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天興到太和:北魏平城時代的簡要歷史脈絡

起自公元398年“天興建制”、終於公元494年“太和遷都”的平城時代

是整個北魏歷史中最為長久且變化最為劇烈的時代,寒鯤這次就為您大致梳理一下北魏平城時代將近一個世紀的歷史脈絡,以期有助於北魏史愛好者乃至魏晉南北朝史愛好者,準確把握這段歷史流變。

整個平城時代的軍政主旋律,大致時是這樣的:從北魏道武帝天興建制、定都平城開始,拓跋部逐步向秦漢式的封建帝國轉化,在軍事上經歷了平城諸帝的四向征伐,最終基本實現北魏統一北方的結果,政治上則以文明太后主導的太和前期改製為平城時代後期的主要動向。

從天興到太和:北魏平城時代的簡要歷史脈絡

大同市北朝藝術博物館

從盛樂到平城

憑藉盛樂遠離十六國旋渦的地緣優勢,北魏的前身拓跋代國沒有過早地捲入到中原絞肉機當中消耗實力,坐擁了整整一個世紀的時間用來採擷河套雲中之地的半農半牧社會發展成果。

前秦崩盤後,道武帝抓緊時機奠都平城,大搞以離散諸部為核心的漢化(生產方式層面)改革。在穩定恢復拓跋部的主導地位後,利用東晉北進的勢頭與餘波,以正北之位摧垮北方群雄(道武吞後燕、明元徵河南、太武取夏涼北燕、獻文平青齊),並開始汲取十六國的發展成果與經驗教訓。

從天興到太和:北魏平城時代的簡要歷史脈絡

北魏版圖拓展示意圖

平城時代的基本制度

在十六國中堅持胡風或大力漢化的正反經驗 ,公元五世紀,北魏在北方大力推行的八部大人制度與宗主督護制度,前者穩定北魏平城京畿,安置遷入人戶,統御舊有部族,後者兼容鮮卑部落兵制舊俗與中原鄉兵部曲現狀,既能滿足鮮卑軍將抄掠財貨的貪心以供魏帝驅使,又能捎帶招撫組織起鄉兵部曲的遍地中原豪族。

然而,單薄粗鄙的鮮卑文化終究無法徹底征服為數越發廣大的漢人世家豪族,崔浩之死,雖是鮮卑權貴對逐步抬頭的漢化勢力的血腥反撲,卻難敵隨著北魏版圖深入中原、生產方式以農為主而強勁起來的漢化(制度與文化層面)勢頭。

從天興到太和:北魏平城時代的簡要歷史脈絡

象徵著北魏平城諸帝的雲岡石窟大佛像

文明太后時代的新動向

在漢化勢頭潛流暗湧下,最終出現了文明馮太后與李沖聯袂推動的太和改制(前期),行官俸、用三長、定戶調、頒均田。前期太和改制可以說不僅開啟了北魏政權的漢化之路,而且也開啟了北方中國終結魏晉亂世餘波的中央集權先聲,當然也實際上培養了以孝文帝為首的鮮卑中青年漢化貴族勢力,為平城時代的終結埋下了伏筆。

從天興到太和:北魏平城時代的簡要歷史脈絡

從平城到洛陽示意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