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雲說996是福報,但他沒告訴你這個前提


馬雲說996是福報,但他沒告訴你這個前提


“加班996,生病ICU”,最近關於程序員加班的話題火了。

所謂“996”,就是“早9點上班,晚9點下班,一週工作6天”。有人認為,加班不人道,沒人性,有人則認為加班很正常,高薪必然意味著高強度。

兩種看法,各有立場,貌似都有道理。

最近,馬雲在阿里巴巴內部交流活動中,也表達了對這個話題的看法:

工作時間長短不是關鍵,如果你真正熱愛你的工作,充滿理想和使命感,就算每天工作12小時,也不會嫌累,反而覺得幸福,但假如你不熱愛自己的工作,就算每天工作8小時,依然會覺得難熬。


馬雲說996是福報,但他沒告訴你這個前提



這話說得真雞血,但也別急著懟。雖然不是所有人都是馬雲,也不是所有人都想成為馬雲,但是假如一提到上班,就跟上墳一樣難受,一提到加班,就想到ICU,那也確實有必要反省下, 自己工作的動力是否還有足夠的燃料。

2019年已經快過去1/3了,對書單君來說,最幸運的事,就要數看了丹尼爾·平克的《驅動力》

因為,正是這本書,幫我搞清楚了為什麼很多人常感到“上班如上墳”,也發現了讓生活和工作重燃激情的秘密。


馬雲說996是福報,但他沒告訴你這個前提




馬雲說996是福報,但他沒告訴你這個前提


你的驅動力,處在什麼水平?


1995年,如日中天的微軟,花費重金,開創了一個在線百科產品——Encarta。

他們僱傭專業的作者和編輯,編撰了數以千萬計的條目,還高薪聘請了經理,監督項目進度。

但誰也沒料到,Encarta卻遇到了一個草根勁敵——維基百科。

與Encarta的不差錢加豪華團隊不同的是,維基百科沒有雄厚的資本,連詞條都全靠網友志願編輯。

可就是這樣一個草根網站,最終把Encarta打得落花流水直至出局,自己坐穩了全球最大詞條網站的寶座。

拿著高薪的正規軍,還打不過一分錢不拿的烏合之眾?這樣奇怪的結果,讓很多經濟學家都蒙圈了。


馬雲說996是福報,但他沒告訴你這個前提



更加想不通的事情還有呢。

蓋洛普統計說,在美國,有超過50%的員工,在工作上不夠投入,只有2%—3%的員工,稱得上高度投入。

但另一方面,人們泡在社交網絡、知識論壇上的時間卻日益增多,許多人甚至願意花上20%—30%的時間,免費解答各類網友的問題。

給錢的事情幹著沒勁,不給錢的反而樂此不疲,這不科學!

多年前,小說家馬克·吐溫,也觀察到類似的現象:

在夏季,英國有錢的紳士,每天駕著四輪馬拉客車,沿著同樣的路線走上30—50公里,他們為這種特權花了很多錢。可是如果因此付錢給他們,那就把這樁事情變成了工作,他們就會撒手不幹了。

後來,心理學家依據馬克·吐溫小說的名字,把這種現象稱之為“湯姆索亞效應”


馬雲說996是福報,但他沒告訴你這個前提



它的意思是,金錢會激勵人們行動,但同樣也會破壞人們的內在積極性,讓行動變得公事公辦,不帶任何個人激情,久了自然也就懈怠了。

由此可見,人不完全是金錢的奴隸。

在《驅動力》一書中,丹尼爾·平克說,人做事的驅動力,是分級的。

給錢卻幹著沒勁,是因為驅動力還停留在2.0級,他稱之為“胡蘿蔔-大棒”的狀態。

這種狀態,也就比恐懼、飢餓等本能型1.0級的驅動力,強一點點。

最好的驅動力,則是3.0級。這種狀態下的人們,不依憑外力,而依靠興趣、自主意願驅動,做事快速、高效、愉快。


馬雲說996是福報,但他沒告訴你這個前提


錢,也可能是工作的阻礙

2009年,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一幫學者,專門研究了51家公司的績效考核制度。

調查很敬業,結論很驚人。

他們發現物質激勵不僅沒什麼用,更可能

“對整體績效會有消極影響”。

這是因為,高額的物質獎勵,不僅讓人上癮,慾求不滿,而且讓員工的視野變窄,過分關注短期績效。

一些知名公司的案例也印證了這一點。

西爾斯公司以高回報為誘餌,要求汽車維修工增加銷售份額,結果導致他們多收客戶的錢,進行不必要的修理,損害了品牌聲譽;

安然公司設立了太高的營業額目標,結果正是這一目標背後那誘人的抽成,導致某些員工不擇手段,最終導致公司轟然倒塌;

福特公司一心想趕工期,不惜砸錢買速度,因此忽略了安全檢查,將後患無窮的福特pinto車型推向市場,安全事故頻發,造成無法挽回的聲譽損失。

只要錢多,就一定能實現所有預定目標?這樣的想法顯然太幼稚了。


馬雲說996是福報,但他沒告訴你這個前提



很多老闆不信科學家的,永遠堅信“一頓燒烤不夠,那就來兩頓”。

但在丹尼爾·平克看來,人必須賺錢謀生,這毫無疑問,但當錢財激勵超過了工資、獎金等組成的“基線報酬”,驅動力2.0就會失效,有時還可能變型扭曲,導致得不償失。

最糟糕的後果之一,是它很容易讓人的眼光變窄,追求眼前利益的最大化。

心理學中著名的“蠟燭難題”,或許最能說明物質獎勵是如何讓人視野變窄的。

這個實驗很簡單,房間的桌子上有一根蠟燭,一盒大頭釘和一包火柴,現在,請你想一個辦法,把蠟燭固定在牆上,同時,又不能讓燭淚滴到桌上。你打算怎麼辦?

馬雲說996是福報,但他沒告訴你這個前提


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家郭保山,邀請了兩組人來完成這個難題:

一組給了5美元到25美元不等的物質獎勵,時間花費越少獎勵越多;一組沒有給任何獎勵,只是被告知看看他們需要花費多少時間。

結果,有物質獎勵的那組所花費的時間,比另外一組多出將近3分鐘。

相信物質獎勵萬能的老闆,看到這個結果都驚呆了,完全不敢相信。

其實這個實驗,測試的是打破“功能固化”的思維能力。

很多人想到的辦法是將蠟燭釘在牆上,還有人想著劃火柴,把蠟燭融化了,黏在牆上,這些都不可行。

直到5-10分鐘後,才有人找到了正確的解決辦法,如下圖:

馬雲說996是福報,但他沒告訴你這個前提


很少人想到利用裝圖釘的盒子,那是因為,如果沿著“它本來幹什麼就該做什麼”的想法,它的其他功能,是很難被發現的。只有打破路徑依賴的思維習慣,才可能發現新的策略。

所以,在丹尼爾·平克看來,

物質激勵,也就是驅動力2.0,對那些探索性的創意工作來說效果有限,反而有可能讓人著急、功利,看不到常見事物的新用法。

馬雲說996是福報,但他沒告訴你這個前提


如何引入驅動力3.0?


那麼,到底該怎樣引入驅動力3.0呢?

應該說,一個人想要完全活在自主自願驅動的世界裡,是不太現實的。

對於普通的上班族來說更是如此,工作、家庭、社會環境,總免不了一些我們不願卻“應該”做的事情。

這次馬雲說996是福報被許多人懟,原因也是他沒有告訴我們這個前提:理想和激情,是生活必要的催化劑,卻不可能是常態。

大部分人生活常態是現實的、瑣碎的,容易讓人低迷和消極。我們通過一些微小的努力,將驅動力3.0引入生活,目的是為防止我們陷入低迷、消極之中。

有一些公司,已經在組織層面實踐新型的驅動力,而且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谷歌會鼓勵員工拿出20%的時間,花在自己想做的項目上,這段時間不在公司計劃之內,你想幹啥就幹啥。

事實證明,這段自由發揮的時間看似浪費,效果卻最為驚人。

Gmail,還有谷歌新聞,就是在這段時間創造出來的。


馬雲說996是福報,但他沒告訴你這個前提



卡農·布魯克斯,是澳大利亞軟件公司的聯合創始人。

這位知名的企業家,見過許多優秀的公司如何一步步陷入停滯,所以他也像谷歌一樣,在自己公司裡搞了一個“聯邦快遞日”。

他在每個季度騰出一整天,允許工程師用任何方式處理任何他們想處理的軟件,讓他們從“日常重複的工作中走出來”。

第二天,他會組織輕鬆的成果分享會,把大家的奇思妙想聚集起來。在這個會上,有啤酒、巧克力蛋糕,輕鬆至極。

事實證明,這個古怪的小設計,給公司帶來了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穫。

一位工程師說,如今公司裡最酷的產品和點子,都來自這個“聯邦快遞日”。


馬雲說996是福報,但他沒告訴你這個前提



這個方法,對於個人也適用。

比如,抽出20%的時間“做自己”,假如有壓力,10%也行,按一週5個工作日算,10%的時間,也就是一個下午而已。

著名的設計師施徳明,為了讓自己保持驅動力3.0的狀態,每隔7年就給自己放一個365天的長假。

他計算,現代人的一輩子,大致可以分為三部分,前25年花在成長和學習上,之後的40年花在工作上,最後25年用於退休生活,但我們可以從退休的日子中截取出5年,當做假期分配在工作的40年裡。

在這段長長的假期裡,他會去從未去過的地方生活,還會實驗自己從未乾過的新項目。

當然,這個方法得有一定工作能力和金錢實力打基礎。

但微縮的版本,比如每隔兩年,就給自己攢一個禮拜的假期,是相對容易實現的。

驅動力3.0的核心,是自主自願,所以關鍵還是一個人的意願足不足。

如果真想要跳出消極懈怠的牢籠,時間總是能擠出來的。


✎✎✎

在書單君看來,驅動力3.0,實質是讓我們升級到更加激情的生活狀態中,時刻提醒我們,生活可以有不同。

書單君知道,很多人一想到改變、升級這樣的詞彙,可能就會覺得頭疼、皺眉。

但實際上,一旦嚐到了驅動力3.0的甜頭,你可能一輩子都不會忘懷。

就像馬雲所言,當你真正愛上一份工作時,“996”甚至“12×12”都不是什麼問題,反而會成為一種幸福。

有一句情話,叫“不是非得愛上你,只是愛上你之後,就再也愛不上別人了”。

其實讀完丹尼爾·平克的《驅動力》,書單君想到的第一句話就是這個。

因為,只有在一個自主自願的世界裡,你才是你自己的王。


馬雲說996是福報,但他沒告訴你這個前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