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四君”声名显赫,功勋卓著,却是国家衰落的推手

导入语:春秋战国五百年,是一个战争与杀戮的时代。也是一个群星璀璨的时代。国家的分裂,诸侯的纷争,为各个类型的人才提供了展现自己的机会与平台。于是,各个阶层的人物纷纷登台亮相,因此才有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百家争鸣”的奇观,而这也成为中国文化史中一笔宝贵的财富。


“战国四君”声名显赫,功勋卓著,却是国家衰落的推手

“战国四君”剧照

而四位“封君”的精彩谢幕,则是宣告战国时代已经进入了尾声。他们是——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信陵君魏无忌、春申君黄歇,他们门客众多,待人有礼,赢得人们交口称赞。因而被合称为“战国四君子”,也有人称为“战国四公子”。

是“战国四君”?还是“战国四公子”?

现在,我们也许说“战国四公子”比较多,其实“战国四君”比较符合他们的身份。

“公子”一词,出自《礼仪.丧服》:

“诸侯之子称公子,诸侯之孙称公孙。”

按照这样的说法,在先秦时代,其实这四个人物当中,只有平原君赵胜和信陵君魏无忌符合“公子”的定义。他们分别是赵武灵王和魏昭王的儿子。

而孟尝君则有些名不正言不顺,他是齐国的相国田婴的庶子,田婴才是齐威王的儿子,按照《礼仪.丧服》的说法,其实他应该是“公孙”。又因为封地为薛。人称“薛公”。

而春申君黄歇则是则是连王族都算不上,只是一个游学士人。

所以,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只是称呼平原君赵胜、信陵君魏无忌为“公子”。

后来,“公子”逐渐演变成了对豪门士族年轻男子的称呼。

“游闲公子,饰冠剑,连车骑,亦为富贵容也。”——《史记·货殖列传》

“战国四公子”也应该是在这个时候才广为流传的。

所以,老一代的历史学家更喜欢称呼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为“战国四君”,因为他们,都是战国末期权倾一时的“封君”。

田文——封于薛邑(今山东省滕州市官桥镇和张汪镇),故称“薛公”。

赵胜——封地在平原邑(在今县城西南二十五里张官店村东),故称“平原君”

魏无忌——封地在信陵(今址河南省商丘市宁陵县),故称信陵君。

黄歇——封地初期在淮河以北十二县,后改在吴国故城,春申君只是一个封号。

“战国四君”声名显赫,功勋卓著,却是国家衰落的推手

“战国四君”封邑大致图

“战国四君”产生的深厚背景

在战国末期的这一出大戏上,“四君”绝对是秦国这个主角的黄金配角,大反派。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深刻的影响秦国这个主角的行动。甚至好几次都把秦国这个主角按在地上摩擦。当然,人家的厉害,也是有背景的。

一、诸侯的用人制度

要统治一个国家,靠着国王一人当然不行。还要有一帮文臣武将。那个时候的诸侯王倒是不用太过费心这个问题。因为在前朝,就建立当时不错的制度——宗法制。

虽然这个时候的周王,已经沦为洛邑的邑长,和诸侯王争霸时撑门面的工具了。但是周王朝的宗法制度,在当时甚至到现在的很多的地方,仍然影响深远。

所谓的宗法制,特点之一就是保证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在宗法制下,国家的统治阶层基本上都被王族贵族占据,他们都有或多或少的直系亲属或者姻亲的关系。

在用人方面,宗法制的好处是不用烧脑,叔伯兄弟等等是首选。因此我们看到了,战国时期,被封为“君”的很多,但是占这些“君”大多数的,仍然是王族。因功被封为“君”的并不多。我们所说的“战国四君”就有三位是王族。

而且这个时候,除了周王和诸侯王之外,爵位最高的便是相当于春秋时期的卿大夫的,拥有自己的封地和人民的“君”了。

《仪礼·丧服》篇讲:“君,至尊也。”郑玄注:“天子、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

于是,“封君”成了那个时候的有志之士的最高理想,也是一个国家除了国王之外最有实力的人了。

“战国四君”声名显赫,功勋卓著,却是国家衰落的推手

“战国四君”活动年代及其关系


二、“士”的兴起和豢养门客时尚的形成

这个时候,“士”兴起了。“士”是作为统治阶层中地位最低的一个阶层,他们是能够接受教育的。连年的战争,有些王公贵族都落魄了,更别说“士”了。他们为了维持生计,有时候不得不从事一些像办丧事,当赞礼,或经营工商业;也有人从事私人讲学,传授文化知识等等职业。换句话来说,他们成了有一定专业技能的人才。

而因为战争的扩大,社会的复杂化,一些诸侯或者请大夫为了扩大影响,巩固地位,便设法招徕一些“士”以便出谋划策,扩张声势。

于是,贵族“养士”之风便开始形成了。而这些被“养”的士人,还有另外的一个称呼——门客。

众多的门客,则成了贵族的后盾和智囊。

“战国四君”两手绝活

人要想在社会上立足,没有两把刷子是不行的。“战国四君”能够在战国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活的风生水起,不仅仅靠着他们的那个厉害的先祖。他们还有两把厉害的“刷子”。

一、第一把刷子:礼贤下士

前面也说过,为了扩大影响,一些贵族开始豢养士人。在这方面,“战国四君”表现卓著。门客众多,礼贤下士。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贾谊《过秦论》

而门客,不是你想他来他就会来的,为了招揽更多的贤才,“四君”各有各的绝招

1、孟尝君——唯才是举

孟尝君的绝招是,只要你有才能,不管什么才能,我来者不拒。所以,在孟尝君的门下,侠义者有之,作奸犯科者有之,明理之士有之,鸡鸣狗盗者有之。孟尝君都以礼相待。

“战国四君”声名显赫,功勋卓著,却是国家衰落的推手

孟尝君养士

比如说冯谖,此人的战略眼光不错。多次为孟尝君排忧解难。著名的“狡兔三窟”之计,就是他为孟尝君献上的。

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西游于梁,谓惠王曰:“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往聘孟尝君。冯谖先驱,诫孟尝君曰:“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齐其闻之矣。”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

齐王闻之,君臣恐惧,遣太傅赍黄金千斤、文车二驷,服剑一,封书,谢孟尝君曰:“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沈于谄谀之臣,开罪于君。寡人不足为也;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战国策.齐策四》

在《史记.孟尝君列传》中,还记载了孟尝君对待罪犯也是非常不错的。

孟尝君在薛,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孟尝君舍业厚遇之,以故倾天下之士。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

2、平原君——倾听劝谏

可能很多的人对平原君的印象,就是“毛遂自荐”这一件事情。其实,平原君是一个善于听从别人意见的人。

比如,他就是听从了毛遂的话,才让毛遂跟着去了楚国。

“战国四君”声名显赫,功勋卓著,却是国家衰落的推手

毛遂雕像

邯郸之战时,他听从了李同的建议,散尽家财,募得三千死士,击退秦兵三十里。为诸侯联军援赵争得时间。

后来,他还听从公孙龙的建议,不接受虞卿为自己增加封地的建议。

3、信陵君——礼遇宾客

信陵君对待门客也是彬彬有礼,正是所谓的“礼贤下士”。因而得到一致的好评。比如魏无忌款待侯生的事情,我们就可以看到公子的“礼贤下士”的风采。

魏有隐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曰:“臣脩身絜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公子於是乃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公子执辔愈恭。侯生又谓公子曰:“臣有客在市屠中,原枉车骑过之。”公子引车入巿,侯生下见其客硃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


“战国四君”声名显赫,功勋卓著,却是国家衰落的推手

信陵君

4、春申君——出手阔绰

在《史记.春申君列传》中记载了这样的一件事:

赵平原君使人於春申君,春申君舍之於上舍。赵使欲夸楚,为玳瑁簪,刀剑室以珠玉饰之,请命春申君客。春申君客三千馀人,其上客皆蹑珠履以见赵使,赵使大惭。

三千宾客,上客都穿着珠宝做的鞋子,可见春申君出手阔绰。难怪赵国使者羞愧。

在春申君手下当上客,该很有面子吧?

二、第二把刷子:外交的能手

在战国末期这个风云激荡,变幻莫测的时代,“四君”能够长期的居于高位,左右各国的政局,当然不仅仅靠着他们的礼贤下士,他们还有另外的一手绝活——外交高手。

当然,像这样的重量级人物,能和他们掰手腕的,也只有重量级的国家——秦国了。

这几位,都和秦国掰过手腕,并且都曾经获得大胜。

公元前298年,孟尝君率领齐、韩、魏三国之兵,攻入秦国的函谷关,迫使秦国战败求和。创造了战国后期,六国联军唯一攻入函谷关的战例。

公元前258年,在平原君的斡旋之下,赵、魏、楚三国在邯郸城下大败秦军。解除了赵国的亡国之危。

除了邯郸之战大胜秦国外,信陵君魏无忌还在公元前247年率领诸侯联军,大败秦国,攻至函谷关。

邯郸之战,春申君率领楚国军队战胜了秦军。后来,公元前241年,春申君也曾领导五国攻秦,攻到函谷关。各国各怀鬼胎,被秦国打败。

《孟子.滕文公下》曾用“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来形容张仪和公孙衍,其实,用这句话来形容曾经纵横天下的“战国四君”也是相当合适的。

“战国四君”声名显赫,功勋卓著,却是国家衰落的推手

信陵君画像

出现这么厉害的四位公子,他们的国家繁荣昌盛了吧。其实,他们的国家即将走向落幕了。为什么呢?

亡国的推手

在战国的中后期,拥有“战国四君”的东方六国一个接一个的衰落了。而没有“战国四君”这样人才的秦国,却迅速崛起,最终统一了六国。

有人说,这跟四位君子没有关系。在古代,一个国家的兴衰盛亡,责任在国君。这不错,六国的国君的胡作非为,是六国灭亡的最根本原因。不过,类似“战国四君”的存在,却在客观上成了国家衰落的幕后推手,原因何在?

一、逆流

前面说过,“战国四君”有三位是王族。其实,这四位都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任过各自国家的相国。这是什么样的一种状况?

我们知道,在战国初期,很多国家已经废除世卿世禄制了。因为这样的制度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人才的选拔。一个国家选用人才不能只是用国王的叔伯兄弟吧。

而战国后期,东方六国又开始逆历史潮流,重用王族了。一方面,说明人才凋零,另一方面,大量王族位高权重,他们不仅会以权谋私,更是使得其他人才难得有出头的机会。导致人才更少了。

二、争才

人才,是一个国家的重要资源。人才济济,且人尽其才,是国家的兴盛的保证。在战国中前期,东方六国人才济济。魏国文有李悝,武有吴起、庞涓。齐国孙膑田忌,匡章、韩有申不害,燕国也有乐毅,赵有赵奢、廉颇等等。这些,造就了国家的繁荣和昌盛。可是战国的中后期,除了秦国外,其他各国的人才严重凋零。其重要原因,就是很多的人才,成了门客。成了贵族的智囊。这些门客,贵族一般留为己用,不会推荐给国王的。因为他们可能会威胁自己的地位。最终,这些人才或者被埋没,或者远走他乡。终没能为国效力。

比如著名的商鞅,在赴秦国之前,就在公叔痤府邸任中庶子多年,被公叔痤雪藏了。

“战国四君”声名显赫,功勋卓著,却是国家衰落的推手

商鞅

比如范睢,在任秦国相国之前,就曾经做过须贾的门客,差点被打死了。

在“战国四君”的门客当中,其实也有很多这样的人。比如前面所说的冯谖,就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具有战略眼光的人,被孟尝君收归己用了。

春申君手下的朱英,也是一个不错的人才。

这些人才沦为门客,也难怪战国后期六国人才凋零了。

三、祸国

这就不得不说说孟尝君和平原君了。

虽然这两个都风度翩翩,但是一个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国家利益,一个则把国家推进火坑。战国的两大强国的陨落之战——五国伐齐和长平大战,跟这两个人脱离不了干系。

孟尝君是本是齐国人,在齐国受到齐闵王的排挤,被迫到了魏国,竟然在苏秦的鼓动之下,联合燕国、秦国、赵国、韩国,五国一起攻击齐国。导致齐国被灭了五年,国力大减。

秦国相国范睢跟魏国的魏齐有过节。秦国下令捉拿魏齐。平原君竟然接受了魏齐。把魏齐藏在府邸。但是又自己接受秦昭襄王的邀请,到秦国去了。结果被秦国用来威胁赵国。赵国脸面大失。

公元前262年,秦军攻击上党,上党守将为了拉赵国落水,竟然把上党献给赵国。利令智昏的赵平原君没有考虑清楚,竟然让赵孝成王笑纳了。本来笑纳了也没错啊,但是你得跟孝成王说清楚,笑纳了,就的准备跟秦大干一场了。但是没有。赵国什么都没有准备,就屁颠屁颠的把上党给笑纳了。结果倒好,纳了一个上党,赵国损失了四十五万大军。

“战国四君”声名显赫,功勋卓著,却是国家衰落的推手

赵王的美梦

好在平原君最后关头还不算糊涂,联络尚且在人世的其他“二君”,且散尽家财,保住了邯郸。

四、乱政

“四君”的存在,对战国各国的君主是一个巨大的威胁。不说其他的,就是他们的门客,武装起来,就是一支战斗力极强的军队。

比如平原君,邯郸之战时散尽家财,就招得死士三千,大败秦军。

比如信陵君,其门客竟然连赵王的活动都打听的一清二楚,岂不让人胆寒?

公子与魏王博,而北境传举烽,言“赵寇至,且入界”。魏王释博,欲召大臣谋。公子止王曰:“赵王田猎耳,非为寇也。”复博如故。王恐,心不在博。居顷,复从北方来传言曰:“赵王猎耳,非为寇也。”魏王大惊,曰:“公子何以知之?”公子曰:“臣之客有能深得赵王阴事者,赵王所为,客辄以报臣,臣以此知之。”是後魏王畏公子之贤能,不敢任公子以国政。——《史记.魏公子列传》

更有甚者,楚国的春申君,竟然给楚考烈王戴了一顶绿油油的“帽子”,又昏庸贪权,最终被杀,虽然说咎由自取。但是也给楚国的政治带来了血雨腥风。

“战国四君”声名显赫,功勋卓著,却是国家衰落的推手

这“四君”的存在,使得君主的权力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君主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与他们制衡,“四君”中的三个,不得善终,时也?命也?

结束语:

一个国家的政策,一个时代的潮流,必然要符合时代的发展。否则,必然被时代所抛弃。“战国四君”长袖善舞,在战国末期叱咤风云。然而,属于他们的时代已经过去。也成为了中央集权国家和君主专制的威胁和阻碍。秦基本没有这样的“君子”,也是秦国的幸运吧。

公元前221年,春申君死后的17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

参考文献:《史记》

《礼仪.丧服》

《战国策》

《资治通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