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之迷亂——崔浩之死

五胡南北朝時代,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大分裂時代。雖然有人說,五胡南北朝時代是中國歷史上異常暗淡的時期,這個年代不曾有文能提筆安天下的治世名臣,也沒有武能上馬定乾坤的將領。可這個年代仍然出現了祖逖、檀道濟這樣的名將,也出現了張賓、王猛、崔浩這樣的一代名臣。

張賓之於石勒、王猛之於苻堅、崔浩之於拓跋燾,皆是千古佳話。而對於兩者來說,崔浩的下場則更為悽慘。

對於北魏來說,崔浩的存在對北魏統一北方起到了重大作用。歷史記載,崔浩雖然身材矮小,但“浩織妍潔白,如美婦人。而性敏達,長於謀計。常自比張良,謂已稽古過之”。深受北魏三代皇帝(拓跋珪、拓跋嗣、拓跋燾)信任。

北魏之迷亂——崔浩之死

崔浩 圖源來自於網絡

到了拓跋燾年代,崔浩權利達到頂峰,對消滅胡夏、北涼、北燕、柔然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拓跋燾對崔浩之親近信任達到頂峰,甚至經常出入崔浩府宅,對雖非美味的菜餚也會吃上幾口,從不避諱。

俗話講,物極必反。崔浩是權力之大,使得他同時私慾膨脹起來。信奉道教而屠滅佛教,也就是歷史上有名的“三武之禍”之一。

太子拓跋晃監國時,崔浩自恃才略及拓跋燾所寵任,專制朝權。一次曾推薦冀、定、相、幽、並五州人士數十人,皆起家為郡守。拓跋晃對崔浩說:"早先徵聘的人才,也是被作為州郡官入選的,他們擔任這一職務已經很久了,辛勤勞苦卻一直沒得到過朝廷的報答,應該首先補充他們作郡縣守令,讓新徵聘的人代替他們做郎吏。而且太守、縣令管理百姓,應該由經歷過世面有經驗的人來擔當。"崔浩固執己見,最終把他推薦的人派出去任職。當時,中書侍郎、領著作郎高允知道後,對東宮博士管恬說:"恐怕免不了一場災禍。為了順遂自己未必正確的私心而同朝廷有權勢的人對抗爭勝,他將用什麼來保全自己呢!"

而給崔浩帶來殺身之禍的則是國書之獄。

在公元439年(太延五年)十二月時,拓跋燾命崔浩以司徒監秘書事,中書侍郎高允、散騎侍郎張偉參著作事,續修國史。拓跋燾叮囑他們,寫國史一定要根據實錄。崔浩他們按照這個要求,採集了魏國上代的資料,編寫了一本魏國的國史。當時,拓跋燾要編國史的目的,本來只是留給皇室後代看的。但是《國記》修畢後,參與其事的著作令史閔湛、郗標建議把《國記》刊刻在石上,以彰直筆,同時刊刻崔浩所注的《五經》。閔湛、郗標巧言令色,平時以諂事崔浩而獲得崔浩的歡心。他們的建議被崔浩採納,拓跋晃也表示讚賞。於是,在天壇東三里處,營造了一個《國書》和《五經注》的碑林,方圓一百三十步,用工三百萬才告完成。 由於《國記》秉筆直書,盡述拓跋氏的歷史,詳備而無所避諱,其中直書了拓跋氏一些不願人知的早期歷史。而石碑樹立在通衢大路旁,引起往來行人議論。鮮卑貴族看到後,無不憤怒,先後到拓跋燾前告狀,指控崔浩有意暴揚國惡。拓跋燾命令收捕崔浩及秘書郎吏,審查罪狀。

北魏之迷亂——崔浩之死

劇中的拓跋燾 圖源來自於網絡

拓跋燾召見高允,問說:“《國書》都是崔浩寫的?”高允答:“《太祖記》(一任拓跋珪)由鄧淵所著,《先帝記》(二任拓跋嗣)及《今記》(三任拓跋燾)是由我和崔浩一同執筆完成。”對拓跋什翼犍一字未提。當然,最後由於一些原因,高允並未受到國書之獄牽連。

崔浩被捕後,承認自己曾經接受過賄賂。拓跋燾親自審訊他時,他惶惑不能應對。

公元四五零年,即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崔浩因國書之獄而蒙難,屠滅九族。崔浩被裝在囚車裡,守衛十餘人撒尿撒在崔浩頭上、臉上、身上,而崔浩悲號呼喊,發出“嗷嗷”的哀叫,其“呼聲嗷嗷,聞於行路”。一代名臣悲慘謝幕。

問題在於。所謂的“國惡”到底是什麼呢?《資治通鑑》隻字未提,《魏書》上隻字未提,《北史》上也並未記載。究竟是什麼樣的國惡能惹得拓跋燾動了怒殺重臣之心呢?

首先要從拓跋氏起源說起。有種說法是拓跋氏本事李陵後裔(李陵乃李廣之孫,兵敗投降於匈奴),後經過繁衍生息,發展成拓跋鮮卑部落。由拓跋猗盧建立代國,五胡十六國時代由拓跋什翼犍發展壯大,並與燕國慕容氏結姻,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歷史記載,代國在拓跋什翼犍時期,被前秦一代梟雄苻堅所滅,拓跋什翼犍兵敗,被拓跋實(拓跋珪叔父)所殺,代國一分為二,孫拓跋珪逃亡,後在母族賀蘭氏部落的幫助下,建立北魏政權。為北魏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然而,歷史對拓跋實的記載基本沒有,很難發現任何關於拓跋實的生平記載。不知在何種情況下竟然冒出個拓跋實,而且所謂的正統史書對拓跋什翼犍死於其子拓跋實之手記載均為一致。而讓拓跋什翼犍——拓跋實——拓跋珪這種關係延續幾千年。

然而,在《晉書·苻堅記載》中:“翼犍戰敗,遁於弱水。苻洛逐之,勢窘迫,退還陰山。其子翼圭縛父請降,洛等振旅而還,封賞有差。堅以翼犍荒俗,未參仁義,令入太學習禮。以翼圭執父不孝,遷之於蜀。” 大概意思就是,拓跋什翼犍戰敗,走投無路,逃往陰山,苻洛追擊,拓跋什翼犍的兒子拓跋翼圭用暴力制服老爹,投降。苻堅對這種不仁義的行為大為震驚,把他流放到巴蜀。直到淝水之戰後,拓跋珪才跟著舅父慕容垂返回中原。拓跋翼圭,即拓跋珪。

千年的歷史一直延續著拓跋實殺父弒君,最後上天不佑,拓跋珪重振代國雄風,一統中原。這種世代相傳的一代英雄建國開疆拓土,怎可能會有汙點!哪個皇帝容忍自己的祖父竟是一個賣父求榮的逆子?難怪知道崔浩“務從實錄”後會勃然大怒。

而高允對於出了問題的拓跋什翼犍傳竟隻字未提。一個位高權重,受皇帝倚重的重臣,不能哀求喊冤,也不能誠懇認罪。拓跋燾審訊崔浩時,崔浩竟會惶惑不能應對?而在囚車竟可“呼聲嗷嗷,聞於行路”,想必是受到迫害無法言語。

崔浩死後,拓跋燾曾嘆道:崔浩可惜。可能這也是一種無奈吧,崔浩本可權傾朝野,善之善終。可惜他卻觸動了那根整個鮮卑貴族都敏感的神經

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真實的歷史也如那“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留給後世的是說不盡的迷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