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迷信反季節蔬菜了,“咬春”時節北京人吃到這些春天才算沒白過

在食品已經極大豐富的北京,似乎沒有吃不到的東西,現如今冬季吃著大棚出產的鮮果蔬,夏季開著空調吃燒烤涮,都沒有什麼稀奇的,但是,如果是老一輩人肯定會搖頭,因為,老北京人最是講究“不時不食”的古訓,什麼季節時令吃什麼都有一定之規,人的修養生息遵循自然界的法則,這也算是應了“天人合一”的哲理吧。

春天到了,能吃到這些才是幸福的。可惜,有些美食您就是再有錢也已經吃不到了。

立春是”咬“出來的

別迷信反季節蔬菜了,“咬春”時節北京人吃到這些春天才算沒白過

立春這一日,老百姓講究要買個蘿蔔來吃,叫做“咬春”。因為蘿蔔味辣,取古人“咬得草根斷,則百事可做”之意。一個“咬”字,是心情,更是心底埋下的吃得了苦的一種韌勁兒,這是中國人特有的風俗。

在老北京,立春這一日從一大清早,就有人挑著擔子在衚衕裡吆喝“蘿蔔賽梨”,再窮的人家也要買個蘿蔔給孩子咬咬春。據考證,“咬春”的習俗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立春吃一些春天的新鮮蔬菜,既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

春餅與盒子菜

別迷信反季節蔬菜了,“咬春”時節北京人吃到這些春天才算沒白過

唐《四時寶鏡》記載:“立春,食蘆、春餅、生菜,號‘菜盤'。”可見唐代人已經開始試春盤、吃春餅了。

所謂春餅,又叫荷葉餅,其實是一種燙麵薄餅--用兩小塊水面,中間抹油,擀成薄餅,烙熟後可揭成兩張。春餅是用來卷菜吃的,菜包括熟菜和炒菜。

別迷信反季節蔬菜了,“咬春”時節北京人吃到這些春天才算沒白過

昔日,吃春餅時講究到盒子鋪去叫“蘇盤”(又稱盒子菜)送到家。盒子裡分格碼放燻大肚、松仁小肚、爐肉(一種掛爐烤豬肉)、清醬肉、燻肘子、醬肘子、醬口條、燻雞、醬鴨等,吃時需改刀切成細絲,另配幾種家常炒菜,通常為肉絲炒韭芽、肉絲炒菠菜、醋烹綠豆芽、素炒粉絲,攤雞蛋等,若有剛上市的“野雞脖兒”炒瘦肉絲,再配以攤雞蛋,更是鮮香爽口,很多人都不知道“野雞脖兒”為何物了。

別迷信反季節蔬菜了,“咬春”時節北京人吃到這些春天才算沒白過

野雞脖兒韭菜

民俗學者翟鴻起先生在《老饕說吃》中專門寫到野雞脖兒,稱之味春韭一種,香氣撲鼻,色彩斑斕,所以被稱為野雞脖兒。由於野雞脖兒貨值不菲,自然也沒有論斤賣的,都是用草紙條兒裹成一小綹一小綹的,謂之“一攢兒”,賣一毛錢。

把這些菜一起捲進春餅裡吃,這便是一頓生機勃勃的“咬春宴”。

中和節的太陽雞糕

別迷信反季節蔬菜了,“咬春”時節北京人吃到這些春天才算沒白過

太陽雞糕可不是雞肉糕,簡稱太陽糕,是節令食品,老北京二月初一中和節祭太陽神所用之糕餅。清代富察敦崇在《燕京歲時記》中有專門記載:“二月初一日,市人以米麥團成小餅,五枚一層,上貫以寸餘小雞,謂之太陽糕。都人祭日者,買而供之,三五具不等。”從中可以看出,此糕餅為圓形小餅,上面有小雞,祭日供之,因此謂之太陽雞糕。

《帝京歲時紀勝》詳細記載了老北京過中和節時的情景,除了太陽雞糕,還要“其祭神雲馬,題曰太陽星君。焚帛時,將新正各門戶張貼之五色掛錢,摘而焚之,曰太陽錢糧。左安門內有太陽宮,都人結侶攜觴往遊竟日。”

那麼,太陽雞糕上為什麼要有雞的形象,這就要從太陽與雞的關係說起了。雞司晨,在古代被看作太陽的化身。民間是農曆二月初一吃太陽糕的風氣最盛於清初。常人春先生所著《老北京的年節》一書中說“據說明朝之後,庶民為紀念末代皇帝崇禎,假託祭祀太陽真君而設的,依次來寄託清兵入關之後,廣大漢民的故國之思。”

驚蟄要吃大懶龍

別迷信反季節蔬菜了,“咬春”時節北京人吃到這些春天才算沒白過

驚蟄就是指蟲子等冬眠的動物復甦,故老百姓要在這天驅除害蟲,將剛睡醒的家裡的害蟲除掉,才有了吃”懶龍“的習俗。還有寓意是春天了,吃懶龍,就可以去除春困,沒有懶了,可以精神地去幹活。

所謂“懶龍”,又叫肉龍,是用發麵蒸的一條長形卷體,做法是把發麵擀薄製成長片,放上和好的肉餡,然後捲成長條形,盤於籠屜中,蒸熟後切開,家人分著吃。其實老北京人平時也看吃懶龍,有人分析,可能與後期北京旗人沒錢有關係。北京旗人講究吃肉,但要做包子需要的肉和菜多,於是改良出需要肉和菜少的懶龍做法。

只挑野菜當春盤

別迷信反季節蔬菜了,“咬春”時節北京人吃到這些春天才算沒白過

老北京人講究這“吃春兒”第一口,必須是頭場春雨後的薺菜。薺菜炒雞蛋,炒肉絲、炒豆腐,吃的時候,烙好一張張薄薄的餅,捲了炒好的薺菜,特別香嫩爽口。除了炒,涼拌、做餡兒也可以,薺菜包子、薺菜餛飩都很美味。吃了一冬天的反季節蔬菜,更覺薺菜鮮嫩清爽,這一口“春嫩”喚醒了舌尖上的春天。

開春以後,京郊可以食用的野菜不下十幾種,常見的有曲麻菜、薺菜、蒲公英、馬齒筧、灰灰菜、刺兒菜、馬蘭頭、掃帚苗兒等等,接踵而至,目不暇接。這些野菜除去食用價值以外,基本上都是草藥一類,而且藥效輕微溫和,有病去病、無病強身。認識這些野菜的人,去踏青之餘,不妨隨手採擷。各種野菜的食用方法很多,歸納起來不外乎炒食、涼拌、做餡。

穀雨前後吃香椿

別迷信反季節蔬菜了,“咬春”時節北京人吃到這些春天才算沒白過

香椿也是“吃春”的主打。吃香椿一定要摘銀色間綠的嫩芽,講究“雨前香椿嫩無絲”。香椿炒雞蛋、香椿拌豆腐是比較常見的吃法,而老北京人最喜歡的還是炸香椿魚,香味怡人,越吃越香。據說齊白石就很喜歡吃香椿,還寫下了“春來香椿耐人嘗”的詩句。每逢穀雨前後,他喜歡烹食香椿炒雞蛋,還喜將香椿切成細末拌豆腐吃,或將香椿做成炸醬麵、麻醬麵或滷麵來品嚐。

樹芽兒裡的春滋味

別迷信反季節蔬菜了,“咬春”時節北京人吃到這些春天才算沒白過

柳樹芽同樣是一味藥食兼備的食材。早年間,最好吃的柳樹芽兒當屬海淀六郎莊的垂楊柳,東直門外護城河邊菱角坑的柳樹芽兒也屬上乘,離河邊近水分大的柳芽兒口味最好。先將柳樹芽兒用清水洗淨控幹,大火焯水後撈出,放入冷水中浸泡半小時,待苦味消除,加精鹽攪拌均後再放香油、醋、蒜泥,如果加花椒油或辣椒油也很好吃。

春季吃棗樹芽兒的習俗在城裡並不多見,但生活在城根兒或京郊的農民們卻有這種習慣。採摘酸棗樹的嫩芽最為上乘,早年北京當屬城牆上的酸棗樹最多。酸棗芽兒洗淨加鹽少許醃製,再加棒子麵攪拌,加少許水後放到熱籠屜中蒸制三十分種即可出鍋。吃時加醋或辣椒油攪拌,也可待放涼後加豬油蔥花如同炒飯一樣食用。

童年記憶品“春甜”

別迷信反季節蔬菜了,“咬春”時節北京人吃到這些春天才算沒白過

猶記童年時,榆樹、槐樹開花的時候,摘吃那一串串淡青或金黃的榆錢兒和金盞銀鍾般的槐花兒,便是吃“春甜”了。現在北京的榆樹不多了,但雙榆樹、榆樹館這些地名就可以得知當年北京曾經生長了很多榆樹。春季的榆樹錢兒是野菜中最好吃的上品,剛剛長大的榆錢兒味道甜甜的,而且越嚼越甜。用榆錢兒可以做棒子麵菜窩頭、貼餅子、蒸蜂糕等等。而槐花味淡而清香,簡直百搭,可做槐花包子、槐花餃子、槐花煎餅、槐花炒雞蛋、槐花粥。

早春時節,楊樹花開,樹枝上面掛滿毛毛蟲一樣的紫色花序,過去小孩子經常拿它們嚇唬人玩,誰能想到這也是一種食物呢。把新鮮的楊樹花序清洗乾淨,熱水焯燙之後用涼水浸泡去除苦澀味,加入少許植物油、鹽、五香粉,用乾麵粉攪拌之後,上籠蒸熟,清香軟糯,飯菜兼備。楊樹花具有清熱解毒、澀腸止瀉健脾養胃的功效。

鮮花入饌最風雅

別迷信反季節蔬菜了,“咬春”時節北京人吃到這些春天才算沒白過

以花作為食材的歷史很久遠,最早的記錄當屬屈夫子在《離騷》裡的“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一句,借物言志的文字裡,也可以想見當時就有食用花朵的習俗。

北京春天最多的便是桃花了,以頤和園西堤最盛,那裡沒有三生三世,卻有十里桃花。在最早的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裡,曾談到桃花能“令人好顏色”。喝桃花茶不僅能減肥,還可以美容養顏。米淘洗乾淨。取鍋放入清水、粳米,煮至粥將成時,加入桃花末,蜂蜜,再略煮即成。

京城海棠花開也是盛景,“海棠花溪”風光旖旎,那位秦淮奇女子董小宛傳說還創制出了一種秋海棠露,醇香無匹。本來海棠無香,冒闢疆在《影梅庵憶語》裡描述“味美獨冠諸花”的,可惜製法沒有流傳下來。

北京的玉蘭花如今栽種極廣,碩大的玉蘭花也是入饌的好食材,以白玉蘭花瓣、麵粉、白糖調味拌和,入油鍋煎後,則成一道香嫩的美食點心。若將粳米放鍋內加水煮至粥將成,投入適量玉蘭花瓣、山楂、蜂蜜稍煮為粥,食之酸甜適口,輕身明目。若將玉蘭花瓣洗淨控幹水分,同等量白糖揉搓,裝入瓶內封口,可作各種保健甜食餡或蒸糕的配料。

玫瑰就更不用說了,5月妙峰山玫瑰谷數千畝花田收穫時滿山芬芳,玫瑰餅數百年來一直是北京餑餑鋪中的翹楚。新做出的鮮花玫瑰餅烤得溫熱,流入口中的甜糯餡料從舌尖到喉嚨輕輕劃過,花香細細密密自口腔到鼻腔,頭腦中似乎幻化出深淺不定的粉紅色彩,瞬時讓人覺得春光旖旎

去年,筆者在天壇東門附近偶然發現有一種野花開得極盛,大片大片的淡紫色花海,陽光下如織錦遍地,美不勝收,幾乎大半個天壇公園都被它們佔據了,一問才知,這花名叫二月蘭,二月蘭又名諸葛菜,有吃友告知,此花花和葉都可以吃,涼拌和做餡皆美。

清明與”寒食十三絕“

別迷信反季節蔬菜了,“咬春”時節北京人吃到這些春天才算沒白過

清明時節,桃紅柳綠,古人在這一天除了外出踏青、掃墓祭拜之外,也有吃寒食的習俗。寒食就是不生火做飯,吃冷的食物。寒食和清明離得較近,人們就把兩節合一,只過清明節,吃寒食也成了這天的習俗。

“寒食十三絕”的老北京小吃最具代表性。據說原本叫“十三階”,是祭祀現場食物擺成的階梯狀,一共十三層,傳到海淀的八旗營房,就被叫成了“十三絕”,一直流傳至今。

別迷信反季節蔬菜了,“咬春”時節北京人吃到這些春天才算沒白過

薑絲排叉。麵粉中和入了鮮薑末,炸好之後,還要過蜜,放入白糖,開鍋後放飴糖、桂花,繼續熬開後放入排叉,做出來是酥、香、甜,吃到嘴裡還有一股姜味兒。

別迷信反季節蔬菜了,“咬春”時節北京人吃到這些春天才算沒白過

硬麵餑餑。它是一種燒餅大小的混糖戧面火燒,入口有嚼勁,微甜,用手一掰就掉渣兒。

別迷信反季節蔬菜了,“咬春”時節北京人吃到這些春天才算沒白過

焦圈。大家一定再熟悉不過了,經典的“豆汁+焦圈”組合,您喝不慣豆汁,一定喜歡吃這焦圈。

別迷信反季節蔬菜了,“咬春”時節北京人吃到這些春天才算沒白過

糖卷餜。這是一道深受女性朋友青睞的小吃,主料為山藥、大棗,聽上去就滋補養顏。

別迷信反季節蔬菜了,“咬春”時節北京人吃到這些春天才算沒白過

豌豆黃。按北京習俗,農曆三月初三要吃豌豆黃,因為春季的豌豆最為鮮美。當然今天人們吃豌豆黃已經不分季節了。

別迷信反季節蔬菜了,“咬春”時節北京人吃到這些春天才算沒白過

驢打滾,也是很多人熟悉的老北京小吃。因其最後製作工序中撒上的黃豆麵,猶如老北京郊外野驢撒歡打滾時揚起的陣陣黃土,因此而得名“驢打滾”。

別迷信反季節蔬菜了,“咬春”時節北京人吃到這些春天才算沒白過

艾窩窩是一種用糯米制作的清真風味小吃,色澤雪白,質地粘軟,口味香甜。過去,北京每年農曆春節前後,小吃店都會供應這個品種,一直賣到夏末秋初,吃這種“涼糕”,也取“節節高”的寓意,現在一年四季都能買到。

別迷信反季節蔬菜了,“咬春”時節北京人吃到這些春天才算沒白過

馬蹄燒餅。老北京的馬蹄燒餅,已經消逝半個多世紀了。馬蹄燒餅外焦中空,乘熱買回家掰開後,可在中間夾進去熱油渣兒、薄脆等,吃起來香酥味美。更饞人的是夾進燒羊肉、醬牛肉或燻豬頭肉,那滋味真是叫人留戀!

別迷信反季節蔬菜了,“咬春”時節北京人吃到這些春天才算沒白過

芝麻醬燒餅是北京地區的漢族傳統小吃,外皮酥脆,咬一口直掉渣兒。今天人們更多將其作為一種主食食用,尤其在寒冷的冬季,一家人坐在一起涮一鍋羊肉,最後來一碗湯,一個剛出爐的麻醬燒餅,真絕了!

別迷信反季節蔬菜了,“咬春”時節北京人吃到這些春天才算沒白過

螺絲轉兒因其形狀而得名,外皮是一根根極細的面絲,一碰即酥。

別迷信反季節蔬菜了,“咬春”時節北京人吃到這些春天才算沒白過

糖火燒是老北京早餐桌上常見的一種美食,香甜味厚,綿軟不粘,其特點是用缸作成爐子,將燒餅生坯直接貼在缸壁上烤熟而成。

別迷信反季節蔬菜了,“咬春”時節北京人吃到這些春天才算沒白過

饊子麻花是用發酵面揉擰成麻花形,炸制而成,是遍及全國各地的一種小吃。都是油炸食品,香酥可口。

別迷信反季節蔬菜了,“咬春”時節北京人吃到這些春天才算沒白過

糖耳朵,因為它的形狀似人的耳朵而得名。與糖耳朵相似的還有蜜三刀,原料配製與糖耳朵完全一樣,只是形狀不同,它是三層平,中間豎劃幾刀,油炸後過蜜而成。

這十三種小吃因為有的已經很難見到,所以也有用薩其馬、奶油炸糕代替的。

舌尖上的春天最迷人

轟轟烈烈吃了一個春天,深感北京的節令美食極為豐富誘人,而這些美食的背後是千百年來形成的地域習慣、民風民俗,以及傳統文化和人文精神,這一切組成了一部社會生活史。

那就讓我們一起慢慢解讀吧,因為還有夏天、秋天和冬天,完全停不下來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