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浩作爲北魏統一戰爭的謀主,功勳卓著,最終爲何被夷滅九族?

崔浩是南北朝時北魏著名的政治家、軍事謀略家,深為道武、明元和太武三代帝王所器重。作為統一戰爭的謀主,崔浩屢屢參與重大軍事決策,他多謀善斷,功勳卓著,無論是在平定北方諸國還是對南朝的作戰中,均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居功至偉之人,卻因編修《國記》“暴揚國惡”而慘遭殺戮、夷滅九族,就連與他家有姻親關係的高門望族范陽盧氏、河東柳氏、太原郭氏也倍受牽連,其情之悲、其狀之慘,史上罕見。我們不妨撥雲見日,去探究這一慘劇的深層次原因。

崔浩作為北魏統一戰爭的謀主,功勳卓著,最終為何被夷滅九族?

崔浩

崔浩出身北朝第一高門望族清河崔氏。他長相如美貌婦人,且文韜武略、才藝通博,歷仕北魏道武、明元、太武三帝,多次在關鍵時刻力排眾議、建立奇功,也因此位列三公,備受寵信。

崔浩作為北魏統一戰爭的謀主,功勳卓著,最終為何被夷滅九族?

道武帝

明元帝拓跋嗣曾言:“崔浩博聞強識,精於天人之會。”太武帝拓跋燾則對他說:“卿才智淵博,事朕祖考,忠著三世,朕故延卿自近。其思盡規諫,匡予弼予,勿有隱懷。”拓跋燾對崔浩非常信任、倚重,甚至是言聽計從。他曾指著崔浩對新歸降的高車酋長們說:“你們別看此人纖弱不堪,手無縛雞之力,但他胸中所懷,卻遠遠勝過甲兵。我征戰前猶豫不決之時,都是他使我下定決心,而且總是大獲全勝。這都是他的功勞!”並對眾尚書下令:“日後凡屬軍國大計,你們不能決定的,都應先徵詢崔浩的意見,然後再可實施。”拓跋燾對崔浩不僅信任,而且很親近。他常親臨崔浩家中請教,有時因時間倉促,崔浩來不及製作精美食品,就以家常菜招待,拓跋燾也毫不介意,並且吃得很高興。崔浩進宮見駕,地點也不限於朝堂,可以直接出入皇帝的臥室。

崔浩作為北魏統一戰爭的謀主,功勳卓著,最終為何被夷滅九族?

明元帝

花無百日紅,人無千日好。儘管崔浩頗受君王寵信,但最終還是未能逃脫其悲慘的結局。史載:公元450年7月5日,太武帝誅殺崔浩。在送往城南行刑時,崔浩被囚於木籠之中,數十個兵士邊朝他頭上撒尿,邊興奮得嗷嗷大叫,文士功臣,遭受如此奇恥大辱,幾千年來聞所未聞。而且清河崔氏同族無論遠近,姻親范陽盧氏、太原郭氏、河東柳氏都被連坐滅族。

凡事自有因果。崔浩殺身滅族慘禍的發生,也難逃這一規律。

崔浩作為北魏統一戰爭的謀主,功勳卓著,最終為何被夷滅九族?

崔浩

直接原因:編修《國記》,備而不典。公元439年12月,崔浩奉拓跋燾之命續修國史,其目的本來只是留給皇室後代看的。但是《國記》修畢,參與編撰的著作令史閔湛、郗標為討崔浩歡心建議把《國記》刊刻在石上,以彰直筆,同時刊刻的還有崔浩所注的《五經》。這一建議正好迎合了崔浩輕狂喜功、名傳千古的心理,太子拓跋晃對這一建議也表示認同。於是,在天壇東三里處,建造了一個《國書》和《五經注》的碑林。

崔浩作為北魏統一戰爭的謀主,功勳卓著,最終為何被夷滅九族?

太武帝

由於《國記》秉筆直書,盡述拓跋氏的歷史,詳備而無所避諱,其中直書了拓跋氏一些不願人知的早期歷史,包括許多同族殺戮、荒暴淫亂等史實。而石碑又樹立在通衢大路旁,一時間往來行人議論紛紛。原本就對崔浩嫉恨不滿的鮮卑貴族和一些大臣更是藉機發難,向太武帝控告崔浩有意“暴揚國惡”,而晚年的拓跋燾又酗酒成性、喜怒無常,致使慘禍發生。但時隔不久,太武帝北巡陰山時,就後悔誅殺了崔浩。

崔浩作為北魏統一戰爭的謀主,功勳卓著,最終為何被夷滅九族?

北魏造像

間接原因:主張滅佛,觸犯眾怒。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原,至北魏廣為傳播,上至太子,下至百姓,信徒無數。但隨著佛教僧侶的無限增多,兵役徭役人口則日益流失,而且不少僧侶還為所欲為、作奸犯科,這直接威脅到了北魏的皇權統治。所以篤信道教的崔浩極力主張廢佛。而太武帝拓跋燾也曾親見寺僧藏匿武器、淫亂婦女,於是就下了“滅佛詔”,焚燒寺院,搗毀佛像,殺戮僧侶,史稱“三武之禍”。

崔浩作為北魏統一戰爭的謀主,功勳卓著,最終為何被夷滅九族?

滅佛

由於殺僧過多,有人曾勸崔浩阻止滅佛行動,崔浩不但不聽,反而極力勸告拓跋燾加大打擊力度,一時間“一境之內,無復沙門”,朝野間怨聲載道。這場滅佛行動在短時間內確實對鞏固北魏皇權、阻止讖緯邪說傳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崔浩卻因此得罪了大批信奉佛教的鮮卑貴族。

崔浩作為北魏統一戰爭的謀主,功勳卓著,最終為何被夷滅九族?

北魏佛像

個人原因:春風得意,鋒芒逼人。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崔浩出身名門,而又事業順遂,且長期深得皇帝尊寵,所以在個人處世態度和做事風格上難免會高調自負、鋒芒外露,觸犯禁忌、遭人嫉恨不可避免;崔浩作為一個漢人臣子,長期身居高位,威權赫赫,皇帝又對其言聽計從、尊寵有加,則更易遭人妒忌。崔浩雖自比張良,卻缺乏其“謙遜內斂”、“淡泊名利”的處事態度和“明哲保身”、“功成身退”的道家式遠見,所以崔浩難逃厄運實屬必然。

崔浩作為北魏統一戰爭的謀主,功勳卓著,最終為何被夷滅九族?

道武帝

深層原因:齊整人倫,分明姓族。從表面上看,崔浩事件是北魏前期漢化與反漢化兩種勢力鬥爭的結果,而深層原因則在於崔浩“齊整人倫,分明姓族”的士族門閥政治理想與鮮卑統治階層利益的衝突。公元431年,崔浩便“欲大整流品、明辨姓族”,他的表弟盧玄曾勸他明哲保身,不要幹這得罪人的差事,但他不聽。

崔浩作為北魏統一戰爭的謀主,功勳卓著,最終為何被夷滅九族?

明元帝

他之所以不聽,原因有二:一是出於公心,由於長期戰亂、社會動盪,士庶混雜、族姓難辨,對百官階品、姓氏種族來一次徹底梳理整頓,有利於國家的長治久安,所以齊整人倫、分明姓族是形勢所需;

崔浩作為北魏統一戰爭的謀主,功勳卓著,最終為何被夷滅九族?

彩繪陶俑

二是就個人而言,可以一展才學抱負,史載崔浩“少好文學,博覽經史。玄象陰陽,百家之言,無不關綜,研精義理,時人莫及”,而建章立制更是他的強項,所以通過齊整人倫、分明姓族,可以實現他的政治理想。還有一點就是,崔氏原本就是高門望族,而分明姓族沿用的正是漢族世家大族的原則標準,即出身與才能相結合,而出身又以家族的學術地位為標準。

崔浩作為北魏統一戰爭的謀主,功勳卓著,最終為何被夷滅九族?

太武帝

這樣的標準對於崔氏一族來說不會有任何影響,但對鮮卑貴族而言,不僅大大觸犯了他們的利益,而且意味著鮮卑統治階層建立於血統基礎上的貴族政治理想的破滅,所以必然遭到他們的極力反對和抵制,故借崔浩主編《國記》“備而不典”之過,大肆發難,將北方門第最高的清河崔氏與范陽盧氏基本上殺絕了。儘管鮮卑貴族極力拒絕漢化,但歷史洪流不可阻擋,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全面推行漢化改革,再無人能左右這一前進方向。

崔浩作為北魏統一戰爭的謀主,功勳卓著,最終為何被夷滅九族?

魏孝文帝遷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