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景帝如此薄情寡義,能夠殺師滅子,為何還能成為聖君?

Norahs


身為一國之君,當大仁不仁,也許對身邊的親人、大臣過於殘酷,但是為了天下萬民計,雖殺之不為暴。身為一國之君,卻寵愛妻子兒子,縱容親信大臣,雖然可以得個良夫慈夫仁君的名號,但有愧於天下萬民,不足以稱為聖君。小仁愛數人,大仁愛萬民,仁的境界不同,做法就會不同,評價的標準也不一樣。大家下棋時懂得“舍軍保帥”的道理,皇帝有時也不得不捨軍保帥!

晁錯為御史大夫,位列三公之一,乃漢景帝劉啟的帝師。晁錯有恢復秦始皇郡縣制的政治理想,劉啟也有想削弱劉姓諸侯國實力的想法。吳王劉濞養精蓄銳四十餘年,早已尾大不掉,有起兵奪天下的志向。劉啟聽從了晁錯的建議,決定先削奪吳國的會稽和豫章兩郡,不想劉濞聯合其它六個諸侯國打著“誅殺晁錯、安定國家”的旗號起兵叛亂。漢景帝還沒有準備好,就殺晁錯以安七國之亂。晁錯死後,七國聯軍依然向長安進發,不過中央軍調集已畢,周亞夫率漢軍擊敗七國聯軍。

七國之亂平定之後,劉啟趁機將各諸侯王國的權利收回中央,又大量裁撤諸侯國的官吏數量。諸侯王不再有行政權和司法特權,經過七國之亂,諸侯王的割據問題得以基本解決。劉啟雖然帝師晁錯,但是晁錯的政治理想達成,雖死猶生,青史之上晁錯成為大功臣。歷史屠戮功臣的皇帝較多,漢景帝殺臣成事,不可厚非。

漢景帝有妃慄姬,此女美麗有餘,卻智慧不足,生長子劉榮,本為太子,後被廢為臨江王。慄姬美麗而善妒,看不起漢景帝的其他兒子,常有加害之心,對漢武帝劉徹更是懷恨在心。劉啟生病時曾試探慄姬,說:我百歲之後,你要善待其他妃子和她們的兒子啊。慄姬當時懷有憤恨之心,不但沒有答應劉啟,反而口出惡言。劉啟為了保證劉徹上位,並防止兄弟相殘,於是將長子劉榮貶為臨江王,非皇詔不得歸京。

劉榮當臨江王期間多橫行不法,終因侵佔宗廟地修建宮室犯罪,被傳到中尉府受審。郅都責訊甚嚴,劉榮恐懼,請求給他刀筆,欲寫信直接向景帝謝罪,郅都不許。竇太后堂侄魏其侯竇嬰派人悄悄送給劉榮刀筆,劉榮向景帝寫信謝罪後,在中尉府自殺。竇太后聞訊大怒,深恨郅都不肯寬容,在其干預下郅都被殺。事實上郅都受劉啟之命故意逼死劉榮的,避免劉榮將來起兵造反。

劉啟在位期間,推行"削藩策",削諸侯封地,平定七國之亂,鞏固中央集權,勤儉治國,繼續奉行"與民休息"政策,發展生產、減輕賦稅。他繼承和發展其父漢文帝的事業,與父親一起開創"文景之治";併為其子劉徹的"漢武盛世"奠定基礎,完成從文帝到武帝的過渡。故稱其為聖君也名符其實!


大秦鐵鷹劍士


漢景帝絕非無情無義缺恩寡義之人,他忍痛割愛殺晁錯非他本意,七國之亂是晁錯削藩推行推恩令造成的,七國造反勢如破竹,天下大亂,為平天下悠憂之口,大漢帝國於反王推心置腹的意罷戰為和,但吳王劉鼻和眾反王推出殺始作俑者清君測,出於無奈和母親竇太后權勢,乃依依不捨的誅殺了晁錯,但七國並未退兵,更加激怒了以仁孝治天下的漢景帝,終在大將軍竇嬰和太尉大將周亞夫和三十六員戰將圍攻下大敗而亡。景帝殺太子劉榮非他本意,是王皇后,和長公主,劉榮母崛力的結果,回顧漢景帝波蘭壯擴的一身英明神武無為而治,天下太平予民休息,延續了文景之治是少又的一代仁君有德聖君。










94310417小云


漢景帝殺師滅子,實有其事。

一殺師—殺晁錯。

晁錯身為帝師,一心為景帝謀劃,不惜“以疏間親”,勸導皇帝削藩以集權。

這是不顧自身,一心為學生考慮的兇險之事,且前有賈誼之鑑,但晁錯還是去做了。

結果,各諸侯國反彈很大,尤其以被當日還是太子時的漢景帝打死過兒子的吳王為最。

七國以吳為首,打出“誅晁錯,清君側”的旗號。

漢景帝一看藩國來勢洶洶,頗乍慌,已有斷尾求生之意。

正好袁盎建議把晁錯幹掉以平眾怒。

於是晁錯被誅。(晁錯:我特麼為了誰?)

其實七國起兵當然不是為晁錯,漢景帝病急亂投醫,把老師推出去,是為不義。

再說他殺子--殺廢太子劉榮。

說劉啟殺了兒子劉榮,似不確切。

劉榮為慄姬之子,因母受寵封太子,又因母不受寵而廢太子。

史載廢太子劉榮被人控告,說他“侵廟壖垣為宮”,漢景帝下詔徵他入朝,接受審問。酷吏郅都負責審訊臨江王,“王恐懼因而自殺,葬於藍田。”之後,竟然出現奇觀,“燕數萬銜土置冢上,百姓憐之”。

據史料而觀之,劉榮是牆倒眾人推,還沒見到老爹就憂懼而自盡,這裡頭劉啟要負間接責任。


由此看來,劉啟談得上是殺師滅子之人。

然而,聖人沒法做皇帝。


錢多多讀文史


秦朝末年天下大亂,天下只有討秦武裝,沒有一支援秦隊伍,劉邦覺得這是秦滅亡太過迅速的重要原因,為了避免重蹈覆轍,他就把劉氏子孫分封到各地為王,為中央保駕護航。再加上漢初採用黃老思想的無為而治,對全國實行休養生息,沒有對地方行政做過多的支配,造成代表地方的藩王的權勢越來越大,中央在和地方的對比中變得越來越單薄,藩王們野心勃勃,直接威脅到中央的權威,也威脅著天下太平。在這種形勢下,漢景帝重用晁錯,推行“削藩策”,削減諸侯王封地,評定七國之亂,鞏固了中央政權。

另外,漢景帝在經濟上繼續奉行“休養生息”,發展生產,減輕賦稅,社會人口和財富迅速積累,為後來漢武帝剿滅匈奴打下堅實基礎。

至於殺師滅子,這些都是為了鞏固帝王的統治根基,儘量不要用個體的道德標準去批判一個帝王的格局。從社會發展進步角度來說,漢景帝絕對是一代聖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