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努力接近顽固派,周旋于各种权力的纷争中,到底是为什么?

讲到躲闪之功,小编就会想到武打片中高手较量的镜头。其实何止是武打片如此,在动物世界中狼与狐狸也是这样,狐狸为了保全性命,或争得口食,必须躲闪狼的攻击。动物如此,人更如此,更是需要躲闪之功,才能与对手周旋,击败对手。

张之洞不怕与任何人周旋,因为他有自己的一套巧妙躲闪功夫。作为清流人物,张之洞为了济世,努力仕进。为了达到目的,他努力接近顽固派,追随权臣李鸿藻,作为自己的靠山,周旋于各种权力的纷争中,有不得已而为之的事,这也是一种安身之道。1876年,军机大臣文祥去世,沈桂芬地位上升,李鸿藻不甘受制于人,决意排挤沈桂芬出军机。

张之洞努力接近顽固派,周旋于各种权力的纷争中,到底是为什么?

在李鸿藻的支持下,张之洞、张佩纶等一再攻击沈桂芬。张之洞说:“吴江(沈桂芬)昏谬私曲,既无公事之法,又不实修战备,调将帅,筹将帅军火,筹借饷百方阻止,惟其心必欲使大局败坏而后已。”张佩纶则攻击说:“吴江势焰愈张,中国危端立至。”慈禧听信了他们的话,拟将沈桂芬外放为贵州巡抚,后来虽未成事实,却严重地动摇了沈桂芬在军机处的地位。沈桂芬是该指责的。但张之洞等人对他的抨击自然包括了派系倾轧的因素。

张之洞努力接近顽固派,周旋于各种权力的纷争中,到底是为什么?

时人指责张之洞“以谏书为捷径,鼓扇浮薄,渐成门户”。又说张之洞佥壬首祸,李鸿藻要结取名,遂使奸人小夫为捷径”。这样的批评,不是没有道理的。同时,张之洞为了开拓政海仕进之途,又十分注意处事的圆通,主张“无台无阁,无湘无淮,无和无战”,“相忍为国”。这就说明他善于察言观色,极力迎合慈禧的需要,博取各方面的好感。如前所述,他坚持反对崇厚签订的《里瓦几亚条约》,要求杀崇厚以谢天下,并对李鸿章等妥协派做了无情的揭露。

张之洞努力接近顽固派,周旋于各种权力的纷争中,到底是为什么?

但当他看到朝廷决意宽免崇厚时,就主张“当病而止,而不为太过”,上疏建议让“崇厚戴罪自效”。曾被他屡加斥责的李鸿章,忽而又说成是“精力犹壮,倘专其责成,当可力图御侮”的“高勋重寄”之名臣了。为了获得朝廷的信任,他学会了一套揣摩清王朝最高统治者意向,看慈禧眼色行事的本领。1879年,同治皇帝棺椁移葬陵墓,吏部主事吴可读以死谏争确定大统。上疏斥责慈禧不为载淳立嗣,是擅改祖制,贪握政权。慈禧大为震怒,下令立斩吴可读。

张之洞努力接近顽固派,周旋于各种权力的纷争中,到底是为什么?

但吴视死如归,自备棺材在宫门外等待处死。而素敢大言,熟知儒家精义和祖宗之法的张之洞明知慈禧理屈,对慈禧的决定没有抵制、反对。为此连张佩纶都讥讽他“主兼祧而又恐涉于趋时”。1880年,张之洞与陈宝琛上疏抗争“裁抑阉官”一案时,张之洞亦认为“惟均只可称引祖制,泛论裁抑宦寺,俾太后自悟,万勿直疏本题发挥,恐后激怒”。只敢顺着慈禧的意旨上疏言事,不敢稍有出格,多所拂逆。在他的奏疏里也不乏“媚事孝钦、称颂惟恐不美”的谀词。

小编认为张之洞的这些躲闪智慧,都是自有道理的。他的这种立身处世态度除个人性格上的弱点外,同他当时的政治地位有关。倘若他自不量力,不顺着上面的意志行事,随时会有不测之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