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這個“蓄水池”滿了

中國那麼大,我們看到的永遠只是中國的一小部分。

房地产这个“蓄水池”满了

放在經濟行業中,一樣的道理!

我們普通人看的只是房價漲了、房價跌了,而站在決策層的視角看的卻是:整個房地產行業在我們這艘已經起航的“經濟航母”中的作用。

不一樣的視角,看到的是不一樣的房地產的未來。

房地產這個“蓄水池”滿了

生產率的提高帶來的是生產過剩、增量財富累加。而在這個增量儲蓄財富累積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財富窖藏”,比如黃金、財寶、首飾,當然也包括土地,這些就是財富容器。

過去我們整體收入不高,國家首先要解決的是廣大群眾的溫飽問題。在溫飽問題已經基本解決時,隨著國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增量財富越來越多,但是生產率卻沒有得到質的改變。

這個時候,我們需要為累增的增量財富尋找一個“財富窖藏”,於是,我們找到了房地產,於是土地開始升值,於是經濟開始了一個高速增長期......

既然是容器,就總有滿的一天,而現在它已經有了溢出的苗頭。

作為財富容器的行業自然是最賺錢的,所以都說炒房賺錢。但是現在這個情況可能要變了:

年前一位朋友東拼西湊了300萬,貸款了700萬,買了1000萬的房子,想做等升值,誰成想今年下半年房價竟然不漲了,雖然他買的房子沒有跌,但是他卻悔不當初:漲價遙遙無期,還要承擔每月數萬的貸款還款......

對於房價而言,不漲便是跌,更何況現在部分地區是真的跌了!說道這裡大家可能會說這與別人說的房價有什麼不一樣?不都是房價跌了嗎?

當然不一樣了,雖然都是跌了,但是不同的角度,會有不同的結果。

有人說這是GUOJIA看房價太高了,主動調控的,這個誰要是信了,誰就是YUCHUN。

回到正題,上面提到的增量財富是可以無限增加的,但是財富容器卻是有容量的。如果有一天這個容器滿了,咕嚕咕嚕在往外冒水,你說怎麼辦?

那我們需就要新的容器去累積力量,去存儲增量財富,等待下一次的生產率大改革,而現在就是這樣一個重要的節點。

我們正處在更大的歷史轉折中

當下中國的宏觀經濟,總體平穩的表面下,產業結構出現了大幅度分叉,不同行業、不同領域經歷著不同的週期。

汽車銷量下滑、茅臺萬人搶購、雙11購物節成交額創新高、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增幅創新低,還有房子,房價下跌......

房地产这个“蓄水池”满了

過去10年甚至是20年,我們這艘“中華航母”的“柴油發動機”房地產,已經露出無力的苗頭了。

房地產這個“柴油機”對“經濟航母”的拉動力開始見頂,而新的“核動力”發動機尚未面市,這樣一個時間段,我們需要的是“穩”。

我們不需要對“柴油機”再有什麼大的改動和投入,因為對於經濟拉動而言,註定要被“核動力”所替代的“柴油機”已經不值得我們去投入更多的財富了,穩住就好。

堅決穩定房價,這不僅僅是政治目標,也是對財富機制重新歸位的必要行動。

十九大之後的這一年,我們在提什麼?提高質發展,提高標準、高品質、高科技、高產出、高效益,我們還在提民生......

選擇新的財富容器已經是勢在必行,而在這樣的關口,以前經濟增長支柱的房地產行業卻成為了最大的LAN路虎。

問題最大的還是房地產

土地和房地產的貨幣化刺激了信用創造的狂潮,日益貶值的貨幣購買力扭曲了社會財富的合理分配。

它將儲蓄者的財富大規模地轉移到少數人的口袋裡,它樹立了一個“快速致富”惡劣樣板。

在房地產作為窯藏的時代,富人不加槓桿,窮人加槓桿。富人本來錢多,不需要加槓桿,加槓桿的都是償債能力相對較差的中產階級或者低收入群體。

土地增值輕易超過了實業生產的微薄利潤,迅速瓦解了實業家們艱苦創業的意志,動搖了實業持續改進的決心。

既然買一塊地坐等升值比枯燥、痛苦、絞盡腦汁和充滿風險的技術創新,來錢更快、賺錢更多的話,誰還願意繼續踏踏實實、勤勤懇懇地做實業呢?

另一方面,造成的是資源的巨大浪費。上億噸的鋼鐵、水泥、原材料被凍結在充滿投機而空置率奇高的“鬼樓”中......

這些我們過去經濟高速發展所創造的財富,被無限期凍結在我們這片土地上,無法為新的生產率突破提供助力,無法被我們所提取。

盲目為房地產這個窯藏注水,結果就是普遍的通貨膨脹,土地成本、原材料、能源和人工的抬升。而成本的提高,卻是在實業尚未取得重大生產率突破的時候,這無異於擠壓實業部門的利潤。

有人說,房地產帶來的是我們的經濟的高速發展,這一點我們誰也沒有辦法否認。但是有一點我們必須知道:

作為“財富窯藏”的財富容器體積不是無限的,GDP總量的增長並非是經濟發展的真正目的,健康的經濟增長必須以提高生產率為最終導向。

現在既沒有生產率的大提高,但是財富卻在一個行業內空轉,帶來的不僅僅是資源的浪費,更是向上動力的缺失。

房地產及其產業鏈帶來的GDP,本該是生產率提升的結果,現在卻變成了壓制生產率的原因。

下一個財富窯藏是什麼?

下一個財富窯藏,必須符合高質量、高水平,並且可以對財富進行合理分配的條件。也就是我們新的增量財富的流向。

針對這個問題,按理說,我們應該讓財富流向實業,實現生產率的質變。但是,整個實業範圍太大了,不適合做這個窯藏;可單獨的一個行業又無法承擔起這樣的時代重擔。

該選擇誰?其實已經很明顯了,國家目前也在逐漸規劃這一塊——改革後的增量資本市場,注意不是現在的資本市場。

簡單做一個對比(單位:萬億):

房地产这个“蓄水池”满了

所以,為什麼在十九大報告上講到要提高直接融資比重,促進多層次資本市場健康發展?就是要改變資本的輸出模式,從房地產的間接融資慢慢過渡資本市場的直接融資上來。一個大國的經濟融資以及發展模式,不能僅僅只是房地產;一個大國的財富分配機制,也不能僅僅只是房地產。

所以,才有了未來科創板和註冊制,才有了民企融資重實業,才有了金融監管趨嚴......

目前關於房價,決策層一邊堅決打壓,一邊又去託底,堅決穩房價,這不僅僅是政治目標,也是對財富機制重新歸位的必要行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