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效應:精神病由誰說了算

精神病院一直是大家避之不及的地方,正常人誰希望被人說是精神病呢。

但你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如果你真的進了精神病院,如何證明你和其他的病人不一樣?要知道,精神病院裡的所有病人都會說自己沒病。顯然,一直跟醫生強調自己不是精神病不是個好辦法,只會讓醫生們用更為極端的方式來對待你這個不肯聽話的病人,那不就更得不償失了。

心理學效應:精神病由誰說了算

那麼問題來了,正常人到精神病院真的會被診斷為有病嗎?

還真有心理學家為此以身試法,並發現了一個足以載入史冊的心理現象。

1972年,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羅森漢召集了以他本人為首的幾個正常人,成功潛入精神病院。當他們向精神病院的醫生陳述自己症狀時,始終堅稱自己沒病。結果不出所料,他們全都被診斷為精神失常,並順利住院治療。

心理學效應:精神病由誰說了算

心理學大教授羅森漢的診斷書是這麼寫的:“這名39歲的白種男性,長期以來對親密關係抱持極度矛盾的感受,他情緒不夠穩定,自稱有若干好友,但言談間表露出對友誼的深度疑慮”。

有意思的是:醫生認為這些假病人真有病,而那些住院的真病人,卻彷彿比醫生們更專業:有近1/3的精神病人在事後的採訪中堅稱,這些裝病的人沒病:“他們不是瘋子,他們肯定是記者或者編輯什麼的,是來檢查醫院的!”

心理學效應:精神病由誰說了算

當這個有趣的實驗宣告勝利的時候,整個精神病界沸騰了。心理學界和精神衛生界出現了繼弗洛伊德是屬於心理學界還是精神病學界的爭議後的又一次重大紛爭。

一所醫院不服,向羅森漢發出戰書,說憑藉自己的專業素養一定能篩選出那些假病人。羅森漢教授答應3個月內再派一些假病人過去,看能否被醫院甄別出來。

心理學效應:精神病由誰說了算

猜猜結果是什麼?這所醫院在三個月內,診斷出了193名假病人。正當精神病院負責人得意洋洋地向羅森漢炫耀的時候,我們這位羅教授一臉苦笑地說,抱歉啊,最近太忙了,我還沒來得及派人去,要不我們約下次?

從這兩件事裡,羅教授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先入為主的思維習慣會影響人們的判斷。

醫務人員有種思維定式,來精神病院的,肯定就是精神病人,只不過症狀各不相同而已。因此,即使你表現再正常,在他們眼裡,你都是精神病人。而一旦知道會有假病人來,迅速提升的警惕心會讓醫生在診斷每個病人時帶著懷疑的眼光,從而讓他們過分地敏感,以至於真正的精神病人也越看越像濫竽充數的假病人了。

心理學效應:精神病由誰說了算

這就是所謂的 “標籤效應”。原意就是一旦對某個人產生了先入為主的印象,就像是給他貼上了一個標籤,使人們對於這個人的認識持續受到這個標籤的影響。

回想下我們的學生時代,當班級裡的一名同學被貼上了“壞孩子”“差生”“笨蛋”等標籤時,那個標籤將有很大可能掩蓋了他所有的品質,甚至是一些閃光點,彷彿他所有的行為都是在印證這個標籤。班級裡發生的任何一件負面的事,首先的懷疑對象就是那幾個平時愛搗蛋的所謂差生:什麼上課有說話聲啦,發現某某同學丟了錢啦,發現考場裡有作弊的小紙條啦,不論是老師還是同學,第一時間的重大嫌疑肯定是那幾個同學。

同樣的,在職場上,當你一開始就給老闆留下了工作效率偏低的印象的時候,你所想的任何與晉升相關的事情都不太可能發生在你身上了,因為在老闆的眼裡,你的身上分明貼上了一個不合格員工的標籤。除非你在之後的表現突然發生180度的大改觀讓老闆大跌眼鏡。否則,所有的職場機會應該都會與你從此絕緣了。

心理學效應:精神病由誰說了算

你會不會覺得很不公平?很遺憾,這就是人性,也就是我們身處的現實世界。

既然我們無法改變別人的思維方式,那隻能不斷提醒自己,根據這種思維方式調整自己的言行。

否則,即便你是一個假病人,你也有很大可能被人們歸類為真正的精神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