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浩作为北魏统一战争的谋主,功勋卓著,最终为何被夷灭九族?

崔浩是南北朝时北魏著名的政治家、军事谋略家,深为道武、明元和太武三代帝王所器重。作为统一战争的谋主,崔浩屡屡参与重大军事决策,他多谋善断,功勋卓著,无论是在平定北方诸国还是对南朝的作战中,均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居功至伟之人,却因编修《国记》“暴扬国恶”而惨遭杀戮、夷灭九族,就连与他家有姻亲关系的高门望族范阳卢氏、河东柳氏、太原郭氏也倍受牵连,其情之悲、其状之惨,史上罕见。我们不妨拨云见日,去探究这一惨剧的深层次原因。

崔浩作为北魏统一战争的谋主,功勋卓著,最终为何被夷灭九族?

崔浩

崔浩出身北朝第一高门望族清河崔氏。他长相如美貌妇人,且文韬武略、才艺通博,历仕北魏道武、明元、太武三帝,多次在关键时刻力排众议、建立奇功,也因此位列三公,备受宠信。

崔浩作为北魏统一战争的谋主,功勋卓著,最终为何被夷灭九族?

道武帝

明元帝拓跋嗣曾言:“崔浩博闻强识,精于天人之会。”太武帝拓跋焘则对他说:“卿才智渊博,事朕祖考,忠著三世,朕故延卿自近。其思尽规谏,匡予弼予,勿有隐怀。”拓跋焘对崔浩非常信任、倚重,甚至是言听计从。他曾指着崔浩对新归降的高车酋长们说:“你们别看此人纤弱不堪,手无缚鸡之力,但他胸中所怀,却远远胜过甲兵。我征战前犹豫不决之时,都是他使我下定决心,而且总是大获全胜。这都是他的功劳!”并对众尚书下令:“日后凡属军国大计,你们不能决定的,都应先征询崔浩的意见,然后再可实施。”拓跋焘对崔浩不仅信任,而且很亲近。他常亲临崔浩家中请教,有时因时间仓促,崔浩来不及制作精美食品,就以家常菜招待,拓跋焘也毫不介意,并且吃得很高兴。崔浩进宫见驾,地点也不限于朝堂,可以直接出入皇帝的卧室。

崔浩作为北魏统一战争的谋主,功勋卓著,最终为何被夷灭九族?

明元帝

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尽管崔浩颇受君王宠信,但最终还是未能逃脱其悲惨的结局。史载:公元450年7月5日,太武帝诛杀崔浩。在送往城南行刑时,崔浩被囚于木笼之中,数十个兵士边朝他头上撒尿,边兴奋得嗷嗷大叫,文士功臣,遭受如此奇耻大辱,几千年来闻所未闻。而且清河崔氏同族无论远近,姻亲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都被连坐灭族。

凡事自有因果。崔浩杀身灭族惨祸的发生,也难逃这一规律。

崔浩作为北魏统一战争的谋主,功勋卓著,最终为何被夷灭九族?

崔浩

直接原因:编修《国记》,备而不典。公元439年12月,崔浩奉拓跋焘之命续修国史,其目的本来只是留给皇室后代看的。但是《国记》修毕,参与编撰的著作令史闵湛、郗标为讨崔浩欢心建议把《国记》刊刻在石上,以彰直笔,同时刊刻的还有崔浩所注的《五经》。这一建议正好迎合了崔浩轻狂喜功、名传千古的心理,太子拓跋晃对这一建议也表示认同。于是,在天坛东三里处,建造了一个《国书》和《五经注》的碑林。

崔浩作为北魏统一战争的谋主,功勋卓著,最终为何被夷灭九族?

太武帝

由于《国记》秉笔直书,尽述拓跋氏的历史,详备而无所避讳,其中直书了拓跋氏一些不愿人知的早期历史,包括许多同族杀戮、荒暴淫乱等史实。而石碑又树立在通衢大路旁,一时间往来行人议论纷纷。原本就对崔浩嫉恨不满的鲜卑贵族和一些大臣更是借机发难,向太武帝控告崔浩有意“暴扬国恶”,而晚年的拓跋焘又酗酒成性、喜怒无常,致使惨祸发生。但时隔不久,太武帝北巡阴山时,就后悔诛杀了崔浩。

崔浩作为北魏统一战争的谋主,功勋卓著,最终为何被夷灭九族?

北魏造像

间接原因:主张灭佛,触犯众怒。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原,至北魏广为传播,上至太子,下至百姓,信徒无数。但随着佛教僧侣的无限增多,兵役徭役人口则日益流失,而且不少僧侣还为所欲为、作奸犯科,这直接威胁到了北魏的皇权统治。所以笃信道教的崔浩极力主张废佛。而太武帝拓跋焘也曾亲见寺僧藏匿武器、淫乱妇女,于是就下了“灭佛诏”,焚烧寺院,捣毁佛像,杀戮僧侣,史称“三武之祸”。

崔浩作为北魏统一战争的谋主,功勋卓著,最终为何被夷灭九族?

灭佛

由于杀僧过多,有人曾劝崔浩阻止灭佛行动,崔浩不但不听,反而极力劝告拓跋焘加大打击力度,一时间“一境之内,无复沙门”,朝野间怨声载道。这场灭佛行动在短时间内确实对巩固北魏皇权、阻止谶纬邪说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崔浩却因此得罪了大批信奉佛教的鲜卑贵族。

崔浩作为北魏统一战争的谋主,功勋卓著,最终为何被夷灭九族?

北魏佛像

个人原因:春风得意,锋芒逼人。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崔浩出身名门,而又事业顺遂,且长期深得皇帝尊宠,所以在个人处世态度和做事风格上难免会高调自负、锋芒外露,触犯禁忌、遭人嫉恨不可避免;崔浩作为一个汉人臣子,长期身居高位,威权赫赫,皇帝又对其言听计从、尊宠有加,则更易遭人妒忌。崔浩虽自比张良,却缺乏其“谦逊内敛”、“淡泊名利”的处事态度和“明哲保身”、“功成身退”的道家式远见,所以崔浩难逃厄运实属必然。

崔浩作为北魏统一战争的谋主,功勋卓著,最终为何被夷灭九族?

道武帝

深层原因:齐整人伦,分明姓族。从表面上看,崔浩事件是北魏前期汉化与反汉化两种势力斗争的结果,而深层原因则在于崔浩“齐整人伦,分明姓族”的士族门阀政治理想与鲜卑统治阶层利益的冲突。公元431年,崔浩便“欲大整流品、明辨姓族”,他的表弟卢玄曾劝他明哲保身,不要干这得罪人的差事,但他不听。

崔浩作为北魏统一战争的谋主,功勋卓著,最终为何被夷灭九族?

明元帝

他之所以不听,原因有二:一是出于公心,由于长期战乱、社会动荡,士庶混杂、族姓难辨,对百官阶品、姓氏种族来一次彻底梳理整顿,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所以齐整人伦、分明姓族是形势所需;

崔浩作为北魏统一战争的谋主,功勋卓著,最终为何被夷灭九族?

彩绘陶俑

二是就个人而言,可以一展才学抱负,史载崔浩“少好文学,博览经史。玄象阴阳,百家之言,无不关综,研精义理,时人莫及”,而建章立制更是他的强项,所以通过齐整人伦、分明姓族,可以实现他的政治理想。还有一点就是,崔氏原本就是高门望族,而分明姓族沿用的正是汉族世家大族的原则标准,即出身与才能相结合,而出身又以家族的学术地位为标准。

崔浩作为北魏统一战争的谋主,功勋卓著,最终为何被夷灭九族?

太武帝

这样的标准对于崔氏一族来说不会有任何影响,但对鲜卑贵族而言,不仅大大触犯了他们的利益,而且意味着鲜卑统治阶层建立于血统基础上的贵族政治理想的破灭,所以必然遭到他们的极力反对和抵制,故借崔浩主编《国记》“备而不典”之过,大肆发难,将北方门第最高的清河崔氏与范阳卢氏基本上杀绝了。尽管鲜卑贵族极力拒绝汉化,但历史洪流不可阻挡,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全面推行汉化改革,再无人能左右这一前进方向。

崔浩作为北魏统一战争的谋主,功勋卓著,最终为何被夷灭九族?

魏孝文帝迁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