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共讀,以紺緅飾

【晨讀內容】

10.6 君子不以紺緅飾,紅紫不以為褻服。當暑,袗絺綌,必表而出之。緇衣,羔裘;素衣,麑裘;黃衣,狐裘。褻裘長,短右袂。必有寢衣,長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去喪無所不佩。非帷裳,必殺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


【導讀學者】

劉國鵬:中國社會科學院 副研究員

鄒峻:國家開放大學 副教授

【晨讀筆記】

柳慧:

【論語晨讀】第884天

㐨xu4

鄒俊:


此君子指孔子。一一錢穆《論語新解》[強]

王承先:

㐨字的出處:見「堪㐨」。堪㐨: 傳說中的魚名。見集韻去聲震韻。

鄒俊:

楊伯峻先生為本章注音文字共八枚[玫瑰][表情][玫瑰]

下面,我們用楊伯峻譯文解讀本章全意[咖啡]

劉國慶:

謝謝各位老師導讀,學到了很多[玫瑰][玫瑰]我說幾句個人看法,敬請各位師友指正[抱拳][抱拳]

本章是對孔子衣著的描述。我們先理清文字的含義。首先是“君子”。宦懋庸《論語稽》:君子以指孔子為是。曰君子者,見非孔子私意為之,而君子事也。…..然變例言君子者,其意蓋謂上容貌乃子一人之事,冠服則君子禮制之當然,非孔子一人之私也。即這裡的用“君子”這個詞,是認為孔子的穿著代表了禮制,不再是孔子個人的愛好。“紺緅”,注家都以為是染色的絲。朱熹以為紺為深青揚赤色,緅是絳色。唐代理學家賈公彥認為用黑汁染稱為紺,紺再入黑為緅。紺緅究竟是什麼顏色,現在很難確切瞭解,但大體上是深色,而不是淺色,應該是可以肯定的。至於“不以紺緅飾”的原因,宦懋庸《論語稽》以為是“古者尚玄,紺緅皆足奪玄,故不以飾。”所謂尚玄,是指“玄冠”,即用黑色的帛做帽子。《儀禮·士冠禮》:“主人玄冠朝服,緇帶素韠。”可見“玄冠朝服”是當時士的正裝禮服。帽子黑色能夠襯托主人的精神飽滿,也能夠讓相交往的人都進入理智莊重的狀態,這就像現代人在商務交往的場合都穿西服、打領帶一樣。朱紫不以為褻服,指既然正裝使用朱紫,人們穿上正裝便容易進入公共交往的精神狀態,精神難以放鬆。因而居家後為了放鬆精神,就要換一種顏色的衣服。這就像我們在家裡的便服,多為淺顏色,很少用黑顏色一樣。因而“君子不以紺緅飾,紅紫不以為褻服”表明孔子區分了兩種狀態:公眾態和私人態。

“當暑,袗絺綌,必表而出之”。“袗絺綌”是指單衣,是孔子在家裡為了涼快而穿的單薄。但如果要出門,則要穿上一件外套。其用意仍然是區分公共場合和私人場合。私有空間以舒適、方便為主,公眾空間則尊重公共規範。對“緇衣羔裘;素衣麑裘;黃衣狐裘。”的解釋,以皇侃《論語義疏》的解釋最為細緻:裘色既隨衣,故此仍明裘上之衣也。緇,染黑七入者也。玄則六入色也。羔者,烏羊也。裘與上衣相稱,則緇衣之內故曰羔裘也,此是諸侯日視朝服也。諸侯視朝與群臣同服,孔子是魯臣,故亦服此服,以日朝君也。素衣,謂衣裳並用素也。麑,鹿子也。鹿子色盡白,與素微相稱也。謂國有凶荒,君素服,則群臣從之,故孔子魯臣,亦服之也。歲終大蜡報功,象物色黃落,故著黃衣黃冠也。而狐貉亦黃,故特為裘以相稱也。孔子為臣,諸蜡祭,亦隨君著之黃衣也。可見這是三種不同的朝服。“羔裘玄冠不以吊”,羔裘,與緇衣匹配,緇衣玄冠,本是朝服。這小節是說孔子區分官場和社會禮俗場合,在社會禮俗場合尊重該場合自身的規範,不是“官本位”的。

“非帷裳,必殺之”者,裳是指下衣。鄭康成雲“帷裳,謂朝祭之服,其制正幅如帷。謂深衣削其幅,縫齊倍腰”“殺”就是“縫之”。皇侃《論語義疏》說:“若非帷幔裳,則必縫殺之,以殺縫之面置裡,不殺之面在外。而帷裳但刺連之,如今肥帕不有裡外殺縫之異也。所以然者,帷幔內外併為人所見,必須飾,故刺連之而已。”可見除了朝祭之服,兩面要裝飾,其他的衣服要殺縫,是為了省去裝飾,節約材料。

“去喪,無所不佩。”劉氏《論語正義》引《玉藻》雲:“凡帶必有佩玉,唯喪否。”注云:“喪主於哀,去飾也。凡,謂天子以至士。”又云:“君子無故玉不去身者,君子於玉比德焉。”注云“故,謂喪與災眚(sheng)”則凶荒亦去飾,舉其至重,則止言喪矣。《禮記間傳》曰:“斬衰三升,既虞卒哭。受以成布六升,冠七升,為母疏衰四升,受以成布七升,冠八升,去麻服葛,葛帶三重。期而小祥,練冠縓緣,要絰不除。男子除乎首,婦人除乎帶。男子何為除乎首也?婦人何為除乎帶也?男子重首,婦人重帶,除服者先重者,易服者易輕者。又期而大祥,素縞麻衣,中月而禫(dan)。禫而纖,無所不佩。”劉氏《論語正義》曰:禫,除喪之祭。在二十七月。於此月喪竟,得用佩也。《玉藻》:“孔子佩象環五寸而綦組綬”。注:“謙不比德,亦不事也。”《疏》“所以然者,失魯司寇,故謙不復佩德佩及事佩,示己無德事也。”“謙”其實也是德,而且是根本之德。這是說孔子自身服飾,表達了自身的道德追求。

從上面學生們對孔子衣著的描述來看,孔子的著裝有以下的原則:1、公私分開。公共場合、私人場合秉持不同的原則。私有空間以舒適方便為主,公共場合尊重社會規範。而在公共場合,又區分為政治場合和民間場合,各自井水不犯河水。在私有空間的例子有:褻裘長,短右袂。必有寢衣,長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除了“短右袂”是為了方便外,其他的服裝都以舒適為主。在公共空間的例子有: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緇衣羔裘;素衣麑裘;黃衣狐裘。

2、孔子穿衣,注意色彩的協調。衣的顏色由社會規範決定,也就是由具體的場合決定,但裘的顏色是孔子自己根據衣的顏色決定的,兩者協調一致:緇衣羔裘;素衣麑裘;黃衣狐裘。3、儘量節儉。孔子注重節儉,在論語中有多處體現,甚至有一次專門提到服飾:子曰:“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4、服飾體現出自身的道德追求,並藉助佩飾,提醒自己,有助於自身品格的提高。

發言完畢,敬請各位師友指正[抱拳][抱拳]


————

【論語譯註】

[譯文][孔子出使到外國,舉行典禮,]拿著圭,恭敬謹慎地,好像舉不起來。向上舉好像在作揖,向下拿好像在交給別人。面色矜莊好像在作戰。腳步也緊湊狹窄,好像在沿著[一條線]走過。獻禮物的時候,滿臉和氣。用私人身分和外國君臣會見,顯得輕鬆愉快。[注釋]圭——一種玉器,上圓,或者作劍頭形,下方,舉行典禮的時候,君臣都拿著。勝——音升,shēng,能擔負得了。足蹜蹜如有循——蹜音縮,“蹜蹜”,舉腳密而狹的樣子。“如有循”,所沿循的應當是很窄狹的東西,所以譯文加了“一條線”諸字以示意。享禮——古代出使外國,初到所聘問的國家,便行聘問禮。“執圭”一段所寫的正是行聘問禮時孔子的情貌。聘問之後,便行享獻之禮。“享禮”就是享獻禮,使臣把所帶來的各種禮物羅列滿庭。有容色——《儀禮·聘禮》:“及享,發氣焉盈容。”“有容色”就是“發氣焉盈容”。覿——音狄,dí,相見。【讀音與詞義補充】勝,讀shēng,勝任。蹜,讀sù,碎步。覿,讀dí,相見。

【論語集註】

勝,平聲。縮,色六反。圭,諸侯命圭。聘問鄰國,則使大夫執以通信。如不勝,執主器,執輕如不克,敬謹之至也。上如揖,下如授,謂執圭平衡,手與心齊,高不過揖,卑不過授也。戰色,戰而色懼也。蹜蹜,舉足促狹也。如有循,記所謂舉前曳踵。言行不離地,如緣物也。享,獻也。既聘而享,用圭璧,有庭實。有容色,和也。儀禮曰:「發氣滿容。」私覿,以私禮見也。愉愉,則又和矣。此一節,記孔子為君聘於鄰國之禮也。晁氏曰:「孔子,定公九年仕魯,至十三年適齊,其間絕無朝聘往來之事。疑使擯執圭兩條,但孔子嘗言其禮當如此爾。」

【論語正義】

執圭,鞠躬如也,如不勝。(包曰:「為君使,聘問鄰國,執持君之圭。鞠躬者,敬慎之至。」)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戰色,足蹜蹜如有循。(鄭曰:「上如揖,授玉宜敬。下如授,不敢忘禮。戰色,敬也。是蹜蹜如有循,舉前曳踵行。」)享禮,有容色。(鄭曰:「享,獻也。聘禮既聘,而享用圭璧有庭實。」)私覿,愉愉如也。(鄭曰:「覿,見也。既享,乃以私禮見。愉愉,顏色和。」)疏「執圭」至「愉愉如也」。正義曰:此一節記為君使聘問鄰國之禮容也。「執圭,鞠躬如也,如不勝」者,言執持君之圭,以聘鄰國,而鞠躬如不能勝舉,慎之至也。「上如揖,下如授」者,上謂授玉時宜敬,故如揖也。下謂既授玉而降,雖不執玉,猶如授時,不敢忘禮也。「勃如戰色,足蹜蹜如有循」者,亦謂執圭行聘時戰慄,其顏色敬也。足則舉前曳踵而行,蹜蹜如有所循也。「享禮,有容色」者,享,獻也。聘禮既聘,而享用圭璧有庭實。聘時執圭致命,故勃如戰色。至行享時,則稍許有容色,不復戰慄。「私覿,愉愉如也」者,覿,見也。愉愉,顏色和也。謂既享,乃以私禮見,故顏色愉愉然和說也。注「包曰」至「之至」。正義曰:雲「為君使,聘問鄰國,執持君之圭」者,案:《聘禮》雲「賓襲執圭,致命公側,襲受玉於中堂與東楹之間」,是其事也。凡執玉之禮,《大宗伯》雲:「公執桓圭。」注云:「雙植謂之桓。桓,宮室之象,所以安其上也。圭長九寸。」故《玉人》雲「命圭九寸,公守之」,是也。《宗伯》又云:「侯執信圭,伯執躬圭。」注云:「蓋皆象以人形為琢飾,文有粗縟耳,欲其慎行以保身。圭皆長七寸。」故《玉人》雲:「命圭七寸,謂之信圭,侯守之。命圭七寸,謂之躬圭,伯守之。」江南儒者解雲:「直者為信,其文縟細。曲者為躬,其文粗略。」義或然也。《宗伯》又云:「子執穀璧,男執蒲璧。」注云:「穀所以養人。蒲為席,所以安人。不執圭者,未成國也。」蓋琢為穀稼及蒲葦之文,蓋皆徑五寸,故《大行人》雲「子執穀璧、男執蒲璧五寸」是也。凡圭廣三寸,厚半寸,剡上左右各寸半,知者,《聘禮記》文。其璧則內有孔,外有肉。其孔謂之好,故《爾雅•釋器》雲:「肉倍好謂之璧,好倍肉謂之瑗,肉好若一謂之環。」此謂諸侯所執圭璧,皆朝於王及相朝所用也,故《典瑞》前既陳玉則雲「朝覲宗遇會同於王,諸侯相見亦如之」是也。其公、侯、伯朝後皆用璋,知者,以《聘禮》聘君用圭,聘夫人以璋,則知於天子及後亦然也。其子、男既朝王用璧,朝後宜用琮,以璧、琮相對故也。鄭注《小行人》雲:「其上公及二王之後,享天子圭以馬,享後璋以皮。其侯、伯、子、男,享天子璧以帛,享後琮以錦。其玉大小,各如其命數。」知者,《玉人》雲「璧琮九寸,諸侯以享天子」是也。其諸侯相朝,所執之玉與朝天子同。其享玉皆以璧享君,以琮享夫人,明相朝禮亦當然。子、男相享,則降用琥以繡,璜以黼,故鄭注《小行人》雲「其於諸侯亦用璧琮耳。子、男於諸侯則享用琥璜,下其瑞」是也。其諸侯之臣聘天子及聘諸侯,其聘玉及享玉,降其君瑞一等,故《玉人》雲「彖圭璋八寸,璧琮八寸,以覜聘」是也。注「足蹜蹜如有循,舉前曳踵行」。正義曰:按《玉藻》雲:「執龜玉,舉前曳踵,蹜蹜如也。」踵謂足後跟也。謂將行之時,初舉足前後曳足跟行,不離地,蹜蹜如也,言舉足狹數,蹜蹜如也。」《玉藻》又云:「圈豚行,不舉足,齊如流。」鄭注云:「圈,轉也。豚之言,若有所循,不舉足曳踵,則衣之齊如水之流矣,孔子執圭則然。此徐趨也。」注「鄭曰」至「庭實」。正義曰:「享,獻也」,《釋詁》文也。雲「聘禮既聘,而享用圭璧有庭實」者,案《覲禮》侯氏既見王,乃雲:「四享皆束帛加璧,庭實唯國所有。鄭玄雲:「四當為三。」《大行人職》曰:「諸侯廟中將幣,皆三享其禮。」差又無取於四也。初享或用馬,或用虎豹之皮。其次享三牲魚臘。籩豆之實,龜也,金也。丹漆絲纊竹箭也,其餘無常貨。此物非一國所能有,唯國所有,分為三享,皆以璧帛致之。《禮器》雲:「大饗其王事與,三牲魚臘,四海九州之美味也;籩豆之薦,四時之和氣也;內金,示和也;束帛加璧,尊德也;龜為前列,先知也;金次之,見情也;丹漆絲纊竹箭,與眾共財也。其餘無常貨,各以其國之所有,則致遠物也。《郊特牲》曰:「旅幣無方,所以別土地之宜,而節遠邇之期也。龜為前列,先知也。以鍾次之,以和居參之也。虎豹之皮,示服猛也。束帛加璧,往德也。」鄭玄《覲禮》之注所言,出於彼也。諸侯相朝聘,其禮亦然。案《聘禮》:「賓裼奉束帛加璧享。」《記》曰:「凡庭實隨入,左先,皮馬相間可也。」《小行人職》雲:「合六幣,圭以馬,璋以皮,璧以帛,琮以錦,琥以繡,璜以黼。此六物者,以和諸侯之好故。」鄭注云:「合,同也。六幣,所以享也。五等諸侯享天子用璧,享後用琮。其大各如其瑞,皆有庭實,以馬若皮。皮,虎豹皮也。用圭璋者,二王之後也。二王後尊,故享用圭璋而特之。《禮器》曰『圭璋特』是也。其於諸侯亦用璧琮耳。子、男於諸侯則享用琥璜,下其瑞也。凡二王後諸侯相享之玉,大小各降其瑞一等。及使卿大夫覜聘亦如之。」是用圭璧有庭實也。注「既享,乃以私禮見」。正義曰:案《聘禮》:「擯者出請事,賓告事畢,賓奉束錦以請覿。」注云:「覿,見也。卿將公事,是欲交其歡敬也。不用羔,因使而見,非特來。」是也。

【論語全譯】

[註釋](1)圭:一種上圓下方的玉器,舉行典禮時,不同身份的人拿著不同的圭。出使鄰國,大夫拿著圭作為代表君主的憑信。(2)戰色:戰戰兢兢的樣子。(3)蹜蹜:小步走路的樣子。(4)如有循:循,沿著。好像沿著一條直線往前走一樣。(5)享禮:享,獻上。指向對方貢獻禮物的儀式。使者受到接見後,接著舉行獻禮儀式。(6)覿:音dí,會見。[譯文](孔子出使別的諸侯國,)拿著圭,恭敬謹慎,像是舉不起來的樣子。向上舉時好像在作揖,放在下面時好像是給人遞東西。臉色莊重得像戰慄的樣子,步子很小,好像沿著一條直線往前走。在舉行贈送禮物的儀式時,顯得和顏悅色。和國君舉行私下會見的時候,更輕鬆愉快了。[評析]以上這五章,集中記載了孔子在朝、在鄉的言談舉止、音容笑貌,給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孔子在不同的場合,對待不同的人,往往容貌、神態、言行都不同。他在家鄉時,給人的印象是謙遜、和善的老實人;他在朝廷上,則態度恭敬而有威儀,不卑不亢,敢於講話,他在國君面前,溫和恭順,侷促不安,莊重嚴肅又誠惶誠恐。所有這些,為人們深入研究孔子,提供了具體的資料。

琥以繡,璜以黼。此六物者,以和諸侯之好故。」鄭注云:「合,同也。六幣,所以享也。五等諸侯享天子用璧,享後用琮。其大各如其瑞,皆有庭實,以馬若皮。皮,虎豹皮也。用圭璋者,二王之後也。二王後尊,故享用圭璋而特之。《禮器》曰『圭璋特』是也。其於諸侯亦用璧琮耳。子、男於諸侯則享用琥璜,下其瑞也。凡二王後諸侯相享之玉,大小各降其瑞一等。及使卿大夫覜聘亦如之。」是用圭璧有庭實也。注「既享,乃以私禮見」。正義曰:案《聘禮》:「擯者出請事,賓告事畢,賓奉束錦以請覿。」注云:「覿,見也。卿將公事,是欲交其歡敬也。不用羔,因使而見,非特來。」是也。

【論語全譯】

[註釋](1)圭:一種上圓下方的玉器,舉行典禮時,不同身份的人拿著不同的圭。出使鄰國,大夫拿著圭作為代表君主的憑信。(2)戰色:戰戰兢兢的樣子。(3)蹜蹜:小步走路的樣子。(4)如有循:循,沿著。好像沿著一條直線往前走一樣。(5)享禮:享,獻上。指向對方貢獻禮物的儀式。使者受到接見後,接著舉行獻禮儀式。(6)覿:音dí,會見。[譯文](孔子出使別的諸侯國,)拿著圭,恭敬謹慎,像是舉不起來的樣子。向上舉時好像在作揖,放在下面時好像是給人遞東西。臉色莊重得像戰慄的樣子,步子很小,好像沿著一條直線往前走。在舉行贈送禮物的儀式時,顯得和顏悅色。和國君舉行私下會見的時候,更輕鬆愉快了。[評析]以上這五章,集中記載了孔子在朝、在鄉的言談舉止、音容笑貌,給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孔子在不同的場合,對待不同的人,往往容貌、神態、言行都不同。他在家鄉時,給人的印象是謙遜、和善的老實人;他在朝廷上,則態度恭敬而有威儀,不卑不亢,敢於講話,他在國君面前,溫和恭順,侷促不安,莊重嚴肅又誠惶誠恐。所有這些,為人們深入研究孔子,提供了具體的資料。

《論語》共讀,以紺緅飾


分享到:


相關文章: