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3 馬雲:這樣讓員工自己為自己加薪,自然就積極了(內附成功案例)

導讀:

馬雲在2014年度總結時提到:

1、核算的是KPI數據,但考量的一定是KPI以外的東西

2、給結果付錢(獎),給努力鼓掌(勵)

3、欣賞有價值的失敗,獎勵堅持拿到結果的努力

4、三個人幹五個人的活,拿四個人的工資

5、加工資是公司對你的崗位有了新的更高要求

6、那些沒有調薪的崗位,要先提升它的作用和價值

馬雲:這樣讓員工自己為自己加薪,自然就積極了(內附成功案例)

很多老闆看到這裡都覺得很有道理,回到自己的企業就貫徹開始了實施,結果——

案例一:

  • 1)某崗位原來總共5個人,每人月薪3000元;總薪酬支出:3000*5=15000元;老闆決定裁掉2人,將4人的工資3000*4=12000元分給剩下的3人,剩下3名員工的工資為:12000/3=4000元每月。留下的員工高高興興的接受了。
  • 2)方案實施了2個月,員工開始喊忙不過來,人太少工作量太多了,要求加人;老闆考慮到實際情況決定給他們再加一個人,加上去的工資不好降下來,同時新來的員工也不可能少給,於是薪酬總支出變為4000*4=16000元
  • 3)又過了兩個月,員工又開始抱怨,還是忙不過來,太累了,同時老闆發現,產品質量確實出現一定的下降,客戶投訴也出現了明顯的上升,老闆沒有辦法,只有咬咬牙再加一人,同時工資也不能降,這時薪酬總支出變為:4000*5=20000;
  • 短短的幾個月的變革,回到了原點,該崗位的薪酬總支出卻從15000元變為了20000元,老闆感覺自己被坑爹了!卻又不知道問題到底出在什麼地方?

點評:

  • 該案例的主要問題出在:活;
  • 3個人幹5個人的活,拿4個人的工資,工資拿了,相應的活卻沒幹到位:
  • 1)活沒有做具體的量化管理措施,導致活沒有落實到位
  • 2)活沒有指定相應的標準,活的質量出現的下降
馬雲:這樣讓員工自己為自己加薪,自然就積極了(內附成功案例)

案例二:

  • 有一家企業,後勤配貨部門有5名員工,員工拿的都是固定薪酬,每人3000 元月薪,一共15000元部門月薪。
  • 老闆按照這個績效思維,做了一下的調整:

1、辭退或轉崗2名員工;

2、留3名員工,每人加薪1000元,月薪提升到 4000元/月,相當於3個人拿原來4個人的月薪總額!

3、公司節省了3000元,即節省了1個人的工資費用!

  • 從設計上來看,沒什麼問題,員工的薪酬增加了,企業的成本也下降了!
  • 問題開始出現:
  • 在改革的前3個月,員工的狀態也確實提升了,在老闆開始內心暗自歡喜的時候,問題出現了。
  • 剩下的3名員工開始抱怨工作太累,3個人根本完成不了5個人的活。緊接著企業也開始陸續出現了各種問題:
    如客戶的退貨量增加了,客戶投訴增加了,產品的出貨經常延期。
  • 老闆發現3個員工確實完成不了現在的工作量,於是開始增加人手。但因為現在的員工已經是4000月薪,再增加人的時候,也只能按照4000月薪的標準增加。
  • 此時4個人的月薪總額已經達到了16000元,比原來5個人已經多出了1000元的成本!
  • 更鬱悶的是,4個人工作一段時間,依然反饋工作量太大,企業的問題也還沒解決。老闆最終還是再配置1個人。最終部門的人數還是回到了原來的5個人,但此時部門的月薪總額已經達到20000元,比改革之前增加了5000 元的成本!

結果是:員工的薪酬增加了,但企業的工資成本卻稀裡糊塗的被增加了!老闆開始懵了!

馬雲:這樣讓員工自己為自己加薪,自然就積極了(內附成功案例)

問題出在哪裡呢?

其實,馬雲的這個績效思維是沒有問題的,問題出在老闆沒有理解透其中的關鍵問題所在!

比如:”3個人幹5個人的活,發4個人的工資“,這句話最重要的不是如何拿工資,而是如何把“活“做好!這才是關鍵字!

所謂的”活“——就是企業的工作量,我們要根據工作量來定價,而不是根據現有的工資來分配。

  • 1.當員工的工作量提高了,那麼他的收入就提高,實現多勞多得的效果!
  • 2.當員工忙不過來的時候,就可以把工作分出去,因為每一個工作都定了價,把工作分出去,對應的錢也就分出去了,這樣每個員工的為了保障自己的收入,一定會盡量做好每一件工作!
  • 3.如果員工總是做不好某項工作,公司也有權利重新分配工作給另一個員工,當然對應的定價也會做重新的分配。

企業要提升人效,首先要打破定編定崗定薪酬的傳統思維!而應該要一專多能,一人多崗,讓每一個員工的工作量飽和起來!

馬雲:這樣讓員工自己為自己加薪,自然就積極了(內附成功案例)

俗話說,人多力量大,人多好乾活。對於管理者來說,員工人數多一點,工作好安排、好調配。管理者最怕的就是人手少時間緊任務重。還有,管理者認為節約成本是老闆和財務的事,跟自己沒多大的關係。即使給了編制、預算,管理者一般也會找各種理由申請增編擴崗。

所以,當管理層沒有節約成本、管控預算的真實意願時,再好的理念也操作不了、操作不久。

問題一:工資加上去了,人未一定能減下來嗎?

如果崗位採用的是固定薪酬模式,這個提法可能淪為空談。員工會說,加工資是應該的。為什麼要幹那麼多活?而且,由於員工動力沒有持續拉昇,工作結果不好、員工主動性不能被激發出來,很快企業又要把減掉的人加回去。

所以,這種做法實施了一段時間後就會被中止,因為固定工資之下,無法量化這個“活”,不能激勵到團隊的主動性和創造力。

馬雲:這樣讓員工自己為自己加薪,自然就積極了(內附成功案例)

問題二:加量加薪不加人,可行嗎?

有的企業採用溫和的自然淘汰法,等有員工離職了,不再增加人員,將離職崗位的工作轉交其他員工負責,然後給他加點工資。這種做法看起來很可行,也有一定的現實意義。不過在操作中會遇不少的實際問題:

1、如果這個員工做不好這項新工作,加上去的工資能扣回來嗎?

2、如果公司重組了崗位,職責發生變動,可以把加的工資撤掉一些嗎?

所以,當企業實行簡單粗糙的薪酬模式時,再好的思維也可能無法達到好的效果。

馬雲:這樣讓員工自己為自己加薪,自然就積極了(內附成功案例)

附成功案例:一個收銀員為什麼也會拼命地幹!

某餐飲企業的一個收銀員崗位,工作內容就是接聽客戶來電訂房、結帳買單、開具發票、做好日帳表。本來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崗位,拿的也是絕對固定的工資。但是這個收銀員,總是抱怨工作量大、工資低、風險高(假幣、客戶投訴),客戶來電訂房的服務態度也是很一般。怎麼辦呢?以下圖片是我們為這個收銀員設計的新的PPV薪酬方案:

馬雲:這樣讓員工自己為自己加薪,自然就積極了(內附成功案例)

這個方案將收銀員的固定薪酬改變為PPV量化薪酬模式,將其主要的工作量化下來,通過測量找到平衡點,設定一個計價值,然後告訴收銀員,你的薪酬一定會拿更高。

PPV實施之後發生哪些變化?

  • 1、收銀員接聽訂房電話的狀態跟過去比完全不一樣。她每天最開心的事就是聽到電話響。
  • 2、顧客結帳買單的效率明顯提高了。因為她想快快的收到更多顧客的錢。
  • 3、現在工作都有結果了,員工更加主動完成工作,不需要領導提醒、催促。

啟示:如果每一個員工都希望公司業績好、服務好、結果好,這家企業不可能沒錢賺。而員工,也在做好業績的過程中獲得更多的分享!

最後:

  1. 你有什麼看法?歡迎評論留言。與小師妹保持緊密聯繫,解答你企業的疑惑。
  2. 希望每篇文章對大家有所啟發和幫助,也期待你的轉發,謝謝!
  3. 如需瞭解更多薪酬、績效、股權、合夥人、預算管控方面的知識請關注本頭條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