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嘗過從廟堂跌到江湖的經歷,崔浩知道,皇帝是可以說翻臉就翻臉的

閒話南北朝之天下歸一——崔浩之死(2)

還記得咱們上文提到過的一件事兒不,就是道教大佬寇謙之寇衙內剛到平城的那段時間,崔浩為啥能有時間去聽寇衙內的講座?沒別的,他正閒的蛋疼。為什麼會這樣?說穿了,就是拓跋燾迫於宗室貴族的壓力暫時雪藏了崔浩。

也正因為品嚐過從廟堂跌到江湖的經歷,崔浩清晰的知道,皇帝是可以說翻臉就翻臉的!

再有一個,拓跋燾是崔浩當時的老闆;可是有一人,跟崔浩的關係很不好,如無意外的話,那是崔浩未來的老闆,這就是拓跋燾的兒子、北魏的太子拓跋晃。

拓跋燾立拓跋晃當接班人的時間是公元432年,這一年拓跋燾24歲,拓跋晃5歲。

品嚐過從廟堂跌到江湖的經歷,崔浩知道,皇帝是可以說翻臉就翻臉的

拓跋晃首次走到臺前,是公元439年,這一年拓跋燾出征北涼,留拓跋晃監國。打這兒起,拓跋晃在拓跋燾的支持、默許、授意下,開始行使皇權;而太子拓跋晃也在他父親給劃定的範圍內開始落實自己的想法。

但是,君和儲君,歷來就是一對兒很微妙的關係;對於拓跋燾而言,拓跋晃和北魏朝廷的大臣一樣,都是臣子;而對於那些大臣來說,拓跋燾是君,拓跋晃也是君(儘管是儲君);這分寸怎麼拿捏?

而隨著拓跋燾常年征戰在外,拓跋晃越來越多的參與軍國大事,慢慢兒的太子可就有自己的小圈子了。

當然,拓跋燾也不傻,為了能混個自然死(這願望沒實現),防止太子集團尾大不掉;他也留了後手,那就是派出自己信的過的重臣,教導、輔佐、順便鉗制太子;這個重臣,又是崔浩(人太優秀還哪兒都少不了了。)。

拓跋燾這一手兒可太漂亮了,本來儲君分了皇權,不爽的人應該是拓跋燾;現在拓跋燾直接把有可能發生的他和太子之間的矛盾轉嫁到了崔浩身上。他置身事外,以仲裁者的身份出現,就看你們掐!

這麼一來,太子和崔浩之間矛盾由小到大,直至變得異常尖銳。

有幾個事兒,很能說明問題——

第一件事兒,喚作太武滅佛。

咱前面說過這事兒的來龍去脈。

咱前面沒說過,拓跋晃信佛!

做為佛教徒,拓跋晃當然不樂意看見北魏出現滅佛這樣的國策;但這事兒是他爹拍板兒定下來的,拓跋晃雖說也勸他爹別太過,但畢竟不敢梗著脖子強橫。但是,對於站在旁邊煽風點火併且具體執行這件事的‘槍手’崔浩,可就不客氣了。

不客氣的結果,是引來了崔浩的頑強反擊;這就是咱要說的第二件事兒,不知道大胸弟們還記不記得劉潔案之前拓跋燾那次北伐,時間是公元443年;在那次北伐中,拓跋燾有一個非常奇怪的舉動——把太子帶在軍中。

太子是什麼?

那叫國本!

在這次軍事行動之前,舉凡拓跋燾親征,都要把拓跋晃留在京城監國;而這次,很奇怪,拓跋燾把拓跋晃也拽上了。

為什麼說這事兒奇怪,看兩段史料——

《南齊書·魏虜傳》“宋元嘉中,偽太子晃與大臣崔氏、寇氏不睦,崔、寇譖之。玄高道人有道術,晃使祈福七日七夜,佛狸夢其祖父並怒,手刃向之曰:‘汝何故信讒欲害太子!’佛狸驚覺,下偽詔曰:‘王者大業,纂承為重,儲宮嗣紹,百王舊例。自今已往,事無鉅細,必經太子,然後上聞。’”

《高僧傳·釋玄高傳》“時魏虜拓跋燾僭據平城,軍侵涼境,燾舅陽平王杜超請高同還偽都。既達平城,大流禪化。偽太子事高為師,晃一時被讒,為父所疑,乃告高曰:‘空羅枉苦,何由得脫?’高令作金光明齋,七日懇懺。燾乃夢見其祖及父皆執劍烈威,問:‘汝何故信讒言,枉疑太子?’燾驚覺,大集群臣,告以所夢。諸臣鹹言:太子無過,實如皇靈降詰。燾於太子無復疑焉,蓋高誠感之力也。(以下為甲子詔書內容)……時崔浩、寇天師先得寵於燾,恐晃纂承之日奪其威柄,乃譖雲:‘太子前事,實有謀心。但結高公道術,故令先帝降夢。如此物論,事蹟稍形,若不誅除,以為巨害。’燾遂納之,勃然大怒,即日收高。”

解釋一句,上文的釋玄高大師,是太子拓跋晃的老師;拓跋燾做完這個夢後,恁猜怎麼著?崔浩說,這夢是釋玄高大師施法搞的鬼,拓跋燾一怒之下,將釋玄高逮捕入獄,隨後殺害。

品嚐過從廟堂跌到江湖的經歷,崔浩知道,皇帝是可以說翻臉就翻臉的

這兩本書,成書時間和地點都有差異,但卻驚人相似的傳達出兩個信息,一是崔浩和太子拓跋晃不和,二是由於崔浩遞了小話兒,成功的讓拓跋燾對拓跋晃起了疑心。

這還不算完,崔浩被擢升為司徒後,史書中對老崔同志有個形容詞喚作“專制朝權”;在下之所以說,這四個字是形容詞,畢竟上面還蹲著拓跋燾,這夥計是絕對不會允許大權旁落的。

但是如果看看下面這事兒,‘專制朝權’這幾個字兒的想象空間可也挺大的——

按照北魏人事部門選拔官員的正常流程,國家先挑一批人(或者地方上舉薦),備著;等有合適的崗位,這些人通過考核後派往各處任職。

這裡邊兒有兩個重點,其一是論資排輩兒;其二是無論是誰,得先從小官兒幹起,逐步升遷。

但是,崔浩同志不走尋常路;“曾薦冀、定、相、幽、並五州之士數十人,皆起家為郡守。”;違反政策,一次就特批了好幾十個人當郡守。

這讓同樣有行政權力的拓跋晃非常不高興,“先徵之人,亦郡之選也;在職已久,勤勞未答,宜先補郡縣,以新徵者代為郎吏。且守令治民,宜的更事者。”

但是,不高興你能怎樣?崔浩根本不甩拓跋晃,堅持把自己推薦的人派到各地任職。

這樣往死裡得罪太子,以崔浩的知識面,他應該很清楚歷史上發生過的一件事: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商鞅鐵面無私,把當時還是世子的嬴駟的老師公子虔給收拾了(墨刑);後來怎麼樣?嬴駟上臺,立即便車裂了商鞅。

有這些事兒在,崔浩能有安全感嗎?

咱再說歸屬感和尊重。

所謂歸屬感,簡單的說,就是一個人和他所屬的群體、組織之間,存在從屬、認同和維繫。再簡單說,就是人和組織,相互之間有沒有拿對方當自己人。尊重就更好理解了,受到別人的尊重、信賴和高度評價。

這兩樣兒,崔浩有嗎?

崔浩是個漢人,當的是鮮卑的官兒;在鮮卑族群中的貴族眼中崔浩是什麼?

不提別人,鮮卑貴族中有個叫長孫崇的,是位老戲骨,而且還是在拓跋珪時代就混出來的老戲骨。這廝刀馬嫻熟,打起仗來不怕死敢玩兒命;因此深得拓跋珪、拓跋嗣賞識;在拓跋嗣駕崩,拓跋燾繼位後的很長一段時間,這廝隱隱就是北魏貴族的領袖人物。

不過隨著崔浩的加官進爵,這位長孫領袖有點兒鬱悶了。

公元426年秋天,北魏朝廷上發生了一場爭論,拓跋燾準備出兵,打擊目標有兩個,一個是柔然另一個是還健在的匈奴夏國。

對於這兩個目標,拓跋燾一直挺猶豫,柔然雖說被打了幾次,可每次都跑,牲畜被繳獲了不少,但其兵力猶在,時時威脅著北魏的邊境;而夏國的赫連家,仗著統萬城堅固,負隅頑抗,也讓拓跋燾十分不爽。

先打哪個呢?

長孫嵩等鮮卑將領說,先打柔然;因為統萬城十分堅固,一旦對方死守,則短期內攻不下來,屆時柔然又來,如何是好?

但崔浩不同意。

崔浩說柔然更不好打,你一打它就跑;咱們出的人馬多了,追不上它,人馬少了,追上又沒用。反觀夏國,地不過千里,城不過統萬,可一戰而定,滅了它,再專心致志對付柔然更沒有後顧之憂。

拓跋燾聽聽,還是覺得崔浩的主意高;就決定先打統萬。

長孫崇不死心,固執的力勸皇帝聽自己的意見;拓跋燾說,你這人不讀書不看報不學科學發展觀,有什麼見識,整天跟我眼前胡攪蠻纏,成何體統!哦,對了,你前幾天是不是貪汙了?這筆賬我還沒跟你算呢!左右,拉出去打!

品嚐過從廟堂跌到江湖的經歷,崔浩知道,皇帝是可以說翻臉就翻臉的

於是長孫嵩便被拽出去結結實實的被暴扁一頓;看看時間,此時拓跋燾繼位才兩年。

也就是打這兒起,長孫崇算是跟崔浩結下仇了;這老小子開始不遺餘力的收拾崔浩。

有一個事兒很好玩兒,這事兒記載在《魏書 王慧龍傳》中;“初,崔浩弟恬聞慧龍王氏子,以女妻之。浩既婚姻,及見慧龍,曰:"信王家兒也。"王氏世齄鼻,江東謂之齄王。慧龍鼻大,浩曰:"真貴種矣。"數向諸公稱其美。司徒長孫嵩聞之,不悅,言於世祖,以其歎服南人,則有訕鄙國化之意……”。

齄鼻,其實就是酒糟鼻。

這段話翻譯過來的意思是,太原王氏是北方漢族的大士族,東晉有個降將名叫王慧龍,是東晉重臣王坦之的孫子,崔浩知道這事兒後,便讓他弟弟崔恬把女兒嫁給王慧龍。太原王氏有個標誌性的LOGO,就是他們家人祖傳酒糟鼻;崔浩一見王慧龍,定眼兒一看後者的鼻子,握草,這酒糟鼻,果然是正宗的;張嘴就來了句,"真貴種矣。"。這還不算,崔浩逮誰跟誰說,你看人家王家人的鼻子長的,給力、漂亮!這讓身為鮮卑主流貴族的長孫崇非常不爽。於是便跑去拓跋燾處狠狠的告了一狀,上綱上線給崔浩按的帽子是‘訕鄙國化’。

這可是頂大帽子,拓跋燾聽完也巨憤怒,“世祖怒,召浩責之,浩免冠陳謝得釋。”

崔浩扒了帽子玩兒命磕頭才得以過關。

這事兒看起來小,但挺值得玩味,尤其是拓跋燾的態度;拓跋燾這個人,別看那會兒年紀不大,雖說性情火爆,但頭腦很清醒。一個酒糟鼻能讓他‘怒’嗎?顯然不能,拓跋燾在意的是這件事後面你崔浩把一個漢族大姓捧那麼高,還特麼‘貴種’,你想幹嘛?他們家‘貴’了,誰賤?

這裡邊兒就得說,中國曆代少數民族統治漢族,都會有一個短板,那就是因自己不論民族人數,還是文明程度都不如漢族。沒錯兒,馬上您能打天下,馬上能治天下嗎?治天下,那會兒沒有依法治國的觀念,您不還得靠‘經史子集’這套封建糟粕嘛?

可是您要是比這個,少數民族跟漢族那就是喜馬拉雅山到八寶山的差距;這就由不得少數民族不自卑。

這一自卑,少數民族統治者往往就會對民族問題、華夷之分非常敏感。

可能有的大胸弟會說,你說的不對,不拿崔浩當自己人,以拓跋燾為首的北魏朝廷會給崔浩那麼高的地位嗎?他被殺的時候位居三公,那已經是頂級高官了。

在下對這事兒的理解是,‘人先有使用價值,然後才會有價值’;這話,您慢慢兒琢磨,看看咱們身邊兒,尤其是單位裡,有沒有崔浩這樣的人,業務能力很強,但始終不為單位大多數人接受,可老闆還在用他。

這樣的人沒別的,能力強啊!

這樣的人有一點,沒朋友啊!

對了,電視劇中有一個形象挺類似,林永健、吳秀波主演的《黎明之前》,有興趣的話,大胸弟們可以看看,看看裡邊兒的李伯涵。

還有一個事兒,說起來也跟滅佛有關;您想想,連太子都信佛,鮮卑貴族中信佛的人得有多少?這還僅僅是一個方面;看過前文的大胸弟不知道還有沒有印象,鮮卑人之前是多神崇拜,後來崔浩上書拓跋燾,請求朝廷予以整頓,完全按照中原禮儀將符合北魏主流價值觀的神祗、神殿留下,對不符合規定以及重複祭祀的、小的神靈神廟全部以廢棄拆毀。

宗教這東西,最能區分歸屬;你有你的信仰,我有我的追求,你尊你的孔夫子,我拜我的黃大仙兒,礙你崔浩哪兒疼?你說拆就把我們的大仙兒廟拆了。

有這些肎節兒在,崔浩在北魏朝廷,簡直就是個非主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