皇並未立太子為扶蘇,才給二人可趁之機。

最後李斯也被逼獄中自盡,可悲,至此天下大亂,秦朝滅亡。


後來朝代有嫡長子繼承製,立太子,基本不出現混亂局面。只要明確太子人選,所有人都服從太子。隨著君主專制加強,清朝建立秘密立儲制,皇帝死後大亂局面不存在。



淡晚6


歷史時刻錄帶您觀歷史,大家好,我是小歷!

皇帝提前退位並不會幫助新君穩定政局,反而會使政局更加動盪。以這種方式來穩定政局,小編認為有三不可。

一、天命不可知

人的命數是難以預測的,誰能活多大歲數誰都不知道,所以提前退位是提前多少?若按一定歲數提前退位,這個年齡是多少?不惑、半百、耳順、花甲、古稀?而有的皇帝活三十,有的四十,有的五十,有的六十。而每個皇帝登基時的年齡又各不相同,有的幾歲,有的十幾歲,有的二十幾歲,有的三十幾歲,甚至有的四十幾歲。所以不好統一規定,而一但無法統一規定,便無法執行,就形成不了統一的制度。這樣的話長久必亂。



二、人心不可量

除了皇帝本身的意願外,如果存在太上皇,群臣的心思又會如何呢?是效忠太上皇還是效忠新皇?若效忠太上皇,新皇怎麼想?若效忠新皇,太上皇怎麼想?一朝天子一朝臣,不被寵了的老臣會不會找太上皇抱怨,老皇定的一些東西若被新皇推翻了,老皇帝會不會發怒。而新皇又會不會考慮到老皇帝?等等問好,實在是難以解決。


三、貪心不可除

小編認為貪心不可除這點是皇帝不提前退位幫助新皇穩定政局最大的原因。在古代,無論哪個皇帝,活了多久都沒有自願讓出皇位的,每個人都有貪心,都想要權力,尤其是這種至高無上的權力。畢竟這是實打實的權力,有了他便可說一是一,這種感覺是會讓人上癮的,不是說不要就能夠想不要的。

人越到老,越怕死,尤其是有能力的人。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到了晚年均追求長生之術,以術能夠長生不老,想永遠享受皇帝的待遇,何有棄位讓賢的想法呢!而且人越到老,越容易糊塗,越容易抓住稻草不放,而這顆稻草就是權力。皇帝老了,身體和身心都漸漸的力不從心了,就會感到害怕,害怕就會起疑心,生怕別人惦記自己的皇位。所以就會牢牢的抓住權力,更別說退位了。



而新皇也不會容忍太上皇長時間的存在的,如果存在太上皇,自己的權力肯定會受到制約,自己不能為所欲為,實施自己的報復,二者互不相容,所以很難實現太上皇提前退位幫助新皇穩定局面的狀況。


總結:綜上,太上皇提前退位幫助新皇穩定政局說起來容易,但是是很難實施的。自古最是無情帝王家,皇帝殺兒子,皇子殺老子,手足相殘比比皆是。在帝王家,無限的權力面前,親情不是最重要的。誰都想當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而當上了皇帝便想一直當下去,越久越好,所以根本就不會有想提前退位的想法!

你們如何認為呢?


不喜歡吃白菜


這是一種極其典型的,用現代人的眼光看待歷史的做法。

在現代人看來,之所以會出現新舊政權更替時政局不穩的問題,原因全都出在了舊皇帝沒有提前退位,而是等到去世才退位。

雖說老皇帝去世以後才退位的確為政局不穩埋下了禍患,但老皇帝真的能提前退位,將皇位交給自己的兒子,並且在退位以後,幫助太子穩住局勢,最後再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嗎?當然是不可能的。

雖然古代很少有老皇帝提前將皇位讓出去的例子,但大部分老皇帝在退位以前,也都會慢慢的栽培太子,將朝中的一些相關事務交給太子,並且培植太子的個人勢力,讓太子接手自己的小團體,或者是讓太子組建自己的小團體,以便在太子登基以後能夠迅速穩住局勢。

可以說,老皇帝雖然沒有提前退位,但也經常有幫助新皇帝穩住局勢的,儘管很少有皇帝禪位,但實際上,禪位能夠達到的效果,很多時候,老皇帝也都提前做到了。

再者,皇權具備唯一性,皇帝就是天下的共主,天下人可以不拜太子,但不能不拜皇帝,皇帝也絕不會容許任何人權勢超過自己。

其實政局不穩只是一個說法,很多時候,真正導致政局混亂的反而是新皇帝與久皇帝之間的矛盾,新皇帝想要登基上位,而舊皇帝必然也會貪戀權勢,這可不像許多工作,幹久了可以退休,當皇帝更多的是享受,站在權力巔峰的感覺也不是每個人說放手就能放手的。

像是西漢時期的漢武帝,曾經就因為巫蠱之禍親自派遣大軍討伐了自己的太子劉據,劉據死的很冤枉,看似兩人之間是因為受到了挑撥,但真正引起禍患的原因,難道不是漢武帝與劉據關於權力的矛盾嗎?若是劉據已經能夠與漢武帝平起平坐,也不會生出巫蠱之禍。

歷朝歷代都有類似的例子,太子為何換了一個又一個?正是因為太子的廢立全憑皇帝一人作主,太子能否登上皇位也得仰仗皇帝。

在這樣的情況下,每一位太子,即使是父子情深,也會不自覺的防備皇帝,而皇帝也是同理,為了防止太子篡位,需要時刻防備太子,更逞論將皇位直接交給太子了。

老皇帝即使是將皇位交給了太子,父子間的矛盾也不一定就真的消失了,乾隆在位六十年,禪位以後,又做了三年的太上皇,做太上皇的時候,乾隆難道就開始一心養老了嗎?雖然嘉慶帝已經登基上位,但掌握實權的依舊是乾隆,父子之防甚是嚴重,一直到乾隆去世,嘉慶才從乾隆那裡奪到了實權。

況且自古人有多少壽命都不可能是自己能算到的,老皇帝也不可能知道自己什麼時間會去世,就像乾隆,自己都沒想到自己能活到八十多歲,這樣的情況下,又有誰會選擇禪位做太上皇呢?這種現代人思維的做法看似有道理,實際上卻根本無法實施。


魏青衣


家天下是封建王朝的典型特徵,父傳子,子傳孫,再不濟也是傳給兄弟,外姓人根本連邊都不用挨。看著歷史上那麼多因為傳位傳出了動盪,新皇帝位置不穩,老皇帝走之前不放權,有個別權臣都敢覬覦皇位。

在清朝以前,各皇帝喜歡立太子,一方面培養接班人,另一方面也是早早的昭告天下,儘量穩住朝野,但很少有皇帝在駕崩之前有計劃的把權力移交出去。


這點其實也能夠理解,畢竟那是皇權,不是誰家開的店,坐上皇帝的位置談何容易,辛辛苦苦坐的江上又怎能輕易放手,乾隆皇帝在位時間六十年,夠長了吧,可讓出皇位的時候依舊沒有放權,可憐他兒子了,名義是皇帝,可還是個儲君,這種皇權至上的觀念已經根深蒂固了。

古代皇帝有一個共同點,壽命往往不長,這個職位是個高危行業,防天防地防人,除了自己誰也信不過,清朝皇帝吃個雞蛋,內務府都得刮刮油水,說不定哪天睡的太死,醒都醒不來,自己都不知道活到啥時候,怎麼培養太子,早早放權呢,你看像秦始皇那千古一帝,就沒想著死,一直找著長生不老藥呢,你看那幾個嬰兒皇帝,啥也不知道的當上一國之君,又啥也不知道的過完自己的一生。



朱元璋、劉邦可以早早的為子孫拔掉一切荊棘,但有幾個這樣的皇帝呢,朱元璋拔掉那麼徹底,終究當皇帝的不是自己當初指派的,新老皇帝之間的新老臣子,不是誰都可以當官數朝的,老臣子看新皇帝不順眼,暗地裡折騰兩下,這國家就亂了,更別提有個太上皇在宮裡住的了,新皇帝真的寢食難安啊。



李世民在奪權時,面對手足兄弟,還不是該殺殺,面對自己的老爹,還不是該軟禁軟禁,慾望這個東西不是用來想象的,當它真正可以觸及時,掃清障礙是每一位皇儲都會做的。


我國曆史上能當太上皇的不多,男人本來就是權力動物,太上皇以前也是皇帝,如果他真的不愛皇權,大可以當個王,費盡心機當上皇帝可不是為了當太上皇的。


深讀晚安


無情最是帝王家。即使是父子關係,恐怕也很難逃脫對於權力的爭奪和嚮往。想要讓一個人主動的退出權力的核心圈。恐怕每個人都很難做到對權力產生厭倦和清心寡慾。尤其是身為天下共主的九五之尊。享受著皇帝帶來的榮譽和地位以及其背後至高無上的權力。


因此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大多數的皇帝無論在位時間長或者短。基本上都沒有對皇帝這個職業產生厭倦或者選擇放棄。將皇位在生前邊轉手贈予他人,比如說自己的兒子,或者其他的指定繼承人。

其實中國歷史上也並非沒有皇帝主動在生前便將皇位善讓給自己的繼任者。比如說清朝時期的乾隆皇帝便在自己登基為帝60週年過後,選擇將皇位傳給皇十五子。這是因為乾隆皇帝曾經立下誓言。聲稱自己不會在位時常超過自己的爺爺——清聖祖康熙皇帝。


當初乾隆皇帝之所以敢誇下如此海口,實際上是因為乾隆皇帝自認為自己不可能活那麼久。認為24歲繼承皇位的自己在位時間不可能超過8歲繼位的爺爺。卻不知自己最終活了89歲,在位長達60年。因此乾隆皇帝不得不提前將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自己又做了三年半的太上皇。但是乾隆皇帝在做太上皇期間並沒有完全的放權給嘉慶皇帝。由此可見乾隆皇帝的退位也只不過是換一個名字而已。

其實除了乾隆皇帝以外,歷史上還有一位比較知名的皇帝主動善讓皇位給自己的繼任者。那便是南宋的開國皇帝——宋高宗趙構。宋高宗趙構在登基為帝之後,通過妥協求和的方式勉強守住了南方的半壁江山。但是宋高宗趙構並沒有兒子。因此不得不從民間尋找到了宋太祖趙匡胤的子孫後代。後來宋高宗趙構厭倦了皇帝和繁瑣的政務。主動的退居二線做了太上皇,而將皇位讓給了自己的養子宋孝宗!





中國古代歷史上,之所以很少有皇帝提前幾年退位,並且利用自己的聲望為權力的過渡保駕護航。實際上是因為中國古代歷史的皇帝,並不知道自己何時去世。那麼也就無法把控自己何時退居二線合適。就比如說乾隆皇帝,如果認為自己只能夠活60歲,而選擇55歲退居太上皇的位置。結果自己不小心活到了89歲。那豈不是要在太上皇的位置上做34年。恐怕到那個時候,自己指定的皇帝都已經去世了。孫子都已經成為了新一任的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