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景帝為什麼一定要削蕃,甚至不惜引發諸侯叛亂?

迷茫的尋道者


●漢朝自漢高祖劉邦開始施行消蕃政策,削藩是封建制度下君主為了收回諸侯或地方割據勢力手中的部分或全部權力而實施的政策。漢朝漢景帝劉啟實施的削蕃最為有名,最為徹底。

▪漢朝削蕃的原因

說到漢朝削蕃,我們有必要了解下什是“蕃”,是怎麼形成的。周武王滅商後,建立周朝,武王為了鞏固國家政權,也延用夏,商以來“封分制”封賞那些開國功臣,把王室人員,功臣以及先代貴族(先代帝王后代和遠氏族部落首領)一齊分封到全國各地去做諸侯,建立諸侯國,這就形成了蕃幫和各個王侯。

▪漢高祖劉邦削蕃

劉邦擊敗項羽後,想到真正地一統天下,建立一箇中央集權的國家,那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不經歷一番血和火的洗禮,是不可能實現的。所以用局部展開各分封王的的兼併戰,來消滅這些諸侯,達到了削蕃的目地的。

●漢景帝劉啟削蕃

▪削蕃的背景:

一、是各地經濟衰退不能穩定發展,無法統一執行朝廷調配。漢朝初年就有削藩的慣例。漢高祖劉邦削奪了眾多的異姓王,接著,呂后又削奪了劉邦的那些兒子們的王位。漢景帝認識到,分封制是造成經濟不穩定的一個重要因素,必須要消除。

二、是加強中央集權,加強漢王朝統治。各地分封的蕃王表面上受朝庭管理和節制,但他們以封地為域,在任用地方官員,地方賦稅,地方政治管理上大多不受朝廷管理。如吳王劉濞一直在準備造反。劉濞利用鹽鐵的便宜,打造兵器,囤積錢糧,一副造反的姿勢。再加上漢景帝曾處死劉濞的兒子,所以劉濞所做,漢景帝認定他是為造反做準備,認定必須削蕃。

▪削蕃的經過

漢景帝接受了晁錯建議削減王國的封地,限制他們的發展,逐漸加大中央直接管轄的地盤,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的建議。並採納了晁錯這一“削藩”主張,景帝三年(前 154)楚王劉戊違犯漢喪制,被罰削去東海一郡;趙王有罪,削去其河間郡;膠西王劉昂私賣官爵,削去 六縣。晁錯的“削藩策”激起了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一些諸侯王的強烈反對。吳王鼓吹說晁錯侵奪諸侯之地,是為離間劉氏骨肉,危傾社稷,打出“請誅晁錯,以清君側”的旗號,串通膠西王昂、楚王戊、趙王遂、濟南王闢光、淄川王賢、膠東王雄渠等舉兵叛亂,形成東方諸王“合縱”攻漢的形勢,震動很大。這就是歷史上的“七王之亂”,漢景帝派太尉周亞夫率軍往攻擊吳楚,派酈寄攻擊趙,欒布攻擊齊地諸叛國,並以大將軍竇嬰駐屯滎陽監視趙兵。

曾經做過吳國丞相的爰盎,建議景帝誅殺晁錯,恢復王國故土,以換取七國罷兵。漢景帝在倉卒的情況下接受了這一建議,處死晁錯。但吳王劉濞拒絕接受朝廷詔書,還宣佈自立為“東帝”。戰事繼續進行。周亞夫率漢軍屯於梁國以北的昌邑(今山東鉅野東南),他不救梁國所受到的吳楚軍攻擊之急,而以輕兵南下,奪取泗水入淮之口,截斷吳楚軍的糧道,使其陷入困境。吳軍多是步兵,利於險阻;漢軍多是車騎,利於平地。戰事在淮北平地進行,吳軍居於不利地位。梁國又堅守睢陽(今河南商丘南),吳軍無法越過。吳軍北至下邑(今安徽碭山境)與周亞夫軍激戰,結果一敗塗地,加之士卒多飢,死傷叛散。周亞夫派精兵追擊,吳王劉濞率敗卒數千逃至長江以南的丹徒(今江蘇鎮江)。

削蕃的結果

漢景帝遣人策動吳軍中的東越人反吳,吳王濞被殺。楚王劉戊和參加反叛的諸王也因兵敗自殺或被殺。歷時三月的吳楚“七王之亂”遂被完全平定。漢景帝劉啟削蕃取得了勝利。

●漢景帝削蕃成功後,免除了諸侯王的行政權和官吏任免權,削減了王國官吏,規定諸侯王不再治民,只能衣食租稅。諸侯王強大難治的局面大為改變,因而進一步加強了統一,鞏固了中央集權。


墨骨讀書


漢景帝削蕃與漢高祖分封是在不同時期,適應當時社會形式,強化統治的舉措。

七國之亂

劉邦建立漢朝,借鑑秦朝滅亡的教訓,決定分封諸王。在局勢穩定後又開始清理軍功集團,罷黜異姓王,分封劉姓王,以強化統治。在漢高祖劉邦設計的這套統計結構裡,劉姓諸王,對外可以防禦異族入侵,拱衛京師;對內可以威懾軍功集團,鞏固皇權。確保皇權的絕對權威。

呂后

然而,劉邦死後,事情並沒有像他設計的那樣發展。劉邦生前扶植呂后的勢力,本是為了確保太子順利接班,但由於“母壯子少”的緣故導致了“呂后專權,大封諸呂”的局面;呂后死後,太尉周勃和丞相陳平等開國元老共同誅殺諸呂,扶植代王劉恆即位做了皇帝,漢室正統劉姓保住了皇位。

太尉 周勃

劉恆是一個運氣很好的人,與當下比較火的詞形容“錦鯉”很卡位。

文帝母親 薄姬

劉恆的母親薄姬出身卑微,先嫁給了軍閥魏豹。在劉邦消滅了魏豹後,又轉嫁劉邦。薄姬不受寵,甚至見劉邦的機會都不多,但就是這樣,也擋不住一次機會就懷上了“龍種”;劉恆在劉邦的兒子裡面最不受重視,這種劣勢反過來讓他逃過了呂后的毒手;本來做個低調自保的王爺也就算比較幸運了。誰能想到,突然就被周勃、陳平他們擁立做了皇帝。

漢文帝 劉恆

漢文帝劉恆的身世在他即位做皇帝前為他帶來的都是好運。然而,繼位後卻成了不利因素。劉姓的王爺們,也就是劉邦的兒子和侄子們就開始各種不服。最明顯的就屬劉邦幼子淮南王劉長。這位淮南王驕橫跋扈,有文字記載:常與帝同車出獵;在封地不用漢法,自作法令。跋扈還不是最過分的,後來直接與匈奴、閩越首領聯絡,圖謀叛亂,事洩被拘。朝臣議以死罪,文帝赦之,廢王號,謫徙蜀郡嚴道邛郵(嚴道縣,今四川雅安),途中不食而死。

漢初代淮南王 劉長

除了淮南王劉長,吳王劉濞也很有“取而代之”的野心。劉濞是漢高祖劉邦的侄子,代頃王劉仲的兒子。單從血緣上來說,他沒有劉恆“根正苗紅”,但劉濞為人性情剽悍,勇猛而且有野心。英布造反時,劉濞曾作為騎將跟隨劉邦鎮壓破英布叛亂,有軍功。而且,是因為劉邦顧及吳郡接壤東越,才選了劉濞來鎮住他們,後來封為吳王。劉濞在封國內的很多舉措也都很過分:大量鑄錢、煮鹽,以擴張割據勢力,圖謀篡位。

吳王 劉濞

相對藩王們的咄咄逼人,皇帝卻只能奉行漢初制定的黃老之道,搞“無為而治”,劉姓宗室諸王的勢力就越來越大,逐漸出現了“諸王勢大,尾大不掉”的局面。以至於匈奴總來侵擾邊境,漢景帝都乾著急而不敢出兵。因為,一旦跟匈奴打起來,輸贏先不論。皇帝軍隊的主力就被牽制住了。諸侯王如果趁勢出兵逼宮,基本上就只能選擇讓位了。基於這種客觀現狀,漢景帝只好接受晁錯的建議,實行削蕃。從而引發了“七王之亂”。

七國之亂進軍路線圖

“七王之亂”從表面上來看,是由削蕃政策引起的。但,實際上,即使不削蕃,任憑藩王繼續做大,總有一天,也還是會發生藩王叛亂。在實力對比此消彼長的情況下,這種叛亂來的越早對皇帝來說越有利。因此,對漢景帝來說,削蕃,不得不為。

晁錯獻“削蕃策”


西門吹灰2020


景帝為什麼一定要削藩,不止是景帝要削藩,任何一個存在藩王,諸侯的朝代,皇帝都想要削藩。

那封建王朝自建立之初,都會論功行賞大肆分封,後面又堅定削藩,是不是矛盾。其實不然,削藩和分封都是有一定的意義的,並不是盲目而為。

事實是,就漢朝而言,大漢自漢高祖建立之初,封王本不是漢高祖的本意,只是迫於形勢,不想寒了將士的心,想要籠絡人心之舉,後面分封的也大多是劉姓皇族人員。

漢文帝劉恆也有這個想法,只不過一方面國家需要休養生息,要恢復多年戰爭凋敝的民生,另一方面中央沒有對抗藩王,諸侯的經濟,軍事實力。

要弄清景帝為什麼一定要削藩,先來說說藩王,諸侯在漢朝的權力

諸侯是有封地的,在自己的封地諸侯有自己獨立的管理權,收繳稅賦歸諸侯國所有,諸侯國內的軍隊歸諸侯國管理

有錢有兵,權力膨脹,有野心的諸侯都會想要造反吧。

再說了,有錢,私下在自己發展些軍隊,養些死士,門客,很容易吧。

而漢朝中央對諸侯國的管理呢,只是派了個丞相,算是監督,其餘的還是諸侯國自己說了算。

平叛七王之亂有功的梁王,在景帝廢立太子時,想要讓哥哥景帝把皇位傳給他,遭到朝中大臣的反對,竟公然派死士殺了朝中重臣。

七王之亂的首領吳王劉濞起兵時聯絡諸侯的書信中寫到:

敝國雖狹,地方三千里;人民雖少,精兵可具五十萬。《 漢書·荊燕吳傳》

足見,諸侯擁有的實力。有錢有兵的諸侯國就像一頭隨時會醒過來的老虎,看似暫時沒有威脅,醒過來就會充滿鬥志,虎視眈眈。

你說,一個皇帝放一頭猛獸在自己身邊,能睡得著嗎?

而除了消除諸侯對皇權的威脅之外,景帝的削藩還有別的根源。

其一:漢朝自始至終都有個死敵——匈奴,和親實非漢家皇帝的初衷,是無力抵抗下的妥協之舉。想要解決外患,安內是首要的。萬一跟匈奴打仗,家裡再出來個內亂,那不 得亡國。

其二:削藩之後,會增加國家的稅賦收入,國家實際管理的區域也會擴大,才能更積極的備戰,積蓄軍事實力。

其三:君權神授的封建思想影響下,在自己治理的國家,只要有可能,任何一個朝廷都不會允許有一個可以跟自己分庭抗體的小朝廷存在。

所以,無論是諸侯,藩王存在對中央的威脅,還是消除後的利益所得,漢景帝都一定要削藩。漢武帝的推恩令也差不多是這個意思。對他們來說,削藩勢在必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