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六國攻秦有四條路線,為何每一次都走函谷關?

L丶佳能


在我國,函谷關是兵家必爭之地。函谷關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是中國歷史上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古人王氏曰:自靈寶以西今河南靈寶縣、潼關以東,皆曰桃林。自崤山以西崤山,見河南名山三崤、潼津以南,通稱函谷。




戰國時期,秦國逐漸強盛,使得關東六國深感威脅,六國合縱攻秦,入秦的道路很多,為何六國攻秦只走函谷關呢?

事實上,函谷關位於黃河“幾”字型最後一個大彎的位置。潼關到函谷關(秦關)這一段山路,兩側是崇山峻嶺,黃河在其間通過,典型的雄關天險,函谷關對於秦國的作用毋庸置疑。


那麼當時入秦有四條路,它們是:崤函通道,從中原地區(河洛地區)攻入關東;運城盆地西渡黃河;走武關道翻越秦嶺,從南陽盆地攻入關中;在西側翻越秦嶺,從漢中地區攻入關中;或翻越秦嶺後先進入隴西地區後入關中。

具體分析:

一,崤函通道;

函谷關此處取漢關位置,大概在河南新安位置;此處還有虎牢關等。廣義的崤函通道,可以看做西起崤山,東到虎牢關的狹長區域,是關中地區到中原地區的戰略通道。對秦國而言,統一關中地區後,將力量投放到中原地區,必須要經過崤函通道(崤山,函谷關)。


崤函通道是秦國走出關中,稱霸中原的必經之路,稱為秦國稱霸中原、一統天下的咽喉毫不為過。南側的河洛地區,北側的上黨高地則是扼住咽喉的兩隻手。崤函通道長度超過100公里,沿途多河多山,容易被從兩側掐斷,尤其是上黨高地具有很大的威脅。

二,運城盆地西渡黃河;

這條通道,表面看正面寬度很大,是最適合進攻關中的。但是黃河在這一段的渡口是很有限的,關中地區並不存在幾十上百公里寬的防禦正面,守住幾個渡口即可。這一通道進入關中的前提,是控制整個山西高原,至少也要控制運城、臨汾盆地和上黨高地。

黃河在“幾”字形拐彎處,河流湍急,看似從運城盆地西渡黃河很近,實際上可操作性不大,黃河天險並不容易跨越。

三,南陽盆地西入關中;

史載:武關扼秦楚之交,據山川之險。道南陽而東方動,入藍田而關右危。武關巨防,一舉而輕重分焉。武關位於陝西省商洛市丹鳳縣東武關河的北岸,與函谷關、蕭關、大散關成為“秦之四塞”。自春秋始,歷來武關均設防守。為兵家必爭。 武關舊有城垣,北倚巖崖,南臨絕澗,河水環東、西、南三面,城址橫出河心。城東有四道嶺,特別是吊橋嶺高且陡峭,“上山一道,不容並騎”,為武關屏蔽。

武關道比崤函通道更為艱險難行,長度也要長的多。在漫長的武關道中,防禦一方可以憑藉的天險不止一處;在通過武關道後,防禦一方會有很強的補給優勢。

四,從巴蜀和漢中北入關中;

在我國,秦嶺山脈是中國南北方的重要地理分界。遠在商周以前,山間已出現溝通南北的古代道路,周秦漢唐千餘年間,秦嶺驛道作為首都長安聯結南方諸省的戰略通道,包括子午道、駱穀道、褒斜道、藍武道等古道。

秦嶺古道道路艱險,不利於軍事進攻的展開,加之地理位置的不利因素,六國攻秦如果走這一路,不利於後勤補給,六國進攻不從這一路走也是必然的。

總而言之:關中四塞,是函谷關、武關、蕭關和散關,再加一個運城盆地西渡,這就是戰國時期進入關中的全部戰略通道。六國無論從運城盆地西進,還是從武關,秦嶺一線進攻,都沒有從函谷關一路方便,因為其他幾路進攻關中地區很難,於是六國攻秦就一直攻打函谷關也是必然的。


源稚生



整個戰國曆史就是秦國以一己之力對抗東方六國的戰爭。魏國吳起變法,使得魏國崛起,魏國的魏武卒天下聞名。就連秦孝公的父親秦獻公都死在了收復失地的河西之戰中,秦孝公啟用衛國人商鞅,變法圖強,才讓秦國不致於亡國。趙國的武靈王也想過從西北草原方向和義渠人聯合,進攻秦國,但是秦國太后羋八子委身戎狄,為義渠君生了兩個兒子,就是為了穩住義渠國,後來秦昭襄王派伏兵誅殺了義渠君,滅了義渠國,從此秦國的大後方變得固若金湯。和魏國多次戰爭,終於奪回了河西之地,把領土拓展到函谷關外,所以東方的六國只能從函谷關來攻打秦國。楚國也從武關方向進攻過秦國,秦孝公時期,楚國攻破武關一路北上,甚至已經打到了藍田,距秦都櫟陽不到百里,秦國公子華力戰而亡!秦國迫不得已,和楚國聯姻,才得到喘息的機會。所以東方六國也不是沒有想過從其他方向進攻秦國。主要原因是秦國佔據的關中平原更像是一個盆地,四周被群山環繞,易守難攻。另一個原因是關中八百里秦川,土地肥沃,可以自給自足,就算秦國沒有東出,也不會被別人掐住脖子,更何況後來又佔據了巴蜀之地,佔盡天時地利。到後來就只有秦國攻伐東方六國,而東方六國時而合時而縱,彼此勾心鬥角,即互相防備,又彼此攻伐,不像秦國沒有四塞之地,不需要防備別國。


如流水兮逝如風


要是真有四條路可走六國是傻了去跟函谷關死磕?秦函谷關位於河南省三門峽市的靈寶市境內,屬於河南的最西部。


對於秦國來說函谷關至關重要,因秦國的函谷關內低外高,如同一個大的盆地周邊崇山峻嶺可謂是天險凌厲,且北面緊挨著黃河,另一邊矗立著懸崖峭壁,六國攻秦那會論水戰難度是相當大的,登懸崖攀峭壁難度就更不言而喻了。

楚秦邊境雖然有一條武關,但是其規模太小了,只夠允許一小部分的人馬經過,若是六國聯軍想從武關進入秦國,勢必會拉長戰線這樣一來很可能會導致首尾不能相顧,秦軍一旦突襲不堪設想。所以秦國函谷關自古就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名,

也正是因為函谷關的“易守難攻”,及四面天險給了秦國充裕的時間強兵富國,休養生息抓準時機,最後統一了天下。


滕王閣的孤鶩


感謝頭條君。

首先我要說你的提問是錯誤的。楚國就從武關打進秦國過。

六國攻擊秦國,主要是因為函谷關近一些。最近路線就走函谷關了吧,往北走山西和往南走湖北都繞路了。且那時的路不多,很多地方都是人跡罕至的。走那些人跡罕至的地方糧草轉運就是個麻煩事。古代講究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都是一個城池一個城池的打過去。你想假如不這樣進攻。將領非要走人跡罕至的地方,後勤是不是很難保證?記得三國時期曹操赤壁敗退時,逢山開路遇水架橋。這要有多難?回老家兵都沒幾個了。像曹操一樣有帶兵能力的又有幾個人呢?所以我認為真的不能隨意的選擇打仗的進軍路線。那時六國進軍走函谷關,就是因為這是兵家必爭之地,不打下來就不行。相對於其他關口來說函谷關是易守難攻的,但其絕對不是難以逾越的。

我們可能看大秦帝國看的受影響了。函谷關並不是天險,而是古時候進攻秦國最好的一條路徑。


種花家的不撓人


戰爭是政權集團實現利益最高規模的軍事行動,無論大小戰爭行動前都會有縝密規劃。

戰爭的指導者必須深切體認地理環境與戰略依存度,同時還包括山嶽、地形、氣候、水文、湖泊、距離、疆界等對戰爭所產生的正面與負面作用,所以如果戰爭漠視空間的概念,必然會導發嚴重的錯誤。顯然函谷關在攻打秦國中處於不可迴避的地理位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