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首都有块石碑,韩国百姓它视为“国耻”,为啥政府却禁止毁坏?

卫薇儿


韩国曾经和我们保持了一段时间很漫长的宗藩关系,在那些时间中,他们一直追随在我们的中原王朝身后,很忠诚地扮演着他们的小弟角色。

而在他们扮演小弟角色的时候,因为和我们联系颇深,所以他们那个时候很多方面都受到了我们的影响。

比如他们古代使用的文字,就是我们的汉字,他们所穿着的衣服,就是我们中原地区的衣服样式,他们的宫殿或者房子,也基本和我们历史中的宫殿、房子差不多。


那个时候的韩国和我们就亲如兄弟一般,只不过后来随着历史的变迁,这种关系被断裂了开来。

韩国与我们的关系断裂发生在清朝末期,在1894年的时候,日本和清朝爆发了甲午战争,在那场战争中,清朝败得很惨,不仅被迫和日本签订了很多屈辱的条约,还不得不终止了和朝鲜之间的宗藩关系,彻底失去了对这位小弟的掌控权。

在日本人控制韩国期间,因为日本人同样对中华文化崇尚不已,所以他们没有改变韩国人对中华文化的追求,在很多和我们有关的事物上,他们都允许韩国人保有了原有的样子。

只是在对待一些特殊的事物上,他们却做出了不一样的态度。

比如有一块石碑,当时就遭受到了日本人的拆除。


大清皇帝功德碑

接下来,我们就好好讲一下这块石碑。

这块石碑的名字叫做大清皇帝功德碑,是韩国在皇太极时期立的。

在明朝末年的时候,东北的女真人发展了起来,在他们发展起来后,原本作为明朝小弟存在的韩国遭受到了巨大威胁。

以韩国当时的实力,他们根本无法抵挡女真人的入侵,所以没多久,他们就被皇太极率领着的女真人给占领了下来。

在占领下朝鲜后,皇太极为了达到对韩国羞辱的目的,他特意给韩国人下达了一个命令,让韩国人为自己征服韩国的事情立下一块功德碑,以此来纪念自己征服他们的功德。


按照韩国人原本的想法,他们是不想立这块碑的,毕竟无论怎么说,这都是对他们的一次侮辱。

但是由于他们处在女真人的兵锋威胁下,因此为了小命着想,他们只能饱含着屈辱立下了那块石碑。

在最开始的时候,韩国人确实无法忍受这块石碑,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却慢慢改变了对这块石碑的看法,对其产生了认同。

比如在甲午战争后日本人打算拆除这块石碑时,就有不少韩国文人产生了愤懑,不太认同日本人拆除这块石碑的想法。

只不过因为他们的力量有限并未能阻挡住日本人,只能任由日本人把这块石碑拆掉、埋到了地下。

韩国人对功德碑的态度

这块石碑在被日本人拆掉后,接下来又历经了许多波折。

在1913年时,由于日本已经稳定了对韩国的统治,所以在当年他们又把这块石碑从泥土中挖出、重新树立了起来。

在韩国立国后,受到韩国国内民族情绪的影响,这块石碑又再度被韩国人埋到了土里。

一直到1963年,随着洪水的冲刷,这块石碑才重见天日。

在这块石碑重新出现后,韩国政府并没有继续把这块石碑埋到泥土中。

那时候,他们把这块石碑认定为了他们的历史耻辱象征,认为重新把这块石碑树立起来能刺激民众对我们的仇恨感,所以在当时,他们又重新把这块石碑树立了起来。


在这块石碑树立起来的过程中,很多韩国人都表示了反对态度,他们认为这块石碑是他们历史中被侵略的重要烙印,应该把这块石碑给毁掉,而不应该重新树立起来。

在2007年的时候,就有个韩国人拿着油漆来到了这块石碑的树立之处,用油漆在石碑上书写下了他的反对意见。

只不过在他刷上油漆后不久,韩国政府就派人清理掉了那些油漆、重新加强了对这块石碑的保护。

而韩国政府保护这块石碑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他们重视对文物的保护,无论这个文物蕴含的是耻辱还是光荣的历史,它都是一件文物、都有着其存在的价值,因此,将其保护起来是很合情合理的。


孤客生


在韩国首尔汉江南岸的松坡区蚕室洞乐天世界的楼背后,矗立着一块时间接近四百年之久的石碑,让现在的很多人感到奇怪的是:这方石碑无论是碑阳(正面)或者碑阴(背面)均找不到一个韩文。

在碑的正面,篆刻着满文和蒙文,背面篆刻着古体汉字;通篇碑文刻有九百余字,但其中最为醒目的还是碑额上的七个篆体大字:大清皇帝功德碑。

1636年5月,后金大汗皇太极统帅八旗十万大军入关攻打大明,两月之后便攻至京城一带。12月初,皇太极为解后顾之忧,遂亲自率十万大军渡江攻打半岛李氏王朝,仅短短十二天,后金将士已抵汉城。

李氏王朝之君李倧遂兵败溃逃至南汉山城避难,而这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丙子胡乱”;迫于压力,李倧于次年春向清军投降,他宣布断绝与大明之间的藩属国关系,同时承认大清为李氏王朝新的宗主国。

至此以后的李氏王朝彻底倒戈大清,并为皇太极攻打大明提供了许多协助。而关于立碑之事,此前早就被攻打李氏王朝的清军将领马福塔提出过,但皇太极一直没有定夺;反倒是由李氏王朝备边司(正一品衙门)主动提出。

为了向新的宗主国示好,清军撤离后李倧便命人在汉城郊外的三田渡立碑篆文,以此来彰显和纪念皇太极的丰功伟德。值得注意的是,李倧的两个儿子李溰和李淏在战后随皇太极赴京任职,实质上属于清朝的“人质”。

近代的清朝势力逐渐孱弱,这方功德碑也在甲午战争爆发后不久被推倒埋入地下,二十世纪初又被挖掘后重新竖立;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韩国文教部以“民族耻辱”为由再次将石碑埋掉,但谁知七年后又被洪水冲出......

在三番五次的推到、竖立中韩国政府逐渐改变了原有的看法,不仅将其列入本国的文化遗产,而且还将此碑视作让韩国民众铭记历史耻辱的最好象征。2010年,韩国政府经过一系列考证后将该石碑移到了现在的位置。虽然韩国政府最终决定正面历史,但一些民众仍对此碑的存在持反对态度。

我是军武最前哨!


军武最前哨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韩国?人家的全称是大韩民国,首都还整俩。所以这国家干点啥事和别的国家都不一样,啥事都能给你整的上纲上线的,瞅着这帮人你就能感觉到啥叫无力。

咋说呢?就这块石碑,这是搁了他韩国的地头上了,那叫犯难。要俺看,您这韩国应该把这碑拿那大玻璃罩子给整起来,弄个真空状态,再整个恒温恒湿啥的,搁了那个博物馆都是镇馆之宝啊!

扯到这里,估计小伙伴们都要问了:“这是啥宝贝啊!咋没听过呢?”

这石碑已经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就在韩国那汉城现在叫首尔的地,就杵在一栋大楼的后边。按照一般人的认识,一个国家的石碑,那是这国家的文明和历史的传承,那上面咋也有本国的文字。可这碑不一样,他用了三种文字书写的,愣是没有一种是韩文,你说奇怪不!

那么这三种文字分别是那三种呢?第一种汉字,这一家伙就是九百多个字,另外两种分别是满文和蒙文。

而且这石碑的脑门上刻了七个篆体大字《大清皇帝功德碑》。

说道这里,有些小伙伴安奈不住好奇就要问了:“咋这满清皇帝的功德碑跑这了?这不会是满清的皇帝逼着人家整的吧!”

哎!这就是这碑为嘛让韩国人老是惦记着要毁掉的原因所在。至于您问逼着他刻的?俺很肯定的回答,这不能够啊!是他们老祖宗自己个高高兴兴的刻上去的,这过程还有点邀功的意思,跟咱一点关系都没有。

那么这事是咱弄的呢?听俺给大家伙细细分解。

这事得追溯到1636年,当年皇太极带着自己的八旗大兵,光点兵就点了十万。拉到大华夏的地头上准备和大明的老朱家死磕。

这一打就是半年,打着打着就感觉这朝鲜半岛上那李氏王朝,瞪着俩大眼珠子瞅着自己的屁股。皇太极这一琢磨不对劲啊,这冷不丁让这李氏王朝给抄了后路,这十来万人就得崩了。

于是皇太极转过脸来,就去搞这李氏王朝。咋说呢?这李氏王朝真真的不经揍,短短十二天,那八旗兵就已经将枪杆子捅到了汉城(现在加首尔)的城门洞上了。

那朝鲜的李氏王朝一瞅这不行啊,把这城就给扔了,转过头来,这就落荒而逃,进了南汉山城,在这地躲了四十七天,实在憋不住撑不下去了,这就摇着小白旗投降了。

这一仗下来,这朝鲜的李氏王朝就和大明的老朱家断了关系,正式的成为了满清的藩属国。开头用的大明朝的年号,这也就变成了使用满清的年号。这还不算,朝鲜那当家人把自己俩小小子送到了满清的地头上,当起了人质。

这事搁韩国的历史上叫做“丙子胡乱”

打这里开始,满清的后顾之忧没了,一举将大明的东江防线给撕碎了,而那朝鲜不仅不支持大明,反而开始参加对大明的作战。

事就是这么个事,而这功德碑说的就是这事。

立碑

当时立碑这事,是满清的将领马福塔提出来的,皇太极没当回事,所以满清这头就把这事给撂下了。

但朝鲜那李氏王朝却不这么看,由他们那备边司又提了这么一鼻子。

说道这里有人要问了:“这备边司干嘛的?不会是啥不管事的清水衙门吧?”

这您可想错了,这是负责国防的一个衙门口,搁朝鲜的地界这是正一品的衙门。啥机构按上正一品,这机构可是掌握实权的衙门口。

这为了向宗主国示好,那朝鲜的大领导点头同意了,表示这事可以有。

所以当满清的大兵撤了以后,他们就在汉城的郊外整了这么一块石碑,整好以后,这就一直搁当地杵那了。

这一杵就是二百多年,风吹日晒的好好的没啥问题。

坎坷命运的石碑

此后只要是满清的出使官员来朝鲜,都会到这石碑跟前溜达溜达,而朝鲜这边也算是尽职尽责,一直都有军队保护这石碑,这事一直延续到了1895年。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问了:“为嘛是1895年?以后呢?”

以后?这碑的命运可就坎坷多了。那为嘛是1895年呢?很简单因为1894年满清和大海上那破岛子上的小鬼子整了一把甲午海战,这一家伙下去就输的稀里哗啦。

那被小鬼子扶持的所谓的开化党,就认为这功德碑碍眼,是羞辱他们,于是就将这石碑推倒,同一时间,还把那迎恩门给拆了,总之当时在朝鲜地头上只要是和满清有关联的东西,全部被推倒。

那么推倒之后的功德碑,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就被埋到了土里。这时间到了1931年的时候,这碑又被挖了出来,清洗清洗好好的给杵在了那里。咋说呢?这时间点上,小鬼子已经完全的控制了朝鲜,这碑也没当回事,立就立呗!

可这时间到了1956年,那李承晚当政,他这是走亲美路线,瞅着这石碑感觉不得劲,这就让那文教部提了一提,说这石碑是对大韩帝国的羞辱,有这块石碑在,大韩民国怎么能叫大韩帝国呢?

齐活,这石碑又被埋到了土里。

可这事,老天爷看不下去了,这就不惯他这毛病,到了1963年的时候,一场大洪水,又把这碑给冲了出来。

这时间点上,当政的是朴槿惠的老爸朴正熙,这人感觉这石碑是个耻辱,但咋说他也是他们国家的历史,所以感觉应该保护起来,所以又立了起来。

这时间卡到1983年的时候,韩国那总统全斗焕这就派人将这石碑移了一个地,并且围绕这石碑修了一公园。

大家伙以为这事到这就完了,您真心想多了,到了2007年的时候,韩国人整了一大口罩,拿一喷红漆的罐子,就在这石碑上搞破坏。

同年修复了,到了2010年的时候,韩国这文化财政厅,感觉这位置不好有点扎眼,这就给这碑移了个位置,这就呆在了一栋大楼的后边,就是现在所在的位置。

开头这石碑的下边还有一块铜板,刻着当时朝鲜李氏王朝大领导跪在地上给皇太极三跪九叩的图案,那文化财政部感觉这没啥文物价值,这就给撤了。

真的没有文物价值?俺感觉这有点掩耳盗铃的意思,但不管咋说,还是立起来了不是。

当然以韩国人那自嗨的鸟性,这很难保证以后这功德碑会不会被再次埋起来,真真的没法保证。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这个问题让韩国相当尴尬。


其实不仅是韩国,所有中华文化圈内的国家,都面临着一个非常矛盾的问题:

如果不说自己历史悠久,作为一个没有历史底蕴的东方国家,感觉自己要被他人笑话;

但是自己挖掘的历史,全都是给天朝当牛做马的历史,更让人笑话,还不如没有。

所以,韩国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中,这种矛盾发展到后来,就成了韩国人完全架空历史,自己创造历史的畸形走位。


但韩国又面临一个问题,既然是自己的历史,必然要有相关的“文物”来佐证,否则就是信口开河(实际上确实是),而这一找,又是给天朝当牛做马的历史......

比如韩国首都首尔的这块石碑,按说有石碑,首先是个文物,表明韩国不是美国这样的没有历史的国家,但仔细一看,全是汉字,而且还是表明主仆关系的汉字,这就不是一般的尴尬了,你说我是扔了呢?还是扔了?

事实上,韩国也确实纠结了很长时间。因为这块名为“大清皇帝功德碑”的石碑,虽然有300多年历史,但却写了韩国人当牛做马的历史。


这块石碑,立于1639年,而之所以立此碑,和清朝崛起过程中征服朝鲜的历史进程密切相关。

后金崛起后,分别于1627年和1636年先后两次大规模进攻朝鲜,迫使朝鲜屈服,断绝与宗主国明朝的关系。

在第二次朝鲜战争后,朝鲜彻底失去了反抗清朝的能力,不得不唯清朝马首是瞻。在这样的情况下,1637年,皇太极要求朝鲜为其立功德碑,1639年,该碑被竖立在今大韩民国首尔特别市松坡区的三田渡,故通称为“三田渡碑”或“松坡碑”。


“大清皇帝功德碑”碑高5.7米,长3.95米,宽1.4米,上有螭首,下有龟趺,碑文由汉、满、蒙三种文字书写,记载了皇太极平定朝鲜、给予朝鲜恩德的辉煌事迹,对于始终愿意追随明朝的朝鲜而言,此碑是真正的奇耻大辱。

1894年甲午战争后,清朝被日本赶出朝鲜,日本扶持主张反清独立的开化党人上台,全面清算中朝宗藩关系的遗存,如颁布《洪范十四条》、拆除迎恩门、推倒“大清皇帝功德碑”,石碑被埋没地下。


日殖时期的1913年,“大清皇帝功德碑”重新被挖了出来并竖立好,由于此时的朝鲜已经完全被日本殖民,石碑的意义并不大,因此石碑被保存下来。

但1948年朝鲜建国后,情况又不一样了。1956年,韩国李承晚政府全面亲美,认为此碑是韩国民族耻辱的象征,于是再度将其埋入地下。

怎料1963年因洪水肆虐,“大清皇帝功德碑”被洪水冲出,再度现世。而此时的朴正熙政府石碑虽然是耻辱的象征,但也是韩国的文化遗产,所以将石碑保护了起来。


1983年,韩国总统全斗焕将“大清皇帝功德碑”移至松坡区石村洞289-3号,并建立石碑公园,形成今日面貌。

所以尽管是韩国人民的“国耻”,但石碑更是韩国历史文化遗存,所以石碑就在这样的矛盾中一直存在了下来。

不过,从韩国民众死性不改的历史自嗨情况来看,“大清皇帝功德碑”未来的命运,难说不会再度遭受劫难。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一块石碑,挖了埋,埋了挖,一会儿说是耻辱的象征,必须埋了,一会儿说是历史的见证,必须保护。整个韩国人就在这种自卑与自大的心里矛盾中,反复的折腾着这块石碑。

石碑:“我容易吗?我到底招谁惹谁了?还能不能好好玩耍了?”



这块石碑名叫“三田渡碑”,当然,它曾经官方的正式名称为“大清皇帝功德碑”,它的诞生就是当年朝鲜为了歌颂皇太极的恩德而设立的。

众所周知,从西汉开始,朝鲜半岛上的很多政权都是中原王朝的附属。后来,明朝建立之后,李成桂自立为王,主动向朱元璋申请国号。当时,朱元璋亲自为李成桂选取了“朝鲜”为国号。

东夷之号,惟朝鲜之称美,且其来远,可以本其名而祖之。体天牧民,永昌后嗣。

明朝末年,满清崛起。由于朝鲜是明朝的附属国,所以皇太极继大清帝位之后的第一件事儿便是出兵南下。



朝鲜小国寡民,根本抵挡不住满清的八旗铁骑。很快,皇太极兵围汉城,出言要用火炮轰城。到了这一步,朝鲜国王无奈之下选择投降,脱下王服,身着青衣,徒步走到了三田浦清军大营拜见皇太极,并且行了三跪九叩的大礼。

此事之后,朝鲜废明朝年号,改用清朝年号,并且将王太子送到清朝为质,正式成为了清朝的附属国。

皇太极撤退之后,朝鲜上下一片哀嚎,声称宁愿灭亡也不愿背离华夏(明朝),并希望父母之邦(明朝)来救。看到这儿,皇太极知道除了武力征服之外,还需要精神上的压迫。于是,皇太极下令让朝鲜修建了三田渡碑。

整个碑文都是歌颂皇太极的英勇事迹,以及对朝鲜王朝的“恩德”。而且,皇太极还下令所有朝鲜人见到此碑必须行三跪九叩的大礼。这也让整个朝鲜王朝认为此碑是奇耻大辱。



终于,时间来到甲午中日战争,清朝败于日本之后,朝鲜也落于日本之手,之后,此碑也被推到掩埋。但到了1913年,由于日本吞并了朝鲜,一些人又把这块碑重新树立了起来。

二战结束后,日本失败。之后发生了朝鲜战争,美国利用这次机会成功驻军到了半岛南部,韩国的国防事务从此又成为了美国人主导,一直到今天。

1956年,韩国文教部认为此碑是耻辱的象征,于是再次将其推到,埋入地下。不过后来发生了一次洪水,这块碑又重新出现在了人们面前。



此时,韩国人认为这块碑是文物,而且是民族耻辱的象征,也因此这块碑再一次被树立了起来,周围还修建了公园。

2007年,曾经有人去破坏此碑,并且喷涂了油漆。后经修复,此碑从公园有挪到了乐天世界大楼的后面。


我是越关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


在韩国确实有这样一块神奇的石碑。被韩国百姓视为国耻。

它并不是韩文写的,而是上书满蒙汉三种文字。

原来这块碑是还没有入关时候的满洲人成功征服朝鲜半岛,胜利的一个象征。

1636年,这时候的大清还没有入关,因为朝鲜和明朝关系比较好,满清又想削弱明朝,正好这个朝鲜有和满洲紧挨着,当时的统治者皇太极,就想收拾一下这个不听话的小国。

皇太极率领八旗劲旅南下,朝鲜当然不是满清的对手,很快就战败投降了。虽有一万个舍不得,朝鲜还是成了清朝的藩属国,名义上脱离了大明的怀抱。

第二年,也就是1637年,皇太极令朝鲜建一座功德碑,赞扬清军的英勇,以及朝鲜的心服口服。朝鲜弱小无奈,只好照做,于是就有了这个“大清皇帝功德碑”,因为这个碑被立在首尔的三田渡,所以也叫“三田渡碑”。

我们都知道,朝鲜一直是很崇敬大明的,被大清这个东北蛮族攻破,本来就心里不服,清人还搞这样的名堂,当然是让土著人心里很不爽。这也是朝鲜历史上的一个屈辱事件了。

所以最后这个碑历经历史沉浮,再次出现在公众视野中时,就有人建议捣毁这个屈辱的东西,甚至还有人自发去在这个碑上喷一些“去”、“撤”类的文字。不过最后还是在韩政府出面干预下,保存了下来。

毕竟就算是屈辱的历史,也是韩国的历史。这个碑,也正是那历史的见证。


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关注@历史宝藏。

历史宝藏


这块石碑虽然在韩国,但实际上并不是用韩文篆刻,而是碑文正面乃是满文和蒙文,碑的背面是长达900字的汉字,而最让韩国民众耻辱的是,这块屹立在韩国首尔的石碑,竟然是歌颂大清的功绩。


如此一块象征着征伐的石碑,是朝鲜半岛曾经臣服于大清王朝的见证。对于如今的韩国人来说,自然是耻辱的历史。但是以耻为史,方能鞭策,这自然而然政府就禁止破坏了。

石碑建立之初,是皇太极所率领的后金和大明王朝打得不可开交之时。作战之时,皇太极既要保证前方战略上的指挥得当,而后方自然是粮食供给。却不料,皇太极后头一看,位于朝鲜半岛的李氏王朝准备渔翁得利,皇太极立即改变作战路线,仅仅十二天就逼着李氏王朝君主逃到了南汉城。皇太极一鼓作气,围了南汉城几天,终于李氏王朝君主出来投降。向大清朝称臣,奉皇太极为君。


虽然李氏王朝已经臣服,但毕竟天高皇帝远,若是李氏王朝有任何的不臣之心,也没办法提前知道。而李氏王朝也担心会招惹到第二场无妄之灾,不仅树立了功德碑,而且还主动将两个皇子送到清朝,作为人质。

无论是哪一个臣服的条件,对于李氏王朝来说都是耻辱的历史。李氏王朝的民众没有办法改变其他东西,唯一可以作恶便是歌颂清朝的这块功德碑。但是李氏王朝也害怕,虽然李氏王朝已经把如此坚决的把决心展露出来,但是清政府还会不断的派官员前来视察,而这块功德碑自然也成为官员常去的点。若是看到功德碑被无故破坏了,倒霉的还是李氏王朝,所以这块功德碑自然是要被完好的保护起来,直至甲午战争之后。

甲午战争清朝惨败,而一直信奉清朝为君主的李氏王朝也被日本收入囊下。作为清朝光辉性的建筑的功德碑,自然也不被日本人所容,不仅被推翻还被掩埋。直至1913年才重新被人挖掘出来,而仅仅就三十年的时间,当时韩国的文教部认为这是耻辱,不应该留在这片土地上,于是又一次重新掩埋。

或许是清朝影响力太大,被两次埋葬都没能抵挡住石碑强大的生命力。十年之后,石碑竟然被洪水冲刷出来。韩国这时候却不再掩埋,反而在其周围建立了一个公园,使这块耻辱碑长久在战力在首尔的土地上。

但是韩国的民众却不认同,三番两次对石碑搞破坏,而韩国政府却依旧坚持将这块石碑屹立在首尔,并且对他多次进行修补,只是将他们所认为的没有文物价值的“朝鲜国王跪拜皇太极”的小像给撤了去。

韩国政府只不过是想用曾经的耻辱来鞭挞如今,知耻而后勇。以历史为鉴,不重蹈覆辙。不过貌似韩国民众,并不这样想。


小镇月明


诚邀,如题。这个问题有点意思,一块石碑居然能引起韩国政府和百姓的矛盾,也是奇闻了,那么这块石碑究竟代表着什么意义呢?

大清皇帝功德碑是1639年朝鲜王朝在首都汉城邻近建立的石碑。话说1637年,清朝皇帝皇太极发动丙子胡乱,征服朝鲜,然后要求朝鲜为其立功德碑,于是两年后该碑被竖立在今大韩民国首尔特别市松坡区的三田渡,故通称为“三田渡碑”或“松坡碑”。碑高5.7米,长3.95米,宽1.4米,上有螭首,下有龟趺,碑铭由汉、满、蒙三种文字构成,记述与讴歌了皇太极平定朝鲜并加以怀柔的“恩德”。

“大清皇帝功德碑”代表着朝鲜被中国政府统治的历史,现在的韩国人自然不会喜欢

随着近代大清的衰弱,特别是甲午战争后,朝鲜被日本占领开始近代发展,韩国人开始看不清中国,不但把文字中的汉语去掉,连沿袭中国的许多传统文化也不认可,要么去除要么说是自己做的。虽然韩国政府想将此碑加以保存作为“勿忘国耻”的反面教材,但是韩国百姓不这么想,历来韩国人将此碑当作“耻辱碑”看待,于是大清皇帝功德碑的命运也是颠簸

1895年,“大清皇帝功德碑”被推倒,1983年复立,2010年搬到松坡区蚕室洞乐天世界大楼的后边。直到最近,该碑才被指定为大韩民国史迹第101号,全称为“三田渡清太宗功德碑”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一个强盗抢劫了你家,并让你立一块碑用来“纪念”这场“缘分”,命为“功德碑”,且一立就是立了300多年,如果是你,你怎么看。韩国首都的这块石碑,就是这么一个尴尬的境地。

丙子胡乱

1619年,萨尔浒之战以后,明朝对东北的控制力被大大削弱。此弱彼强,女真人所创的后金政权用了数十年时间发展壮大,逐渐成为对抗明朝的最强对手。

1636年冬,皇太极已经打算和明朝抗衡,但是在南下之前,有必要教训一下对明朝忠心耿耿的属国朝鲜。以免自己在南下的过程中,腹背受敌陷入困境。起初对朝鲜施以“怀柔”的政策,无奈朝鲜不从,于是皇太极率领十万军,仅用时10天便打到了汉城,李氏王朝很快便投降称臣。

通过丙子胡乱,皇太极不仅控制了朝鲜半岛,更是削弱了明朝的实力,为自己后来的胜局添了一块砖。

大清皇帝功德碑(三田渡碑)

我们都知道清朝是封建王朝中对于思想统治的巅峰朝代,可以说是“封建制度”的集大成者。在皇太极发动丙子胡乱之后,不仅认为自己的行为非侵略行为,而认为是解放性质,所以要求朝鲜国立一个“功德碑”。

迫于皇太极的淫威之下,李氏王朝无奈在两年后立了一块碑,就是著名的大清皇帝功德碑。

因为该碑被竖立在今大韩民国首尔特别市松坡区的三田渡,故此碑又名“三田渡碑”“松坡碑”。碑文由汉、满、蒙三种文字构成,记述与歌颂了皇太极平定朝鲜并加以怀柔的“恩德”。

碑上最明显的七个大字就是“大清皇帝功德碑”。

碑的曲折历史

碑自竖立起,至清末一直稳稳的立在当地,朝鲜百姓自然是无比愤慨,但是打又打不过,只能怒在心头起就完事了。

虽然有“恶向胆边生”之意,但是被清政府的谨慎态度打败了,《清实录》中记载,该碑不仅在制作的过程中有清人官员前来监视进程,在被竖立的二百多年间也从未停止被“照看”,每过一段时间清朝就派人到朝鲜探查此碑。

所以尽管对明朝忠心耿耿,即使被征服了依然以“后崇祯”为国号的朝鲜,面对这块碑不得不隐忍不发。

直到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清朝彻底丧失了对朝鲜的控制力,反清的朝鲜人士被日本扶持,在次年2月份推到了大清皇帝功德碑,此碑逐渐没入历史的尘埃,深埋地下。

1913年该碑被掘出,重新竖立。1956年,韩国建国十余年之后,认为此碑有辱国体,是历史的耻辱,于是将其再次推倒并埋入地下。

老天似乎特别眷顾三田渡碑,1963年洪水肆虐,竟然将此碑冲出,重见天日,韩国政府认为此碑作为文化遗产和民族耻辱的象征应该被铭记,所以在当年将其指定为史迹第101号并保护起来。

20年后,1983年该碑被转移,并专门建立公园方便纪念;

2007年,韩国国内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碑被泼油漆,并用韩文大大的写了几个字,就是现在看到图片上的字;

2010年,该碑第三次搬家,官方正式奠定了碑的历史文化价值。


“功德碑”显然是国耻,但是耻辱带来的不仅是愤怒,其背后“卧薪尝胆”式的隐忍,以及时时刻刻的警醒,更能唤起一个人,一个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自强之心。

史味人生


明末时期,日趋强大的后金,对明朝政权产生了极大的威胁,他们肆无忌惮地侵犯边境,屡次挑起边关冲突。忍无可忍的明神宗朱翊钧,决定予以痛击。他调集明朝10万精锐部队,分四路大军直扑后金,意图一举歼之。但精明的努尔哈赤抱定“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原则,采取各个击破的方法,在短短一周之内,就让明军丢盔弃甲,溃不成军。

(朱翊钧剧照)

当时的明军并非孤军作战,还拉上了一个盟友,那就是藩属国朝鲜。朝鲜也够仗义,非常爽快地从政治和军事上予以了大力协助。毕竟在1592年,日本人丰臣秀吉悍然入侵朝鲜时,明军可是提着脑袋,在名将辽东总兵李如松的率领下,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了鸭绿江,力挽狂澜,夺回了李氏朝鲜政权,打得丰臣秀吉落荒而逃。

但是,战争不仅仅看义气。尽管朝鲜方面竭尽全力,但还是没能止住气数已尽的大明王朝的颓势,一场惨败下来,朝鲜军队全军覆没。

不过,这场战役恰恰给后金政权提了一个醒,让满人明白,朝鲜是一个潜在的威胁。于是,努尔哈赤死后的第二年,皇太极为了解除后顾之忧,派遣阿敏率3万铁骑,发兵朝鲜。

经过3个月的战争,彻底打趴了仁祖李倧,迫使其签订了《江都和约》。朝鲜历史上称这场战争为“丁卯胡乱”。

但李倧对表面强大的明朝仍抱有幻想。阿敏前脚刚走,他后脚就又投入了明朝的怀抱。

(皇太极剧照)

1636年,后金政权改国号为“清”。皇太极以朝鲜“屡败盟誓,助明害我”为由,率领10万清军再次入侵朝鲜。皇太极这次是抱着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准备彻底解决朝鲜问题,好腾出手来专心对付明朝。因此,战争进行得十分激烈和迅猛,在短短的12天后,清军就兵抵朝鲜王都汉阳城。

此时的汉阳城内“上下惶惶,罔知所为,都城士大夫,扶老携幼,哭声载路”,惊骇之余,李倧也只好将王室成员藏匿避难,自己率文武大臣及前来勤王的军队,撤退至南汉山城的一个坚固堡垒中,同时火速派出使臣向皇太极请求谈判。

清军没有理会李倧的请求,继续挥师追击,将李倧等人围困在汉城山长达45天之久。无可奈何的李倧,只得答应皇太极的要求,出城投降。

受降仪式设在皇太极驻跸的三田渡。李倧率百官脱去官府,徒步前往,向皇太极三跪九叩,奉清朝为正朔,甘愿成为清朝藩属。并送质子两人入清朝,皇太极由此赦免了李倧。

这场战役,朝鲜史称“丙子虏乱”,书写了朝鲜历史上极为尴尬的一页。

其后,在清朝的授意下,李氏朝鲜为表忠心,决定在三田渡建碑造阁,以歌颂皇太极的功绩。但这一想法,遭到了朝鲜上下的一致反对,工程修建一直处于半停工的状态,“守直无人,材瓦铁物及其它所用诸具,积在旷野无人之地”。

朝鲜所有的大臣都将此事视作“国耻”,甚至找不到人撰写碑文。在李倧的威逼利诱下,李景奭勉强应承下来。但清朝对碑文极为不满,作了大幅修改后才定稿。

(大清皇帝功德碑)

在清廷的监督和催促下,整个工程一直拖到1936年9月才完工,碑身上分别用满、蒙、汉记述了皇太极征讨朝鲜的过程和原因,并确认了朝鲜和大清的宗藩关系。在碑文的最后,还赋诗一首,歌颂了皇太极的英明神武。

石碑原本为两块,但在树立不久,即遭到人为破坏。其中一块不知所踪,只剩下驮碑的龟趺。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1895年2月,石碑遭人推倒并被深埋土中。1913年又被重新竖起。1956年,韩国人认为这是“国耻”,再次将它埋葬地下。8年后,一场大雨又奇迹般地将石碑冲出,使得它再次进入人们的视线里,韩国政府决定将它重新树立,以便让全体国民铭记这个民族耻辱的象征,并将它保护起来。

2007年2月3日,“丙子虏乱”过去了370周年之后,石碑再次遭到蓄意破坏,有人用红漆在上面喷上了“撤、370、去丙子”等字样。25天后,肇事者朴某被抓获,至于他作案的动机,则是认为这样的“耻辱碑”不该被树立,更不该在大庭广众之下供人瞻仰。

其后,韩国政府对石碑进行了修复。

2010年,“大清皇帝功德碑”被最终迁至松坡区蚕室洞47号石村一片绿地上。

(参考资料:《清史稿》《明史》《朝鲜王朝实录》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