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張燕玲:上海進博會上的金融之花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人大重陽”

本文大概

2000字,讀完共需3分鐘

「观点」张燕玲:上海进博会上的金融之花

作者張燕玲系前中國銀行副行長、國際商會執行董事、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本文刊於11月8日觀察者網。

11月6–8日,上海成功舉辦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這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第一個以進口為主題的國家級展會,是國際貿易發展史上一大創舉。舉辦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是中國著眼於推動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作出的重大決策,是中國主動向世界開放市場的重大舉措,體現了中國支持多邊貿易體制、推動發展自由貿易的一貫立場,是中國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支持經濟全球化的實際行動。

可以預想的是,14億人口的大市場、世界上最大規模的中等收入群體,不斷升級的消費習慣,預計未來15年中國將從進博會這一大平臺年平均進口1.6-2萬億美元商品,15年進口總量大致在24-30萬億美元商品之間,這對於世界各國都是一次難得的與中國加強技術交流和業務合作的盛會。因此,首屆進博會必須來個“開門紅”,為進博會的持續發展開個好局。

首屆進口博覽會以“新時代,共享未來”為主題,就是要歡迎各國朋友,把握新時代中國發展機遇,深化國際經貿合作,實現共同繁榮進步。

共有172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參會,3600多家企業參展,展覽總面積達30萬平方米,超過40萬名境內外採購商到會洽談採購。

規模如此龐大、人員如此眾多的洽談會,為什麼能夠開得既轟轟烈烈,又有條不紊?為什麼時間如此緊湊,而成效又如此顯著?除了頂層因素及上海市政府和人民的鼎力相助以外,還與進博會的承辦方中國銀行的超前籌劃、科學安排、全力以赴、精準落實具密切關係。

為了服務好首屆進博會,前期中國銀行充分發揮全球網絡優勢,在16個國家舉辦了進博會推介活動,營銷海外客戶超過1,400家。通過這些努力,中國銀行向全球傳遞我國支持多邊貿易體制、發展自由貿易、維護開放型世界經濟的一貫立場和積極信號。

「观点」张燕玲:上海进博会上的金融之花

9月27日,在服務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誓師動員大會上,中國銀行與中國國際進口博覽局在上海簽署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併發布了進口博覽會綜合服務方案。

中國銀行董事長陳四清在致辭中指出,舉辦此次誓師動員大會,就是要用實際行動貫徹黨中央的決策部署,振奮全行士氣,動員全行力量,堅決服務好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

秉承進口博覽局的囑託,中國銀行全力為進口博覽會打造了一場“最大規模、最長時間、最強效果”的供需對接會,一絲不苟地兌現了中國銀行的莊嚴承諾!

最大規模。本次對接會是133個國家和地區的2800家海外展商,與超過15萬名國內客商基礎上,精選匹配出的逾千家海外展商與6000多家境內採購商參與對接。

最長時間。本次對接會將創紀錄的持續三天,舉辦6000多次“一對一”洽談,同步穿插安排自由對接,累計時長超過5000小時,最大限度滿足中外企業對接需求。

最強效果。

中國銀行自主開發的中銀跨境撮合系統(GMS),傾心奉獻中英文版本供需對接APP和WEB客戶端,以智能算法實現配對自動化,以互聯網渠道實現對接便捷化,提供全流程智能化、高等級信息化支持。

中國銀行特別安排了600名中行員工提供翻譯支持、會務協助和業務諮詢,實現人員專業化、服務友好性。中國銀行憑藉國際化、綜合化優勢,促成最優、最大對接成果。

本次供需對接會的核心技術來自於中國銀行自主創新的商業服務模式——“中銀全球中小企業跨境撮合服務”,這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踐行建設新時代全球一流銀行的奮鬥目標,緊隨國家對外開放新格局,面向中小企業創新推出的跨境服務機制。

中銀跨境撮合為全球企業提供互聯互通平臺,服務實體經濟,幫助企業融入全球資金鍊、價值鏈、產業鏈,探索破解“融資難、融資貴”難題,對全球企業互聯互通起到橋樑紐帶作用。在本次進博會之前,中國銀行已在全球舉辦48場跨境撮合對接會,吸引來自五大洲80個國家和地區的2萬家中外企業參與,受到各國政商界的廣泛讚譽。

長按關注

並附帶官微二維碼

「观点」张燕玲:上海进博会上的金融之花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陽)成立於2013年1月19日,是重陽投資董事長裘國根先生向母校捐贈並設立教育基金運營的主要資助項目。

作為中國特色新型智庫,人大重陽聘請了全球數十位前政要、銀行家、知名學者為高級研究員,旨在關注現實、建言國家、服務人民。目前,人大重陽下設7個部門、運營管理3箇中心(生態金融研究中心、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近年來,人大重陽在金融發展、全球治理、大國關係、宏觀政策等研究領域在國內外均具有較高認可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