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理解孔乙己”不被人認同,淪為別人眼中的笑柄”?

人話簡史


曾經年少無知笑話孔乙己,如今我們都活成了他的樣子。偶爾翻到語文教科書《孔乙己》一文,這是我讀中學時就讀過的名篇,如今又細細地讀了一遍,和幾十年前老師的講解相比,我的理解並不一樣。

重溫經典<>,笑柄中感受一絲心酸

作為一個知識分子,慢慢回想起孔乙己來,就越發覺得和孔乙己心離得很近,甚至是尊敬。曾經孔乙己也有著躊躇滿志的夢想,渴望光宗耀祖,擠進長衫客的行列。當他從懵懂的少年活到頭髮花白的年齡時,仍把“學而優則仕”當做人生的目標。他不被人理解,無人願同他真心交流,他也只能沉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裡,說著別人聽不懂的話孤獨苟活。

他對書有著瘋狂的痴迷,在現實的世界裡被人踩踏,毫無尊嚴。處在一群熱鬧的人中間,卻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孔乙己太空虛了,被人疏遠和排斥,只能寄希望於精神世界,孤獨的尋找自我。彷彿這是世間救贖他的唯一稻草,心存著一絲幻想。

從文中看出,孔乙己真的是一個讀了很多書的知識分子,會寫四種“茴”字,能寫一手好字,絕不僅僅是幾年的功夫。知識分子如果沒有考上科舉,不能到達權力階層,再加上不會勞動,不會投機,那就是悲劇,他們在金錢世界和勞動的世界都找不到自己的位置,靠“文化”本身,在社會上很難混到飯吃。只會讀書,沒什麼用,淪為笑柄。

在那個禮樂崩壞的時代,孔乙己並沒有做什麼傷天害理的事,就算他偷了書,也不是什麼大罪,而且仍然保持了一個知識分子的品節。他的堅守,就像是寫《紅樓夢》的曹雪芹一樣,顯得彌足珍貴。我們今天已經見不到曹雪芹了,但仍能從他的作品去理解他。我覺得,如果我能穿越到清朝拜會曹雪芹,他的形象大概一定也和“孔乙己”差不多的,苦苦地堅守著讀書人的趣味和本分。

至少我們能鮮明看出,孔乙己在封建教育制度下仍然有閃光點,比如他雖然賒欠的酒錢,但總是到時候還上,而且能寫的一手好字。但是由於他本性的懶散,迂腐麻木,加上窮困潦倒,在人們的嘲笑戲謔中混度時日,以至於最後在人們的調笑中離開人世。我在讀中學時,語文老師也基本上都是這樣分析的。

孔乙己作為科舉制度的犧牲品,確實是一種悲哀。可是我覺得魯迅先生寫孔乙己,其主要用意並不僅僅寫孔乙己本人,而是通過環境的渲染,以孔乙己為主要線索,其用意在於寫當時的看客,那些看客的表現總是一味地調笑,文章從孔乙己出場,到最後死去都在人們的“笑聲”中而結束全文。

一個窮困潦倒、酸腐擺闊的小知識分子,成為人們的笑柄,而當時的人們並不是都過著舒適的生活,按照原文的說法“多是短衣幫”。反過來看,孔乙己的悲慘境地是人們調笑的對象,而這些看客的命運又能好到哪去呢?魯迅先生通過彼此對照的手法,更是將看客的麻木、冷酷和愚昧表現的淋漓盡致。

而我們祖祖輩輩的中國人卻不同,他們骨子都有一種向死而生的傲氣,也可以會說,那是種無緣無故的氣勢。

最好的印證便是餘華寫的《活著》,書中的富貴在被生活逼得窮途末路後依然沒有澆滅其心中的火光,還堅持掙扎著想要活出個人樣。而孔乙己在精神世界裡有的滿足感,不正是在生活裡選擇空虛頹喪的邊緣人“松子”所不曾擁有的嗎?

顯然,敢於在封建桎梏中掙扎的孔乙己,不會僅只個被社會邊緣化的典型,他的內心還擁有著最純粹真實的人性,他在涼薄世界裡深情地活著,盡力展現自己的內心世界,即使掙扎無力也要堅守真善美的真諦,盡顯著邊緣人不曾擁有的孤勇。

我年幼時也曾經覺得孔乙己很可笑,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我更加能感受到作為知識分子的標準,孔乙己身上固執的,純潔的,銀子一樣可貴的品質。

就像我們的生活中,嘲笑和踐踏一個人,總比理解和寬容一個人來得容易;看到一個成功者的缺點,也總比看到一個失敗者的優點來得容易。

有時想一想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真的只是在說孔乙己嗎?

年少不懂孔乙己,讀懂已是書中人

時光飛快,轉眼間100多年過去了,中國也不再是以前那頭沉睡的東方雄獅,而是已經甦醒,屹立於世界的舞臺。那麼,在社會日益進步的今天,我們身邊還有多少孔乙己式的人物?他們都經歷了什麼樣的遭遇呢?

我覺得:現代社會中,存在大量的孔乙己式的人物!最典型的當屬語文老師。都說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文字。但是,在現實中,語文老師的境遇和孔乙己相差無幾。他們學歷不低,滿腹經綸,但是卻拿著兩三千的死工資,有時甚至得為每天的柴米油鹽而愁上半天.

時代在變化,但總有一些人在默默堅守著本真,讓我們知道勿忘初心的真諦。

可我知道,不忘初心,說的容易,做起來卻難。我看到有太多人在脫去權力與財富的外衣後,心靈極度空虛而醉生夢死;有太多年輕的人,在短暫快樂中沉迷到無法自拔而揮霍了青春;還有太多所謂“追夢者”在追求成功的路上,因一點點挫折輕易將他們打敗而誤入歧途……

可這些人中,又有多少最初像孔乙己那樣堅守的人後來得到自我救贖,我卻不得知了。是的,空懷理想無以經世致用,過度頹喪自我放棄人生也不可取。


中學數學深度研究


孔乙己不被人認同,淪為別人眼中的笑柄,這是必然的,因為孔乙己自命清高,自己沒有能力,連秀才都考不上,又以讀書人、知識分子的自居,沒有經濟來源,又不願意從事其他工作賺錢,死要面子,總認為自己是讀書人,比別人高尚,從他對偷書事件的解釋,“竊書不算偷”,讀書人的事不能算偷,可以看出他這種思想。他在別人的眼裡就是一個廢物,是一個沒有能力又不肯承認事實的讀書人,別人根本看不起他,他就是打腫自己的臉當胖子,對這種好食懶做的人,而且又以高人一等的姿態面對社會,是不會得到別人的認可和尊重。每一個人在社會上要想獲得別人的認可和尊重,不是以自己是否讀過書,就高人一等,或者像孔乙己那樣以為穿著長衫就比穿短衫的人高尚,這些只是自欺欺人,而是應該腳踏實地去努力拼搏,不斷進取,當你功成名就時,社會自然會認可你,別人才會佩服和尊重你,當自己遇到挫折,要學會拿得起放得下,意志堅強面對現實,永不言敗,愛拼才會贏。像孔乙己靠偷東西獲得收入換取兩碗酒喝,來撐起自己的虛榮心,是一條通向墜落和死亡之路,是一條不歸路,他淪為別人眼中的笑柄也不足為奇。








喬軒美食


年少不懂孔乙己,讀懂已到中年時。

孔乙己是當時社會一個群相代表,也是科舉制度,封建禮教下的犧牲品。

他的生死存亡對於別人來說根本就不重要,活著的時候沒有地位,沒有收入,連基本的生活都難以維持和保障。但無論到什麼時候,他卻始終都不忘自己是讀書人的身份。自恃清高,死要面子,剩下來的本事也只有新抱幻想的死讀書、讀死書。除了讀書、寫字什麼事都做不了,好吃懶做,連生存的能力幾乎都沒有。

所以,這樣的人只能是別人嚴重的廢物,實際上連一個底層的勞動大眾生命狀態都不如。

孔乙己好久都沒有來向亨酒店了,從孔乙己淡出眾人的視線這個角度來反映當時社會的人情冷漠,世態炎涼。孔乙己在咸亨酒店裡,他也只是別人眼中的一個笑柄和笑料,別人拿他只是逗樂取笑而已。孔乙己淡出大家的視線,也沒有一個人會覺得惋惜、嘆息,更沒有人會覺得痛惜。掌櫃的能記起他,是因為他欠十九個錢,掌櫃的記起的是錢,而不是孔乙己。

到了年關,掌櫃取下粉板說,“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說“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呢!”到中秋可是沒有說,再到年關也沒有看見他。“到了中秋可是沒有說”掌櫃的為什麼在中秋沒有說?因為掌櫃的心裡明白,說也是白說,孔乙己一定不會再來了。 儘管掌櫃的可能已經感覺到孔乙己也許已經死了,再也來不了了,但沒有絲毫的惋惜、痛惜和同情,他所惋惜的是孔乙己欠他的十九個錢。這就是當時冷酷的現實社會。

像孔乙己一樣的匍匐在科舉這條道路上的讀書人是很多的,何止是一個孔乙己,其實有千千萬萬個孔乙己在相同或相似的命運下艱難生存。

像孔乙己這樣屢考不進的可憐讀書人,他的命運一定是悲慘的。

他雖然迂腐不堪的一直都把自己當成一個讀書人,心中始終裝著一個嚮往上流社會的夢想。但是他卻讓封建社會和科舉制度把他實實在在煉成了一個書呆子,他好吃懶做,死要面子活受罪,什麼都不會做,什麼都不能做,什麼都不想做的一個人,生活不了,就去偷那被人家的東西,常常被別人毒打。

在別人的眼裡根本沒把孔乙己當成是一個有尊嚴的人,他只是封建社會的一個犧牲品。

孔乙己生活在這樣一個階級森嚴,人情淡漠,世態炎涼的封建社會大環境裡,他的死是必然的。

他也必然不被人認同,必然會淪為別人眼中的笑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