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科舉考中的那些秀才、舉人和進士,放在現在相當於什麼水平?

coco賈鴻超


封建時代讀書人是這麼讀書的。

八歲入小學或者私塾讀書,小學是國立的,私塾是私立的,叫做啟蒙。讀三年,就要進行畢業考試,成績合格了頒發畢業證,就是童生。不合格就沒有童生畢業證。有人唸了一輩子書,連個童生都撈不著。



童生再念三年,就能考秀才。考上了秀才就能免交賦稅,還能免除兵役,見了縣官不用磕頭,身份高人一等。



秀才之後,兩條路,一條是考舉人,一條是讀太學,也叫大學。考中舉人就能當官,不過需要等。也就是所謂候補。讀太學三年也能當官,不過要看造化,有沒有合適的空缺。



考中舉人還能考,那就是進士。進士考中了立馬能當官不用等。



如果用現在類比的話,童生就是小學,秀才就是初中,舉人就是高中。進士就是公務員。


唐風宋月


秀才、舉人、進士這樣的三級科舉考試體系差不多在明清時代才完成,所以我們就以明清時代為例來說說吧。

相當於現在什麼水平,我就說說他們的知識水平吧,就是秀才、舉人、進士的獲得者的知識的含金量,跟現在比是個什麼狀態。就知識水平來說的話,現在任何一個大學生在數理化的知識水平,秀才、舉人、進士是一點也不懂的,所以無論理工科的大學生,還是文科的大學生,都比秀才、舉人、進士的數量化知識好,這個應該沒有問題,因為古人也根本沒有數理化可學嘛。

有疑問的是,秀才、舉人、進士跟今天的文科大學生比起來怎麼樣?我的結論是今天一般211以上的大學的文科生的歷史水平可以碾壓秀才、舉人、進士,文科生在進大學之前,一般有初中三年、高中三年的系統的歷史學習,到了大學,也有相關的歷史選修課,並且最關鍵的是圖書館裡還可以看歷史書,歷史知識的獲得是系統的、豐富的。

明清朝代的秀才、舉人、進士基本上不學歷史,因為考八股文是不考歷史知識的,讀四書就可以了,連五經都不用怎麼讀,因為也不大會考,甚至四書都不需要讀完,只需要把經常要出題的章節背熟就行了。當時就有人評價說八股文的考試,考得大家連史記、漢書這樣的經典歷史書都不看,整天抱著四書章句做模擬題。

顧炎武就曾經說過,明朝晚期的考生,甚至基本上連四書也不用看,有錢人家一般是出錢請人,把最熱門的考試篇目請人事先寫好,寫個十幾篇,然後讓各家的子弟去背就行了。沒錢的就去市面上買前幾次考中了的範文來背,稱之為“房稿”,這樣更方便,連四書都不讀了,二十一史那更是廢而不看了。

因此八股文的考法,像資治通鑑這樣的長篇通史,那更是沒人看的。就算是有些考生看了些史記、漢書,也是建立不起來歷史感的,不信大家試試,只看史記、漢書,你能建立起關於漢朝的歷史感不?我們現在的歷史教科書是用最少的文字,書寫最大的歷史,讓人在最短的時間瞭解最多的歷史,從建立歷史感的角度來說,是很厲害的,儘管弊端在於缺乏歷史的細節。

秀才、舉人、進士們和知識水平惟一有優勢的,大概只有語文知識和寫作水平,如果只從文言文的閱讀和寫作,從詩詞的創作來說,秀才、舉人、進士們的水平當然遠遠高於今天的大學生,甚至比高於普通的大學教授。

最後要糾正一個誤區,有的人喜歡把秀才比擬為現在的初中生,舉人比例為高中生,進士比擬為大學生,這是不對的。完全不可比,因為秀才、舉人、進士是國家公務員考試的等級,不是學歷教育的等級,秀才、舉人、進士表示的是在公務員考試中所取得的地位,並不代表秀才的學問一定比進士差。明清時代,秀才裡面有學問的人多的是。


只愛潘多拉



一、古代的讀書人參加科舉取仕考試,獲得不同的功名、出仕為官及特權待遇。

(一)考上生員(秀才),相當於今日大學生,也可以分為公費生、自費生;但是,較比今日大學生享有特權待遇;

(二)考上舉人,相當於今日省級地方公開招考領導幹部,錄用為領導幹部,或後備幹部,享有比生員(秀才)更優越的特權待遇;

(三)考上進士,從政者出仕為官的正途,引為榮耀,相當於今日全國公開招考領導幹部,錄用為縣處級以上領導幹部。

二、古代時的科舉考試,分為童生試、縣府院試考上生員(秀才),三年一次省級鄉試考上舉人,四年一次全國會試、殿試,才能考中進士,獲得不同的功名,下面簡述之。

(一)古時的讀書人,首先須經童生試,取得參加科舉考試的資格,在科舉考試未考取生員(秀才)以上功名之前的童生,俗稱白衣。

你看,《水滸傳》中,梁山第一任寨主王倫,綽號“白衣秀士”,就是一個沒有功名的文化人。

既使讀書到八十歲,成為白髮老翁,未考取生員(秀才),也是童生。



(二)生員(秀才),縣試、府試、院試,童生參加,錄取者稱為生員(秀才),始獲得功名。

(生員,俗稱秀才;院試,省學政主持的考試)

生員分為廩生、增生、附生。

1.廩生可獲得政府膳食供給待遇,相當於現在大學公費生;

2.增生,增加錄取名額的稱為增生;

3.附生,附加錄取的稱為附生;

增生、附生沒有政府膳食供給待遇,相當於現在大學自費生。

4.貢生,生員(秀才)中選拔出優秀者,可以入最高學府國子監學習者稱為貢生,相當於現在大學生保研,為貢生中的優貢;不同於恩貢、蔭貢等憑特權進入國子監的貢生。

生員(秀才)只是取得入縣、府學校學習,拔貢,及向上層次考試的資格,不能出仕為官,考上舉人方可出仕為官。

生員(秀才)享有可免除差徭、見官不拜、狀子直呈、罪不用刑等特權待遇。

生員(秀才)向上考試不第,可搞教育辦私塾、府州縣衙為吏、文臣武將幕僚、編志修譜等謀生。



(三)舉人,鄉試,省級舉行三年一次考試,生員參加考試,錄取者稱為舉人,人們習稱老爺,第一名稱解元。

舉人除取得向上層次的考試資格外,享有免除賦稅徭役的特權待遇,因此,中舉後,有些土財主會給好處,將土地、人口依附於中舉者,以逃避賦稅徭役,舉人可以生活的很滋潤了,窮秀才范進中舉後有人送房、贈銀,可見一斑。

舉人不同於生員(秀才),可以出仕為官了,多是府、縣教學、主簿一類的八、九品級的佐官,亦有出任知縣主官的,但是很少。

舉人,相當於現在,省級地方公開招考領導幹部考試,錄用為領導幹部或後備幹部,歷史上上知名的“海青天”海瑞既是以舉人出仕。

為什麼范進中舉竟然高興的瘋癲了,可以理解了吧!



(四)貢士,中央政府禮部主持,於省級鄉試次年,亦既四年一次舉行全國考試。

上年各省鄉試錄取的舉人參加考試,錄取者稱為貢士,第一名稱會元,不授官出仕,取得參加殿試資格。

(禮部,中央政府六部之一,主管外交、教育等事務)

(五)進士,殿試,貢士參加考試,古代科舉最高層次考試,皇帝親自主持考試,對會試錄取者——貢士,分等定級,皆稱進士,分為三甲:

一甲三名,狀元、榜眼、探花,進士及第;

二甲若干,賜進士出身;

三甲若干,賜同進士出身。

進士,古代被視為出仕為官的正途,引為榮耀,門楣生光,光宗耀祖。

清朝重臣左宗棠,因赴國難,以舉人出身踏上仕途,最後官至東閣大學士、軍機大臣,宰執高位,出將入相,軍功封侯,可謂位及人臣之極,然常以非進士出身為憾,雖然皇帝念其功高賜進士出身,仍報憾終生!



進士,一般情況下,狀元高授六品官,相當於現在副司局級、也就是副市地級;其他,包括榜眼、探花,皆授七品官,出仕為官,起步就是現在縣處級的領導幹部啦!

進士皆出仕為官,授予京官者,有擇優進翰林院備皇帝諮詢、學習為仕經驗,含有培養後備幹部之意,也有分發六部及其它官署附官;外放則可為知縣主官或府、州附官。

三、綜上所述,看看:

考上秀才,是不是相當於今日大學生;

考上舉人,是不是相當於今日省級地方公開招考領導幹部,錄用為領導幹部,或後備幹部;

考中進士,是不是相當於參加全國公開招考領導幹部考試,並錄用為縣處級以上領導幹部!


z山海


補充一點:進士當最小的官就是知縣,也就是七品芝麻官。相當於現在的縣長兼公安局長,法院院長。自己審案,斷案,定案。

當然,如果朝中有人,或者鴻運當頭,進士也可能被招為駙馬爺,還可以進內閣。蔡元培就是進士,當過北大校長,教育總長。


高友德


相當於今天的黨校體系,參加工業生產的書不能讀叫閒書的


烏陵與土明


古代縣官擔子重,管理太多,工,農,商,學,兵,政,法,災害,上交國稅,……辦事幹部內衙文書一人,內衙站班八人,捕快八人,獄卒十人,劊子手二人。總共三十號人!現代縣級有幾千人管事,縣付就有六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