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兩位大英雄命運軌跡極為相似,臨終一個勝天半子一個輸天半子

東晉門閥政治下皇權與世族共治的平衡,一旦遭遇權臣的野心就會被輕易打破。晉穆帝永和年間,又一個世家大族人物

桓溫,由於權力迅速膨脹,萌生了打破皇權與世家大族勢力均衡的企圖。

晉穆帝永和元年(345 年),荊州刺史庾翼病死,桓溫接替了庾翼的位置,出任都督荊梁四州諸軍事、荊州刺史。桓溫出任荊州刺史後,立即展示出他的軍事雄才。

晉穆帝永和二年(346 年)冬,桓溫率兵沿長江而上,討伐建立在四川的李勢成漢政權。桓溫軍勢如破竹,很快攻至成都,李勢戰敗投降,成漢滅亡。此次大勝,使桓溫的威望極大提高。

東晉兩位大英雄命運軌跡極為相似,臨終一個勝天半子一個輸天半子

桓溫(312年—373年),字元子,晉明帝的駙馬,兼具英雄本色和名士風流, 帶著濃烈的慾望,帶著對生命的熱愛,自信而睥睨當世,驕傲而指點山河。

桓溫是一個極為出色的士大夫,同時也是一個雄心勃勃的士大夫,他想要改變這種現象。當然,到了東晉後期,加強皇權,建立一個比較有力的政權也正在進行。桓溫就是在這個過程當中出現的。

他的家族根基不錯,他自己也才華過人拉攏了一大群人,慢慢地就掌握了越來越大的權力。身邊的謀士也很出色,他通過北伐,不斷地擴大自己的政治影響,不斷集中各種政治資源。

他有一句名言:“如果不能流芳百世,還不能遺臭萬年嗎!”這句話反映了他要做一件對後世產生巨大影響的大事的心態,他不管人們對這件事的評價好壞。野心猶如一粒種子,在權力和威望的催生下開始生根發芽,桓溫謀權篡位的野心不斷膨脹著。

為了奪取東晉帝位,桓溫希望藉助北伐來進一步提高自己的人氣

東晉兩位大英雄命運軌跡極為相似,臨終一個勝天半子一個輸天半子

桓溫北伐圖

晉穆帝永和十年(354 年),桓溫初次北伐,率步騎四萬,從江陵出發,經襄陽、淅川進入關中,在嶢柳打敗前秦軍隊,一直打到長安東南的霸上。後因軍糧不繼撤兵

晉穆帝永和十二年(356 年),桓溫二次北伐,在伊水之北打敗羌人酋長姚襄的軍隊,並收復了洛陽,使洛陽又控制在東晉手中將近十年。

桓溫北伐的成功,使他的地位迅速上升,此時他的職務已經升任到大司馬,都督中外諸軍事,揚州牧兼徐、兗二州刺史。與此同時,他取代司馬氏稱帝的意圖也越來越明顯。當時在位的是廢帝司馬奕,面對桓溫咄咄逼人的氣勢,他甚至找到算命先生扈謙,讓他為東晉的前途占卜

。這說明皇帝已經明顯感到了桓溫對皇權的威脅。

為了給自己登上帝位增加最後的砝碼,桓溫決定第三次北伐,攻打前燕,以便再次提高自己的威望。可是結果出乎他的意料,廢帝太和四年(369 年),桓溫率步騎五萬北伐,打到了離前燕都城鄴城(今河北臨漳一帶)只有二百里的枋頭,由於側翼配合的晉軍遇到了前燕軍的頑強抵抗,桓溫軍成了孤軍深入的態勢。此時晉軍的軍糧已經消耗得差不多了,桓溫只得下令撤退,在襄邑(今河南睢縣)又遭到前燕軍隊的伏擊,一下子損失三萬多人。

桓溫北伐失敗,威望大跌。為了加快取代司馬氏的步伐,他乾脆放棄了先增加威望後登帝位的打算。371年,桓溫廢掉了皇帝司馬奕,另立司馬昱為帝,是為簡文帝。

司馬昱是司馬睿最小的兒子,史載他無濟世大略,只會清談。桓溫憑藉手中權力,加上屢建大功和對皇帝的一廢一立,一時威震朝廷內外。司馬昱雖然有皇帝的名號,卻整天提心吊膽,生怕自己有朝一日像司馬奕一樣被桓溫廢掉。

桓溫篡權的陰謀如果得逞,東晉政權將會在內耗中倒塌。在皇權岌岌可危之際,另一個世家大族的代表站了出來,他就是謝安

東晉兩位大英雄命運軌跡極為相似,臨終一個勝天半子一個輸天半子

東山攜妓圖 描繪謝安未出山時隱居東山,放情山水,以聲色自娛的情景。

謝安在未出仕以前,隱居於浙江會稽東山,四十歲後才應桓溫之請出任大將軍司馬。但隨著桓溫取代司馬氏的意向越來越明顯,謝安逐漸與桓溫成為政治對手。面對炙手可熱的桓溫,謝安表現出高超的政治智慧和鬥爭藝術。謝安隨機應變的故事,曾經廣為流傳。

有一次,謝安與王坦之到桓溫處議事。當時桓溫的參軍郗超正在和桓溫密謀篡位之事,聽說謝安到來,桓溫急忙安排郗超躲在帳幕後面,偷聽謝安說些什麼。忽然刮來一陣風把帳子掀開,露出了郗超。謝安不以為意,笑呵呵地說道:“郗生可真是入幕之賓呀。”一句笑話化解了尷尬局面。

面對複雜的形勢,如果稍微處理不當,都會激化矛盾,授柄於人,為桓溫行誅殺之計提供藉口。謝安表現得鎮靜自若,神閒意暢

鹹安二年(372 年),司馬昱被立為皇帝僅一年就病死了。此時,桓溫也已經六十歲了。因為疾病纏身,桓溫加快了篡位的步伐,要求新即位的孝武帝司馬曜給他舉行加九錫禮。

加九錫是權臣篡位前的最後一道工序。但是謝安、王坦之等人以九錫禮的策命之文寫得不合格為藉口,讓執筆者一遍又一遍地修改,一直修改了八九個月,直到桓溫一命嗚呼還沒有修改好。謝安、王坦之等人以特有的方式,挫敗了桓溫打破皇權與世家大族之間平衡的企圖。

東晉兩位大英雄命運軌跡極為相似,臨終一個勝天半子一個輸天半子

淝水之戰

北伐的失敗,桓溫的病逝,使得東晉軍隊失去了領軍人物,這導致來自北方的威脅長驅直入淝水之戰是貴族政治最後的輓歌。歌聲再美,也不足以挽救東晉政權的沒落。淝水之戰的勝利,帶來了新的問題。從此,北方再次陷入混亂,北方勢力對南方的威脅大大減弱,外患一解除,內憂隨之而生,昔日的平衡牽制難以維繫,門閥政治賴以生存的土壤也因此不復存在。

不久,謝安下野,他招募北方流民成立的北府軍,後來也成了門閥政治的掘墓人。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最終打破門閥政治的人,卻是一個維護門閥政治的人。

太元二十一年(396 年),孝武帝去世,長子司馬德宗即位。六年以後,荊州都督桓玄以清君側的名義起兵攻入國都建康。

桓玄是桓溫的庶子,在打破皇權與世家大族勢力平衡這點上可以說是子承父業。元興二年(403 年),桓玄逼迫司馬德宗退位,自己做了皇帝,國號楚。

元興三年(404 年),出身北府軍的建武將軍劉裕,起兵反對桓玄,很快就攻入建康,大敗桓玄,重新迎回司馬德宗登上帝位。不過劉裕不是世家大族,他的行為也不是為了保持世家大族與皇權的勢力平衡,而是為了取而代之。

東晉兩位大英雄命運軌跡極為相似,臨終一個勝天半子一個輸天半子

劉裕(363年—422年),字德輿,小名寄奴,西漢楚元王劉交之後,南朝劉宋開國皇帝(420年—422年在位)。劉裕“奮起寒微”,依靠軍功和手中握有的北府兵權登上歷史舞臺。

劉裕先對內平定孫恩桓玄,消滅桓楚、譙縱、盧循、劉毅、司馬休之等割據勢力,使南方出現百年未有的統一局面對外消滅南燕、西蜀、後秦等國,降服仇池,又以卻月陣大破北魏,收復淮北、山東、河南、關中等地,光復洛陽、長安兩都。後來關中雖復失,但河南、山東、淮北已劃入南朝版圖

義熙十三年(417年)的冬天,劉裕率晉軍浩浩蕩蕩地抵達長安。他想在此稍作休整,經略關中,不料,傳來了劉穆之病死的消息。劉裕彙集在長安的文武將佐討論,表露出自己繼續西征的願望以及對後方的憂慮,當時大部分人也不贊成繼續北伐。劉裕遂留其十二歲的兒子劉義真以及王修、王鎮惡、沈田子等文武共守長安,自己統軍南歸

夏王赫連勃勃聽說東晉太尉劉裕返回江南,向王買德詢問說:“我打算奪取關中,你說說你的方法策略。”王買德說:“關中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而劉裕卻叫他的幼子鎮守,自己則狼狽而回,正打算快點辦完篡奪帝位的事

,沒時間再把中原這塊地盤放在心上。這是上天把關中賞賜給我們,不能錯過這個機會。

東晉兩位大英雄命運軌跡極為相似,臨終一個勝天半子一個輸天半子

長安雖得而復失,良將勁兵損失頗多,但收復之地並未損失多少,潼關以東收復的部分關中之地和整個河南地區仍然得到劉裕的重兵扼守。經過兩次北伐,黃河以南、淮水以北以及漢水上游的大片地區,為劉裕據有

巨大的軍功,使劉裕在朝廷的地位顯赫無比。義熙十四年(418年),劉裕接受相國、總百揆、揚州牧的官職,以十郡建“宋國”,受封為宋公,並受九錫殊禮。同年十二月戊寅日(419年1月28日),劉裕指派王韶之縊殺晉安帝,立其弟司馬德文為帝,即晉恭帝。

元熙元年(419年),劉裕進爵為宋王,宋國又加十郡增益,使宋國包括了二十郡。同年末,劉裕又獲加皇帝規格的十二旒冕、天子旌旗等一系列殊禮。

元熙二年(420年)六月丁卯日(7月10日),劉裕代晉稱帝,東晉滅亡。他改國號為“宋”,改元永初

東晉兩位大英雄命運軌跡極為相似,臨終一個勝天半子一個輸天半子

崔浩(?-450年),字伯淵,小名桃簡,自比張良,曾仕北魏道武、明元、太武三帝,官位至司徒,是太武帝最重要的謀臣之一。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崔浩因國史之獄被夷九族。崔浩死後,太武帝拓跋燾在北巡陰山時流露出後悔誅殺崔浩之意。

時人崔浩評價:劉裕奮起寒微,不階尺土,討滅桓玄,興復晉室,北禽慕容超,南梟盧循,所向無前,非其才之過人,安能如是乎!劉裕者,司馬德文之曹操也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評價:宋武興,東滅慕容超,西滅姚泓,拓跋嗣、赫連勃勃斂跡而穴處。自劉淵稱亂以來,祖逖、庾翼、桓溫、謝安經營百年而無能及此。後乎此者,二蕭、陳氏無尺土之展,而浸以削亡。然則永嘉以降,僅延中國生人之氣者,唯劉氏耳。舉晉人坐失之中原,責宋以不蕩平,沒其撻伐之功而黜之,亦大不平矣。

裕之為功於天下,烈於曹操漢之後,唐之前,唯宋氏猶可以為中國主也

今人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閻步克評價:北府兵將領劉裕,以其赫赫功業代晉建宋,歷史由此進入南朝。劉裕代晉的意義,不止是改朝換代而已,也標誌著門閥與皇帝“共天下”的局面結束

東晉兩位大英雄命運軌跡極為相似,臨終一個勝天半子一個輸天半子

烏衣巷

從此,寒族開始衝擊世族統治,這標誌著東晉門閥政治的正式結束。“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南京的烏衣巷,現代的人們再也見不到昔日的風流,只能在文獻上尋覓王、謝的舊時蹤跡。

四大家族以王謝為首,前有王導,後有謝安,他們開創、維繫的門閥政治,在中原大亂時保證了東晉的百年偏安,促進了江南長江流域的開發,為北方難民和南方人民贏得了穩定的生存空間。皇權與貴族共治天下,是先秦貴族政治的迴光返照,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專制皇權,實現了一定程度的權力平衡,從而激發了魏晉士人自由的個性與思想,成為魏晉風度的滋生土壤。

同時,由於高標郡望,門風優美,也促進了文學與藝術的高度繁榮

。東晉雖非中國歷史上政權強盛的時期,卻成為文學、藝術極興盛的時代。但是,門閥世族不可能開闢出新的制度,他們只想苟且偷安,維持現狀。隨著外界形勢的變化,門閥貴族的風流餘韻,終將被雨打風吹去。那堂前的燕子,終究要飛入尋常百姓家。門閥政治終於煙消雲散,開始迴歸傳統皇權政治常態

東晉兩位大英雄命運軌跡極為相似,臨終一個勝天半子一個輸天半子

卜憲群 總撰稿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撰稿

華夏出版社 安徽教育出版社 出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