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之洞努力接近頑固派,周旋於各種權力的紛爭中,到底是為什麼?

講到躲閃之功,小編就會想到武打片中高手較量的鏡頭。其實何止是武打片如此,在動物世界中狼與狐狸也是這樣,狐狸為了保全性命,或爭得口食,必須躲閃狼的攻擊。動物如此,人更如此,更是需要躲閃之功,才能與對手周旋,擊敗對手。

張之洞不怕與任何人周旋,因為他有自己的一套巧妙躲閃功夫。作為清流人物,張之洞為了濟世,努力仕進。為了達到目的,他努力接近頑固派,追隨權臣李鴻藻,作為自己的靠山,周旋於各種權力的紛爭中,有不得已而為之的事,這也是一種安身之道。1876年,軍機大臣文祥去世,沈桂芬地位上升,李鴻藻不甘受制於人,決意排擠沈桂芬出軍機。

張之洞努力接近頑固派,周旋於各種權力的紛爭中,到底是為什麼?

在李鴻藻的支持下,張之洞、張佩綸等一再攻擊沈桂芬。張之洞說:“吳江(沈桂芬)昏謬私曲,既無公事之法,又不實修戰備,調將帥,籌將帥軍火,籌借餉百方阻止,惟其心必欲使大局敗壞而後已。”張佩綸則攻擊說:“吳江勢焰愈張,中國危端立至。”慈禧聽信了他們的話,擬將沈桂芬外放為貴州巡撫,後來雖未成事實,卻嚴重地動搖了沈桂芬在軍機處的地位。沈桂芬是該指責的。但張之洞等人對他的抨擊自然包括了派系傾軋的因素。

張之洞努力接近頑固派,周旋於各種權力的紛爭中,到底是為什麼?

時人指責張之洞“以諫書為捷徑,鼓扇浮薄,漸成門戶”。又說張之洞僉壬首禍,李鴻藻要結取名,遂使奸人小夫為捷徑”。這樣的批評,不是沒有道理的。同時,張之洞為了開拓政海仕進之途,又十分注意處事的圓通,主張“無臺無閣,無湘無淮,無和無戰”,“相忍為國”。這就說明他善於察言觀色,極力迎合慈禧的需要,博取各方面的好感。如前所述,他堅持反對崇厚簽訂的《里瓦幾亞條約》,要求殺崇厚以謝天下,並對李鴻章等妥協派做了無情的揭露。

張之洞努力接近頑固派,周旋於各種權力的紛爭中,到底是為什麼?

但當他看到朝廷決意寬免崇厚時,就主張“當病而止,而不為太過”,上疏建議讓“崇厚戴罪自效”。曾被他屢加斥責的李鴻章,忽而又說成是“精力猶壯,倘專其責成,當可力圖禦侮”的“高勳重寄”之名臣了。為了獲得朝廷的信任,他學會了一套揣摩清王朝最高統治者意向,看慈禧眼色行事的本領。1879年,同治皇帝棺槨移葬陵墓,吏部主事吳可讀以死諫爭確定大統。上疏斥責慈禧不為載淳立嗣,是擅改祖制,貪握政權。慈禧大為震怒,下令立斬吳可讀。

張之洞努力接近頑固派,周旋於各種權力的紛爭中,到底是為什麼?

但吳視死如歸,自備棺材在宮門外等待處死。而素敢大言,熟知儒家精義和祖宗之法的張之洞明知慈禧理屈,對慈禧的決定沒有抵制、反對。為此連張佩綸都譏諷他“主兼祧而又恐涉於趨時”。1880年,張之洞與陳寶琛上疏抗爭“裁抑閹官”一案時,張之洞亦認為“惟均只可稱引祖制,泛論裁抑宦寺,俾太后自悟,萬勿直疏本題發揮,恐後激怒”。只敢順著慈禧的意旨上疏言事,不敢稍有出格,多所拂逆。在他的奏疏裡也不乏“媚事孝欽、稱頌惟恐不美”的諛詞。

小編認為張之洞的這些躲閃智慧,都是自有道理的。他的這種立身處世態度除個人性格上的弱點外,同他當時的政治地位有關。倘若他自不量力,不順著上面的意志行事,隨時會有不測之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